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飛彈危機一直咄咄逼人的蘇聯為何最後卻認慫了

2021-02-07 非常歷史

  上世紀60年代,美蘇爭霸日趨激烈。為遏制蘇聯的發展,美國加緊了對蘇聯的封鎖和包圍,在盟國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大量飛彈,目標直指蘇聯,嚴重刺激了蘇聯人脆弱的神經。

  為反制美國,1962年蘇聯人決定在古巴部署飛彈,此舉引發了美國的憤怒和恐懼,美國人瘋狂對蘇聯施壓,開始蘇聯人就是不服,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但沒多久蘇聯人就開始認慫,放棄了在古巴部署飛彈的行動,淪為了西方世界的笑柄。那麼強硬的蘇聯人為何要向美國人低頭?

 

  第一,60年代初,儘管蘇聯不斷和美國叫板,但蘇聯明顯處於戰略守勢。當時美國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全面壓制蘇聯,特別是在核力量方面美國佔有壓倒性優勢,美國的核彈頭數量是蘇聯的6倍,核運載工具是蘇聯的5倍,更嚴重的是由於蘇聯飛彈只能發射到歐洲,蘇聯劣勢的海軍和空軍能否將核彈運載到美國本土都是未知數,而美國則不同,美國軍事基地遍布歐亞,強大的海陸空力量能隨時全方位的打擊蘇聯,一旦爆發核戰爭,失敗的一定是蘇聯人,蘇聯人根本不敢和美國人硬碰硬,所以最後只能認慫。

 

  第二,雖然美國也很忌憚蘇聯,但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觸碰到了美國底線,因此美國人擺出要和蘇聯人玩命的架勢,狹路相逢勇者勝,赫魯雪夫以為甘迺迪是個花花公子,扛不住這種壓力,誰知甘迺迪態度強硬的很,還要玩命,赫魯雪夫沒辦法了,不玩了,再玩就玩大了,所以只能認慫。

 

  第三,古巴飛彈危機美蘇雙方的角力點是在古巴為中心的加勒比海域,由於蘇聯連支像樣的遠洋海軍都沒有,因此被美國海軍壓得頭都抬不起來。蘇聯人曾試圖依靠潛艇扳回局面,但蘇聯的潛艇還沒來得及出招就被美國的深水炸彈給炸了出來,被迫上浮接受檢查,運載飛彈的蘇聯貨船更是連反抗的力氣都沒有,只能任美國人拿捏。由於蘇聯人處於嚴重的劣勢,因此時間拖得越久對蘇聯人越不利,蘇聯人會越尷尬,最後連和美國談判的本錢都會輸光,因此蘇聯人見好就收,和美國人進行和解。

 

  第四,美國人對蘇聯人採用大棒加胡蘿蔔的政策,一方面對蘇聯人施加巨大壓力,一方面拋出橄欖枝。美國人表示只有蘇聯妥協美國人可以做出適當讓步,已經騎虎難下的蘇聯人就坡下驢,和美國人進行和談,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蘇聯從古巴撤走飛彈,隨後美國悄悄的從土耳其撤走飛彈。此舉雖然蘇聯人不吃虧,但美國人掙足一個面子,而蘇聯人則顏面掃地,國際威望受到嚴重打擊。蘇聯感覺到奇恥大辱,因此奮發圖強,終於在70年代在戰略上壓倒了美國。

  

【專題文章導讀】

♦ 毛澤東評價史達林:三分錯誤七分成績,錯選了個秀才做接班人

♦ 文豪死亡之謎:高爾基真的是死於情婦之手嗎?

♦ 史達林的親生女兒為什麼要叛逃美國?

