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可以來杯 Mojito
邊喝邊看
關於古巴飛彈危機的
再討論
1962年,在加勒比海的島國古巴,發生了一起震驚了世界的飛彈危機。這是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直接對抗,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最激烈的一次較量。
雙方都在核按鈕邊徘徊,讓世界無限接近於核戰爭的邊緣。在13天的對峙後,最終以美蘇雙方的相互妥協而告終,世界因此避免了一場毀滅性的核災難。至今為止,古巴飛彈危機一直是冷戰期間最值得人們回味的故事。對於這次對抗,美蘇雙方都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但現實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古巴飛彈危機期間,恰逢我國奉行「兩個拳頭出擊」的外交政策。為了政治的需要,我們一面譴責美國,一面嘲笑蘇聯。《人民日報》連續發表三篇社論:《全世界人民動員起來,支援古巴人民,粉碎美國戰爭挑釁》、《保衛古巴革命》和《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反對我們共同的敵人》。這三篇社論表明了我國旗幟鮮明地支持古巴革命,對美國的核訛詐不屑一顧,嘲笑赫魯雪夫對美國採取冒險政策而後轉變為投降政策,批判赫魯雪夫的「冒險主義」和「投降主義」。
於是,古巴飛彈危機被描寫成我們現在廣為熟悉的這一過程:菲德爾·卡斯楚帶領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帝國主義的走狗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建立了古巴共和國。而美帝國主義準備絞殺新建立的古巴政權。然後,美國斷絕了跟古巴的外交關係,不但對古巴進行經濟封鎖,還企圖在豬灣登陸推翻卡斯楚政府。
古巴人民在卡斯楚的領導下粉碎了美帝的陰謀,並向社會主義陣營求援。在他的弟弟勞爾·卡斯楚和親密的戰友切·格瓦拉這兩位共產黨員的影響下,古巴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赫魯雪夫為了把蘇聯的影響力滲透至拉丁美洲,「慷慨」的對古巴提供了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援助。在這期間,蘇聯秘密的往古巴運送了一批裝載有核彈頭的中程飛彈。這一過程最終被美國所發現,於是甘迺迪總統下令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準備用武力清除蘇聯部署在古巴的核武器,並推翻卡斯楚政府。
卡斯楚
如果蘇聯敢輕舉妄動,美國將對蘇聯進行核報復。最終,赫魯雪夫慫了,他答應了與美國和解,主動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核飛彈和轟炸機。在中國看來,赫魯雪夫修正主義者就是「在甘迺迪的核訛詐面前嚇破了膽」,他們「實行冒險主義的政策,拿飛彈、核武器做賭注,做投機生意」,一旦甘迺迪用核戰爭進行威脅,「他們就會倉皇失措。步步退讓,完全陷入被動」。因此,赫魯雪夫修正主義者在古巴事件中的表現,「是社會主義國家有史以來空前未有的奇恥大辱」。
但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以下古巴飛彈危機的背景。赫魯雪夫和甘迺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赫魯雪夫是鉗工,礦工。而甘迺迪是百萬富翁,一個富二代。兩人是兩個相互對立、不可調和的階級的代表。甘迺迪所追求的目標是鞏固資本主義,而赫魯雪夫所追求的目標是摧毀資本主義,在馬列主義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社會制度。
自史達林留下了「在一國之內實現社會主義」的概念後,赫魯雪夫和他的蘇聯就需要在「維護國家利益」和「推進世界革命」之間取得平衡。作為維護國家利益,赫魯雪夫不得不對西方採取「和平共處」的態度,以換取良好的外部經濟環境和避免出現熱戰。無論是在日內瓦的會談還是出訪英美法,雖然沒有與西方領導人們達成什麼共識,但雙方對於維持和平都有著共同的追求。
1961年6月,赫魯雪夫和甘迺迪在維也納會晤。雖然雙方都有意在這次會晤後達成某種協議,但雙方對於事物的看法大相逕庭,無論哪一方都無法為達成協議找到可以接受的條件。一方可以接受的,另一方卻不能接受。美蘇雙方都希望保障和平,但對於保障和平卻各有各的解釋,各自的解釋與對手的利益背道而馳。
