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訓國:惟改革創新者勝
高 達、黃桂斌
陶訓國,現為河北總隊三支隊勤務中隊班長,第十八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先後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一等獎。2014年被評為第十五屆「全軍學習成才標兵」。
關鍵詞:創新
記者:當兵十幾年,你曾經建成了武警部隊首家支隊級政工網站,先後研製開發了多個警衛執勤急需信息裝備,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兵專家」,請你談談初碰創新的樂趣與經歷。
陶訓國:記得那是2004年,我調入通信班不到兩年。那時武警部隊正在搞團一級單位區域網建設,地方上好多單位也在加強網絡化辦公系統建設。當時我就尋思,如果將網絡化辦公系統融入支隊信息網,豈不大大縮短了辦公時間、提高了辦公效率?
說幹就幹,可問題也隨之而來。當時,網絡化辦公系統對於執勤部隊來說還是一個新事物,學什麼?怎麼建?一個個問題擺在了我的眼前。我只能像螞蟻啃骨頭一樣,一點點從基礎技術開始學起。記得那時候,每次遇到技術難題,都要到駐地燕山大學圖書館找專業書籍慢慢琢磨。因為不是本校人員,必須當天借書當天歸還,所以每看完一本書,我都要籤上幾十遍名字。由於經常借閱資料,圖書管理員還打趣地說:「我快成了你的專職資料保管員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支隊網絡化辦公系統成功上線,我架設的郵件伺服器和RTX即時通信,在武警部隊支隊級單位第一個實現了網上學、網上教、網上研、網上練的「無紙化」辦公,大大提高了辦公效率。
別人總問我,那麼厚的書你是怎麼啃下來的?那麼複雜的網絡工程你是怎麼建設好的?我覺得,可能憑的就是希望事情變得更好、更合理的一份執著吧。世界上最永恆不變的,就是永遠在變化。部隊信息化建設只有在不斷創新中,才能跟上瞬息萬變的時代潮流,將創新轉化為戰鬥力。
記者:現實生活中,不少官兵會覺得,作為普通一兵,創新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能把每天要做好的事做好就很不容易了,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或心態?
陶訓國:其實,創新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那麼遙遠。之所以覺得創新與自己「差之千裡」,是因為缺少開闊的視野和細心的觀察。只要站位高、善發現,在每一個崗位都大有作為。
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那是2008年,支隊組織一次「紅藍對抗」執勤方案演練,哨兵雖然立即按鈴報警,可因為部隊處置的行動方案與事件情況不符,結果被「不法分子」襲擊了警衛區。事後總結原因,大夥有的說是哨兵報警太晚,有的說是部隊出動太慢,我卻覺得不能怪哨兵,也不能怪中隊,要怪就怪我們的報警設施太落後。警鈴雖然響了,但不能顯示事件性質和事發方位,如果安裝一個能顯示方位和報警性質的報警器,部隊就不會盲目出動了。
隨後,我將電鈴報警器進行了改造,改為電子報警器,用通信電纜將哨位信息同步反饋到勤務值班室,哨兵根據事發情況按相應的鍵,事發方位和性質在勤務值班室便一目了然。經過試驗,部隊反應速度比之前提高了一倍多,而且更有針對性、方向性。你看,簡單的一個報警器,裡頭就大有文章可做。所以說只要用心觀察、目光放遠,創新就在身邊。
記者:人們常說:「當新生事物出現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你在尋求創新的實踐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挫折和質疑?你是怎樣面對的?
