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牌VS東洋造 抗戰期間中國輕武器佔優?

2021-02-14 八字沒一撇呢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雖然重武器和機動力遠遠不如日軍,但是在輕武器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首先這種說法不全面,是以局部看全盤。

實際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武器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究其原因在於1911年以後,中國長期處於軍閥割據的狀態,政出多門。每個軍閥都有自己的武器來源,自製武器各式各樣,全然沒有統一標準。

僅步槍一項,中國軍隊就有上百種諸如:快利,新利,華寧,元年,毛瑟1888式,毛瑟1903式,山西65式,瀋陽13年式,漢陽88式,赤水造,四年式,中正式,浙造77式,粵造21式,毛瑟騎槍,毛瑟98式短步槍,毛瑟98式,捷克VZ24式,捷克VZ98式,捷克ZH29式,義大利M1891式,波蘭K29式,DSM34式,莫辛納甘M1891,M1930,美國M1903,M1917式……

毛瑟98式步槍

美國M-1903式步槍

蘇聯莫辛納甘式步槍

子彈更是種類繁多,光口徑就有6.5毫米,7.62毫米,7.9毫米,6.8毫米等等,而且還分尖頭彈型,圓頭彈型,就是口徑一樣,子彈長度也有差異,也不能互相使用。

而一些步槍是不同工廠生產的,例如元年式步槍,分別由河南,廣東,上海和廣西各地生產,雖然是同一種步槍,但是零件卻不能通用,質量參差不齊。

若是單拿出一些比較好的步槍,則不次於日軍,比如捷克VZ24式步槍,全世界公認質量最好的毛瑟型短步槍,斯柯達出品鋼材質量極佳,但是數量卻只有11萬枝,只能武裝部分部隊。

步槍和子彈種類繁多,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戰場上補給非常困難。簡直就是要讓後勤軍官自殺的節奏!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經過數年,乃至十幾年,二十年頻繁使用,大部分步槍都出現的老化現象。膛線磨損,槍機陳舊,缺乏保養問題最為突出,槍械性能已經下降。

論輕機槍,我們都知道捷克式,但是那也只是因為捷克式數量相對較多,其實中國軍隊的輕機槍種類同樣五彩繽紛。劉易斯M1914式,哈奇開斯M1922式,昌查德M1915式,啟拉利KE7式,麥德森式,拉蒂M26式,白朗寧BAR式,託卡列夫式,傑格廖夫DP27式….同樣是口徑各異,子彈各異,性能各異。

DP-28型輕機槍

M-22式輕機槍

M-26型輕機槍

抗戰中國軍隊最受歡迎的輕機槍絕不是捷克式,而是白朗寧。這是從比利時購買的一款輕機槍,比利時造在當時的中國是高檔貨的象徵。無論性能如何,只要手裡的錢還夠,就一定會選比利時造。

比利時造M1930BAR白朗寧式輕機槍質量非常好,基本上不會出故障,也無需可以保養,隨時抓起來就打,結構緊湊,無論行軍作戰都很方便,反應迅速。

關鍵還不挑子彈,這在中國軍隊簡直是天大的優點,而捷克式機槍卻是出名的挑子彈,只能打一種標準子彈。雖然,白朗寧和捷克式都有彈匣太小,只有20發子彈的缺點,但是,進行點射還是基本可以滿足需要的。在美國軍隊白朗寧實際上是充當自動步槍使用的。

手槍則是7.63毫米,7.65毫米,11.43毫米,9毫米,6.35毫米,8毫米…論型號,光是毛瑟手槍就有20多個型號。世界上有的手槍,中國軍隊基本上都有。

抗戰時期,日軍可以通過中國軍隊的槍聲分析出很多情況。例如;中國軍隊自師級開始一直到集團軍級司令都喜歡隨身帶1個連到1個營的警衛,這些警衛基本上都配備有駁殼槍。而且司令部駐地又喜歡選在村莊裡。日本人在戰鬥中一旦發現,某個村莊裡有幾十把駁殼槍在射擊,就知道遇到了中國軍隊的師部,上百把駁殼槍那就是撞到了軍部,如果是上百把全自動20連發駁殼槍在射擊,那很有可能是遇到了中國軍隊的集團軍司令部。

