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醫院是個戰場,那我們就是搶救生命的先頭部隊」——這是電視劇《青年醫生》裡面一句臺詞。而在現實中,在這個沒有「硝煙」只有「消毒水」的戰場上,作為急診醫生的先頭部隊不需要真槍實彈,但他們需要像一個軍事指揮官一樣憑藉多年的經驗,冷靜睿智的迅速作出診斷,再依靠精湛的醫術與時間賽跑,為生命保駕護航!
6月9日上午9:30分,長航東院骨科接到急診通知:一例左手絞進機器的患者正從枝江送來,請手外科做好接診準備!接到消息的長航東院骨科立即成立了以杜遠立院長、手外科主任張芝亮為首的接診小組。
10點,患者馬大哥(男,47歲)到院,表情極度痛苦,左手被紗布簡單包紮,還在滲血中……
入院時受傷的左手
經檢查:患者左手第2、3、4、5指全部缺如,左手背大部分皮膚缺損並2、3、4、5掌骨部分外露,且傷口汙染嚴重,傷口邊緣不整齊、軟組織挫傷嚴重。接診後,杜院長指示緊急安排各項輔助檢查並通知手術室準備立即手術。
左手拍片
考慮到馬大哥正當壯年,如果失去四根手指左手就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經過與鄭之和院長、杜遠立院長等骨科專家緊急商議,張芝亮主任決定先修復手背部皮膚,後期再進行斷指再造。
受傷的左手清創
經過急診手術,張芝亮主任為馬大哥進行了徹底清創,衝洗出大量泥沙及輪胎沫,然後清理皮瓣邊緣部分壞死組織,處理遠端外露肌腱、血管、神經,並修整了斷指殘端。其後,張主任開始進行腹部帶蒂皮瓣修復左手背軟組織手術。在馬大哥腹部左側切開一個3×8大小的切口,然後小心翼翼地將設計腹部皮瓣覆蓋在其殘缺的左手背部……2個多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
左手殘端修整
為何將手背種在腹部?張主任表示,患者左手背大面積軟組織挫裂撕脫,但部分手掌肌腱和血管、神經組織還有作用,腹壁軟組織是人體最鬆弛的部位之一,將手背創面邊緣與腹壁皮瓣縫合固定,讓手背創面與自己的腹壁皮瓣建立一個新的血液循環,有了供血,手背皮膚就會修復,血管和神經系統也會獲得保護。「培養」一定時間後,再將手從相連的腹壁組織分離,這樣,手背皮膚就會修復。
沒有失去過手指的人,永遠也無法體會到,於一隻手而言,五根手指也是一個團隊。儘管臨床上,醫生根據功能劃分大拇指佔50%的功能,食指和中指各佔15%,無名指和小指各佔10%,但對失去四根手指的馬大哥來說,左手唯一剩下的大拇指顯然根本無法發揮50%的功能,反而形同虛設。
首次手術後第二天
在家屬的強烈意願下,長航東院手外科決定為馬大哥行皮瓣斷蒂手術的同時,游離右足第2、3趾指再造食指、中指術。
張主任查房
儘管「斷指移植再造」在近年聽起來已不是新名詞,但作為手足外科最高級別的四級手術,其難度、複雜程度、對醫生技術要求之高在外科手術界仍屬頂級,所謂的移植並不是簡單的切下、安裝上那麼簡單,手術中動脈、靜脈、神經、肌腱的吻合,解剖中涉及的關節囊、韌帶等組織,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手術風險、預後及術後護理均對醫護人員有非常高的要求。
張主任查看術後恢復情況
作為手足外科主任,張芝亮主任雖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此前其主刀的特殊複雜類型肢體創傷、手足外傷、斷肢(脂)再植、手(拇)指再造等高難度手術達2000多例,但面對即將到來的手術仍然感到巨大的壓力。一旦手術失敗,非但拯救不了左手,還會致使右腳殘疾,這對原本十分不幸的患者來講將會是雪上加霜。
6月27日下午三點,長航東院麻醉科、影像科、手術室、藥劑科、醫務科及護理部均接到骨科的邀請,與骨外科全體醫生、護士長共同就患者馬大哥的移植再造手術展開術前討論。
會議由鄭之和、杜遠立兩位院長共同主持,首先由手外科主任張芝亮介紹患者馬大哥的情況及手術指徵、手術要求。隨後兩位院長及各科室負責人共同就患者的診斷、手術方案、圍手術期可能出現的意外和預後進行了討論,安排了周密的防範措施。
張主任介紹患者情況
兩位院長指示:由於兩根指頭是從腳部移植,為避免二次殘疾,務必要做好術前準備,包括術前溫習解剖知識、術中動作輕柔、血管與神經吻合精準、術後認真護理,盡最大可能避免再造肢體壞死,確保手術萬無一失。
兩位院長主持術前討論會議
麻醉科主任呂作均建議:由於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及術後長時間用藥,考慮患者安全,建議全身麻醉。
藥劑科和手術室表示會根據張主任要求,備好術中術後所需藥品及手外科所需9號、10號微創線等,全力配合此次手術。
各科室參加會議
護理部也表示會加強術後護理,防範一切感染可能,做好護理工作幫助移植手指的成活。