甘迺迪希望與社會主義集團和平相處,他希望保持現狀,將各國現存的社會和政治制度固定下來,不得改變。意思就是說,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就接著走社會主義道路。現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繼續走資本主義道路,蘇聯不要慫恿那些資本主義國家內的共產黨推翻現有的資產階級政府從而改走社會主義道路。
甘迺迪
而赫魯雪夫認為的和平相處則是避免戰爭,不要幹涉別國內政。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問題要由人民自己來決定。意思就是說,一個國家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應該是由人民決定的,人民願意起義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國家的內政,其他國家不應該管。不能說一個國家內的人民覺醒了,準備推翻現有資產階級政府的時候,其他的資本主義國家就來施以武裝幹涉。美蘇之間這樣的分歧貫穿了冷戰的始末,也是古巴飛彈危機的背景。
20世紀60年代初,拉美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很多拉美國家推翻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但是,關於走美國的路還是走蘇聯的路,拉美國家各自有各自的看法。菲德爾·卡斯楚帶領著他的遊擊隊推翻了巴蒂斯塔的政府,建立了古巴共和國,但由於卡斯楚本人並不是共產黨員,也沒有共產主義信仰,所以美國仍然認為古巴的資本主義制度是牢不可破的。直到看到卡斯楚身邊的人開始變得激進;越來越多的共產黨員開始參與國家管理;開始沒收美國富人的財產;對企業開始實行國有化,開始鎮壓地主的時候,美國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古巴變成社會主義國家並取得成功的話,那麼很多拉美國家也將效法古巴走向社會主義道路。
美國只好從外部進行幹涉,切斷了古巴的石油線,對古巴進行經濟封鎖。蘇聯也看到了古巴的變化,考慮到可以把古巴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櫥窗」吸引其他拉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於是蘇聯將石油和一些軍火運到了古巴。這讓甘迺迪如坐針氈。在美國軍方的壓力下,美國策劃了「豬灣事件」。1961年4月15日,一支由流亡的古巴僑民組成的武裝部隊登上古巴豬灣,企圖用武力推翻卡斯楚政權,但卡斯楚的部隊僅用了三天就將這支部隊剿滅,並同時宣部古巴將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一時間美國與古巴的關係降到冰點,而社會主義蘇聯則要負起責任保護古巴的安全了。
豬灣事件中被俘的美方人員
赫魯雪夫判斷美國不會善罷甘休,下一次對於古巴的武裝幹涉將不再是一幫烏合之眾,而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美國部隊。卡斯楚的遊擊隊員們顯然不是對手。那麼,如果美國採取了行動,蘇聯將如何應對呢?赫魯雪夫在他的回憶錄中拿中國舉例子:「中國有一種『經典』的行為方式。他們向美國人提出了1000次嚴正警告之後,美國的瓦西卡則邊聽邊吃。這種方式從前是危險的,現在仍是危險的。」瓦西卡的典故來自於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一天廚師發現小貓瓦西卡正在偷吃他燒好的一隻雞,便開始喋喋不休的訓斥它,等到訓斥完畢時,瓦西卡已經把雞吃完了。也就是說,如果美國人真的入侵了古巴,如果蘇聯不採取實質性的行動的話,則只能眼看著古巴覆滅。赫魯雪夫認為,丟掉了古巴,就丟掉了整個拉美。會給拉美國家留下這樣的印象:如此強大的蘇聯,除了發表一篇篇空洞的聲明,提出一次次抗議,把問題提交的聯合國去討論以外,什麼事也做不了。對於這些抗議,美國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幾乎不予理睬。雙方在報紙和廣播上互噴,然後偃旗息鼓,而歲月抹掉一切,留下的是侵略者造成的既成事實。
赫魯雪夫
這樣的想法導致了赫魯雪夫做出了大膽的冒險——將載有核彈頭的中程飛彈秘密運往古巴。
