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機降落委內瑞拉,又一場「古巴飛彈」危機要在美國後院上演?

2021-02-13 蔓談匯市

繼本月初以來,委內瑞拉日前再次陷入大面積停電帶來的黑暗。馬杜羅政府與美國的關係不斷惡化,而在這個敏感時期,兩架俄羅斯軍機的到來讓局勢更加微妙。據悉,兩架俄羅斯軍用飛機23日抵達了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機上載有近百名士兵和大量設備。對此,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5日指責俄羅斯有「幹預升級」委內瑞拉局勢之嫌,而俄羅斯卻堅稱這只是為了履行兩國之間的「軍事技術合同」,並沒有其他目的。

兩架俄羅斯飛機抵達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其中一架飛機攜帶數十噸貨物與百名士兵 

同樣的地區,同樣的棋手,同樣的棋譜,讓人感覺歷史何曾相似。美俄之間圍繞拉美問題的爭吵與博弈,讓人想起冷戰期間差點把世界拖入核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然而細細品味,卻讓人感覺有些不一樣。


首先是雙方面臨的戰略態勢不同。在古巴飛彈危機之時,冷戰已經打響。在那個「戰爭與革命」為時代主題的年代,美蘇雙方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把對方通過除核戰爭之外的一切手段壓垮——事實上美國後來也做到了這一點。美國在土耳其和其它北約國家部署地對地飛彈令蘇聯如芒刺在背。作為對應手段,赫魯雪夫在古巴部署飛彈,從而引發了古巴飛彈危機。

中情局古巴偵察點

而此次俄羅斯對於委內瑞拉事件的介入,卻是在冷戰已經結束27年的信息化時代發生的。在這個時代,「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全球治理概念也開始興起。在這樣的年代要想壓垮一個如美俄這樣的洲際型大國是不可想像的對外戰略目標。因此俄羅斯介入委內瑞拉事件,與古巴飛彈危機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運去的只是士兵和35噸設備,這還不到一架米格-31截擊機的重量,而非進攻性極強的地對地飛彈。

其次是雙方的訴求也不同。蘇聯引發古巴危機的飛彈部署是出於三個目的:一是為了改善戰略態勢,二是為了獲取與美國進行討價還價戰略籌碼,三是為了試探美國的反應,其目的在於霸權。而美國作出如此強硬反應的原因就是,拉美是美國的後院,如果蘇聯在此伸進一隻腳,不僅美國本土受到蘇聯的飛彈威脅,其它國家也可能因此倒向蘇聯。而如今俄羅斯介入委內瑞拉事務則更多地是出於美國將俄羅斯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並壓縮其戰略空間的一種以攻代守的反應。美國對此反應強烈則更多的是出於霸權護持的考慮。

2000年的電影《驚爆十三天》劇照,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中坐者)和執委會商討對策,站立者為羅伯特·甘迺迪 

最後,雙方對抗的力度也有差異。美蘇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的對抗是夾雜著階級仇恨的霸權爭奪,其烈度空前:美國海軍利用其優勢實力和無與倫比的續航力及機動性對古巴進行了海上封鎖,蘇聯潛艇在海上遭遇美海軍反潛兵力圍捕時,其艇長想動用艇上的核魚雷與對手同歸於盡,以此洗刷被迫上浮的屈辱;美軍U-2偵察機被蘇軍擊落,整個世界因此到了核大戰的邊緣。

而此次俄羅斯介入委內瑞拉事務後雙方的表現顯得「斯文」了許多:25日,美國國務院對俄羅斯向委內瑞拉派機一事發聲:「國務卿蓬佩奧已經告訴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美國和該地區國家不會對俄羅斯此舉袖手旁觀,因為俄羅斯加劇了委內瑞拉的緊張局勢。」美國國務院在聲明中還表示:若俄羅斯繼續派遣軍事人員支持馬杜羅,有可能延長委內瑞拉人民的痛苦。蓬佩奧呼籲俄羅斯「停止其非建設性的行為,加入其他國家的行列,為委內瑞拉人民謀求更美好的未來……」聽起來火藥味並不是很濃,甚至連「勿謂言之不預也」的意思都沒有。

