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要塞,二戰日軍的最後墳墓|戰場

2021-02-07 看歷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主要戰事的結束,卻因為日軍在虎頭要塞的負隅頑抗推遲了11天。日軍費盡心機修築的這樣一個要塞,最後成為自掘的「墳墓」。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殺戮似乎終結,但戰火依舊在中國東北延燒,少數日軍依託要塞、拒絕投降,以殘忍的方式負隅頑抗。廝殺在日本投降後進行了11天,直到8月26日這部分日軍被全殲。1931年,日本佔領東三省,而虎頭因為得天獨厚的位置而受到垂青。它緊鄰烏蘇里江,如匕首般直指海參崴和烏蘇里斯克,並將東岸的蘇軍戰略樞紐(如西伯利亞大鐵路)盡收眼底;另一方面,由於滿洲東部崇山峻岭的阻擋,機械化部隊很難通行,因此只要有一支軍隊扼守虎頭,就有機會阻擋大部隊的進攻。日軍在此修築了浩大的工事,它們由幾十條隧道相連,像蜘蛛網一樣四下伸展;制高點上配有觀察哨、氣象觀測站、通信網絡等附屬設施;重要的地段設有暗道,陣地前是精心布設的雷區;大量物資囤積於地下,使虎頭要塞具備經受長期圍困的能力。關東軍的首腦們揚言,即使陷入包圍,虎頭也足以堅守半年。
1943年,要塞基本竣工。虎頭被宣布為禁區,進出的信件必須經過審查,闖入的平民將遭到軍法處決。
關東軍第4國境守備隊駐紮於此,7000名官兵被分成3個地區隊、12個炮兵中隊和一個工兵隊,擁有24門重型火炮、33門山炮和步兵炮、8門中型迫擊炮、18門高炮以及10挺高射機槍。
300毫米重炮居高臨下地威脅著伊曼(今俄羅斯達裡涅列欽斯克)的烏蘇里江大橋。出於安全考慮,蘇聯方面在17000米外建造了全新的鐵路支線。
1942年1月,為攻擊這些新的戰略要地,400毫米榴彈炮被移入工事,它是日本陸軍的最大口徑火炮,炮彈重達一噸,射程超過20000米。
1943年,威力巨大的240毫米列車炮也經鐵路運抵,其射程是400毫米炮的2.5倍,同時大量的150毫米加農炮和240毫米榴彈炮構成了上述火力的補充。一旦戰爭打響,它們將承擔起殺傷敵軍、切斷遠東鐵路和為友軍贏得時間的三重任務。
戰況在1944年惡化,關東軍的精銳被送往太平洋戰場,缺員則從國境守備隊中補足。1945年2月,以第4國境守備隊為骨幹,第122師團成立,裝備也被移走,第15國境守備隊在留守人員的基礎上誕生。
隨著後勤單位離去,虎頭陷入風雨飄搖,而在對面,蘇聯人卻是志在必得。
進攻任務最終被交給了第264步兵師(鮑裡斯•維諾格拉多夫少將)和第109築壘地域(指揮官瓦爾文上校,「築壘地域」是蘇軍的一種特殊編制,由炮兵、機槍和步兵組成,用於承擔特定地區的衛戍任務),在伊曼則部署著內務人民委員會的第57邊境警備隊(2300名士兵和六艘炮艇),他們都得到了炮兵部隊的加強。
在蘇軍厲兵秣馬的同時,第15國境守備隊的指揮官西脅武大佐離開崗位,前往雞寧縣(今雞西市)參加第5軍的作戰會議。會上,他懇求加強對虎頭的關注,但這一要求被漠視了——關東軍司令部堅信9月前不會遭遇進攻。
早在8月5日,就有蘇聯巡邏隊越過邊界,深入東北境內40公裡,烏蘇里江上出現了浮橋,通訊中頻繁顯露出行動的徵兆,但關東軍卻天真地認為,這只是蘇軍夏季演習的一部分。
虎頭上空警報此起彼伏。伴著低沉的馬達轟鳴,蘇聯第57邊境警備隊橫渡了烏蘇里江,第1058步兵團的先遣營稍後趕到,緊接著是第1056團的兩個營。經過數小時激戰,兩個橋頭堡已在虎頭鎮南北漸漸形成。
