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點知識 | 古巴飛彈危機——離世界毀滅最近的13天

2021-02-13 歷史園地

1962年10月,世界瀕臨毀滅。

在冷戰局勢最激烈的時期,蘇聯在叛亂的古巴共和國部署了中程彈道飛彈,這一舉動被美國發現,之後兩國意識到雙方陷入了緊張的對峙當中。

10月16日—28日,在這可怕的13天裡,這兩個超級大國一直處於核戰爭的邊緣,它們彼此都很清楚,一旦爆發戰爭,就會造成毀滅性後果,十分令人擔憂。

對蘇聯人來說,歷史上這一黑暗時期被稱為加勒比危機;對古巴人來說,這是十月危機;但是,對美國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來說,這就是所謂的「古巴飛彈危機」——這個詞意味著難以想像的冰冷和恐懼,世界只是勉強躲過了一劫。

01

古巴飛彈危機的直接根源在於1959年古巴政權的更迭:這場革命推翻了現任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古巴革命軍的共產黨總司令菲德爾·卡斯楚被任命為總理,後來又擔任了總統。

▲ 1959年,古巴革命家菲德爾·卡斯楚推翻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政權,建立了古巴共和國

作為巴蒂斯塔和其他拉美獨裁主義的支持者,美國政府突然發現,卡斯楚在與他們開展外交關係時,對他們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於是作為回應,他們企圖暗殺卡斯楚,但最終失敗了。在那之後,卡斯楚便要求美軍完全撤出關塔那摩灣。美國拒絕了這一要求,並繼續留在那裡,於是這裡便成了美國唯一一個沒有得到官方認可的軍事基地。1959年春天,卡斯楚前往美國會見艾森豪總統,但遭到了冷落,最終只會見了副總統尼克森。

▲ 1959年4月21日,卡斯楚訪美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森握手

他們的會晤並不順利,因為當卡斯楚向聯合國宣布古巴將在美蘇關係中保持中立時,使得古巴進一步疏遠了美國。

不出所料,後來古巴的財富再分配政策也不受美國人的歡迎。美國人在古巴擁有土地,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土地以他們並不滿意的補償價格從手中被奪走。於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又一次企圖暗殺卡斯楚,但仍然以失敗告終。1959年10月,美國軍方開始對古巴糖廠進行秘密轟炸,意在摧毀該國這一最有利可圖的出口產品。隨後,美國又襲擊了古巴的煉油廠和哈瓦那的民用產業,但美國官方對此一口否認。1960年2月,卡斯楚與蘇聯副總理阿納斯塔斯·米高揚籤署了一項貿易協議,希望這能讓他在美國獲得更大的影響力。然而事實正好相反,美國總統艾森豪對自命不凡的古巴忍無可忍,下令中央情報局推翻古巴共和國。

▲ 1960年9月20日,在聯合國大會上,赫魯雪夫擁抱卡斯楚

美國又發動了三次暗殺卡斯楚的行動,但均未獲得成功,其中一次還涉及了黑手黨。1961年4月,美國對古巴實施了全面的貿易和經濟制裁,並試圖秘密入侵古巴。新上任的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堅持否認有任何此類活動,但之後美國媒體也開始關注此事,消息便逐漸傳開了。

 

赫魯雪夫發出警告稱,蘇聯將幹預美國對古巴採取的任何侵略活動,豬灣事件徹底潰敗,造成200名士兵喪生、幾千人被俘,在這之後美國被迫取消了入侵行動。

▲ 1961年6月2日,蘇聯赫魯雪夫與美國總統甘迺迪在維也納舉行會談

 

02

經過這一事件,赫魯雪夫和蘇聯人便認為甘迺迪軟弱無能,因此他們利用這段間歇期抓住了機會。

1962年8月,開始有消息從古巴傳到美國,稱在古巴發現有蘇聯卡車裝載可疑設備。為了報復美國在蘇聯附近安裝核飛彈的行動,蘇聯也在加勒比地區安裝了核飛彈設備。他們在島上安裝了數量可觀的SS-4核彈頭——足以發射到美國東海岸和華盛頓特區。

赫魯雪夫最初聲稱,他們只是在為古巴提供非核地對空飛彈,以防禦其敵對鄰國,但他的真正意圖是為了在對抗美國和歐洲時獲得更強大的政治立足點。

▲ 1962年10月18日,甘迺迪會見蘇聯外交部長安德烈· 葛羅米柯甘迺迪的對策是成立執行委員會(EXCOMM),即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該委員會提出了六種選擇:

 

第一,什麼都不做,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第二,利用外交手段,但這已經行不通了;第三,對卡斯楚進行暗殺,但這基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第四、第五,分別是對古巴發動戰爭或佔領古巴,但兩者都存在巨大的風險。

