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本月初以來,委內瑞拉日前再次陷入大面積停電帶來的黑暗。馬杜羅政府與美國的關係不斷惡化,而在這個敏感時期,兩架俄羅斯軍機的到來讓局勢更加微妙。據悉,兩架俄羅斯軍用飛機23日抵達了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機上載有近百名士兵和大量設備。對此,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5日指責俄羅斯有「幹預升級」委內瑞拉局勢之嫌,而俄羅斯卻堅稱這只是為了履行兩國之間的「軍事技術合同」,並沒有其他目的。
兩架俄羅斯飛機抵達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其中一架飛機攜帶數十噸貨物與百名士兵
同樣的地區,同樣的棋手,同樣的棋譜,讓人感覺歷史何曾相似。美俄之間圍繞拉美問題的爭吵與博弈,讓人想起冷戰期間差點把世界拖入核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然而細細品味,卻讓人感覺有些不一樣。
首先是雙方面臨的戰略態勢不同。在古巴飛彈危機之時,冷戰已經打響。在那個「戰爭與革命」為時代主題的年代,美蘇雙方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把對方通過除核戰爭之外的一切手段壓垮——事實上美國後來也做到了這一點。美國在土耳其和其它北約國家部署地對地飛彈令蘇聯如芒刺在背。作為對應手段,赫魯雪夫在古巴部署飛彈,從而引發了古巴飛彈危機。
中情局古巴偵察點
而此次俄羅斯對於委內瑞拉事件的介入,卻是在冷戰已經結束27年的信息化時代發生的。在這個時代,「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全球治理概念也開始興起。在這樣的年代要想壓垮一個如美俄這樣的洲際型大國是不可想像的對外戰略目標。因此俄羅斯介入委內瑞拉事件,與古巴飛彈危機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運去的只是士兵和35噸設備,這還不到一架米格-31截擊機的重量,而非進攻性極強的地對地飛彈。
其次是雙方的訴求也不同。蘇聯引發古巴危機的飛彈部署是出於三個目的:一是為了改善戰略態勢,二是為了獲取與美國進行討價還價戰略籌碼,三是為了試探美國的反應,其目的在於霸權。而美國作出如此強硬反應的原因就是,拉美是美國的後院,如果蘇聯在此伸進一隻腳,不僅美國本土受到蘇聯的飛彈威脅,其它國家也可能因此倒向蘇聯。而如今俄羅斯介入委內瑞拉事務則更多地是出於美國將俄羅斯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並壓縮其戰略空間的一種以攻代守的反應。美國對此反應強烈則更多的是出於霸權護持的考慮。
2000年的電影《驚爆十三天》劇照,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中坐者)和執委會商討對策,站立者為羅伯特·甘迺迪
最後,雙方對抗的力度也有差異。美蘇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的對抗是夾雜著階級仇恨的霸權爭奪,其烈度空前:美國海軍利用其優勢實力和無與倫比的續航力及機動性對古巴進行了海上封鎖,蘇聯潛艇在海上遭遇美海軍反潛兵力圍捕時,其艇長想動用艇上的核魚雷與對手同歸於盡,以此洗刷被迫上浮的屈辱;美軍U-2偵察機被蘇軍擊落,整個世界因此到了核大戰的邊緣。
而此次俄羅斯介入委內瑞拉事務後雙方的表現顯得「斯文」了許多:25日,美國國務院對俄羅斯向委內瑞拉派機一事發聲:「國務卿蓬佩奧已經告訴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美國和該地區國家不會對俄羅斯此舉袖手旁觀,因為俄羅斯加劇了委內瑞拉的緊張局勢。」美國國務院在聲明中還表示:若俄羅斯繼續派遣軍事人員支持馬杜羅,有可能延長委內瑞拉人民的痛苦。蓬佩奧呼籲俄羅斯「停止其非建設性的行為,加入其他國家的行列,為委內瑞拉人民謀求更美好的未來……」聽起來火藥味並不是很濃,甚至連「勿謂言之不預也」的意思都沒有。
然而,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委內瑞拉的局勢後面就會緩和呢?恐怕未必。
首先,委內瑞拉的地緣位置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善罷甘休。美國的地緣優勢來自於遠離歐亞大陸的天然「離岸平衡手」的地位。而該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周邊沒有威脅,可以心無旁騖地處理歐亞大陸事務。作為美國後院的拉美如果一旦被敵對勢力滲透,那麼美國的精力與戰略資源將很大程度上被牽制。前不久,海地爆發反美示威遊行並喊出親俄口號著實令美國緊張,這個後院是否不太平?為防止後院失火,美國務必將火苗扼殺。因此在委內瑞拉問題上美國將會採取持續高壓政策,其目標就是將俄羅斯徹底驅逐出去。
委內瑞拉瓦倫西亞,當地街頭隨處可見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的平民
其次,美國國內政局決定了川普將會在該問題上堅持到底。川普在就任美國總統後,儘管不乏革新的勇氣與措施,但是在一些方面幹得著實有點天怒人怨。在外交領域,更是連連吃癟:與中國的貿易戰打得虎頭蛇尾,華為公司反而愈挫愈勇;在中東問題上與俄羅斯的博弈半點便宜也沒佔到;歐洲盟國與美國的關係也越來越冷淡,不僅是防務費用的爭吵,甚至還為汽車貿易與德國發生公開爭執。而大而不當的印太戰略更是有可能會成為空中樓閣。在此背景下,如果拉美再發生出事,那川普真是沒法向國內各派勢力交代了。因此無論如何川普也要想法子把俄羅斯從委內瑞拉趕走。
有鑑於此,美俄雙方圍繞委內瑞拉的博弈將繼續進行。聯想起前段時間委內瑞拉斷電事件,不妨設想一下這樣的情景:持續的斷電與封鎖導致內亂,並釀成人道主義危機,屆時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美國肯袖手旁觀嗎?也許直接出兵侵佔不太可能,但是在此場景下美軍的進入將會有許多理由。(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復旦大學一帶一路戰略與國際安全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時事及軍事評論員)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文章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出任何保障與承諾,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投資可能帶來本金損失,任何人據此作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請登陸藤蔓·資產官網了解更多:www.tengmanfx.com,也可以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