但日軍的巨型火炮沒有發難。因為在西脅大佐離開後,代理指揮官大木正大尉陷入了不解,他不知道這是一次局部衝突,還是蘇軍的總攻擊。事實上,困惑的不只有他一人,當天上午6點——炮擊後的5小時,關東軍司令部方才如夢初醒。
開火命令下達已是11點,一噸重的炮彈向伊曼大橋飛去,幾乎將橋面炸得支離破碎。很快, 蘇聯的49架轟炸機呼嘯而至,在要塞上空轟炸了2個小時。所有蘇聯炮兵都在全力開火。
蘇軍第1056步兵團從橋頭堡向北推進,同時第1058團和第109築壘地域從東岸不斷抵達,幾乎形成了對要塞的包圍。
退出前哨的日軍只能採用夜襲的方式,炮兵第2中隊的小分隊潛行到河岸附近,繳獲了軍刀、步槍和手槍等戰利品,但另一支分隊則沒有那麼幸運,他們被早有準備的蘇軍發現,在槍戰中被消滅。
8月10日天氣放晴,但硝煙和塵土很快遮蔽了視線。蘇聯第1056團和第109築壘地域在虎頭鎮捲入激戰,正前赴後繼地試圖奪取碼頭,第1058團的目標是要塞南郊,其中一部分楔入了守軍第1中隊的防線。
11日下午,日軍炮兵第2中隊的300毫米榴彈炮遭到攻擊,日方被迫在炸毀陣地後撤退。119高地陷入圍困,步兵第2中隊與主力之間的所有聯繫中斷,但他們依託工事繼續作戰。
蘇聯人在12日花了一整天來鞏固陣地,並設置了炮兵觀察據點,它們為第224大威力榴彈炮旅提供了精確的引導。下一個目標是要塞核心區域。
工兵在通風口點燃汽油,使瀕於窒息的日軍逃向地面,而坦克則突入炮兵陣地並大開殺戒。虎頭要塞的日軍已奄奄一息。
臨江臺上的日軍小隊被擊潰,8月13日,他們多次反攻均告失敗,最後,一名22 歲的見習軍官獨自衝向蘇軍,迎接他的是冰雹般的手榴彈。
下一個迎來進攻的是103高地。8月14日的暴雨過後,蘇軍開始了蠶食和突破。他們向150毫米加農炮陣地衝鋒,但遭到了手榴彈和直射炮火的猛烈襲擊。
晚上,大約15輛坦克出現在103高地以北,朝要塞的主入口轟擊了大約一個小時,但85毫米高爆彈並沒有給厚達三米的混凝土牆造成破壞,坦克手們只能悻悻撤退。
8月16日,在傾盆大雨中,圍繞中央高地的戰鬥已接近尾聲,再往西,約30輛蘇軍坦克攻擊了步兵第2中隊駐紮的145高地。180名日軍在一名少尉帶領下負隅頑抗,他們中130人是步兵,其餘負責操作過時的37毫米反坦克炮。
結局是可怕的,當蘇軍調查人員抵達時,至少100具屍體四散,而他們的死亡僅是延遲了其它地段的陷落而已。
8月16日之後,蘇聯工兵和步兵佔據地面,日本人則在坑道中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沒有投降的打算。
當所有停火請求均遭到拒絕之後,蘇軍立刻用彈雨回擊。步兵第4中隊位於要塞最北角,號稱「固若金湯」的工事在一天之內陷落。炮兵第2中隊的據點也搖搖欲墜,到17日只剩75名日軍,殘餘部隊不得不向主防禦工事突圍,但大部分被俘虜或擊潰。
8月17日大約22點,蘇軍在強大的炮兵掩護下展開總攻,這次攻擊持續到18日黎明——第255步兵營(隸屬於第109築壘地域)試圖進入地下,日軍則用平射火力回擊。為避免傷亡擴大,瓦爾文上校命令部下撤出。
日軍以為援軍已經到來,但到來的只有蘇軍的重型火炮。在重型炮彈的轟擊下,混凝土頂蓋崩塌,進出通道化為一個小湖,傾盆大雨從彈坑中奔湧而入。
戰鬥勝負已定,大木大尉已在混戰中死去,指揮權歸於士官,但士官更為頑固。19日上午,當進攻者逼近時,日軍「自決」的爆炸聲響起,只有少數人遁入要塞深處,靠汙水和乾麵包苟且偷生。