因此,他們最終決定採取第六種做法,即封鎖該島,儘管出於法律原因,這一舉動被他們鼓吹為是對古巴的「隔離」,但實際上這後來被看作戰爭行為。

▲ 英國倫敦百姓抗議美國對古巴飛彈危機所採取的行動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點,甘迺迪通過美國電視和廣播宣布對古巴的「隔離」政策立即生效,停止向古巴運送所有進攻性軍事裝備。5000名美國士兵被派往關塔那摩軍事基地,同時派去的還有空降部隊和海軍部隊。

卡斯楚也開始動員古巴軍隊,赫魯雪夫聲稱這一「隔離」政策是美國跟蹤蘇聯潛艇B-59的敵對活動並開始進行軍事演習,他威脅說,如果美國不離開古巴,那他們極有可能與美國開戰。

▲ 1962年10月23日,古巴卡斯楚通過古巴電視臺發表講話,回復美國針對古巴的海上封鎖

第二天,美國飛機查明蘇聯確實在對飛彈進行發射測試,於是美國軍艦在古巴海岸線附近就位,禁止任何船隻靠近該島。

10月25日,甘迺迪在寫給赫魯雪夫的信中聲稱如果蘇聯不把飛彈從古巴領土上運走,雙方將全面開戰。

▲ 阿德萊·史蒂文森在向聯合國安理會展示古巴核飛彈照片

 

10月26日,赫魯雪夫對此做出了最終回應,提出一個妥協方案:

蘇聯將撤出其部署在古巴的核武器設備,作為交換,美國需保證永遠不會再入侵古巴或支持其他任何國家這麼做。

甘迺迪表示願意以此為基礎進行一系列嚴肅的談判,但是卡斯楚卻表現得很冷淡,仍然不肯相信甘迺迪。

他在給赫魯雪夫的信中概述了他自己的觀點,即美國最終將不顧雙方達成的協議而入侵古巴,同時他全權委託蘇聯,讓蘇聯繼續將飛彈留在古巴,作為古巴的第一道最佳防線和威懾力量。

▲ 國家安委會執行委員會於1962年10月26日開會討論戰術
10月27日,美國空軍少校魯道夫·安德森誤入古巴領空,他駕駛的F-102戰鬥機被擊落,他也不幸身亡。

 

此外,試圖探知該地區位置的美國偵察機也從地面遭到射擊,而與此同時,加勒比水域下也正在發生危險。美國海軍驅逐艦「比爾號」投下深水炸彈,命中數個目標。然而,「比爾號」的船員並不知道蘇聯潛艇B-59也正攜帶著一枚1.5萬噸的核魚雷。

由於空氣耗盡,還被船隻包圍,B-59潛艇無法浮出水面,軍官們絕望地發射完了全部彈藥,之後,船長瓦西裡·阿爾希波夫成功說服戰友放下武器投降。

 

03

就在這一切發生時,甘迺迪又收到赫魯雪夫的一封信,信中表示如果美國從土耳其撤回其軍事武器,那他們也會從古巴撤回。

 

對美國飛機的襲擊並沒有得到蘇聯官方的批准,而只是得到了獨立行動的指揮官的命令。蘇聯似乎面臨著失去對自己軍隊控制的危險,倘若這一情況真的發生,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承諾如果蘇聯拆除飛彈,美國就決不再入侵古巴,並在秘密補充條款中同意將美國威脅蘇聯的飛彈撤出土耳其。

10月28日上午9點,莫斯科電臺播放了赫魯雪夫的電文,他表示,蘇聯將立即停止在古巴武器基地的活動,拆除建在當地的軍火庫並迅速將武器撤回。

 

甘迺迪如釋重負,立即做出回應,承諾遵守協議,並稱赫魯雪夫的決定是「對和平所做的重要建設性貢獻」。

蘇美任何一方都沒有提前徵求卡斯楚的意見,因此當卡斯楚像普通大眾一樣從電臺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憤怒。美國對古巴的「隔離」並未立即結束,空中偵察仍在繼續,為的是監視蘇聯人是否遵守承諾正在收拾行囊。所幸這一切都很順利,蘇聯把飛彈及其支援設備成功地裝上8艘船,於11月5日至9日離開了古巴水域。11月20日,封鎖正式結束,次年4月,美國也從土耳其撤走了其部署的核飛彈。

▲蘇聯從古巴撤出飛彈

卡斯楚感到非常憤怒,蘇古關係也因此明顯冷淡了許多,但事實上,他的地位卻在這場危機中得到了鞏固。

美國現在不能攻擊古巴或卡斯楚個人,否則的話,就會違反他們自己的和平條約條款,或者面臨蘇聯全面報復的風險。

 

危機過後,莫斯科和華盛頓之間設立了熱線,直接聯繫這兩個超級大國,以便再次發生這種可怕的情況時,談判起來更容易些。

 