在豫湘桂會戰河南戰役階段,日軍就因為發現大量駁殼槍射擊,而發現了中國軍隊1個集團軍司令部,直接導致了陸軍上將李家鈺的陣亡。

如果日軍發現對面的步槍聲音各異,就知道是中國軍隊的三流部隊,那日軍都不用做工事,在200米外趴在地上就不會有危險。如果是一水的莫辛納甘步槍的射擊,就知道是中國的精銳部隊已經出現在戰場上了,因為抗戰期間裝備莫辛納甘步槍的4個軍,就是著名的四大攻擊軍,包括第18軍,第5軍,第74軍等精銳部隊。

使用ZB26輕機槍的中國士兵

日軍一旦發現,對面的中國軍隊輕機槍不間斷進行全線連發,機槍聲噠噠噠響個不停,步槍也不停頓放槍,就知道是中國軍隊的二三流部隊在對面,而且還是新兵居多,都在哪裡猛烈開火壯膽。

但是如果對面的中國軍隊輕機槍不斷變換位置,進行有節奏的點射,那麼很明顯中國精銳部隊已經抵達戰場,這些機槍手都是擁有大量實戰經驗的軍士或者老兵。

如果發現迫擊炮在進行準確的試射,隨後很快就進行密集轟擊,那麼也可以確定是中國軍隊的精銳部隊或者正規八路主力部隊出現在戰場上了。

如果聽到榴彈炮的轟擊聲,日軍就要開始構築工事或者後退了,因為這意味著,中國軍隊已經完成了合圍,現在寶貴的戰區或者軍委會直屬壓制炮兵已經開火,很快中國軍隊就要發起大規模進攻了。

整裝待發的中國士兵

中國軍隊輕武器火力骨幹是就是機槍,輕重機槍和手榴彈。步槍兵大部分都是新兵,射擊能力非常有限,僅存的老兵大部分都分配為機槍手。從數量來看,捷克式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和手榴彈就是中國步兵的戰鬥力體現。原因是中國軍隊火炮非常稀少,而1000米內壓制力強,射擊時間長,火力猛的彈鏈式重機槍其實部分代替了火炮的作用。幾挺重機槍就可以構成一個火力殲滅區。

而輕機槍則是步兵連最重要的火力點,國軍一個戰鬥月的輕機槍彈藥補充是5000發子彈一挺輕機槍,受到特殊照顧。1個排的2-3挺輕機槍可以交替掩護,速射,點射和單發射擊變換,至於手榴彈,則是步兵訓練不全面最好的代替品。既然射擊不準確,打很多槍,也無法命中,那麼還不如等到30米距離,利用農民士兵的臂力扔手榴彈。幾十名士兵使用栓動步槍射擊的威力肯定不如一起扔出幾十枚手榴彈的威力大。

日本陸軍的火力骨幹實際上是重機槍和擲彈筒。日軍使用最多的重機槍就是92式重機槍,槍口有消焰器,裝備光學瞄準鏡,準星上有夜視裝置,扳機為按鈕式,射擊速度不是非常快,主要對1000米距離內目標,進行準確的長時間點射。

92式重機槍的可持續射擊能力非常強,其原型哈奇開斯式重機槍曾經在凡爾登戰役創下了2挺機槍10天時間發射15萬發子彈無故障的記錄。

向日軍發起衝鋒的中國士兵

擲彈筒是日本步兵最為信賴的武器,沒有了擲彈筒日本步兵甚至都不知道該怎麼作戰了。

擲彈筒的彈藥種類比較齊全,有爆破彈,發煙彈和照明彈,發射手榴彈只是一個附加功能。專門的擲彈,比如89式擲彈其威力等於2-3顆手榴彈,威力還是比較大的。

同德軍步兵排配備的50毫米迫擊炮相比,日軍的50毫米擲彈筒的準確性更高,因為日軍擲彈筒是線膛的。而且最小距離也更加近,非常適合近戰。

擲彈筒需要雙人操作,但也可以單人操作。可以跪姿發射,也可以臥姿發射,很靈活。單人操作最大射速20發每分鐘,雙人操作最大射速40發每分鐘。發射速度很快,幾具擲彈筒可在短時間內形成彈幕射擊。

在百團大戰的關家腦戰役當中,八路軍9個主力團近20000多人圍攻岡崎大隊的500多日軍。八路軍的攻勢非常猛烈,例如772團、16團、38團、25團各1個營,再加769團2個營對關家堖發動全線猛攻,僅僅1天時間就接連衝鋒18次。