陶訓國:的確,創新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敢為人先、敢打硬仗的勇氣和魄力,甚至有時候勇氣比智慧更重要。福特也曾說過:「汽車還沒出現之前,你去問別人還想要怎樣的車,他只會說想要更快的馬車。」因為,創新不僅要面對技術困境,有時還要面對周圍人的質疑和舊思想的禁錮。
記得2012年,我研發監控畫面動態感知系統時,就曾遇到哨位多點聯網可視這個難題。我心裡也清楚,這是一項全新的網絡管理技術,涉及電力學、磁力學、光纖電路等多個專業的知識。一次,我為了對比兩種網絡連接方式對信號傳輸帶來的不同影響,單是信號曲線圖就改了一個晚上。好多身邊戰友都說:「想法是好想法,可是對你一個戰士來說,單獨研製太不現實了。」「你就是個戰士,操這麼多心幹啥⋯⋯」一時間議論紛紛。
可是骨子裡那股不服輸的勁兒讓我覺得,別人越說不能幹,我就越要幹。我倔強地對戰友說:「我知道這是一塊『硬骨頭』,可是再硬,哪怕牙硌掉,我也要留下牙印!」那時候,我在機房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頭髮也大都是那時候掉的。一張張草圖,一本本書,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嘗試⋯⋯經過幾個月的不斷摸索,監控畫面動態感知系統終於獲得成功,破解了把多個觀察死角相互通聯起來的難題,被部隊推廣應用。當初那些質疑也都隨之煙消雲散。
我覺得,創新實踐就是一個不斷出現瓶頸又不斷加以突破的過程。靈感和天賦固然重要,但最後的決定性因素往往是堅持、勤奮、意志力和自我緩解創作壓力的技巧。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裡有一句臺詞特別經典:「不要讓別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只要有夢想,就去追求!」我一直將它當作座右銘。創新也是,只要自己認定了,越是別人不敢想、不敢走的路,自己越要堅持下去,如此才會有不一樣的風景。無限風光在險峰嘛,對吧?
記者:在人們的印象中,搞研發的工作人員多是待在實驗室或辦公室裡,可多年來,你卻累計走訪了700多個目標哨位,行程近5萬公裡,成功研發了許多管用實用的創新成果,請你談談這當中的體會。
陶訓國:不瞞你說,我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在大學也憑興趣選修了物理電路相關的課程。入伍第二年,在支隊組織的通信兵選拔考試中,我從30多人中順利突圍,成了一名通信兵。我自認為憑大學的知識就可以「行走江湖」了,沒想到第一次在總機值班就碰了一鼻子灰。那時候,每個支隊總機室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設備——錄音電話,結果那天錄音電話機突然發生了故障。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我完全沒了主意,以為把情況報告給班長就行了。誰知班長把我叫住,指著壞了的電話機讓我修。我一頭霧水地打開電話機,看著密密麻麻、花花綠綠的電子元件和電路,頓時傻了眼。沒辦法,我只得向班長求援。班長一搗鼓,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問題。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後來的工作學習中,我慢慢養成了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習慣。因為我很清楚,真正的創新源自於實踐,它的落腳點是服務現實。對目標哨位的一次次走訪,成了我創新靈感的催化劑,可以說,我的很多創新發明就是用雙腳走出來的。
記者:習主席強調,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請你談談創新與忠誠衛士有著怎樣的關係?創新對於強國興軍有何重要意義?
陶訓國:人的素質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形勢和任務,對軍人的素質要求也是不同的。當前,軍隊改革大幕已經拉開,習主席也多次強調軍隊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可以說,部隊的現代化建設、改革的發展進程以及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等,都凸顯著對創新精神的要求。
創新是時代的召喚,是強軍興軍之需。新時期的忠誠衛士,一定要做勇立潮頭的弄潮兒、善於創新的開拓者。無論在哪一個崗位、做什麼樣的工作,都要著眼當下、心系未來,不斷接受新信息、新理念,與時代同頻共振,讓創新真正成為強軍興軍的蓬勃動力。
美國著名企業家艾柯卡說:「要麼創新,要麼死亡。」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部隊在遂行任務中面對的對手和戰場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創新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挨打,這是血的教訓。在未來戰場,誰能搶佔創新驅動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贏得戰略主動權,創新慢一步,工作就會落後一大截,反映在戰場上,就是功敗垂成。當前,改革強軍已經進入關鍵階段,以改革推動部隊戰鬥力生成,不只是體制這些硬體的變化,更重要的還有思想觀念的更新換代。
積小勝為大勝,我們每個人的一個小創新、一個小進步,累積起來就是巨大的強軍興軍能量。在改革強軍的時代大潮中,只有不斷追求思想解放,用創新創造來突破自我發展的瓶頸,用創新創造來解決強軍興軍遇到的困難,才能催生出無限創新力量,才能把握現在、贏得未來。
本信息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主編:王文、魏國榮
編輯:冰晶、洪虎、化煒、莫荒、張瑜
郵箱:wjxinmeiti@163.com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