魯道夫·安德森少校是在本次對峙中被射殺的唯一一名戰鬥人員(儘管另有18人在墜機事故中喪生),他的遺體被送回美國,以最隆重的軍禮葬在南卡羅來納州。

儘管卡斯楚的地位得以鞏固,但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未能帶著榮耀走出這次危機。

赫魯雪夫在蘇聯又執政兩年後最終還是下臺了。與此同時,儘管美國試圖將這一結果公開宣揚為一場勝利,但矛盾也是存在的。

 

最終,也許是人類本身贏得了古巴飛彈危機,這一事件向人們敲響了警鐘,國際力量的平衡操控在兩個超級大國手中,它們中的任何一方都有能力在片刻之間毀滅另一方,同時很有可能牽連到世界上的其他人。

 

保守估計,倘若美蘇之間真的爆發了核戰爭,那麼傷亡人數可能高達數億。

本文內容摘選自《折騰吧,1960年代》,因篇幅較長,有部分刪減。

內容簡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年代,那時候的所有人都想改變世界,小到一顆避孕藥的上市、甲殼蟲樂隊的火爆、世界盃的「帽子戲法」,大到人類首例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乃至古巴飛彈危機的千鈞一髮……無論大小,這些事都影響至今。

本書就像一臺「時光機」,291張歷史照片,53個歷史瞬間,75個關鍵時刻,呈現了這段時期世界各國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社會事件,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這10年的極盡折騰與極度瘋狂。


覺得不錯,那就分享、點讚、在看三連吧!愛你喲!

