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4849099 / wuxueting9999
『導讀:西方媒體渲染的古巴飛彈危機以蘇聯撤出飛彈基地告終,美國大勝蘇聯大敗。如果重新審視這起歷史事件會發現事實與媒體宣傳存在偏差,冷戰前期蘇聯在競爭中處於下風,通過在古巴部署飛彈這一戰略進攻動作,迫使美國同步撤出在土耳其部署的飛彈基地,在競爭劣勢中搬回一局。商業競爭中,位於第二、第三名的企業往往會通過有效進攻來縮短與領導企業的差距,但對挑戰者來說,如果進攻不當,那麼與領導企業的差距就會有進一步拉大的風險。』
△1▽古巴飛彈危機
美蘇爭霸格局再平衡
二戰結束後全世界興起的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殖民體系的瓦解實際上有利於美國奪取全球市場。作為老牌殖民帝國,英國為延緩自身霸權的衰敗,降溫全世界對殖民地獨立的關注,挑唆美蘇走向對抗。英國首相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標誌著冷戰的開端。冷戰開始後,美國強化與西歐國家的聯合,實施馬歇爾計劃幫助恢復西歐國家的經濟,共同對抗蘇聯陣營。冷戰是除了雙方直接在戰場短兵相接的全面對抗,兩個陣營政治上對峙,經濟上互不往來,軍事上打代理人戰爭。
冷戰前期美國取得優勢地位,對蘇聯陣營形成圍堵態勢。1959年美國再進一步,在土耳其部署飛彈,加大對蘇聯的施壓。冷戰雙方能始終維持相對和平,關鍵在於擁有核武器可以保證互相毀滅,美國在蘇聯臨近的土耳其部署飛彈,對蘇聯而言有打破戰略平衡的威脅,戰爭的陰影籠罩在莫斯科的上空。
冷戰當時的氛圍對蘇聯非常不利,與西方的競爭落於下風,與某個東方鄰國關係也在惡化。蘇聯迫切需要一場進攻的勝利,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差距,赫魯雪夫避開在歐洲,最終選擇在古巴發起進攻。1959年古巴卡斯楚取得革命成功,美古兩國關係迅速惡化。兩年後美國組織古巴「難民」進行豬灣登陸失敗,此後兩國正式斷交,此後原本親美的古巴徹底走向反美直到今天。
切· 格瓦拉和卡斯楚
「反美」的古巴與蘇聯一拍即合,兩國關係急速升溫。當蘇聯提出在古巴部署飛彈時,古巴政府接受並配合這一請求。蘇聯此舉刺痛了美國人的神經,美國本土第一次面臨炮火打擊的風險,雙方為此在古巴問題上對峙。最終,兩國領導人通過秘密管道談判後互相妥協,蘇聯撤出古巴飛彈,美國撤走土耳其飛彈,並保證不會武力進攻古巴(美國到今天仍信守這一承諾)。
3-從蘇聯角度復盤古巴飛彈危機
古巴事件是冷戰時期實力相對較弱的蘇聯對美國發起的一次進攻,進攻方蘇聯在這次事件全程緊盯著美國,敏銳抓住了美國與古巴關係惡化這個契機,果斷採取行動,然後保持理智沒有擴大戰線,通過談判妥協平息事件並達成自己的目標。
古巴飛彈危機是人類最接近核戰邊緣的一起事件,雙方領導人的智慧避免了一次末日危機。商場如戰場,進攻戰是市場挑戰者在競爭中經常採用的戰略,以快速擴充自身實力,縮小與領導企業的差距。
△2▽根據目標確定進攻策略
單點突破,縱深突進,分割兼併
進攻戰不好打,多數進攻戰以失敗告終,但對於挑戰者來說,進攻戰成功所帶來的收益也是顯而易見的。挑戰者的進攻帶來市場競爭的激化,選擇進攻前必須做好籌劃和布局。1-確定進攻的目標和方向
挑戰者可以選擇領導企業發起進攻,或者攻擊勢均力敵的競爭者發起,一旦成功都能改變市場格局。當為了形成市場幾足鼎立的格局時,也可以對一些地區性小企業發動進攻。挑戰者無論選擇何種進攻對象,都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進攻目標,進攻市場領導者目標是搶佔市場份額,進攻競爭者目標是部分或全部市場,進攻小企業目標是把對方驅逐出市場。
2-選擇進攻策略
正面進攻-向對手的主要市場或強項發動進攻,勝負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因此挑戰者一定要具備比對方更強的實力,否則不要輕易嘗試。
側翼進攻-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對方薄弱環節,要在對手反應前獲取戰果,挑戰者通常佯裝攻擊對方正面,實際進攻側面或背面。
