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輪葉片 抗2000K高溫「神通」是如何修煉的?

2022-01-07 航空微讀

渦輪葉片 抗2000K高溫「神通」是如何修煉的?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在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一個極端複雜的系統,是一個在極端苛刻的惡劣條件下(高溫高壓高應力)追求長期、穩定、安全的極端性能的尤物,難做自然是一定的。

路上隨便找一個老大爺,聊到航空,或許都會對我國造不出高性能的航發痛心疾首。

掃描二維碼獲得HPT 葉片的報廢件和學習樣品,可以近距離觀察這個神奇的極品。

而渦輪葉片是航空發動機的核心部件,也是航發工作環境最為惡劣的部件。從它的製造和發展,我們可以讀到航發的製作艱難,和材料製造、加工之妙。

 

航空發動機的結構

小時候,我們都玩過氣球。將氣球吹大後,一旦鬆開手指,氣球就會飛起來四處亂竄。這是因為氣球中的氣體在向外洩的同時,給氣球一個向前的反作用力。

火箭就是用這個原理,攜帶大量的燃料來製造氣體,再迅速向後排出從而獲得推力。

 

而航空發動機,也是在用這個原理讓飛機飛行的。所不同的是,飛機在大氣層下飛行,不需要自帶燃料製造空氣。

 

要說航發的原理也很簡單、巧妙,發動機首先通過風扇吸入空氣,然後壓氣機將空氣壓縮提高壓力,然後壓縮空氣進入燃燒室與燃料混合點燃,最後將高速氣體噴出推動渦輪旋轉;

渦輪和壓氣機以及風扇是連在一或者兩根軸上的,渦輪旋轉又會帶動風扇與壓氣機轉動,不斷壓縮空氣產生部分推力,燃氣推動渦輪旋轉後經尾噴管噴出,又會產生部分推力。這兩部分推力共同為飛機提供動力。

這種高科技的發動機渦輪葉片,就算是報廢后的零部件都有非常高的價值。我非常希望更多的愛好者、學者、文創人員和專業人士來一起交流發動機渦輪葉片的資訊、知識和心得體驗,共同深入交流與類似廢葉片有關的信息。

 

更高性能的航發,需要更高性能的渦輪葉片

 

要想獲得在尺寸小、重量輕的前提下獲得高性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提高推重比(發動機的推力和自重的比值),主要的措施是提高燃氣溫度。

因為發動機的推力主要是靠燃燒產生的熱氣體與冷空氣混合產生的氣壓差來產生的。氣壓差越大,推力越大。要想提高氣壓差,燃燒溫度就要更高。

 

數據顯示渦輪前進口溫度每提高100度,在發動機尺寸不變的條件下,推重比可以增加10%。

 

早在1928年,英國工程師就提出了航空發動機的構想。但是,直到1939年,第一臺發動機才問世。因為按照當時的設想,根本沒有材料扛得住它的高溫。

 

現在,主流航空設備上採用的是推重比是7-8的第三代航空發動機,如美國的F-15、F-16、F-18,中國的殲10、殲11等戰機,民航的各個系列如空客A320、波音737等。

渦輪前進口溫度大約在1680-1750K。美國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發的F119發動機(準備於美軍F-22戰機,世界上第一款五代機),推重比10.8,渦輪前進口溫度達到了1900K。這個溫度,已經超過碳鋼的熔點上百度了。

 

除了高溫,渦輪葉片同時還在以極高速旋轉。高速旋轉導致渦輪葉片必須承擔極高的離心力。

而在高溫下、高加載下,金屬材料會發生蠕變。簡單來說,蠕變是在一定溫度下,材料長期在較小的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蠕變對於葉片來說不是好事,它能使葉片徑向伸長、扭轉和彎曲,影響葉片的使用壽命。

 

另外,材料在使用時會發生疲勞,可能導致疲勞斷裂,危及安全。

 

因此,渦輪葉片材料既要耐高溫,又要低蠕變,耐疲勞、力學性能還要好。要說它好造,那恐怕現在也沒有其他難造的東西了。

 

渦輪葉片選材


越來越高的標準,渦輪葉片自然不能使用等閒材料。從第三代航發,一般採用單晶或者定向合金製造渦輪葉片。

 

通常鑄造的金屬材料都是多晶的,為什麼要用單晶或者定向合金?