但是為什麼沒能殲滅日軍?除了日軍修工事很有特點以外,日軍的重機槍側面長時間連續點射加上擲彈筒正面近距離轟擊起了極大的作用。

最後八路軍以多打少,卻傷亡2000多人,日軍僅傷亡151人,裡面三個關鍵因素,就是工事,重機槍和擲彈筒。

在第一次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七七事變中的南口突圍戰….當中,日軍的92式重機槍側射都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戴安瀾將軍,佟麟閣將軍和趙登禹將軍都是陣亡在日軍重機槍側射之下。

日軍11年式輕機槍的缺點就是無法單人射擊,優點是準確性高和可持續射擊能力強。11年機槍在發射普通步槍子彈時容易卡殼,只有使用專用機槍子彈才能發揮出持續射擊能力強的優點。在戰後通化事件當中,八路軍拿著11年式機槍堵在樓門口進行了整整一夜的射擊壓制對手,顯示出了11年式輕機槍的持續射擊能力。相對比捷克式機槍連續發射100發子彈就會過熱,子彈失去控制到處亂飛。

為了克服11年的缺點,日軍很快在1936年和1939年就配備了96和99式彈匣式輕機槍,這兩款機槍為了增加準確性都可以裝配瞄準鏡,可更換槍管。輕機槍裝有瞄準鏡,讓日軍在防禦戰當中,就很佔優勢,中國軍隊講究50米射擊,日軍講究400米射擊,這樣可以對攻擊一方,進行多輪火力打擊,而對方還毫無還手之力。當然中國軍隊要求50米內射擊,也是因為射擊技術不夠的關係。

在近戰當中,96和99式輕機槍會加量配備突擊隊,當做衝鋒鎗使用,當然其實際威力遠遠大於使用手槍彈的衝鋒鎗。

日軍92式重機槍

在日本陸軍當中,步槍就是個長矛加補充射擊工具,輕機槍主要提供近距離壓制火力和步兵伴隨火力,真正的殺人利器是7.7毫米口徑重機槍和50毫米口徑擲彈筒。

無論日軍遇到只有30米距離的近戰白刃戰,還是遇到對方機槍,對方堅守的房屋,對方的駁殼槍隊,還是對衝鋒隊伍壓制,打擊戰壕內對手….都會在第一時間想起擲彈筒。從數十米到670米,無論中國軍隊是機槍射擊,步兵衝鋒,白刃戰,據守房屋,還是躲避在山石後面打伏擊,日軍的擲彈筒幾乎是包打一切。

日本陸軍1個師團會戰份彈藥,一枝步槍只有300發子彈,一挺輕機槍是8000發子彈,20顆手榴彈,而一挺重機槍卻有23000發子彈,一具擲彈筒有250發彈藥,可見重機槍和擲彈筒射擊之頻繁。

而中國軍隊裝備體系就缺乏這麼一種小炮,缺乏中近距離爆炸性武器。只有步機槍等直射武器和投擲距離太近的手榴彈。雖然後來國共都仿造了擲彈筒,但是由於材質等問題,國產擲彈筒都是滑膛,準確性大幅度下降,而且彈藥威力不如日式彈藥。

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美軍的絕對海陸空重火力打擊,日本步兵殺傷美軍的主要武器也還是重機槍和擲彈筒。到了戰後,槍榴彈才基本取代了擲彈筒的地位。

抗戰中國軍隊輕武器種類繁多,性能各異,質量參差不齊,老舊武器居多,後勤保障異常困難。反之,日軍武器新武器多,性能統一,後勤簡便,而且都是根據東方人體質和習慣設計,在實戰當中,實際作用要大於中國軍隊所配備的萬國造。