迂迴進攻-比側翼進攻更加間接,更具有欺騙性,挑戰者通過提前布局新的產品、技術或市場,逐漸改變局部的力量對比最後才發起攻擊。
遊擊進攻-實力較弱的挑戰者通過頻繁在不同領域發起小規模的戰鬥,利用對方體量大反應慢削弱對方力量,積小勝為大勝,常見於遊弋式的價格戰。
聯合進攻-實力較弱的挑戰者還可以選擇聯合夥伴聯手進攻,同樣可以改變市場格局,重點是考慮合作夥伴的聯手動機、利益分配以及聯手後的力量對比。
挑戰者發起進攻前必須充分估計對手可能的反應,所謂料敵先機。同時要避免刺激對方的情緒,進攻取得成功後要表現出對現有成果的滿足,讓對手相信你對他沒有進一步的威脅。
3-尋找突破口發起進攻
選擇進攻戰必須對領導企業進行周密的分析,才能找到戰爭突破口。①把注意力集中在敵人身上。多數企業習慣從自身出發考慮問題,對一個挑戰者來說,更好的戰略是去調查領導者的情況,並從中找到突破口,獲取對方的市場份額才是真正的目標。對挑戰者來說,不管你在某一種確定的種類或屬性方面是多麼強大,但如果那也是領導者的強盛之處,那你獲勝的希望接近於零,記住,當你駕車經過鐵軌時,一定要關注是否有火車即將通過。市場營銷戰是一種智力上的競爭,其戰場存在於消費者的意識中,領導者佔領著用戶的心智,打贏這場心智戰唯一的辦法是挪開領導者的位置並取而代之,不但是自己勝,還得是對方敗,讓領導者敗。
②尋找對方的薄弱之處。任何企業都有其相對薄弱之處,領導者有些薄弱之處屬於他認為不重要的方面,以至於被忽視甚至遺忘,冒然攻擊反而提醒領導者迅速補齊短板。領導者另外一些弱點是實力中滋生出來的,這些弱點對領導者來說是無法避免的,避免這些弱點與放棄自身強勢屬於一體兩面。這類似於反關節技巧:搏擊時攻擊對方的胳膊肘,對方必須逆著胳膊肘才能反擊,但是,反擊的過程中胳膊就廢了,為了保全胳膊對方只能放棄反擊。
③避免全線作戰。軍事上的進攻通常在一條狹窄的戰線發起,打開突破口後進攻的力量才向兩翼推進,以佔領陣地,這個經驗值得企業借鑑。進攻企業可以聚焦單一產品線或者某一類客戶群向領導者發起進攻,「品種齊全」是領導者才能負擔得起的奢侈,而拼多多對阿里巴巴的進攻,陣地選擇在阿里力量最為薄弱的四、五線城市,就是聚焦這一類客戶群體。
4-進攻中的戰術指導
挑戰者確定攻擊對象和目標,確定進攻的策略和攻擊的突破口後,下一步就是著手實施對進攻對象的戰術打擊。①先期打擊。進攻全面展開前,對防禦者進行一定強度打擊的戰術行動,旨在破壞對方的防線,例如某種程度的價格降低防禦者的壁壘,為發起總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②信息攻防。對競爭對手進行探測、識別、跟蹤、界定打擊,做好信息偵察的同時加強對防禦者的信息幹擾和信息防護,保證進攻者競爭力得到最大的釋放。
③突破戰術。進攻者集中優勢的產品技術和人力資源,對防禦者某一位點發動突然、激烈的攻擊,打開進攻的突破口。
④縱深立體攻擊。打開突破口後,繼續集中力量向對方防禦陣地的縱深處突進,守護並擴大自身取得的戰場優勢。
⑤化解反擊。在打開突破口並進一步向陣地縱深突進過程中,隨時注意應對防禦者的反衝擊,最好的辦法是先於對手發起衝擊。
⑥割裂戰術。將競爭對手的戰略部署切割成若干部分,阻止各部之間的聯繫,同時持續對各部發起猛烈打擊,例如對競爭對手的市場切分並打擊各個區域市場。
成熟的市場中,挑戰者需要通過進攻實現市場份額的增長,同時要規避這個過程中可能的風險。因此進攻前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以及攻擊的對象,始終關注對方並找弱點攻擊,根據雙方的力量對比運用不同的策略,進攻過程中還要靈活運用戰術打法。
『古巴飛彈危機的歷史意義深遠,各方有不同甚至對立的意見,如果僅從進攻戰的角度來看蘇聯無疑是成功的,蘇聯的目標、策略都很明確,雙方都堅守原則點到即止,美國保留了面子,蘇聯得到的實際利益更多一些。企業間的競爭既是科學又是藝術,進攻戰是一種激烈的商業競爭行為,只有堅持對市場的系統分析,堅持戰略方針下的戰術打法,挑戰者發起的進攻才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