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飛彈危機時赫魯雪夫為何認輸?真是因為海軍力量不行嗎

2021-02-23 築壘地域

1962年10月14日—12月6日的古巴飛彈危機,不僅是美蘇冷戰對峙的最高峰,也是目前人類距離核戰爭最近的時刻。而在這段時間中,又以10月14日—10月27日是最為緊張的13天,好萊塢後來根據這13天的歷史,站在美國總統甘迺迪的視角,拍攝了一部電影叫做《驚曝13天》。

▲《驚曝13天》劇照

關於這次史無前列的「核對峙」,我們知道最後是以蘇共中央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宣布蘇聯接受美國在適當監督和檢查下撤走所有在古巴部署的彈道飛彈結束,人類因此避免了一場毀滅性的核災難。

▲蘇聯在美國的監督下從古巴撤出飛彈     

   

蘇聯也徹底在這次對峙中敗下陣來,並由此引出了這次失敗的原因是因為赫魯雪夫上臺以後,片面強調彈道飛彈的發展,而將包括海軍在內的各傳統軍種的發展全部放在次要位置,並且還將二戰中赫赫有名的蘇聯海軍總司令庫茲列佐夫解除職務,認為海軍的航空母艦全部是「活棺材」,導致蘇聯海軍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無法突破美國的海上封鎖最終「認慫」撤走飛彈。

▲古巴飛彈危機美國派出100多艘軍艦封鎖

事實求是的說,整個古巴飛彈危機中美國海軍確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驚曝13天》中一位美國海軍艦長的臺詞「海上封鎖歷來都是海軍的事情,我們執行這種任務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但是,古巴飛彈危機是兩個超級核大國之間的對峙,如果發生戰爭,就是毀滅全人類級別的核戰爭,(如果當時爆發戰爭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絕對是超過兩次世界大戰)在這種規模級別的戰爭中,不管其中任何一支軍種有多強大,都是不可能左右這場戰爭走向的,也就是說如果當時的古巴飛彈危機演變成全面的核戰爭,美蘇雙方都不可能單憑自己手中任何一支優勢軍種獲得戰爭的勝利。(或許根本就沒有勝利者,大家一起進入「核冬天」等待毀滅)

▲蘇共中央總書記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

至於有人提出的,如果當時蘇聯在古巴的海軍力量足夠強大,美國人無法對古巴完成封鎖,蘇聯的援兵可以源源不斷地登陸古巴,美國在佛羅裡達州集結的部隊無法出海橫渡,美國最終因為無法進攻古巴而認輸。其實最早提出這種觀點的是時任蘇軍總參謀長的扎哈羅夫,根據《赫魯雪夫回憶錄》裡面的記載,在10月27日,也就是驚曝13天的最後一天的克林姆林宮會議上,當時,赫魯雪夫已經流露出在美國保證不武裝進攻古巴的前提下從古巴撤出所有飛彈,並且立刻獲得了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米高揚和外交部長葛羅米柯的支持,而只有總參謀長扎哈羅夫明確表示反對,並且當面質問赫魯雪夫:「我曾經建議,我們在古巴部署彈道飛彈之前,先部署地對空飛彈,這樣我們就可以建立起我們足夠強大的防空網。但是被你拒絕,你曾經保證過美國人不會做出反應,而現在美國人真正做出反應,你就立刻退縮了。」   

▲古巴飛彈危機中的 美國總統甘迺迪   

面對扎哈羅夫的質問,赫魯雪夫的反應是勃然大怒,他回答扎哈羅夫:「我的保證是建立在你們這些無能元帥的荒唐報告之上,你們曾經答應過我可以保衛古巴,可現在除了使用核彈,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做到了,你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我則是名現實的布爾什維克,所以你不配當總參謀長,還是去軍事院校發表你的高論吧。」扎哈羅夫被立刻免職,果真到軍事學院擔任院長去了。

