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

2021-02-13 青年觀察家

中國男兒,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最後關頭已到,一起戰死吧!

80年前的7月7日,

日軍炮轟盧溝橋。

自此,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大半個中國山河破碎。

中華民族浴血奮戰,

用巨大犧牲換回正義。

如今硝煙散去,

但歷史的傷痕還在,

歷史的教訓還在!

▲2005年5月19日上午,一位來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緩步走上因久經風霜而凹凸不平的盧溝橋橋面。在橋中間,他雙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他就是91歲的日本侵華老兵本多立太郎。他以下跪的方式,為自己戰爭中的罪行向中國人民謝罪。

「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80年前的7月7日,日軍炮轟盧溝橋。自此,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大半個中國山河破碎。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後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

這是《盧溝橋歌》歌詞,

如今,80年過去了,

這首歌中透出的悲壯與豪邁,

仍讓人動容。

老照片中,

被定格的宛平看似安靜,

血與淚的國恥卻不容遺忘!

⬇️⬇️⬇️


視頻長3分20秒,建議wifi下觀看

▲「七七事變」前夕的盧溝橋。

▲1937年7月7日,日軍向駐守盧溝橋的中國29軍37師部隊挑釁,中國軍隊忍無可忍,奮起而應戰。

▲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

▲當時,駐守的29軍37師219團在團長吉星文的帶領下奔赴戰場。

▲日軍炮轟宛平城

▲同月,宛平縣長王冷齋舉行記者會,說明日軍攻擊盧溝橋、挑起「七七事變」的情形。王冷齋同時擔任河北省行政督察專員,為「盧溝橋事變」的當事人之一。

▲中國軍隊撤退後,日軍通過盧溝橋

▲日軍在盧溝橋事變後立碑

▲「七七事變」敵我攻防示意圖


▲「七七事變」敵我雙方戰鬥序列

▲1937年,被日軍佔領的中國村莊內每家必掛日本國旗

▲北平和天津淪陷後,西方媒體對中國局勢的報導變得更加及時和密集,圖為當時的報紙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並開始進行大屠殺



▲遭受轟炸的上海虹口

▲1941年6月5日,日機夜襲重慶,製造了較場口大隧道慘案,造成1萬餘人死傷。

▲1937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全文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舉行抗日誓師大會

▲1937年8月,上海留日同學救亡會在上海碼頭歡迎新一批回國的留日同學。「盧溝橋事變」後,國難當前,海外中國留學生紛紛輟學共赴國難,尤其留日同學更是悲憤異常,戰端初啟,立刻整裝回國。兩個月的時間內,6000餘名留學生中有將近4000人回到祖國。

▲為人母者的趙一曼烈士對兒子寫下絕筆信:我最親愛的兒子,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行動來教育你!

▲1945年10月,中國軍隊於「七七事變」8年多後回到盧溝橋。駐守該地的軍人代表著守土衛國的正義形象,背後的石碑上斑駁的「盧溝曉月」四字,飽含著民族歷史的滄桑與榮耀。








(數據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


當年,他們捨生忘死換來和平,

時光匆匆,

他們或離我們遠去,

或漸入風燭殘年。

現在,不要忘記他們!

今天,在宛平城,歲月亦歸復平靜。人們在這裡跳舞、唱歌,人們在這裡追憶似水年華。

▲7月2日傍晚,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畔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中心廣場上正在舉行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群眾歌會。馬家堡街道的老年合唱團成員準備登臺合唱歌曲《太行山上》。

▲7月4日,北京香山藍澗溝,佟麟閣烈士墓。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裡通常遊客稀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婷舒/攝

▲6月14日晚8點,附近居民面對有近四百年歷史的宛平城跳廣場舞。城牆上至今保留著80年前日軍炮擊宛平城時留下的彈坑。

▲6月13日,一輛共享單車穿過盧溝橋。

▲6月16日,位於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裡,北京市第十五中學南口學校的學生在參觀學習。