蘇軍開始收斂屍體,對方彈藥告罄,而戰爭已經結束,強攻只能增加不必要的損失。但是,他們沒有忘記在必經之路上架設機槍,在突圍的小股日軍中,只有少數人得以逃生。

肅清坑道的戰鬥持續了2天。23日降臨時,只有虎嘯山(145高地)處在日軍的控制之下。


終於,8月26日拂曉,虎頭要塞的末日臨近。20門重迫擊炮、10門重型榴彈炮和1000名步兵構成了龐大的進攻陣容,而抵禦這一切的,只有一門反坦克炮、幾挺機槍以及60名形容枯槁的日軍。
日軍士兵岡崎哲夫在一個遠離山頭的地方站崗,突然,巨大的聲響震動了山谷,虎嘯山上煙霧瀰漫、塵土飛揚,這是對虎頭要塞的最後進攻。山崖崩落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平地,交通壕已被炮火掩埋。
「烏拉」的怒吼聲在原野上迴蕩,倖存的日軍也聲嘶力竭地吶喊。山頂周圍槍聲大作,但沒過多久,38式步槍的零星射擊就被衝鋒鎗的急促掃射壓過。
許多裝束奇特的士兵出現了,他們將一個又一個的包裹裝上小車,吃力地推著它向要塞的入口走去。那些小車被頂在要塞的通道上,滑向幽深的隧道盡頭。
3秒鐘後發生的一幕令上等兵目瞪口呆,因為要塞內部發生了劇烈爆炸,「甚至大氣都像石頭一樣發出尖銳的嘶鳴」。直到後來,他才意識到,小車上全部是烈性炸藥——蘇軍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將要塞夷為平地。
這種手段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地下要塞接連騰起大火,從分水嶺兩側噴出滾滾濃煙,新一輪更猛烈的爆炸帶來了刺眼的強光,讓入口處的士兵陷入了暫時的失明。在此起彼伏的爆炸聲中,虎嘯山暴露出鮮紅色的山體。
此時是1945年8月26日下午3時30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鬥至此畫上句點。
看歷史已登錄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網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戶端,日均閱讀量已達98.5萬次。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武則天:從三歲到八十二歲》。

相關焦點

  • 虎頭要塞|二戰終結地,日本自掘的墳墓
    虎頭要塞由地上、地下軍事設施兩部分組成,地上設有兵營、戰鬥掩體、暗堡等,地下工事均在山體底部挖掘,所有的地下設施頂部澆灌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的剛勁混凝土覆蓋厚度達三米,同時,還將當時東京灣日本試製的唯一一門亞洲最大巨炮運抵虎頭要塞,正是由於虎頭要塞的分布範圍廣,工事規模大,軍事設施全、防禦堅固、攻擊力強,日本關東軍將其吹噓為永久要塞,自詡其為「東方的馬奇諾防線」。
  • 抗日戰爭最後戰場:虎頭要塞
    在這群小山丘的地下,是日本關東軍侵佔我國東北時期,驅使數十萬中國勞工,歷時6年,秘密修築的大型軍事要塞群。其地形恰似一隻兇猛的老虎,伏臥在烏蘇里江虎頭十餘公裡江段上,日軍侵佔了這一邊陲重地,把它作為把守後方,企圖進攻前蘇聯的橋頭堡,迫不及待地在這裡構築了號稱「東方馬奇諾防線」的虎頭地下軍事要塞。
  • 二戰最後一仗:血戰虎頭要塞,日本關東軍虎頭要塞覆滅記!