  回復關鍵詞「 蘇聯01 」,獲取以上文章!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相關焦點

  • 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為什麼是蘇聯先認慫?
    最終,危機持續了13天,蘇聯主動認慫,向美國方面表達了和解的意思,並且主動撤走了在古巴的核基地。那麼,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為什麼是蘇聯先「認慫」呢?第一封:我們渴望和平,希望局勢不要再繼續惡化(這封信被認為是蘇聯認慫的標誌)。第二封:我可以撤走古巴的飛彈,但是你美國也必須撤走在土耳其和義大利的飛彈。原來,蘇聯做了這麼多,其實目的就是想讓美國撤走在義大利和土耳其的飛彈。
  • 古巴飛彈危機時赫魯雪夫為何認輸?真是因為海軍力量不行嗎
    ,並且還將二戰中赫赫有名的蘇聯海軍總司令庫茲列佐夫解除職務,認為海軍的航空母艦全部是「活棺材」,導致蘇聯海軍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無法突破美國的海上封鎖最終「認慫」撤走飛彈。由此可知,當時蘇聯就算有足以強大到封鎖整個美國東海岸的海軍,美國的地面部隊無法在古巴登陸,但美國一旦對古巴的飛彈基地發起轟炸,蘇聯反擊的手段也只有核彈。
  • 古巴飛彈危機最後誰是大贏家?
    這是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直接對抗,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最激烈的一次較量。 雙方都在核按鈕邊徘徊,讓世界無限接近於核戰爭的邊緣。在13天的對峙後,最終以美蘇雙方的相互妥協而告終,世界因此避免了一場毀滅性的核災難。至今為止,古巴飛彈危機一直是冷戰期間最值得人們回味的故事。
  • 「核手提箱」與古巴飛彈危機
    要說這核手提箱的源頭,那要追溯到冷戰期間的一件大事——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話說在古巴危機前夕,美蘇核武庫戰略核彈頭的對比數量為5000:300,蘇聯可以直接投入使用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只有23枚。在當時的形勢下,美國不僅洲際彈道飛彈的數量遠多於蘇聯,而且剛成軍了5艘核潛艇。
  • 古巴飛彈危機中的間諜戰
    古巴飛彈危機漫畫在古巴飛彈危機中有兩個蘇聯間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分別是奧列格·潘可夫斯基和亞歷山大·費克利索夫。作為間諜的他們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62年8月,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U-2偵察機,在古巴比那爾德裡奧省首次發現了飛彈發射裝置。
  • 古巴飛彈危機
    其次會打擊蘇聯集團的主要民用中心……」根據這一計劃,美國選定了1043個目標,不過其中只有151個是工業目標。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蘇聯當時做了一個複雜而重要的決定,實施了「阿納德爾」行動——在古巴部署42枚P-12和P-14中程飛彈,這就是著名的「古巴飛彈危機」。這兩型飛彈在古巴飛彈危機中聲名遠播。
  • 維基精選:【古巴飛彈危機】
    古巴飛彈危機(英語:Cuban Missile Crisis),又稱古巴危機、加勒比海飛彈危機或加勒比海危機,是1962年冷戰時期在美國
  • 古巴飛彈危機的驚天內幕
    不妨「大膽設想」一下,在80枚「廣島原子彈」的打擊下,入侵古巴的美軍將可能蒙受何等慘重的傷亡。 當年美國情報部門為何沒有確認發現核彈頭呢?主要原因在於,空中偵察沒有發現安全儲藏核彈頭的特殊裝置。 羅伯特•甘迺迪在《十三天:古巴飛彈危機回憶錄》中透露,甘迺迪總統「力圖不使赫魯雪夫丟臉,不羞辱蘇聯,不讓他們由於感到對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負有義務而把他們作出的反應予以升級」。
  • 比古巴飛彈危機更大的危機:北約演習差點引發核戰爭
    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美蘇雙方險些發生戰爭,但雙方最終保持了克制。按理說,經歷這次危機後,兩大陣營本應當更加謹慎。然而,「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1983年北約的一次演習令蘇聯誤判,再一次將世界推到毀滅的邊緣。
  • 圖說歷史 |末日邊緣:古巴飛彈危機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它由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美國則堅持要求撤除飛彈而引發。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中程飛彈,提供伊爾-28噴氣轟炸機,於1962年7月開始實施。蘇聯把運往古巴的貨物改由蘇聯船隻運送,將幾十枚飛彈和幾十架飛機拆開裝到貨櫃裡運往古巴。同時,3500名軍事技術人員也陸續乘船前往。
