鎧甲、盾牌這些戰爭中用於防禦的裝備,其實就是最早的裝甲。現代考古認為,早在4000年前甚至5000年前的史前戰爭中,貼身鎧甲和盾牌就已經出現。最早的裝甲就是一塊木片,或者一張動物的厚皮革。而進入金屬時代後,才出現了銅質或鐵質的盾牌或者貼身的鎧甲。不過金屬裝甲有一系列的弱點,這些弱點到目前仍然存在。第一,就是金屬裝甲比重太大。不論是當盾牌還是當貼身鎧甲都有點過於沉重,因此就不能製作的太厚太大。當貼身盔甲,只能重點防禦頭部和身體軀幹的重點部位。或者做成鎖子甲那樣的輕裝甲。金屬盔甲還有一大弱點,就是導熱快不保溫,而且很容易磨損皮膚。因此必須在金屬盔甲內側做好皮革或者紡織物的內襯,才能貼身裝備。除了金屬盔甲,古人還發現皮革、絲綢、棉紡織品也可以直接做鎧甲。
這些物質,本質上都是生物纖維。有植物纖維也有動物蛋白纖維。而且這類鎧甲具有比重輕,和人的皮膚直接接觸比較友好。特別是在冬季,絲棉的鎧甲,既可以當鎧甲也可以直接當防寒的外套。遠遠比衣服外面只穿金屬的盔甲舒適。早在宋元時代,就發現穿著絲綢內衣,可以在中箭以後,通過拉動絲綢纖維,把箭頭直接拔出來,這樣的傷口不容易感染。而到了明清時代,厚棉甲如果內部再插入一層鑌鐵金屬縫在裡面,則幾乎任何刀劍都很難穿透。因此到了清代早期,有金屬夾層的厚棉甲已經成為盔甲的主流。這幾乎和當今加強版防彈衣的主流形式如出一轍。這就是在紡織品構成的主防彈衣的中間,再插入特別加強的金屬板或者陶瓷插板。瀚海狼山認為這也說明古人早機認識到,纖維材料也是裝甲的一種。不過過去的人利用的都是天然生物纖維;
而當今的人們,利用的是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人造高分子纖維材料。1964年,美國某化學公司的員工,偶然性的發現某些高分子纖維有很大的強度,幾乎是同等重量鋼絲的5倍以上。這是一種新型芳綸纖維複合材料,即芳綸1414。1972年正式實現商品化並為該產品註冊商標為Kevlar凱夫拉,分為K29,K49,K49AP等型號。這種新型材料密度低、強度高、韌性好、耐高溫、易於加工和成型,堅韌耐磨、剛柔相濟,具有刀槍不入的特殊本領。芳綸主要分為兩種,「對位」芳醯胺纖維PPTA和「間位」芳醯胺纖維PMIA。對位芳綸就是大分子相互對稱。分子越對稱,結晶度越高,拉伸模量強度也越高,這是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物理規律。
凱夫拉出現後,立即就成為單兵防彈衣甚至是坦克裝甲車輛複合裝甲的首選柔性基材。用凱夫拉材料代替尼龍和玻璃纖維,在同樣情況下,單兵防護能力至少可增加一倍,並且有很好的柔韌性,穿著舒適。用凱夫拉材料製作的防彈衣普遍只有2公斤重。即使插入前後防彈陶瓷插板,全重也不過5到6公斤,已經可以抵禦步槍子彈甚至是輕機槍子彈的直接命中。
凱夫拉材料還可以和特種陶瓷、特種鋼材甚至是貧鈾金屬絲分層製造成坦克裝甲車輛的複合主裝甲。可以抵禦高速穿甲彈和第三代反坦克飛彈。在相同反穿甲和反破甲能力的情況下,這種複合裝甲只有純裝甲鋼裝甲重量的三分之一。除了坦克車輛,目前武裝直升機、各種驅護艦甚至航空母艦的主裝甲層,也普遍用凱夫拉材料代替了沉重的裝甲鋼。而且凱夫拉材料還用來強化大渦扇發動機的主風扇。應用非常廣泛。目前誰誰家的企業可以生產世界最高強度的凱夫拉材料,在全球裝甲和防彈衣領域佔據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