 

對於多晶材料,晶粒與晶粒之間有晶界。在某些場合下,晶界對於材料性能提高有好處。但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惠普公司發現對於渦輪葉片來說,晶界是個「壞孩子」。

普通鑄造多晶高溫合金中與應力軸垂直的晶界是高溫應力下產生裂紋的「源頭」,所以必須減少晶界,由此發展了高溫合金定向凝固技術。

定向凝固高溫合金通過控制結晶生長速度、使晶粒按主承力方向擇優生長,可以改善合金的強度、塑性、熱疲勞性,使渦輪葉片的使用溫度達到了 1273K 。

 

進一步,航空業發展了單晶合金渦輪葉片,其耐溫能力、蠕變強度、熱疲勞強度、抗氧化性能和抗腐蝕特性較定向凝固柱晶合金有了顯著提高。

 

但是,單晶合金渦輪葉片的製造工藝難度可就高了許多。

目前,最常使用的用於製造單晶葉片的工藝方法是螺旋選晶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選晶器的這種狹窄界面,只允許一個晶粒長出它的頂部,然後這個晶粒長滿整個型腔,從而得到單晶體。

其晶體競爭生長機制是螺旋結構總的攀升走向正好與散熱方向相反,致使螺旋體內散熱均勻,因此在整個螺旋形生長過程中,位向最適合生長的那個晶粒將其他眾多的初生晶粒一一淘汰,不斷長出枝晶並最終進入試樣本體成為單晶鑄件。

單向散熱看似簡單,其實這個過程是極其難控制的,這涉及到材料本身及鑄模的熱物理特性,並且考慮製造過程中的散熱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以及晶體的生長速度等,這些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實驗設計以及大量的實驗數據,經計算後才能夠得出準確的結果,難度非常之大。

 

此外,高溫合金中還添加微量元素提高使用溫度。

第二代單晶合金與第一代單晶合金相比,通過加入3%的錸、適當增大了鈷和鉬的含量,使其工作溫度提高了30 K。

第三代單晶合金Rene N6和CMSX-10加入高達5wt%以上的錸,顯著提高高溫蠕變強度。

第四代單晶合金,通過添加釕,進一步提高了合金微觀結構的穩定性,使用溫度已達到了1473K。

 

冷卻技術

 

不過採用單晶高溫合金材料並不能解決問題。實際上,單靠尋找更耐高溫的材料來滿足更高渦輪前溫度是不切實際的。

目前,渦輪前進口溫度已達到了 2000K 左右,比高壓渦輪葉片金屬材料的熔點高400K。而近年來,渦輪前溫度以每年平均提高 20K的速度增加,而金屬耐溫程度僅以每年約 8K的速度增加。

 

兩者之間的缺口就必須依靠航發先進的冷卻系統來實現,例如氣膜冷卻技術。

通過噴入冷氣,藉助高溫燃氣的壓力和摩擦力讓其粘附在壁面附近,形成一個較低的冷氣膜,將壁面同高溫燃氣隔離,並帶走部分高溫燃氣或明亮火焰對壁面的輻射熱量,從而對壁面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據數據記載,目前的冷卻技術可以實現溫降已達400 K-600 K。

 

隨著航空發動機渦輪前溫度的不斷提升,原有的單通道空心冷卻葉片的冷卻效果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發展更為先進更複雜的多通道多路冷卻方案成為下一代航發的關鍵技術。而每一次冷卻方案的優化都對渦輪葉片的設計和製造提出了極大的考驗!

 

冷卻技術的發展,依然不能完全解決、或者滿足材料承載溫度與渦輪前進口溫度之間的差距。因此,還需要對在渦輪葉片燃氣流道表面噴塗熱障塗層。

 

熱障塗層(簡稱 TBC)是在零件表面沉積黏接 一層低導熱係數的材料,利用其低熱傳導特性,在其內、 外表面形成溫降,用以降低零件表面工作溫度(或提高零件的承溫能力)的方法。據資料介紹,熱障塗層可取得 50K-150 K 的隔熱效果。

 

目前在渦輪發動機上獲得實際應用的熱障塗層均為雙層結構: 表層為陶瓷層,主要起隔熱作用, 此外還起抗腐蝕、 衝刷和侵蝕的作用 ; 內層為金屬粘接層,主要起改善金屬基體與陶瓷層之間的物理相容性, 增強塗層抗高溫氧化性能的作用。