來源:網易精兵堂

相關焦點

  • 武器「萬國牌」的印度,裝備眾多口徑的輕武器,後勤維護苦不堪言
    武器「萬國牌」的印度,裝備眾多口徑的輕武器,後勤維護苦不堪言「內蓋夫」NG7機槍為了方便模塊化處理,NG7的槍管可以快速進行拆卸,並與"內蓋夫"一樣搭配了一支摺疊式提把。武器「萬國牌」的印度,裝備眾多口徑的輕武器,後勤維護苦不堪言根據印度媒體的報導,為了此次的輕機槍替代方案,印度軍方一直在尋找相關的廠商。
  • 中國軍隊抗戰時期列裝火炮盤點,萬國牌武器集中地!
    歡迎來到硬核科普頻道,本期內容是抗戰時期中國火炮盤點。從租借法案生效開始,中國一共接受了1669門M3火炮,雖然口徑不大,但因為日軍主力的九五式輕戰車和九七式中戰車護甲很薄,且大都採用的是鉚釘結構而非焊接,因此幾乎是一打一個準,為中國當時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
  • 漢陽造 抗戰第一功臣槍械 產量超百萬
    抗戰中,「漢陽造」步槍可謂中國軍隊的絕對主力。要論性能,中正式步槍勝他數倍,但若論功勞,漢陽造遠超中正式。上圖是抗戰時期的一幅宣傳漫畫,國軍戰士背著的就是漢陽造步槍。抗戰前,中國主力部隊已開始換裝中正式步槍,畫中仍採用老式漢陽造,足以說明它在中國軍民心中的地位。
  • 印度軍隊撤軍-萬國牌到底厲害在哪裡!
    前一陣子,印度越界的事被說得沸沸揚揚,2017年6月16日,印度邊防人員在中印邊界錫金段非法越界,闖入中國亞東的洞朗地區,阻撓中方人員修建道路,由此形成了對峙事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多次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洞朗地區歷來屬於中國,一直在中方有效管轄之下。
  • 又一個「萬國牌」國家誕生,緬甸武器來自各個國家,還仿造了很多
    緬甸的武器也是來自各個國家,渠道也很豐富,在進購的武器中,輕武器是重點,在很多優秀的武器產品中,輕武器成了緬甸的「寵兒」。不僅緬甸政府軍使用,就連其他地方武裝也使用輕武器,輕武器之所以受到了緬甸政府軍和地方武裝勢力的歡迎,一部分原因是輕武器在緬甸崎嶇地形中,好攜帶,輕便,又省力,跨越叢林的時候,沒有太多阻礙,不像坦克其大炮那樣難以攜帶,而且這些重型武器也比輕武器要來得貴,緬甸打了那麼多年,錢早就被打散了,重型武器要是在戰爭中被摧毀,損失是極大的。
  • 國慶閱兵武器裝備從「萬國牌」到「國字號」(組圖)
    ,當時我軍基本上沒有軍工企業,「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受閱的步槍方隊,拿的是「日本造」的「三八大蓋」步槍;衝鋒鎗方隊配備的是「美國造」的「湯姆遜」衝鋒鎗和「英國造」的「斯登式」衝鋒鎗;輕機槍方隊有些使用的是捷克式輕機槍。受閱的火炮主要是「德國造」和「日本造」的。受閱的P-51飛機是「美國造」,「蚊」式飛機是「英國造」。
  • 萬國牌武器的終結者:共和國衛士之五四式手槍傳奇
    由於當時蘇軍缺乏輕武器設計經驗,所以設計這款半自動手槍的方針就是「仿製為主自研為輔」。託卡列夫就打算以美國M1911手槍為模板進行仿製,設計出了兩款手槍。在經過嚴格的測試後,蘇聯紅軍軍事委員會確定託卡列夫設計的M1930手槍及其7.62mm手槍彈為蘇軍制式武器,隨後託卡列夫為M1930手槍進行簡化設計,手槍終於在934年定型,並被命名為TT33 7.62mm手槍。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裝備使用的步槍
    漢陽造:包括先期的老套筒,是中國漢陽兵工廠根據引進的德國1888年委員會步槍仿製而成,採用7.92毫米口徑,5發彈倉供彈,手動拉栓式單發步槍,雖然存在裝彈退彈困難,以及可靠性不佳等問題,卻被中國軍隊大量採用,是數量最多的一把步槍,歷經清朝、民國、直到建國以後,裝備了53式騎步槍才徹底淘汰,是把爺爺輩的步兵槍械,儘管性能較差,但卻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 比ZB26更能吊打日軍歪把子:加拿大造布倫輕機槍的中國抗戰史
    如果問起,抗戰時哪一款機槍最為出名,恐怕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都會是7.92毫米的「捷克」式。
  • 抗戰勝利紀念日,盤點抗戰中的主力步槍彈(一)
    專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物!今天是2021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6周年紀念日。1895年,湖北槍炮廠在M1888委員會步槍基礎上仿製改進而成「漢陽造」(仿製改進的「漢陽造」去掉了原型槍槍管外的套筒),也一併引進設備及材料,仿造了這種圓頭槍彈,月產量高達13萬發。1897年,曾力主建設湖北槍炮廠的張之洞向軍務處提議,將國內各廠所產步槍口徑統一到「漢陽造」所用的7.92mm口徑上來,但未能實現。