    日軍侵佔虎頭,秘密修建要塞虎頭是一個邊陲小鎮,坐落在完達山的餘脈——虎頭山上,面臨烏蘇里江,與俄羅斯伊曼市隔江相望。1933年,日本關東軍侵佔虎頭後,為了防備蘇聯,即在這裡駐紮重兵,並著手秘密修建地下要塞。他們認為,「虎頭恰似正對著符拉迪沃斯託克和烏蘇里斯克咽喉的匕首,又像直插蘇聯濱海邊疆區心臟部位的長矛槍尖。」
  • 圖說:蘇軍對日宣戰第二天 出動戰機轟炸虎頭要塞 自身損失輕微​
    但是日軍炮手技術太差,所有蘇軍轟炸機安全返航。轟炸造成長春發生四起大火,居民樓、駐軍營房和倉庫都被擊中起火。不過,蘇軍轟炸機再次錯過了主要目標——關東軍司令部。下午,沒有參加凌晨空襲行動的機組轟炸了虎頭,第35軍先頭部隊已經接近這座要塞。虎頭被蘇軍轟炸機空襲之後,兩座倉庫起火燃燒,另有多處發生火災。圖為參加對日作戰的蘇軍佩-2轟炸機。
  • 黑龍江虎頭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之戰發生地
    據說,日軍為永久封鎖機密,以慶功宴為名,將勞工安排在山坳裡吃飯,不等餐畢,四周山上的日軍就開火掃射了,之後直接掘土掩埋。在綿延群山中留下了一個個「萬人坑」。從2000年開始,中日兩國聯合成立了「虎頭地下軍事要塞聯合調查團」,展開了多次大規模調研,現地面機場、鐵路運輸線、炮臺碉堡、交通渠道、出入口等軍事設施基本查清,與原日軍地面軍事設施布局網絡圖完全吻合。
  • 虎頭要塞:歷史在這裡被推遲了11天
    虎頭,黑龍江省虎林市的一個邊陲小鎮,坐落在完達山的餘脈虎頭山上,面臨烏蘇里江,與俄羅斯聯邦的達裡涅列欽斯克市隔江相望。  虎頭山深藏著一個地下要塞,這就是被日本軍國主義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虎頭要塞。在這裡曾發生過一場戰爭,比日本宣布投降整整遲了11天。
  • 日軍在中國最後的屠殺:發生在日本投降一個月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次大規模戰鬥發生在黑龍江省虎林縣的虎頭要塞,虎頭要塞一直到1945年8月26日才被蘇軍攻克。而黑龍江省的東寧要塞被攻克時間則遲至1945年8月28日。對虎頭、東寧兩個要塞的戰鬥,已經有過許多報導,並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鬥終點。
  • 最過癮的二戰史:當日本關東軍遇到戰鬥民族
    相反蘇軍經歷了二戰的多次大規模戰役的錘鍊,多兵種作戰的能力比日軍高明得多,這自然是關東軍所無法對抗的。戰鬥到最後,前線日軍只剩下4000人,整建制跑出來的只有騎兵聯隊百十人。這場戰爭也讓日本關東軍的優秀指揮官損失殆盡,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切腹自殺,參謀長岡本雙腿被斬,最終導致時任日本內閣總辭職。
  • | 尋找二戰最後戰場之二
    ▼ 前篇:【預告】尋找二戰的最後戰場「坦克開路」的二戰考察天長山第一步便精彩——從北京出發的考察隊員已經抵達牡丹江機場(國防大學的黃東曉中校、沈克尼大校)「尋找二戰最後戰場我們即將考察的第一個點便是被稱之為滿洲國東大門的綏芬河天長山要塞。這是日軍自1935年開始經營的重要築壘防禦陣地,也是抗聯對日軍最後一戰的發生地。在大部隊登上天長山之前,由安然隊長率領的前方人員已經進行了一次對考察地的預考。這次預考出動了包括指揮車、摩託車在內的車隊。後方的朋友難免質疑,為一次考察出動如此規模的先頭部隊,是否值得?
  • 日本投降4年後,解放軍又全殲了一支日軍 | 關山遠
    (來源:網絡)一說起抗戰結束,有幾種說法:一是「遠東最後一戰」。1945年8月9日至27日,蘇聯紅軍與日本關東軍在完達山餘脈、黑龍江省虎林縣的「虎頭要塞」,進行了一場殘酷的搏殺。虎頭要塞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設施齊全,被日本關東軍自詡為牢不可破的「東方的馬奇諾防線」。戰役期間,日軍虎頭要塞司令部通過無線電接收機收聽到了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玉音廣播」,卻拒不相信,命令關掉收音機,自恃要塞堅固,繼續頑抗。但蘇聯紅軍僅用18天就摧毀了虎頭要塞,近兩千名關東軍,除53人突出蘇軍包圍逃走外,全部被殲滅。
  • 他是國民黨第一悍將,石牌要塞血戰不退,擊潰日軍精銳師團
    1943年5月25日晚,日軍第三師團和第三十九師團攻入石牌外圍,石牌要塞保衛戰打響。第三師團是日軍陸軍精銳,先後多次參加侵華作戰。當時駐守石牌要塞的是第十八軍。第十一師是第十八軍主力,負責守衛石牌要塞的核心陣地。戰前,第十一師師長胡璉便下定以死報國的決心,他連夜修書五封,與家人作訣別。在給妻子的信中,他說 「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但「軍人以死報國,原屬本分」。胡璉十分熟悉山地作戰,他重視利用石牌周邊千溝萬壑、山巒疊嶂的地形,構築工事,在山隘要道梯次配置火力,憑險據守。
  • 二戰日軍三八式步槍
    [1] 1904年至1905年日軍在中國東北戰場上使用的三十年式步槍表露出有一種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三十年式步槍另外有根很容易折斷的撞針。上述的情形在日俄戰爭後被提出討論與進行改善,這時候已經升任小石川炮兵工廠研究所所長的南部麒次郎因此將槍機重新進行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
  • 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
    中國男兒,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最後關頭已到,一起戰死吧!