然而,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委內瑞拉的局勢後面就會緩和呢?恐怕未必。

首先,委內瑞拉的地緣位置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善罷甘休。美國的地緣優勢來自於遠離歐亞大陸的天然「離岸平衡手」的地位。而該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周邊沒有威脅,可以心無旁騖地處理歐亞大陸事務。作為美國後院的拉美如果一旦被敵對勢力滲透,那麼美國的精力與戰略資源將很大程度上被牽制。前不久,海地爆發反美示威遊行並喊出親俄口號著實令美國緊張,這個後院是否不太平?為防止後院失火,美國務必將火苗扼殺。因此在委內瑞拉問題上美國將會採取持續高壓政策,其目標就是將俄羅斯徹底驅逐出去。

委內瑞拉瓦倫西亞,當地街頭隨處可見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的平民 

其次,美國國內政局決定了川普將會在該問題上堅持到底。川普在就任美國總統後,儘管不乏革新的勇氣與措施,但是在一些方面幹得著實有點天怒人怨。在外交領域,更是連連吃癟:與中國的貿易戰打得虎頭蛇尾,華為公司反而愈挫愈勇;在中東問題上與俄羅斯的博弈半點便宜也沒佔到;歐洲盟國與美國的關係也越來越冷淡,不僅是防務費用的爭吵,甚至還為汽車貿易與德國發生公開爭執。而大而不當的印太戰略更是有可能會成為空中樓閣。在此背景下,如果拉美再發生出事,那川普真是沒法向國內各派勢力交代了。因此無論如何川普也要想法子把俄羅斯從委內瑞拉趕走。

有鑑於此,美俄雙方圍繞委內瑞拉的博弈將繼續進行。聯想起前段時間委內瑞拉斷電事件,不妨設想一下這樣的情景:持續的斷電與封鎖導致內亂,並釀成人道主義危機,屆時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美國肯袖手旁觀嗎?也許直接出兵侵佔不太可能,但是在此場景下美軍的進入將會有許多理由。(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復旦大學一帶一路戰略與國際安全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時事及軍事評論員)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文章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出任何保障與承諾,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投資可能帶來本金損失,任何人據此作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請登陸藤蔓·資產官網了解更多:www.tengmanfx.com,也可以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