▲6月29日,北京南苑村一處公園裡,來自山東的71歲的仝西安(左)和70歲的楊傳生剛剛結束為園區除草的工作。園區內曾是日軍存放軍用飛機的倉庫。

▲6月29日,北京南四環外久敬莊,來自河南的20歲廚師羅重啟站在路邊。他供職的酒店配有制服,領章是兩面國旗。80年前,趙登禹將軍在附近殉國。

曾經,中華民族水深火熱,遭受屈辱;

如今,中華民族圖強復興,神劍聚首。


因為珍愛和平,

所以我們回首戰爭!

為曾經的屈辱,

為不屈的抗爭,

更為長鳴的警鐘,

鮮血與抗爭寫就的歷史警示國人:

壯大自己,才能堅守和平正義!


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

今日,每日!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記者 李雋輝攝影報導

素材來源:中青在線、人民日報、新華社(ID:xinhuashefabu1)、人民畫報專題(ID:china-pictorial-1950)、三劍客(ID:jiankesan)、央視新聞、中國海軍、騰訊視頻等。部分圖片綜合網絡。

相關焦點

  • 盧溝橋!盧溝橋!82年過去了,讓我們永遠銘記……
    當時光的齒輪撥回到82年前的這天天空驟然陰暗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藉口一名日本士兵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有多少英烈一出家門,便成永別……每一個慷慨赴死的抗戰英烈背後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
  • 軍報刊文:盧溝橋警醒我們什麼?
    盧溝橋警醒我們什麼■楊 歡
  • 盧溝橋!盧溝橋!
    當時光的齒輪撥回到82年前的這天天空驟然陰暗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為轉移群眾和掩護主力部隊把敵人引向頂峰絕路的狼牙山五壯士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學義
  • 抗戰紀念|聽盧溝橋上的獅子講述"七七事變"的故事
    7月7日,這裡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坐落於北京西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地。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裡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
  • 81年前盧溝橋畔那可笑的藉口再也不管用了
    8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向全國呼籲:「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視頻:七七,不能忘卻的紀念「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奮起抗戰。
  • 中國抗日戰爭全紀錄,就在盧溝橋邊
    從盧溝橋向東,進入宛平城內,走大約500m就可以看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了。時間回到1931年9月18日,那一夜,瀋陽城外,日本關東軍陰謀栽贓中國軍隊,炮轟北大營。這就是「九一八事變」,自此拉開了中國局部抗日戰爭的序幕。告別了單一的圖文展示,這裡除了使用真實的歷史照片以外,還展示了許多珍貴的影像記錄,讓觀眾能真實地感受當時的歷史。
  • 紅色記憶(36)| 盧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逕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被中國駐軍嚴詞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 周年紀 盧溝橋事變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
    中國方面,中國共產黨於盧溝橋事變後不久發表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提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8月22日,中國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年底,南方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 解密 盧溝橋事變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標誌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方面,中國共產黨於盧溝橋事變後不久發表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提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8月22日,中國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年底,南方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 盧溝橋事變
