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間道說商戰——從古巴飛彈危機看商業競爭

2021-02-16 吳間道

13924849099 / wuxueting9999

導讀:西方媒體渲染的古巴飛彈危機以蘇聯撤出飛彈基地告終,美國大勝蘇聯大敗。如果重新審視這起歷史事件會發現事實與媒體宣傳存在偏差,冷戰前期蘇聯在競爭中處於下風,通過在古巴部署飛彈這一戰略進攻動作,迫使美國同步撤出在土耳其部署的飛彈基地,在競爭劣勢中搬回一局。商業競爭中,位於第二、第三名的企業往往會通過有效進攻來縮短與領導企業的差距,但對挑戰者來說,如果進攻不當,那麼與領導企業的差距就會有進一步拉大的風險。

△1▽

古巴飛彈危機

美蘇爭霸格局再平衡

二戰結束後全世界興起的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殖民體系的瓦解實際上有利於美國奪取全球市場。作為老牌殖民帝國,英國為延緩自身霸權的衰敗,降溫全世界對殖民地獨立的關注,挑唆美蘇走向對抗。英國首相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標誌著冷戰的開端。

冷戰開始後,美國強化與西歐國家的聯合,實施馬歇爾計劃幫助恢復西歐國家的經濟,共同對抗蘇聯陣營。冷戰是除了雙方直接在戰場短兵相接的全面對抗,兩個陣營政治上對峙,經濟上互不往來,軍事上打代理人戰爭。

冷戰前期美國取得優勢地位,對蘇聯陣營形成圍堵態勢。1959年美國再進一步,在土耳其部署飛彈,加大對蘇聯的施壓。冷戰雙方能始終維持相對和平,關鍵在於擁有核武器可以保證互相毀滅,美國在蘇聯臨近的土耳其部署飛彈,對蘇聯而言有打破戰略平衡的威脅,戰爭的陰影籠罩在莫斯科的上空。

冷戰當時的氛圍對蘇聯非常不利,與西方的競爭落於下風,與某個東方鄰國關係也在惡化。蘇聯迫切需要一場進攻的勝利,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差距,赫魯雪夫避開在歐洲,最終選擇在古巴發起進攻。1959年古巴卡斯楚取得革命成功,美古兩國關係迅速惡化。兩年後美國組織古巴「難民」進行豬灣登陸失敗,此後兩國正式斷交,此後原本親美的古巴徹底走向反美直到今天。

切· 格瓦拉和卡斯楚

「反美」的古巴與蘇聯一拍即合,兩國關係急速升溫。當蘇聯提出在古巴部署飛彈時,古巴政府接受並配合這一請求。蘇聯此舉刺痛了美國人的神經,美國本土第一次面臨炮火打擊的風險,雙方為此在古巴問題上對峙。最終,兩國領導人通過秘密管道談判後互相妥協,蘇聯撤出古巴飛彈,美國撤走土耳其飛彈,並保證不會武力進攻古巴(美國到今天仍信守這一承諾)。

3-從蘇聯角度復盤古巴飛彈危機

古巴事件是冷戰時期實力相對較弱的蘇聯對美國發起的一次進攻,進攻方蘇聯在這次事件全程緊盯著美國,敏銳抓住了美國與古巴關係惡化這個契機,果斷採取行動,然後保持理智沒有擴大戰線,通過談判妥協平息事件並達成自己的目標。

古巴飛彈危機是人類最接近核戰邊緣的一起事件,雙方領導人的智慧避免了一次末日危機。商場如戰場,進攻戰是市場挑戰者在競爭中經常採用的戰略,以快速擴充自身實力,縮小與領導企業的差距。

△2▽

根據目標確定進攻策略

單點突破,縱深突進,分割兼併

進攻戰不好打,多數進攻戰以失敗告終,但對於挑戰者來說,進攻戰成功所帶來的收益也是顯而易見的。挑戰者的進攻帶來市場競爭的激化,選擇進攻前必須做好籌劃和布局。

1-確定進攻的目標和方向

挑戰者可以選擇領導企業發起進攻,或者攻擊勢均力敵的競爭者發起,一旦成功都能改變市場格局。當為了形成市場幾足鼎立的格局時,也可以對一些地區性小企業發動進攻。挑戰者無論選擇何種進攻對象,都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進攻目標,進攻市場領導者目標是搶佔市場份額,進攻競爭者目標是部分或全部市場,進攻小企業目標是把對方驅逐出市場。

2-選擇進攻策略

正面進攻-向對手的主要市場或強項發動進攻,勝負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因此挑戰者一定要具備比對方更強的實力,否則不要輕易嘗試。

