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困苦的抗戰歲月中,由於國軍以及共產黨領到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遊擊隊的頑強抵抗,侵華日軍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野心徹底乾淨地破滅了,儘管中國軍隊手中槍械五花八門、雜七雜八,即便制式裝備的24式步槍(後被重新命名為中正式)也僅裝備了70萬支,相對於數百萬軍隊依然是相形見絀,但就是裝備如此低劣的軍隊,還是給了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雖然自身付出了死傷軍民2000餘萬的慘痛代價,在人類抗擊法西斯的鬥爭中,卻樹裡起了一座永恆的豐碑。
漢陽造:包括先期的老套筒,是中國漢陽兵工廠根據引進的德國1888年委員會步槍仿製而成,採用7.92毫米口徑,5發彈倉供彈,手動拉栓式單發步槍,雖然存在裝彈退彈困難,以及可靠性不佳等問題,卻被中國軍隊大量採用,是數量最多的一把步槍,歷經清朝、民國、直到建國以後,裝備了53式騎步槍才徹底淘汰,是把爺爺輩的步兵槍械,儘管性能較差,但卻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正式:根據德國毛瑟24步槍改進而來,口徑7.92毫米,縮短了槍身,加長了軍刺,以適合東方人使用,性能較先前的老套筒、漢陽造有大幅提高,但仍然是一把5發彈倉供彈的栓動步槍,屬於國軍的制式步槍,但一直到抗戰結束,產量也跟不上國軍換裝的要求。
三八式:因為槍身有一隻隨動的防塵蓋,而被抗戰軍民稱為「三八大蓋」,侵華日軍最早裝備的栓動步槍,採用6.5毫米口徑,5發彈倉供彈,是二戰期間,各主要交戰國中口徑最小的步槍,也是槍身和軍刺最長的步槍,適合資源較為緊缺的島國和身材矮小的日本軍人使用,在整個抗戰期間,被抗日軍民大量繳獲,反過來成了打擊日軍的有力武器。
莫辛·納甘:蘇俄軍隊裝備的7.62毫米手動步槍,5發彈倉供彈,在國共共同創建黃浦軍校的時候,就支援了數萬支此型步槍,抗戰爆發以後,蘇聯政府又無償支援了數萬把,包括從新疆、東北等地流入的槍械,國內有不下於10萬把的莫辛·納甘步槍,參與了整個抗日戰爭。
李·恩非爾德:英國人研製的口徑7.7毫米的栓動步槍,採用了2個5發彈倉供彈,彈容量和射速都比一般的栓動步槍要高,這款步槍由於英國當時遵守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流入中國國內的數量並不多,軍閥混戰時期僅當時英美的代言人直系軍閥得到過幾萬支,到了抗戰時期這種步槍並不常見了,冀東八路軍從開灤煤礦英國人的礦警隊那裡搞到不少李·恩菲爾德步槍;此外,加拿大援助過一批數量不詳的李·恩菲爾德步槍。
M-1式:卡賓槍,事實上就是一把步槍,口徑7.62毫米,採用15發彈匣供彈,中國遠徵軍先後裝備了數萬把,此後美海軍陸戰隊在撤出中國前,又提供了將近5萬把,此槍在美軍中最初也是裝備二線非戰鬥人員的,重量不到5斤,槍身小巧玲瓏,射速快、火力猛,200米的有效射程,成了中國軍隊打擊日軍的有力步兵槍械,儘管數量有限,但畢竟是把非常著名的槍械,讓使用者愛不釋手。
除了以上的幾款步槍以外,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和遊擊隊也使用了美制M-1903春田步槍(中國遠徵軍配發)奧地裡的斯泰爾·曼利夏M-1895步槍、日式30式金鉤步槍、老舊的法國勒貝爾1886步槍、義大利曼利夏1891卡爾卡諾步槍、毛瑟1898步槍、遼十三步槍等,數量不下於十餘種,可謂萬國牌步槍,但就是裝備如此差不成體系的中國軍隊和遊擊隊,卻戰勝了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