相關焦點

  • 媒體稱美國和哥倫比亞或於23日入侵委內瑞拉
    關於美國兵力部署到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邊境附近,也是眾說紛紜。《華盛頓審察者報》報導稱,川普可能會在2月23日之前將美國軍隊部署到哥倫比亞。2月15日,古巴也聲稱美國正在秘密地將特種部隊士兵轉移到委內瑞拉附近,美國軍用運輸機已經到多米尼加了,然後進行全面的軍事幹預,以便更迭這個陷入困境的南美國家政權。
  • 古巴飛彈危機中的間諜戰
    古巴飛彈危機漫畫在古巴飛彈危機中有兩個蘇聯間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分別是奧列格·潘可夫斯基和亞歷山大·費克利索夫。作為間諜的他們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62年8月,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U-2偵察機,在古巴比那爾德裡奧省首次發現了飛彈發射裝置。
  • 古巴飛彈危機最後誰是大贏家?
    這是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直接對抗,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最激烈的一次較量。 雙方都在核按鈕邊徘徊,讓世界無限接近於核戰爭的邊緣。在13天的對峙後,最終以美蘇雙方的相互妥協而告終,世界因此避免了一場毀滅性的核災難。至今為止,古巴飛彈危機一直是冷戰期間最值得人們回味的故事。
  • 美國威脅對委內瑞拉開戰,中俄聯手或能阻止
    隨後,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宣布與美國斷絕外交關係,他表示,因為美國不斷策動委國內政變,委內瑞拉正式與美國斷交,「美國政府正在領導一場針對我們的政變企圖,以便在委內瑞拉安排他們可以控制的傀儡總統。」他命令美國駐委使館所有外交人員,必須在72小時內撤離。但有意思的是,美國不承認與委內瑞拉斷絕外交關係,拒絕撤出外交人員,認為馬杜羅沒有權力斷決與美國外交關係。
  • 古巴飛彈危機
    其次會打擊蘇聯集團的主要民用中心……」根據這一計劃,美國選定了1043個目標,不過其中只有151個是工業目標。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蘇聯當時做了一個複雜而重要的決定,實施了「阿納德爾」行動——在古巴部署42枚P-12和P-14中程飛彈,這就是著名的「古巴飛彈危機」。這兩型飛彈在古巴飛彈危機中聲名遠播。
  • 維基精選:【古巴飛彈危機】
    古巴飛彈危機(英語:Cuban Missile Crisis),又稱古巴危機、加勒比海飛彈危機或加勒比海危機,是1962年冷戰時期在美國
  • 冷戰風雲之古巴飛彈危機:人類歷史上最接近毀滅的十三天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它是冷戰時期美蘇爭霸的產物,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但美蘇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在世界史中人類從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場核戰爭的邊緣。
  • 美欲在日布置中程飛彈 古巴飛彈危機再現?
    美國這是在嚴重挑釁,一旦日本配合美國部署中程飛彈,那樣或許就是又一次的古巴飛彈危機事件。談到古巴飛彈危機事件,我們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前蘇聯在古巴試圖部署中程核飛彈而引發美蘇嚴重對峙,這個事件可以說是整個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最嚴重的一次軍事對立事件。短短13天內,美蘇兩國的手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核按鈕上,整個人類文明差一點就毀滅了。
  • 俄羅斯最先進戰艦抵達加勒比海,讓美國人想起了古巴危機 | 圖說
    ,受到了古巴軍政高層的熱烈歡迎。(圖源:Reuters)這是俄羅斯神盾艦首次現身美國後院,在此之前,俄軍艦就一直在美國後院繞行,並接連訪問加勒比沿海的幾個國家,踐行所謂「自由巡航」的權利,畢竟美國總以「自由航行」為幌子,隨意靠近或者進入他國領海
  • 古巴飛彈危機的驚天內幕
    1962年10月16日到10月28日,古巴飛彈危機13天。當年美軍如果悍然空襲或入侵古巴,有99%的可能性觸發核大戰,「後果將是一場空前的核浩劫。」他認為:「哪怕美國只是做出姿態,要拿土耳其的防衛與解決古巴危機做交易,那麼我們將不得不面臨對北約盟國的信譽大大降低的局面。」 甘迺迪語帶嘲諷地說:「北約就是這付德性。如果蘇聯進攻柏林,他們每個人都會說:『原來那個交易還是挺好的。』我們別再自欺欺人了。」
  • 讓世界為之顫抖的古巴飛彈危機
    但這些苦難跟他們引發的世界危機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俄國人之所以遠渡重洋,是為了實現赫魯雪夫的勃勃野心:把核武器部署到美國的後院去!既能幫盟友古巴去防禦入侵,又能威懾美國!蘇聯部署在古巴的飛彈射程這批艦隊僅僅是一個開始,他們要向古巴部署5個飛彈團,其中3個裝備
