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復刻都市」
作者:楊光耀
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2017年度卒業設計
最優秀賞辰野賞
日本建築家主催第27回JIA東京都學生卒業設計コンクール
最優秀賞金賞受賞
建設過程中的作為麻煩的 "遺蹟",本來可以將其作為當地的 "遺產 "加以利用。
楊 光耀/Kohyoh Yang
1993年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出生
1995年 東京都新宿區
2007年 東京都多摩市
2013年 東京大學理科一類入學
2018年 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卒業
2020年 東京大學工學系研究科建築學専攻修士課程
(隈研吾研究室)
現在 隈研吾建築都市建築設計事務所(KKAA)勤務
専門:建築理論、都市計畫
2018年-2020年
東京都多摩市ニュータウン再生推進會議市民委員
2020年- 東京都多摩市都市計畫審議會市民委員
在東京世田谷區東名高速公路外環路JCT施工過程中,出土了一座奈良時期的大型側穴墓遺蹟。這些被毀壞的,成為建設作業中的麻煩 "遺蹟",本來可以在不破壞它們的情況下將其作為當地的 "遺產 "加以利用。
場地位於東京世田谷區宇根區的東名高速公路和外環道交界處的施工現場。1970年線路開通時,該路口已被指定為建設地點,但當地居民的導致工程被擱置了近50年。
為了緩解長期的交通擁堵,目前正在建設從現有開通區間到東名高速公路的一段外環道。被擱置了很久的東名交匯處的建設在2015年恢復。建設工作分為兩部分:地上和地下。該項目計劃於2020年完成。
然而,在2017年的施工過程中,出土了奈良時期的側穴墓遺蹟,工程暫時停止。總共挖掘了17個墓穴,還有數百個陪葬品,是東京都內挖掘到的側穴墓遺蹟中屬於規模最大的。
場地位於國分寺懸崖線的東側斜坡上。17個墓穴在大約100米的距離內呈緩和的弧形排列,間隔大約6米。每個洞穴的大小在入口處為1米寬×2米高,內部為2米寬×2.5米高×5米深。
發掘後,出現了保護該遺址的運動,但由於各種施工原因,該遺址在發掘後被破壞。
因此,為了保護和利用考古遺址而不破壞它,提案一個由 "四個階段 "組成的建築規劃:1.挖掘現場,2.考古調查,3.高速建設,4.保護和修復。
雨水處理對考古遺址的保護非常重要,通常在遺址後面挖一個排水隧道,但由於這個遺址的施工速度很快,所以改在地表鋪設排水管。這個具體的形狀是由降雨量計算決定的,具體如下
17個考古遺址呈弧形排列,長約100米,間隔約6米,遺址之間畫有16條軸線。這些軸線延伸到河邊,兩兩連接,並4條、8條地合併在一起。
對於截面細節,我們使用降雨量公式Q=CIA/360000,得出整個場地的排水所需厚度為φ=1200毫米,並以φ=300毫米×16根管道代替,因為它過於巨大。
就考古遺址的保護而言,無論每個階段的外部形式如何 "變化",通過結構性地規劃材料從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的 "轉移",定期從使用相同的材料中 "維持 "考古遺址的功能。此外,在保護之後,古蹟需要定期修復,因為建築需要不斷 "更新 "。
這樣一來,保存下來的古蹟就產生了 "變化",從變化到維護,從維護到參與,事物和人之間的關係為當地活動創造了新的基礎。
考古遺址的保護並不以其在某個時間點上的保護而結束,而是需要在之後定期進行修復,這意味著要定期對遺址進行建築上的參與。在此過程中,我們計劃開展各種與場地有關的社區活動,如重複利用修復工作產生的土壤等。
I. 挖掘工作
場地的挖掘工作已經展開。屋頂膜和排水管保護場地。挖掘出的土壤將被用於其他用途。
II. 現場調查
發掘現場使用的材料將被轉用於創造一個考古研究的空間。為了保持保護環境,將使用由挖掘出的土壤製成的牆。
III. 高速建設
挖掘工作完成後,高速公路的建設將立即開始。為了避免破壞現場,以排水管為基礎的腳手架將垂直於現場豎立起來。
IV. 保護和恢復
在高速施工過程中使用的腳手架被改造成建築結構,用於保護場地。另外,每隔幾年,在修復考古遺址的過程中,舉行與遺址有關的活動。
△東名高速路外環線JCT施工現場的大型奈良時代橫穴墓遺蹟的非破壞性保護和利用的部分模型
年份:2018
尺寸: 1700 x 1700 x 450
材料:木材、粘土、苯乙烯等。
官方網站 https://www.atelier-j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