側翼進攻-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對方薄弱環節,要在對手反應前獲取戰果,挑戰者通常佯裝攻擊對方正面,實際進攻側面或背面。

迂迴進攻-比側翼進攻更加間接,更具有欺騙性,挑戰者通過提前布局新的產品、技術或市場,逐漸改變局部的力量對比最後才發起攻擊。

遊擊進攻-實力較弱的挑戰者通過頻繁在不同領域發起小規模的戰鬥,利用對方體量大反應慢削弱對方力量,積小勝為大勝,常見於遊弋式的價格戰。

聯合進攻-實力較弱的挑戰者還可以選擇聯合夥伴聯手進攻,同樣可以改變市場格局,重點是考慮合作夥伴的聯手動機、利益分配以及聯手後的力量對比。

挑戰者發起進攻前必須充分估計對手可能的反應,所謂料敵先機。同時要避免刺激對方的情緒,進攻取得成功後要表現出對現有成果的滿足,讓對手相信你對他沒有進一步的威脅。

3-尋找突破口發起進攻

選擇進攻戰必須對領導企業進行周密的分析,才能找到戰爭突破口。

①把注意力集中在敵人身上。多數企業習慣從自身出發考慮問題,對一個挑戰者來說,更好的戰略是去調查領導者的情況,並從中找到突破口,獲取對方的市場份額才是真正的目標。對挑戰者來說,不管你在某一種確定的種類或屬性方面是多麼強大,但如果那也是領導者的強盛之處,那你獲勝的希望接近於零,記住,當你駕車經過鐵軌時,一定要關注是否有火車即將通過。市場營銷戰是一種智力上的競爭,其戰場存在於消費者的意識中,領導者佔領著用戶的心智,打贏這場心智戰唯一的辦法是挪開領導者的位置並取而代之,不但是自己勝,還得是對方敗,讓領導者敗。

②尋找對方的薄弱之處。任何企業都有其相對薄弱之處,領導者有些薄弱之處屬於他認為不重要的方面,以至於被忽視甚至遺忘,冒然攻擊反而提醒領導者迅速補齊短板。領導者另外一些弱點是實力中滋生出來的,這些弱點對領導者來說是無法避免的,避免這些弱點與放棄自身強勢屬於一體兩面。這類似於反關節技巧:搏擊時攻擊對方的胳膊肘,對方必須逆著胳膊肘才能反擊,但是,反擊的過程中胳膊就廢了,為了保全胳膊對方只能放棄反擊。

③避免全線作戰。軍事上的進攻通常在一條狹窄的戰線發起,打開突破口後進攻的力量才向兩翼推進,以佔領陣地,這個經驗值得企業借鑑。進攻企業可以聚焦單一產品線或者某一類客戶群向領導者發起進攻,「品種齊全」是領導者才能負擔得起的奢侈,而拼多多對阿里巴巴的進攻,陣地選擇在阿里力量最為薄弱的四、五線城市,就是聚焦這一類客戶群體。

4-進攻中的戰術指導

挑戰者確定攻擊對象和目標,確定進攻的策略和攻擊的突破口後,下一步就是著手實施對進攻對象的戰術打擊。

①先期打擊。進攻全面展開前,對防禦者進行一定強度打擊的戰術行動,旨在破壞對方的防線,例如某種程度的價格降低防禦者的壁壘,為發起總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②信息攻防。對競爭對手進行探測、識別、跟蹤、界定打擊,做好信息偵察的同時加強對防禦者的信息幹擾和信息防護,保證進攻者競爭力得到最大的釋放。

③突破戰術。進攻者集中優勢的產品技術和人力資源,對防禦者某一位點發動突然、激烈的攻擊,打開進攻的突破口。

④縱深立體攻擊。打開突破口後,繼續集中力量向對方防禦陣地的縱深處突進,守護並擴大自身取得的戰場優勢。

⑤化解反擊。在打開突破口並進一步向陣地縱深突進過程中,隨時注意應對防禦者的反衝擊,最好的辦法是先於對手發起衝擊。

⑥割裂戰術。將競爭對手的戰略部署切割成若干部分,阻止各部之間的聯繫,同時持續對各部發起猛烈打擊,例如對競爭對手的市場切分並打擊各個區域市場。

成熟的市場中,挑戰者需要通過進攻實現市場份額的增長,同時要規避這個過程中可能的風險。因此進攻前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以及攻擊的對象,始終關注對方並找弱點攻擊,根據雙方的力量對比運用不同的策略,進攻過程中還要靈活運用戰術打法。