  • 圖說歷史 |末日邊緣:古巴飛彈危機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它由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美國則堅持要求撤除飛彈而引發。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他沒有料到蘇聯人在古巴這樣一個地方會採取如此輕率和冒險的行動,沒有料到轉眼之間古巴戲劇性地擁有了在西半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裝備最好的軍事力量。甘迺迪感到,蘇聯飛彈造成了一種嚴重的威脅,要是不猛烈回擊,那就會有損他的政府在國內外的形象,激起公眾對他的不信任,並使美國如芒在背。甘迺迪決定,要使蘇聯明白美國不惜一戰的決心。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1962年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差點讓整個人類滅絕,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這次危機演變成戰爭的話,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如果當時美國所有的轟炸機都裝滿核飛彈,美國能用於攻擊的力量可以達到300億噸TNT炸藥,這相當於150萬枚投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戰爭爆發的一天時間內就相當於爆發了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一億五千萬人死於非命
  • 從美軍部署薩德韓國想到當年的古巴飛彈危機
    古巴飛彈危機,又稱加勒比海飛彈危機,是1962年10月22日冷戰時期在美國、蘇聯與古巴之間爆發的一場極其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
  • 吳間道說商戰——從古巴飛彈危機看商業競爭
    『導讀:西方媒體渲染的古巴飛彈危機以蘇聯撤出飛彈基地告終,美國大勝蘇聯大敗。冷戰雙方能始終維持相對和平,關鍵在於擁有核武器可以保證互相毀滅,美國在蘇聯臨近的土耳其部署飛彈,對蘇聯而言有打破戰略平衡的威脅,戰爭的陰影籠罩在莫斯科的上空。冷戰當時的氛圍對蘇聯非常不利,與西方的競爭落於下風,與某個東方鄰國關係也在惡化。蘇聯迫切需要一場進攻的勝利,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差距,赫魯雪夫避開在歐洲,最終選擇在古巴發起進攻。
  • 古巴飛彈危機:你不知道的驚天內幕
    當年美軍如果悍然空襲或入侵古巴,有99%的可能性觸發核大戰,「後果將是一場空前的核浩劫。」他認為:「哪怕美國只是做出姿態,要拿土耳其的防衛與解決古巴危機做交易,那麼我們將不得不面臨對北約盟國的信譽大大降低的局面。」 甘迺迪語帶嘲諷地說:「北約就是這付德性。如果蘇聯進攻柏林,他們每個人都會說:『原來那個交易還是挺好的。』我們別再自欺欺人了。」
  • 委內瑞拉危機中的中美俄爭端
    瓜伊多發動政變之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和國家安全助理博爾頓先後以個人名義發推表示「堅決支持瓜伊多」。博爾頓還呼籲推翻馬杜羅,他還譴責了古巴直接支持馬杜羅政權的行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以國務院名義宣布了對瓜伊多的支持,但未提及將採取怎樣的措施支持此次政變。  美國總統川普則在推特上說,正在密切關注委內瑞拉的局勢,美國同委內瑞拉人民和他們的自由站在一邊。
  • 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為什麼是蘇聯先認慫?
    最終,危機持續了13天,蘇聯主動認慫,向美國方面表達了和解的意思,並且主動撤走了在古巴的核基地。那麼,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為什麼是蘇聯先「認慫」呢?蘇聯不僅沒有撤走在古巴的飛彈,還加快向古巴運輸飛彈和蘇式轟炸機,完全沒有理會美國的警告。不過,美國更加強硬,在大量空軍和航空母艦的掩護下下,美國出動90艘軍艦,直接把古巴海域封鎖。同時,美國飛彈部隊也奉命處於戰鬥狀態,隨時準備發射飛彈,古巴的上空也有美國的載核轟炸機在盤旋。
  • 要幹嘛?俄軍機巡邏飛行被美機「跟隨」!
    在巡飛部分航段,美軍2架F-22戰機對俄軍機實施40分鐘「跟隨」伴飛,與俄軍機保持100米以上距離。儘管如此,俄軍機仍按照計劃完成所有巡邏任務。 塔斯社援引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消息報導說:11號,2架俄軍圖-95MS戰略轟炸機飛入靠近阿拉斯加州西海岸和阿留申群島北部的美國防空識別區。
  • 「核手提箱」與古巴飛彈危機
    要說這核手提箱的源頭,那要追溯到冷戰期間的一件大事——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話說在古巴危機前夕,美蘇核武庫戰略核彈頭的對比數量為5000:300,蘇聯可以直接投入使用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只有23枚。在當時的形勢下,美國不僅洲際彈道飛彈的數量遠多於蘇聯,而且剛成軍了5艘核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