經過充分的準備,7月2日上午八點,發生意外、首次手術後的第23天,馬大哥再次走進了長航東院的千級層流淨化手術室。
待移植的左手
經過消毒、麻醉等一系列複雜的準備工作,9點左右,開始手術第一步:由手外科主任張芝亮和黃為醫師拆除初次手術的縫線。
拆線準備斷蒂
9:15,張主任在左側腹股溝處作「V」型切口,將皮瓣斷蒂分離。
斷蒂術中
9:20,由黃醫生行腹部傷口縫合,同時,張主任同胡醫生修整斷蒂後的左手,同時左手解剖出待吻合的肌腱、神經及血管。
腹部傷口縫合
斷蒂後的左手修整、解剖
10:30,開始游離右腳第2、3趾的手術:先解剖右腳肌腱、神經、血管,再行游離右腳第2、3趾。
奉獻兩個「腳趾」的右腳
右腳解剖,游離第2、3趾
12:30,右腳2、3趾指移植到左手食指、中指再造術開始。先以克氏針固定第2、3趾於2、3掌骨上,經透視復位良好後,依次縫合關節囊、肌腱,顯微鏡下吻合血管、神經等。這是一個難度極高的技術活,16倍顯微鏡下,需要醫生全神貫注和小心翼翼用僅幾毫米的針和比頭髮絲還細幾倍的縫線一針一線完成,稍有不慎便會栓塞、漏血。
左手食指、中指再造術
18:00左右,歷時9個多小時,由手外科張主任主刀,骨科包括黃為、胡道軍、陳瑞等在內的多位醫生的共同協助,在麻醉科、影像科、手術室等科室通力配合下,手術成功完成。
對於移植再造術來說,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移植再造器官能否成活,術後護理同樣關鍵。術後24小時的觀察與護理更是重中之重。
為了更好的幫助馬大哥,已在手術臺上連續工作近十個小時的張醫生,下手術臺後連續三天以院為家,密切關注移植後的血運是否良好,是否發生血栓,神經功能是否健全,時刻關注馬大哥的術後恢復並指導術後護理事項。
張主任查房檢查傷口
同時,骨科護理部成立以臺護士長為首的、專門的監護護理小組,抽調人手對馬大哥進行專門的實時跟蹤護理。從烤燈的距離到病房的溫度再到探視的人數和時間都進行嚴格控制,對術後用藥的配比甚至是滴速都進行精密的計算,對傷口敷料是否乾燥、是否滲血滲液、血運是否良好等進行實時的跟蹤觀察,以確保環境無煙、溫度適宜、用藥精準,盡最大可能杜絕傷口感染、移植壞死的可能性。
以護士長為首,專業盡責的護理
24小時過去了,72小時過去了……
一周後,張芝亮主任經檢查確認馬大哥左手再造的食指、中指成活。至此,「搬家」的兩個指頭終於塵埃落定,揮別右足,左手的兩個新成員將與原殘留的大拇指從此朝夕相處,在未來共同承擔左手的大部分功能。
結束術後臥床7天,馬大哥精神漸好
患者馬大哥是東北遼寧人,今年經朋友介紹來到宜昌,在枝江一家工廠做工,當天早上九點剛過就發生了不幸。當時痛不欲生的馬大哥立即被送往枝江當地醫院,但當地醫院技術和條件有限無法手術,幸好在就診時遇到一個在長航東院骨科手術治療過的病人好心介紹,緊急情況下馬大哥被直接送往長航東院。
移植成功後,馬大哥臉上總是掛著感激的微笑
移植手術後第10天,馬大哥入院第33天,馬大哥的妻子訴說了這一個月的心路歷程:6月9日上午十點多接到電話,輾轉換乘,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趕到宜昌,才知道原告訴她的擦傷其實是斷了四根手指。大姐說:對於移植,我覺得哪怕只有50—60%的成功率,我也一定會同意移植,畢竟他才四十多歲,如果只剩一個大拇指,那麼左手就等於廢了,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會大打折扣,我當時還諮詢能否把我的手指移植給他。手術期間說不擔心是假的,畢竟手術時間那麼長,如果不成功,右腳就白白失去兩個腳趾,他的心理壓力也很大,一度血壓都升高了,好在現在手術成功了,他精神好了、心情好了,血壓也正常了。大姐最後反覆強調:「對醫院、對張醫生、對骨科全體醫護人員的感激實在無法用語言表達,不僅僅是因為手術成功,後半生左手還有用,更重要的是這裡從院長到主治醫生再護士都非常敬業、非常負責任、態度也非常好。特別是手術後那幾天,真的是不分晝夜的來關心、察看,我們夫妻真的都非常感動。雖然我們是不幸的,但萬幸的是能遇到這麼好的醫院和醫生,如果是在老家或別的地方,左手也許就此成為廢物了。」
從右腳遷徙到左手的兩個指頭
倫.賴特說「一個高超的外科醫生應有一雙鷹的眼睛,一顆獅子的心跟一雙女人的手」。的確,於手外科的醫生來說,無論是面對緊急送來的病患、血肉模糊的殘肢還是手術臺前數小時的聚精會神,都需要老鷹般犀利的目光和獅子般的勇氣、果斷與專注,而顯微鏡下的飛針走線何嘗不需要一雙女人般靈巧的雙手?
一面錦旗匯聚萬千感激
行走病患間深感:抹開每一個病患曾經深鎖的眉心的,是醫生多年在手術臺上爐火純青的技術,而讓患者臉上重新布滿真誠笑意的,是醫護人員對患者視之如親、感同身受的善意和溫暖。而在長航東院,優秀的技術一直都有並將更好,善意和溫暖也時時流淌在每一位患者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