古巴飛彈危機的歷史意義深遠,各方有不同甚至對立的意見,如果僅從進攻戰的角度來看蘇聯無疑是成功的,蘇聯的目標、策略都很明確,雙方都堅守原則點到即止,美國保留了面子,蘇聯得到的實際利益更多一些。企業間的競爭既是科學又是藝術,進攻戰是一種激烈的商業競爭行為,只有堅持對市場的系統分析,堅持戰略方針下的戰術打法,挑戰者發起的進攻才有成功的可能。

相關焦點

  • 古巴飛彈危機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蘇聯當時做了一個複雜而重要的決定,實施了「阿納德爾」行動——在古巴部署42枚P-12和P-14中程飛彈,這就是著名的「古巴飛彈危機」。這兩型飛彈在古巴飛彈危機中聲名遠播。 蘇聯飛彈部隊在古巴人員合影⊙危機前後1962年5月31日-6月9日,蘇聯政府代表團以「商討農業領域合作問題」名義訪問了古巴,討論了在古巴境內部署中程飛彈的計劃。代表團成員包括政治局委員拉希多夫,戰略火箭軍司令比留佐夫,空軍副參謀長烏沙科夫(С.Ушаков)中將和總參謀部高級官員阿格耶夫(П.Агеев)空軍少將等。
  • 美欲在日布置中程飛彈 古巴飛彈危機再現?
    美國這是在嚴重挑釁,一旦日本配合美國部署中程飛彈,那樣或許就是又一次的古巴飛彈危機事件。談到古巴飛彈危機事件,我們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前蘇聯在古巴試圖部署中程核飛彈而引發美蘇嚴重對峙,這個事件可以說是整個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最嚴重的一次軍事對立事件。短短13天內,美蘇兩國的手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核按鈕上,整個人類文明差一點就毀滅了。
  • 古巴飛彈危機最後誰是大贏家?
    Hi 可以來杯 Mojito 邊喝邊看 關於古巴飛彈危機的至今為止,古巴飛彈危機一直是冷戰期間最值得人們回味的故事。對於這次對抗,美蘇雙方都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但現實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 古巴飛彈危機中的間諜戰
    古巴飛彈危機漫畫在古巴飛彈危機中有兩個蘇聯間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分別是奧列格·潘可夫斯基和亞歷山大·費克利索夫。作為間諜的他們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62年8月,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U-2偵察機,在古巴比那爾德裡奧省首次發現了飛彈發射裝置。
  • 維基精選:【古巴飛彈危機】
    古巴飛彈危機(英語:Cuban Missile Crisis),又稱古巴危機、加勒比海飛彈危機或加勒比海危機,是1962年冷戰時期在美國
  • 古巴飛彈危機的驚天內幕
    根據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作戰部署,入侵古巴的美軍地面部隊只有四個師,總兵力12萬左右,其中海軍陸戰隊一個師、陸軍一個裝甲師從灘頭登陸,第82、第101空降師在側後接應。從兵力和坦克數量看,美軍處於明顯劣勢,登陸作戰恐怕兇多吉少。       其次,美國情報部門致命地誤判蘇聯在古巴部署的核彈頭數量以及動用戰術和戰略核武器的可能性。
  • 圖說歷史 |末日邊緣:古巴飛彈危機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它由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美國則堅持要求撤除飛彈而引發。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古巴飛彈危機期間古巴的部隊嚴陣以待。 1962年10月28日,倫敦的反核組織遊行抗議美國在古巴飛彈危機期間使局勢快速升級的舉措。
  • 「核手提箱」與古巴飛彈危機
    要說這核手提箱的源頭,那要追溯到冷戰期間的一件大事——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話說在古巴危機前夕,美蘇核武庫戰略核彈頭的對比數量為5000:300,蘇聯可以直接投入使用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只有23枚。在當時的形勢下,美國不僅洲際彈道飛彈的數量遠多於蘇聯,而且剛成軍了5艘核潛艇。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1962年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差點讓整個人類滅絕,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這次危機演變成戰爭的話,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如果當時美國所有的轟炸機都裝滿核飛彈,美國能用於攻擊的力量可以達到300億噸TNT炸藥,這相當於150萬枚投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戰爭爆發的一天時間內就相當於爆發了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一億五千萬人死於非命