 

由於是把塗層塗覆在金屬基體上,需要考慮塗層的附著力,對金屬基體顯微組織穩定性的影響以及塗層與金屬因熱膨脹係數差異而可能導致的剝落問題等,這就需要空心葉片金屬材料學科領域聯合諸多其他領域的相關專家合力公關、共同研發。

 

至此,一片單晶空心葉片真正的造價堪比同重量的黃金或許並不為過。甚至高性能的葉片也是有價無市。

相關焦點

  • 渦輪葉片抗2000K高溫「神通」是怎樣煉成的?
    美國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發的F119發動機(準備於美軍F-22戰機,世界上第一款五代機),推重比10.8,渦輪前進口溫度達到了1900K。這個溫度,已經超過碳鋼的熔點上百度了。    除了高溫,渦輪葉片同時還在以極高速旋轉。高速旋轉導致渦輪葉片必須承擔極高的離心力。而在高溫下、高加載下,金屬材料會發生蠕變。簡單來說,蠕變是在一定溫度下,材料長期在較小的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
  • 航空發動機製造最大難點——渦輪葉片冷卻技術
    渦輪——發動機的心臟。其製造的最大難點就是高溫。現代航空發動機的渦輪溫度在1500°以上,其次,隨著航空業的不斷發展,渦輪的工作環境也必然會逐漸惡劣。  解決高溫的思路主要有兩種:材料、冷卻技術。本期節目中,我們會以時間維度來講講:渦輪葉片的冷卻技術發展經歷了什麼。
  • 西南航空引擎事件 | 航空發動機事故「第一殺手」——葉片
    從理論上看,渦輪葉片斷裂的故障機理有疲勞、超應力、蠕變、腐蝕、磨損等。發動機工作時,由於經常起動、加速、減速、停車以及其他條件的影響,會使渦輪各部件承受複雜的循環載荷作用,使得葉片經受大量彈性應力循環,最終引起高周疲勞、低周疲勞或熱疲勞,使得渦輪葉片斷裂。
  • 精密拋光 | 增強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持久「戰鬥力」
    從渦扇發動機的價值構成來看,葉片的價值佔比最大,是航空發動機製造中十分關鍵的構成部件。高壓渦輪的葉片幾乎成了全世界最難製備的材料,工作環境極為惡劣:高溫、高壓、高強度!隨著能源、動力裝置的功率不斷增大,為了獲得更好的空氣動力學效果,最大限度地提升單位體積的功率,葉片型面向著更加彎、扭、掠,曲面更加複雜的方向發展。
  • 國產大飛機發動機渦輪葉片,太倉造!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而發動機裡邊難度最大的是葉片。
  • 中國攻克渦輪葉片雷射加工系統,WS-15發動機量產指日可待!
    殲20戰鬥機需要WS-15發動機殲20服役之後,WS-15發動機何時量產成為大家關注焦點,近日中國相關單位研製成功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複雜異型孔雷射加工系統,標誌著國產航空發動機又攻克了一個難關,為WS-15早日量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俄航發渦輪葉片鑄造流程,圖文詳解
    這是加工前的瓷土。      渦輪噴氣式發動機需要中空的渦輪葉片,只有高質量的陶瓷芯是失蠟法鑄造的最好內芯材料,它能夠在澆鑄金屬時依然能夠保持穩定,在鑄件冷卻後有能通過化學工藝輕易溶解,在葉片中留下所需要的空氣通道。
  • 圖文揭秘: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鑄造工藝
    這是加工前的瓷土。渦輪噴氣式發動機需要中空的渦輪葉片,只有高質量的陶瓷芯是失蠟法鑄造的最好內芯材料,它能夠在澆鑄金屬時依然能夠保持穩定,在鑄件冷卻後有能通過化學工藝輕易溶解,在葉片中留下所需要的空氣通道。
  • 鎳基合金高溫合金體系的發展
    英國一般高溫合金的體系就是以Nimonic命名 的一系列的合金組成,英國單晶高溫合金中Rolls-Royce(羅羅)公司發展了 SRR99、SRR2000和SRR2060 等合金,形成RR系列。最典 型的是渦輪葉片材料,要求高的使用溫度和高的性能*與世界合金髮展的趨勢〜樣,我國亦發展了一系列的 鑄造高溫合金。在鑄造高溫合金的發展中,以鑄造工藝的發展更能反映高溫合金的發展水平。其發展過程 分為等軸多晶鑄造、定向凝固柱晶鑄造及單晶鑄造三個階段,以満足高溫高性能渦輪葉片的使用要求。