  • 沒有墳墓的幽魂:日軍「神風特攻隊」自殺戰
    當天下午,在已經彈痕累累的九州大分航空基地,一名日軍將領登上一架彗星轟炸機,帶著11架日機直撲在外海狂歡戰爭結束的盟軍艦隻。他的部分部下起飛後醒悟迫降,最終,只有7架飛機追隨他而去,發動了日本軍隊最後一次自殺攻擊。這名將領叫做宇垣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自殺戰」創始人之一,日本第五航空艦隊司令官。此前的一年中,成千上萬日本青年人被驅使著,成為沒有墳墓的幽魂。
  • 長江最強要塞4天被日軍攻陷,黃埔一期少將師長被槍決
    例如在南口戰役中,當湯恩伯率領第13軍抵達戰場時,發現那些所謂的國防工事,竟然只是一堆一堆的亂石頭和殘破不堪的舊碉堡,除了秦始皇當年留下的長城古蹟,幾乎看不到有過修整的痕跡。當抗戰進入1938年5月,有一處國防工事卻與眾不同,它扼守長江水道,不僅堅固,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優勢。日軍剛開始企圖攻佔此地時,都因為這裡的工事堅固而鎩羽而歸。
  • 時空黑河 | 侵華日軍在黑河修築的軍事要塞和駐守的部隊
    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次日,日軍侵佔瀋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東北三省和蒙東地區全境。之後,還有進犯蘇聯的野心和動機,於是在中蘇、蒙邊境線上修築了17個軍事要塞,稱之國境陣地,配置的部隊叫第×國境守備隊。
  • 1956年,日軍隱藏了20年的後勤倉庫被發現,裡面的東西引人深思
    1945年8月15的時候,日本天皇宣告了投降,當時在分布在日本各地的軍隊也都紛紛繳械投降,而唯獨駐紮在東北的日軍依舊是在繼續鬥爭著,還在試圖通過最後的一搏想要成功的挽回結局,因為日軍最先到達的地方就是東北地區了,因此在東北地區的勢力以及修築的設施也算是非常的完備,地下作戰工事四通八達,完全不用考慮後勤的補給問題,但是在蘇軍百萬雄兵以及我軍的圍剿下,成功解放了東北地區
  • 二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最慘烈的拼刺刀戰鬥
    石牌成為拱衛重慶的第一道門戶,被稱為「鐵血要塞」。1943年5月,日寇陸海空三軍向石牌發起猛攻,企圖奪取三峽門戶,威脅重慶,進而完全侵佔中國。國民黨18軍11師和日寇展開了圍繞石牌控制權的決戰。日軍兵敗,向長江北岸全線撤退,從此再沒有向西跨出半步。石牌保衛戰成為抗戰的重要轉折點,西方軍事家譽之為「東方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 東北邊境行(13):東寧要塞:遠東戰役第一槍,固若金湯堡壘成關東軍葬身之地
    「遠東戰役第一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戰場」。這是去往東寧要塞群遺址路上看到的「廣告」牌,提醒你這一片土地的不同尋常,作為二戰的最後戰場徹底將日寇埋葬,日軍苦心經營的要塞在強大蘇軍面前土崩瓦解。從19世紀末開始,沙俄與日本為了爭奪遠東以及中國東北進行了大規模的廝殺,最後以瓜分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而暫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