  • 從美軍部署薩德韓國想到當年的古巴飛彈危機
    古巴飛彈危機,又稱加勒比海飛彈危機,是1962年10月22日冷戰時期在美國、蘇聯與古巴之間爆發的一場極其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
  • 俄軍機降落委內瑞拉,又一場「古巴飛彈」危機要在美國後院上演?
    美俄之間圍繞拉美問題的爭吵與博弈,讓人想起冷戰期間差點把世界拖入核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然而細細品味,卻讓人感覺有些不一樣。首先是雙方面臨的戰略態勢不同。在古巴飛彈危機之時,冷戰已經打響。在那個「戰爭與革命」為時代主題的年代,美蘇雙方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把對方通過除核戰爭之外的一切手段壓垮——事實上美國後來也做到了這一點。
  • 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為什麼是蘇聯先認慫?
    1962年10月15日至28日,爆發了令世界震驚的「古巴飛彈危機」。當時,蘇聯在古巴建立了大量的核基地,目標當然是美國。最終,危機持續了13天,蘇聯主動認慫,向美國方面表達了和解的意思,並且主動撤走了在古巴的核基地。那麼,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為什麼是蘇聯先「認慫」呢?
  • 人類曾如此接近核大戰,古巴飛彈危機始末
    古巴彈導危機造成西方國家的心理恐慌幾乎是歇斯底裡的,但最後還是平穩渡過。經歷過的人有種浩劫餘生的感覺,危機本身也制定了今天幾十年,直到今天的核大國之間的遊戲規則和尺度。之所以蘇聯能將中程核飛彈部署在古巴,與美國一開始將精力放在西柏林危機上有很大關係。
  • 古巴飛彈危機:你不知道的驚天內幕
    根據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作戰部署,入侵古巴的美軍地面部隊只有四個師,總兵力12萬左右,其中海軍陸戰隊一個師、陸軍一個裝甲師從灘頭登陸,第82、第101空降師在側後接應。從兵力和坦克數量看,美軍處於明顯劣勢,登陸作戰恐怕兇多吉少。       其次,美國情報部門致命地誤判蘇聯在古巴部署的核彈頭數量以及動用戰術和戰略核武器的可能性。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世界的13天,到底危險到什麼程度?
    10月27日,一架美國偵察機在古巴上空被擊落,一支美國入侵部隊已在佛羅裡達準備就緒。(被擊落飛機的35歲飛行員魯道夫·安德森少校被認為是古巴飛彈危機的唯一美國戰鬥傷亡人員。)「我認為這是我見過的最後一個星期六,」美國國防部長回憶道。
  • 讓世界為之顫抖的古巴飛彈危機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古巴飛彈危機但這些苦難跟他們引發的世界危機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俄國人之所以遠渡重洋,是為了實現赫魯雪夫的勃勃野心:把核武器部署到美國的後院去!既能幫盟友古巴去防禦入侵,又能威懾美國!
  • 情報分析案例之古巴飛彈危機
    甘迺迪希望在選舉期間避免出現國際危機,欣然同意了赫魯雪夫的提議,前提是莫斯科將柏林問題暫時擱置。8月初,蘇聯格魯烏駐美官員博爾沙科夫告訴甘迺迪,赫魯雪夫對甘迺迪減少限制公海航行的蘇聯船隻的命令表示感謝,同時也明白柏林問題擱置對甘迺迪的含義。雙方在此問題上達成了一定程度的 「默契」。為了進一步使甘迺迪寬心,赫魯雪夫甚至表示,願意在禁止核試驗問題上做出巨大努力。
  • 漲點知識 | 古巴飛彈危機——離世界毀滅最近的13天
    1962年10月,世界瀕臨毀滅。
  • 古巴飛彈危機一直咄咄逼人的蘇聯為何最後卻認慫了
    為遏制蘇聯的發展,美國加緊了對蘇聯的封鎖和包圍,在盟國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大量飛彈,目標直指蘇聯,嚴重刺激了蘇聯人脆弱的神經。  為反制美國,1962年蘇聯人決定在古巴部署飛彈,此舉引發了美國的憤怒和恐懼,美國人瘋狂對蘇聯施壓,開始蘇聯人就是不服,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但沒多久蘇聯人就開始認慫,放棄了在古巴部署飛彈的行動,淪為了西方世界的笑柄。那麼強硬的蘇聯人為何要向美國人低頭?
  • 古巴飛彈危機時赫魯雪夫為何認輸?真是因為海軍力量不行嗎
    ,並且還將二戰中赫赫有名的蘇聯海軍總司令庫茲列佐夫解除職務,認為海軍的航空母艦全部是「活棺材」,導致蘇聯海軍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無法突破美國的海上封鎖最終「認慫」撤走飛彈。▲古巴飛彈危機美國派出100多艘軍艦封鎖事實求是的說,整個古巴飛彈危機中美國海軍確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驚曝13天》中一位美國海軍艦長的臺詞「海上封鎖歷來都是海軍的事情,我們執行這種任務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