運往古巴的原子彈,其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50倍,足以摧毀美國的若干座中心城市。而之所以要運往古巴,則完全是因為當時蘇聯的飛彈還很難從蘇聯本土打倒美國本土。赫魯雪夫算準了,美國核武器的數量足以把蘇聯毀滅兩遍,而蘇聯的核武器數量可以毀滅美國一遍。儘管美國在核武器的數量和質量上處於優勢,但毀滅一遍和毀滅兩遍的差異並不大。美國雖然經常在別人的土地上打仗,但很久沒有在自己的國土上打過仗了,所以從古巴飛出的飛彈只要能擊中美國的任意幾個中心城市,對於美國來說將是毀滅性的打擊。這在一定程度上叫做「威懾均勢」。赫魯雪夫深知甘迺迪會保持最大限度地克制,以至於從古巴飛彈危機的開始到結束,蘇聯國內都沒有做什麼戰爭準備。這樣看來,使用「核訛詐」的並不是美國,反而是蘇聯。所以,當赫魯雪夫把他的計劃提交到蘇共中央主席團後,不久便得到了通過。
當美國人發現蘇聯的飛彈已經偷偷的在古巴開始組裝時,便在報刊上掀起了一片不可思議的鼓譟。共和黨和民主黨空前的團結起來要求他們的政府拿出果斷行動。美國調集了海軍艦艇包圍了古巴,在古巴邊境集結重兵,並通過報刊發出威脅,揚言「不惜一切代價,絕不罷休。」
雙方在報紙和廣播上打口水仗,但發出威脅是一回事,打仗是另一回事,美蘇雙方都保持著理性的克制。
直到卡斯楚一時衝動,下令擊落了美國的一架U-2偵察機。美國國內當時就炸開了鍋。誰都知道U-2偵察機是被駐紮在古巴的蘇聯飛彈擊落的,也知道卡斯楚的遊擊隊員們根本不會操作複雜的飛彈系統,而是由駐紮在古巴的蘇聯軍人操作的。戰爭的陰雲密布在加勒比海的上空。美國軍方執意採用軍事手段打擊古巴並制定了詳細的進攻時刻表,總統甘迺迪背負了巨大的壓力。因為他知道,只要古巴的飛彈未能在第一時間被消滅,美國將被拖進毀滅性的核戰爭。於是他派出自己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去見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並轉交總統的親筆信,為爭取和平做最後的努力。
赫魯雪夫也深感事情不妙,於是致信甘迺迪表達對於和平解決危機的願望。據赫魯雪夫回憶:「我口授了一份致甘迺迪總統的電文,表示我們準備做出讓步(即撤出我們的飛彈),這時我們收到了卡斯楚的信。卡斯楚表示,根據他獲得的確切情報,美國將於數小時後入侵古巴。我們也掌握了類似的情報。也許這些情報是美國情報機關有意透露給我們的。他們往往很了解我們的偵查人員。因此,某一方把他們希望另一方了解的情報偷偷透露出去的事,時有發生。而卡斯楚得出的結論是:他認為,既然這一次進攻無法避免,就必須趕在他們之前動手,他並且建議不要讓我們的飛彈被別人破壞,必須先發制人,立刻對美國實施核打擊。」也就是說,蘇聯方面既然已經得知了美國即將軍事打擊古巴的情報,他們本可以先發制人打擊美國,但赫魯雪夫並沒有這樣做。事實上,赫魯雪夫也並沒有打算這樣做。
戰爭的危險在這一刻停止了。赫魯雪夫同意拆除古巴境內的飛彈,美國撤銷海上、空中的封鎖,保證自己及盟友不會入侵古巴;並且撤走了部署在土耳其和義大利的飛彈。有人認為,赫魯雪夫製造加勒比海危機的原因是想要利用古巴的危機拔掉美國在土耳其和義大利的飛彈基地,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赫魯雪夫認為,美國之所以撤走那些飛彈不僅僅是因為蘇聯從古巴撤走了飛彈,而是部署在土耳其和義大利的朱庇特飛彈早已經陳舊過時了。美國已經擁有了足夠數量的洲際飛彈,而且在地中海還出現了攜帶核飛彈的核潛艇。
古巴飛彈危機究竟是誰獲勝了呢?從表面上看,蘇聯人把飛彈運到了古巴,又把飛彈運出了古巴,得到的只是甘迺迪的所謂「保證」。但實際上,之所以赫魯雪夫可以信任甘迺迪的「保證」,是因為他知道如果美國總統食言,在蘇聯撤走飛彈後對古巴採取軍事行動,這將會失信於國際社會。拉美及第三世界國家可能會從此遠離美國並走向社會主義集團,冷戰的平衡可能將被打破。
事實上,甘迺迪確實遵守了諾言,美國和美國的盟友沒有入侵古巴。當時甘迺迪的任期還有兩年,這給了卡斯楚至少兩年發展社會主義的時間(甘迺迪因遇刺沒有獲得連任,但赫魯雪夫此前估計甘迺迪會連任。這樣給卡斯楚的時間將會長達6年)。這樣,卡斯楚的政權將得到穩固,社會主義古巴在拉美的地位將會得到穩固。古巴也會因此成為社會主義通往拉美的「跳板」(在詹森總統上任後,依然延續了甘迺迪對於古巴的承諾)。事實證明,古巴一直到今天也依然是社會主義國家。美國一直也沒能拔掉這顆釘子。
赫魯雪夫僅僅付出了一點「飛彈運費」就在美國的後院釘下了一顆釘子,同時還拔掉了美國在土耳其和義大利的兩個圍堵著蘇聯的飛彈基地,破壞了美國對蘇聯的軍事包圍態勢。為之後籤訂停止地面、空間、水下核武器試驗條約和禁止核擴散條約打下了基礎。古巴飛彈危機的結局符合古巴和蘇聯的利益。正如赫魯雪夫自己所說:「古巴飛彈危機是我們外交政策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