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兒,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最後關頭已到,一起戰死吧!
80年前的7月7日,
日軍炮轟盧溝橋。
自此,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大半個中國山河破碎。
中華民族浴血奮戰,
用巨大犧牲換回正義。
如今硝煙散去,
但歷史的傷痕還在,
歷史的教訓還在!
▲2005年5月19日上午,一位來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緩步走上因久經風霜而凹凸不平的盧溝橋橋面。在橋中間,他雙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他就是91歲的日本侵華老兵本多立太郎。他以下跪的方式,為自己戰爭中的罪行向中國人民謝罪。
「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80年前的7月7日,日軍炮轟盧溝橋。自此,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大半個中國山河破碎。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後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
這是《盧溝橋歌》歌詞,
如今,80年過去了,
這首歌中透出的悲壯與豪邁,
仍讓人動容。
老照片中,
被定格的宛平看似安靜,
血與淚的國恥卻不容遺忘!
⬇️⬇️⬇️
視頻長3分20秒,建議wifi下觀看
▲「七七事變」前夕的盧溝橋。
▲1937年7月7日,日軍向駐守盧溝橋的中國29軍37師部隊挑釁,中國軍隊忍無可忍,奮起而應戰。
▲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
▲當時,駐守的29軍37師219團在團長吉星文的帶領下奔赴戰場。
▲日軍炮轟宛平城
▲同月,宛平縣長王冷齋舉行記者會,說明日軍攻擊盧溝橋、挑起「七七事變」的情形。王冷齋同時擔任河北省行政督察專員,為「盧溝橋事變」的當事人之一。
▲中國軍隊撤退後,日軍通過盧溝橋
▲日軍在盧溝橋事變後立碑
▲「七七事變」敵我攻防示意圖
▲「七七事變」敵我雙方戰鬥序列
▲1937年,被日軍佔領的中國村莊內每家必掛日本國旗
▲北平和天津淪陷後,西方媒體對中國局勢的報導變得更加及時和密集,圖為當時的報紙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並開始進行大屠殺
▲遭受轟炸的上海虹口
▲1941年6月5日,日機夜襲重慶,製造了較場口大隧道慘案,造成1萬餘人死傷。
▲1937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全文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舉行抗日誓師大會
▲1937年8月,上海留日同學救亡會在上海碼頭歡迎新一批回國的留日同學。「盧溝橋事變」後,國難當前,海外中國留學生紛紛輟學共赴國難,尤其留日同學更是悲憤異常,戰端初啟,立刻整裝回國。兩個月的時間內,6000餘名留學生中有將近4000人回到祖國。
▲為人母者的趙一曼烈士對兒子寫下絕筆信:我最親愛的兒子,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行動來教育你!
▲1945年10月,中國軍隊於「七七事變」8年多後回到盧溝橋。駐守該地的軍人代表著守土衛國的正義形象,背後的石碑上斑駁的「盧溝曉月」四字,飽含著民族歷史的滄桑與榮耀。
(數據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
時光匆匆,
他們或離我們遠去,
或漸入風燭殘年。
現在,不要忘記他們!今天,在宛平城,歲月亦歸復平靜。人們在這裡跳舞、唱歌,人們在這裡追憶似水年華。
▲7月2日傍晚,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畔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中心廣場上正在舉行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群眾歌會。馬家堡街道的老年合唱團成員準備登臺合唱歌曲《太行山上》。
▲7月4日,北京香山藍澗溝,佟麟閣烈士墓。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裡通常遊客稀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婷舒/攝
▲6月14日晚8點,附近居民面對有近四百年歷史的宛平城跳廣場舞。城牆上至今保留著80年前日軍炮擊宛平城時留下的彈坑。
▲6月13日,一輛共享單車穿過盧溝橋。
▲6月16日,位於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裡,北京市第十五中學南口學校的學生在參觀學習。
▲6月29日,北京南苑村一處公園裡,來自山東的71歲的仝西安(左)和70歲的楊傳生剛剛結束為園區除草的工作。園區內曾是日軍存放軍用飛機的倉庫。
▲6月29日,北京南四環外久敬莊,來自河南的20歲廚師羅重啟站在路邊。他供職的酒店配有制服,領章是兩面國旗。80年前,趙登禹將軍在附近殉國。
曾經,中華民族水深火熱,遭受屈辱;
如今,中華民族圖強復興,神劍聚首。
因為珍愛和平,
所以我們回首戰爭!
為曾經的屈辱,
為不屈的抗爭,
更為長鳴的警鐘,
鮮血與抗爭寫就的歷史警示國人:
壯大自己,才能堅守和平正義!
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
今日,每日!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記者 李雋輝攝影報導
素材來源:中青在線、人民日報、新華社(ID:xinhuashefabu1)、人民畫報專題(ID:china-pictorial-1950)、三劍客(ID:jiankesan)、央視新聞、中國海軍、騰訊視頻等。部分圖片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