  • 五礦資本研究 | 高溫合金:好風憑藉力 借勢當起飛
    高溫合金在高溫惡劣環境中仍能保持較高的力學性能,是現代航空發動機、太空飛行器和火箭發動機及艦艇和工業燃氣輪機的關鍵熱端部件(如渦輪葉片、導向器葉片、渦輪盤、燃燒室和機匣等)材料,也是核反應堆、化工設備、煤轉化技術等方面重要的高溫結構材料。作為航空航天「 發動機的基石 」,其耐熱性能的差距是決定中國與國外航空發動機、火箭發動機和燃氣輪機性能差距的根本原因。
  • 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的誕生
    但由於對風扇葉片設計製造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直到60年代,人們才得以製造出符合渦扇發動機要求的風扇葉片,從而揭開了渦扇發動機實用化的階段。50年代,美國的NACA(即NASA 美國航空航天管理局的前身)對渦扇發動機進行了非常重要的科研工作。55到56年研究成果轉由通用電氣公司(GE)繼續深入發展。
  • 詳解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的誕生
    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效率已經無法滿足這種需求,因此一段時期內出現了較多的使用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大型飛機。實際上早在30年代起,帶有外涵道的噴氣發動機已經出現了一些粗糙的早期設計。40和50年代,早期渦扇發動機開始了試驗。但由於對風扇葉片設計製造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直到60年代,人們才得以製造出符合渦扇發動機要求的風扇葉片,從而揭開了渦扇發動機實用化的階段。
  • 日本X9F-1發動機究竟如何?材料是很美,但要超越美國還是做夢
    在一個渦輪的罩環上應用了陶瓷基質複合材料(一種能夠比金屬應對更高溫度的材料),具體解釋就是碳矽纖維增強了陶瓷。靜子和轉子葉片由鎳基單晶超合金製成,其上安裝有轉子葉片的渦輪盤由本國開發的鎳鈷超合金TMW-24製成。
  • 風扇葉片如何「對抗」飛鳥撞擊?
    在渦扇發動機起初,風扇葉片的設計長而薄,機械強度也較低,這樣的風扇葉片不僅容易被飛鳥撞壞,而且容易發生振動。為解決這個問題,在上世紀60年末,美國普惠公司、GE公司和英國羅羅公司均對風扇葉片採用了凸肩結構來增強葉片的抗外物打擊性能,這不僅可以減少飛鳥的撞擊損害,並且還改善了葉片振動的缺點。
  • 近半世紀中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風扇葉片的變遷 複合材料風扇葉片介紹 陳光談航空211
    用複合材料做成的風扇葉片具有以下特點:重量輕、成本低、抗振性能特別是抗顫振性能特好,具有特別好的損傷容限能力。一般鈦合金葉片如在根部出現裂紋,在工作中裂紋將很快地擴展,影響葉片的正常工作。但複合材料做的葉片,即使出現大的缺口,也不會擴展。複合材料葉片受到外物撞擊時在彈性變形下,能將撞擊能量吸收並在葉身上重新分布,使它仍然具有能承受較大的外物擊傷能力。
  • 三轉子渦輪風扇發動機RB211風扇結構簡介|陳光談航發153
    風扇轉子由33片鈦合金葉片、鈦合金輪盤、傳動軸與保持軸等組成,重約380kg,外徑2.16m,葉片長0.7m,在葉高2/3處有減振凸臺。風扇轉子轉速為3860r/min,每個葉片產生的離心力約為550kN,用樅樹形榫根與輪盤相連,這在高涵道比渦輪風扇發動機中是少有的,RB211以後的系列發動機已將樅樹形榫根改為燕尾形榫根。
  • 為什麼神通更多的存在於神話傳說中?
    有很多修煉方式可以獲得通靈的能力,也就是常說的那些神通,比較常見的,比如是道教的一些修煉法門;佛教也有修煉神通的方式,其他的肯定還有,先不說這些。帶仙緣的人,很多人都有比較強的感應能力,比如看見一些東西,感受到一些能量,跟某些靈體溝通等等,而且有人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我們先來想一下,為什麼現在沒有過去的那些白日飛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