相關焦點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1962年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差點讓整個人類滅絕,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這次危機演變成戰爭的話,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如果當時美國所有的轟炸機都裝滿核飛彈,美國能用於攻擊的力量可以達到300億噸TNT炸藥,這相當於150萬枚投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戰爭爆發的一天時間內就相當於爆發了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一億五千萬人死於非命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世界的13天
    1962年10月16日到28日的13天時間裡,美國和蘇聯陷入了一場冷戰時期讓世界最接近核毀滅時刻的對抗。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世界的13天,到底危險到什麼程度?
    那麼這場差點毀滅人類的飛彈危機怎麼發生的呢?1959年古巴在加勒比島國奪取政權後,左翼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楚與蘇聯結盟。在卡斯楚領導下,古巴越來越依賴蘇聯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在這段時間裡,美國和蘇聯(及其各自的盟國)捲入了冷戰,這是一系列持續不斷的政治和經濟衝突。
  • 冷戰風雲之古巴飛彈危機:人類歷史上最接近毀滅的十三天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它是冷戰時期美蘇爭霸的產物,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但美蘇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在世界史中人類從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場核戰爭的邊緣。
  • 古巴飛彈危機最後誰是大贏家?
    再討論 1962年,在加勒比海的島國古巴,發生了一起震驚了世界的飛彈危機。 雙方都在核按鈕邊徘徊,讓世界無限接近於核戰爭的邊緣。在13天的對峙後,最終以美蘇雙方的相互妥協而告終,世界因此避免了一場毀滅性的核災難。至今為止,古巴飛彈危機一直是冷戰期間最值得人們回味的故事。對於這次對抗,美蘇雙方都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但現實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 古巴飛彈危機時赫魯雪夫為何認輸?真是因為海軍力量不行嗎
    1962年10月14日—12月6日的古巴飛彈危機,不僅是美蘇冷戰對峙的最高峰,也是目前人類距離核戰爭最近的時刻。
  • 古巴飛彈危機的驚天內幕
    13天。克裡姆林宮嚴守了30年之久的驚天秘密是,蘇聯不但已經在古巴部署了配備核彈頭的中程飛彈,能夠毀滅美國東部數十個城市,而且還部署了100餘件戰術核武器,足以使美國入侵古巴的登陸部隊在一瞬間全軍覆滅,使海面上數百艘艦艇組成的龐大艦隊頃刻間葬身魚腹。
  • 古巴飛彈危機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蘇聯當時做了一個複雜而重要的決定,實施了「阿納德爾」行動——在古巴部署42枚P-12和P-14中程飛彈,這就是著名的「古巴飛彈危機」。這兩型飛彈在古巴飛彈危機中聲名遠播。9月30日,雙方籤訂了第二個協議,蘇聯將向古巴提供價值1.495億美元的軍事裝備,而古巴只需支付6755萬美元。據統計,到1962年4月,蘇聯向古巴提供了394輛坦克、888門高射炮、41架軍用飛機、13艘艦艇等武器裝備。1962年4月12日,蘇聯蘇共中央主席團做出決定,向古巴提供4個C-75防空飛彈營和2個技術修理營。
  • 圖說歷史 |末日邊緣:古巴飛彈危機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它由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美國則堅持要求撤除飛彈而引發。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這次危機雖僅持續了10幾天,美蘇雙方在核彈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於千鈞一髮之際。這組圖將展示這一險些將人類帶入末日的危機事件。
  • 美欲在日布置中程飛彈 古巴飛彈危機再現?
    美國這是在嚴重挑釁,一旦日本配合美國部署中程飛彈,那樣或許就是又一次的古巴飛彈危機事件。談到古巴飛彈危機事件,我們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前蘇聯在古巴試圖部署中程核飛彈而引發美蘇嚴重對峙,這個事件可以說是整個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最嚴重的一次軍事對立事件。短短13天內,美蘇兩國的手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核按鈕上,整個人類文明差一點就毀滅了。
  • 世界核平?讓世界為之顫抖的古巴飛彈危機
    但這些苦難跟他們引發的世界危機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俄國人之所以遠渡重洋,是為了實現赫魯雪夫的勃勃野心:把核武器部署到美國的後院去!既能幫盟友古巴去防禦入侵,又能威懾美國!在兩軍對峙的幾天裡,各種刺激事態發展的巧合層出不窮。這一天的每一分鐘都可以影響了世界的未來。
  • 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中,為什麼是蘇聯先認慫?
    1962年10月15日至28日,爆發了令世界震驚的「古巴飛彈危機」。當時,蘇聯在古巴建立了大量的核基地,目標當然是美國。(古巴離美國只有145公裡,蘇聯此舉嚴重威脅到美國本土的安全)美國也毫不示弱,不僅派軍隊把古巴團團圍住,而且表示蘇聯如果敢往美國本土發射飛彈,美國也可以讓蘇聯瞬間消失。
  • 古巴飛彈危機:你不知道的驚天內幕
    13天。古巴危機30年之後,得知蘇方解禁絕密檔案披露的驚天內幕後,原甘迺迪政府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極度震驚,險些從辦公室的椅子上失控跌落。令世人無比驚駭的真相是,人類毀滅「末日之鐘」(Doomsday Clock)的時針,距離地獄午夜只差一分鐘。
  • 維基精選:【古巴飛彈危機】
    古巴飛彈危機(英語:Cuban Missile Crisis),又稱古巴危機、加勒比海飛彈危機或加勒比海危機,是1962年冷戰時期在美國
  • 比古巴飛彈危機更大的危機:北約演習差點引發核戰爭
    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美蘇雙方險些發生戰爭,但雙方最終保持了克制。按理說,經歷這次危機後,兩大陣營本應當更加謹慎。然而,「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1983年北約的一次演習令蘇聯誤判,再一次將世界推到毀滅的邊緣。
  • 吳間道說商戰——從古巴飛彈危機看商業競爭
    『導讀:西方媒體渲染的古巴飛彈危機以蘇聯撤出飛彈基地告終,美國大勝蘇聯大敗。1959年美國再進一步,在土耳其部署飛彈,加大對蘇聯的施壓。冷戰雙方能始終維持相對和平,關鍵在於擁有核武器可以保證互相毀滅,美國在蘇聯臨近的土耳其部署飛彈,對蘇聯而言有打破戰略平衡的威脅,戰爭的陰影籠罩在莫斯科的上空。冷戰當時的氛圍對蘇聯非常不利,與西方的競爭落於下風,與某個東方鄰國關係也在惡化。
  • 看眾籌 驚變13天!灰飛煙滅一念間
    英文原名:13 Days: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中文暫定名:驚變13天:古巴飛彈危機
  • 「核手提箱」與古巴飛彈危機
    要說這核手提箱的源頭,那要追溯到冷戰期間的一件大事——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話說在古巴危機前夕,美蘇核武庫戰略核彈頭的對比數量為5000:300,蘇聯可以直接投入使用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只有23枚。在當時的形勢下,美國不僅洲際彈道飛彈的數量遠多於蘇聯,而且剛成軍了5艘核潛艇。
  • 古巴飛彈危機中的間諜戰
    提起古巴飛彈危機,大家都不陌生,作為冷戰時期最危險的時刻,世界徘徊在核大戰的邊緣。這場危機的大背景,是分別以蘇美為首的東西方陣營長期的對抗。
  • 人類曾如此接近核大戰,古巴飛彈危機始末
    之所以蘇聯能將中程核飛彈部署在古巴,與美國一開始將精力放在西柏林危機上有很大關係。16日,所有偵察照片放到了甘迺迪總統辦公桌上,美國飛彈專家辨認出飛彈的射程及對美國的危害程度,毫無疑問蘇聯已經有能力近距離對美國實行核打擊。總統迅速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並成立危機處理小組,來自軍方的成員都聲稱要對古巴馬上進行轟炸,有的將軍甚至提議使用核武器。甘迺迪否決了馬上進行軍事行動的提議,確定了先外交,後軍事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