  • 人類曾如此接近核大戰,古巴飛彈危機始末
    古巴彈導危機造成西方國家的心理恐慌幾乎是歇斯底裡的,但最後還是平穩渡過。經歷過的人有種浩劫餘生的感覺,危機本身也制定了今天幾十年,直到今天的核大國之間的遊戲規則和尺度。之所以蘇聯能將中程核飛彈部署在古巴,與美國一開始將精力放在西柏林危機上有很大關係。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1962年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差點讓整個人類滅絕,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這次危機演變成戰爭的話,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如果當時美國所有的轟炸機都裝滿核飛彈,美國能用於攻擊的力量可以達到300億噸TNT炸藥,這相當於150萬枚投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戰爭爆發的一天時間內就相當於爆發了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一億五千萬人死於非命
  • 情報分析案例之古巴飛彈危機
    既然這是大家的共識,那麼蘇聯應該不可能將進攻性武器運入古巴吧?這個問題一直徘徊在肯特的腦海中, 但9月8日的照片還是讓他難以釋懷。「鄂木斯克」號裝的到底是什麼呢?來自蘇聯的定心丸蘇聯真的在古巴部署進攻性武器了嗎?肯特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肯特是歷史學家出身,相信研究歷史可以預知未來。蘇聯政府的一系列表態,讓他對自己的判斷深信不疑。
  • 【論文分享】齊石:古巴飛彈危機前後蘇聯的海權與海軍建設
    直到1962年美蘇戰略衝突在古巴飛彈危機中達到頂峰,蘇聯直面自身海權不敵美國的局面,不得不開始推動海軍向遠洋進攻的戰略轉變。因此,蘇聯海軍建設有著自身的特殊歷史脈絡,本文意圖通過闡釋蘇聯海權與海軍建設之間的關係,分析和總結古巴飛彈危機前後蘇聯海軍建設的整體戰略、武器裝備體系和戰術體系,將古巴飛彈危機作為時間節點,重新梳理蘇聯海軍建設的歷史進程,對蘇聯海軍得以在古巴飛彈危機後的數年間迅速完成從近海防禦到遠洋進攻歷史性轉折的原因、內容和意義進行探索。
  • 吳間道說商戰——從古巴飛彈危機看商業競爭
    『導讀:西方媒體渲染的古巴飛彈危機以蘇聯撤出飛彈基地告終,美國大勝蘇聯大敗。蘇聯此舉刺痛了美國人的神經,美國本土第一次面臨炮火打擊的風險,雙方為此在古巴問題上對峙。最終,兩國領導人通過秘密管道談判後互相妥協,蘇聯撤出古巴飛彈,美國撤走土耳其飛彈,並保證不會武力進攻古巴(美國到今天仍信守這一承諾)。
  • 從美軍部署薩德韓國想到當年的古巴飛彈危機
    古巴飛彈危機,又稱加勒比海飛彈危機,是1962年10月22日冷戰時期在美國、蘇聯與古巴之間爆發的一場極其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
  • 美欲在日布置中程飛彈 古巴飛彈危機再現?
    美國這是在嚴重挑釁,一旦日本配合美國部署中程飛彈,那樣或許就是又一次的古巴飛彈危機事件。談到古巴飛彈危機事件,我們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前蘇聯在古巴試圖部署中程核飛彈而引發美蘇嚴重對峙,這個事件可以說是整個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最嚴重的一次軍事對立事件。短短13天內,美蘇兩國的手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核按鈕上,整個人類文明差一點就毀滅了。
  • 古巴飛彈危機:你不知道的驚天內幕
    不妨「大膽設想」一下,在80枚「廣島原子彈」的打擊下,入侵古巴的美軍將可能蒙受何等慘重的傷亡。 當年美國情報部門為何沒有確認發現核彈頭呢?主要原因在於,空中偵察沒有發現安全儲藏核彈頭的特殊裝置。 羅伯特•甘迺迪在《十三天:古巴飛彈危機回憶錄》中透露,甘迺迪總統「力圖不使赫魯雪夫丟臉,不羞辱蘇聯,不讓他們由於感到對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負有義務而把他們作出的反應予以升級」。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世界的13天,到底危險到什麼程度?
    儘管最後並沒有在海上發動軍事衝突,發出了可以避免戰爭的積極信號,但它們並沒有解決古巴已經存在的飛彈問題。10月27日,一架美國偵察機在古巴上空被擊落,一支美國入侵部隊已在佛羅裡達準備就緒。(被擊落飛機的35歲飛行員魯道夫·安德森少校被認為是古巴飛彈危機的唯一美國戰鬥傷亡人員。)「我認為這是我見過的最後一個星期六,」美國國防部長回憶道。
  • 【以史為鑑】古巴飛彈事件,赫魯雪夫的放與收
    沒辦法,軍事、經濟等實力與美國相差太遠,只好認慫。然而,時移世易,世易時移。赫魯雪夫上臺後,覺得蘇聯人民已經站起來了,伴隨著經濟增長、軍力飆升,認為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跟美國叫板。這時,一直被美國視為後院的古巴革命,就成了赫魯雪夫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