    宛平城外有一條河流,名字叫盧溝橋,上面有詩詞高產戶乾隆寫的「盧溝曉月」。 為了增強平津的防護力量,蔣介石默許宋哲元的擴軍行動,29軍已經擁有十萬將士,遠遠超過一個軍的編制。                        四   盧溝橋事變 歷史性的時刻在不經意間來臨了,1937年7月7日晚上7點,日軍在盧溝橋一帶進行軍事演習,有一個志村菊次郎的新兵肚子不舒服,偷偷跑到邊上解決去了,結果解決完後迷路了,沒找到部隊,在到處瞎轉悠。
  • 1937年,我國最早趕赴盧溝橋戰場的記者寫下了這篇報導
    ◆ 我們找到了一篇刊發於1937年的報導《盧溝橋抗戰記》,記者方大曾(筆名小方)在炮火甫停的7月10日即趕到盧溝橋,被公認為是最早報導「盧溝橋事變」的中國記者◆ 這篇報導記錄了「七七事變」前後的北平時局,揭示了日本的蓄謀已久,記述了盧溝橋戰況及中國軍隊禦敵之頑強,今日讀來不勝唏噓◆ 《盧溝橋抗戰記》
  • 他是第一個現場報導盧溝橋事變的記者,卻神秘失蹤83年……
    然而,我們和他其實隔著80多年的時光,他如果還活著,已經是一位百歲老人了。回憶起和「方大曾」猝不及防的相遇,馮雪松坦言那其實是一個偶然事件。「有一天在辦公室突然看到有一個傳真,是中國攝影出版社傳過來的,說他們想做一本書叫《方大曾的故事》,說這個人失蹤了,留下了837張底片在他妹妹手裡邊,他是一個抗戰初期的一個戰地記者。
  • 那年今日 盧溝橋事變78載:紀念,是為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78年後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回看這段歷史。七七事變前,日軍在中國的勢力已經擴張到了平津一線。這時駐守平津的中國軍隊是29軍。1935年日本成功地通過一系列策動把國民黨中央軍逼出華北,籤訂了《何梅協定》等。
  • 在盧溝橋修紀念碑,邀請漢奸「慰靈」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再到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侵華日軍就是這樣一步步逐漸割據,逐漸蠶食我國國土……本期我們聊一聊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中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
  • 金一南:為什麼盧溝橋竟成為中日戰爭爆發地?
    在中國,人人都知道盧溝橋是中日戰爭爆發地點。抗日戰爭紀念館就修在盧溝橋,來往參觀者絡繹不絕。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向我們發問:「戰爭怎麼會在這兒爆發呢?盧溝橋是中國和日本的邊境分界線嗎?」恐怕很多人都不知該怎麼回答。
  • 北大營祭 兩個士兵的墳墓
    九一八之後,北大營完全喪失了軍營的功能,倒成了這兩個士兵的墳墓和紀念地。新國六三和增子正男,是九一八事變中被北大營守軍擊斃的兩個士兵,在日本人的文字裡,他們則被稱為「滿洲事變的烈士」。以下是《滿洲上海事變殉國將士顯彰錄》的摘選譯文,我們來看看日本人對他們的英雄人物是如何評價的。
  • 「暴風雪」太空梭的鋼鐵墳墓
    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諷刺,MKS作為太空梭遨遊宇宙浩瀚的出發點,如今卻變成了埋葬暴風雪號的鋼鐵墳墓……1、2015年6月2日是世界航天事業的搖籃和俄羅斯最大航天港—— 拜科努爾發射基地建成60周年的日子。多年來拜科努爾已發射了多種太空飛行器,其中的頂峰是搭載在能源號火箭上的暴風雪號太空梭。但不幸的是,蘇聯的這種太空梭還在襁褓中時就夭折了。
  • 今天是7·7事變80周年,看看我國最早趕赴盧溝橋的記者寫的報導吧
    「 我們找到了一篇刊發於1937年的報導《盧溝橋抗戰記》,記者方大曾(筆名小方)在炮火甫停的7月10日即趕到盧溝橋,
  • 83年前盧溝橋事變,曾經的血淚、曾經的屈辱、曾經的國恨家仇....
    2、但形勢在11日這一天急轉直下。3、日本方面為了爭取部署時間,開始採用談判戰術迷惑中國方面。7、日軍在盧溝橋設立的紀念碑。圖為1945年,中國軍人站立在盧溝曉月石碑前,戰爭的起點變成了終點,但這段歷史,應該牢記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在83年前的1937年7月30日 (農曆六月廿二),在七七事變發生二十餘天之後,日軍相繼攻陷北平、天津,大好河山被日寇任意踐踏。這些老照片又一次把我們帶回到78年前的華北地區,掀開了塵封久遠的記憶。曾經的無奈、曾經的血淚、曾經的屈辱、曾經的國恨家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