  • 抗戰期間中國的空軍機場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7月下旬,為了抵禦日軍對華北的侵略,國民政府決定首先搶修華北地區的重要機場。
  • 民國時期(八路軍輕武器大全)
    由於漢陽兵工廠是88式步槍最主要的生產廠,故被稱為「漢陽造」。抗戰時漢陽兵工廠遷到重慶與第21兵工廠合併,1939年復工生產,改名為「漢式七九步槍」(中國舊稱7.92毫米口徑為七九口徑)。一直到抗戰結束,「漢陽造」及其前期的「老套筒」在中國一直是主要步槍之一。
  • 抗戰拼刺刀 我們虧在哪?
    一戰時,超過8成的陣亡士兵是死於火炮和重機槍,白刃戰已經淪為非主流;時到二戰,近戰利器衝鋒鎗開始大量裝備部隊,蘇軍的波波沙、德軍的MP40、美軍的湯姆遜、英軍的斯登,這讓白刃戰、肉搏戰更加邊緣化。 由於二戰前日軍所經歷的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一戰對德的青島戰役,都已全勝告終,這讓日軍更加堅信自己的這套作戰理論是完全符合實戰需要的——如果可以一發子彈殺死敵人,又何必發射一堆子彈消耗資源。
  • 勝利迴響 抗戰中的漢奸現象
    抗戰期間,日本在中國相繼建立偽「滿洲國」,偽「蒙疆自治政府」、偽「南京國民政府」等傀儡政權,在中國關內戰場有時偽軍、偽警的人數還多於日軍。漢奸現象的出現是我們民族的恥辱,對此不僅要譴責,更要反思出現的社會原因。歸納起來,漢奸現象出現主要有國家整體環境,個人信念追求和社會文化氛圍這三個主要因素。
  • 中國繳獲日本M2重機槍?二戰日本山寨了多少盟軍輕武器?|輕武專欄
    近日軍武菌看到一張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和美軍展示繳獲日軍機槍的照片,眼尖的網友發現,中國士兵手中的機槍不是美軍M2機槍麼?怎麼變成日本武器了?難道是日軍繳獲美軍的M2,然後中國又從日軍手裡繳獲過來的?其實,這是日本造的12.7毫米Ho-103型高射/航空機槍(一式機關炮),是日本著名輕武器設計師南部麟次郎從美軍M2機槍山寨而來。
  • 抗戰期間駐印中國遠徵軍裝甲部隊
    抗戰期間,1942年中國向緬甸派遣了中國遠徵軍協助盟軍對日作戰,但是由於兵敗部分兵力進入印度。
  • 「萬國牌」、「騾馬隊」、「拖拉機拉大炮」... 回顧國慶閱兵式,歲月靜好,只是有人負重前行
    自1949年開國大典以來,中國先後進行了15次國慶閱兵,分別是在1949年至1959年每年舉行一次,以及1984年、1999年、2009年和2019年各舉行一次。從「萬國牌」到「中國造」,這些歷史片段拼湊在一起,映射出時代變幻的風雲,亦見證了新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十五次國慶閱兵吧!
  • 漢陽造步槍,中國第一神槍
    中國近代兩百年以來,「漢陽造」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戰爭傳奇,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再到八一南昌起義到北伐戰爭,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漢陽造」一直陪伴著我國軍隊,是我國軍隊裝備最多,使用最廣,知名度最高,最愛使用的,步槍,也是近戰刺刀白刃戰最好的兵器。
  • 淺談國民黨軍造型演變史:從北伐、抗戰、解放戰爭到敗退臺灣初期
    在這大割據的時代,中國各地部隊不僅裝備混亂,制服也是五花八門。在制服與時局同樣混亂的民國年間,1924 年1 月的「黃埔建軍」可以說是近代以來中國軍服趨於統一的起點。提到中國大陸時期的國民黨軍,基本上可分為北伐、抗戰、解放戰爭,到敗退臺灣初期等四大時期。北伐時期眾所周知,國民黨建軍其實是透過蘇聯共產黨成立的。
  • 功勳步槍:漢陽造--無軍不用,殺傷力大.......
    該型步槍遂轉售給土耳其、非洲一些國家和中國的清政府。1.歷史發展該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國內各個武裝部隊的輕武器裝備的主要槍型。因此,1911年10月10日晚上,程定國所開的第一槍,用的應該是漢陽造,由此打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該槍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戰場上發揮作用,是中國戰爭史的一個傳奇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