▲蘇聯在古巴卸下的彈道飛彈

為什麼赫魯雪夫說扎哈羅夫是個理想主義者,因為他清楚,在古巴爆發任何形式的常規戰爭,最終都會升級會全面核戰爭,像扎哈羅夫那樣希望用常規戰爭手段來保衛古巴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由此可知,當時蘇聯就算有足以強大到封鎖整個美國東海岸的海軍,美國的地面部隊無法在古巴登陸,但美國一旦對古巴的飛彈基地發起轟炸,蘇聯反擊的手段也只有核彈。

▲美國軍方計劃襲擊的古巴飛彈基地

而且戰火一旦被點燃,被燒的地方肯定不止加勒比海地區,美國部署在義大利和土耳其的彈道飛彈,部署在北海的潛射「北極星」飛彈,部署在西德的B-52「同溫層堡壘」都會向蘇聯本土發起攻擊,最後的結果只能用米高揚在古巴飛彈危機結束後對憤憤不平地切—格瓦納解釋地一樣「我們看見你們準備漂亮的去死,但我們相信這不值得漂亮去死。」是的,蘇聯怎麼可能為了一個古巴而去接受漂亮地死亡呢?

既然,海軍不是讓赫魯雪夫最終「認慫」的關鍵因素,那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呢?這就不得不提這場危機中唯一死亡的人—小魯道夫•安德森少校,高空U—2偵查機的駕駛員,也就是他在10月14日最先發現了蘇聯正在古巴建設中的飛彈基地,可惜這為仁兄在10月27日上午10時在古巴上空被蘇聯的薩姆地對空飛彈擊中,U—2凌空爆炸,隨後美國又有兩架偵查機遭到地面防空火炮攻擊,這個時候也是13天中最為緊張的時刻,人類幾乎已經走向了核戰爭,當得知U—2被擊落的消息後,美國軍方的鷹派,參聯會主席—泰勒,戰略空軍司令李梅(就是曾經在二戰中指揮過火攻東京的那位)要求甘迺迪立刻進行報復性攻擊,地面部隊則在隨後幾個小時發起登陸作戰,但當時是星期五,甘迺迪迫於壓力要求將進攻時間定位下周一(10月29日),他在一面安撫軍方鷹派時,一面讓自己的弟弟,羅伯特—甘迺迪親自給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傳話:「我們將在29日採取行動。」

▲擊落U-2的蘇聯薩姆地對空飛彈

當時在克林姆林宮和衣而睡的赫魯雪夫在接到U—2被擊落,美軍將在29日採取行動的消息時,幾乎已經崩潰,稍微有些常識的人都知道,兩股強大的勢力在對峙的緊張時刻最怕『檫槍走火』,而現在古巴已經『檫槍走火』,雖然他當晚還和蘇共政治局全體成員一起故作鎮定的去莫斯科大劇院觀看演出,但他內心清楚,必須結束在加勒比海的對峙了,否則就是全人類的毀滅。因此,U—2被擊落,多勃雷寧傳來的最後通牒就是壓垮赫魯雪夫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他不得不「認慫」,以至於他在結束古巴飛彈危機後立刻將蘇聯駐古巴的國土防空軍司令免職。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作品,主編原廓,原著沉默鷹。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

二戰中的保加利亞第一坦克旅

揭秘二戰末期盟軍對日沒落行動

喜歡築壘地域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築壘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築壘地域置頂。

相關焦點

  • 古巴飛彈危機的驚天內幕
    但是,在美軍開始海上封鎖行動時,一個R-14飛彈團的發射器以及兩個R-14飛彈團的全部核彈頭尚未抵達古巴。  羅伯特•甘迺迪在《十三天:古巴飛彈危機回憶錄》中透露,甘迺迪總統「力圖不使赫魯雪夫丟臉,不羞辱蘇聯,不讓他們由於感到對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負有義務而把他們作出的反應予以升級」。
  • 古巴飛彈危機一直咄咄逼人的蘇聯為何最後卻認慫了
    為遏制蘇聯的發展,美國加緊了對蘇聯的封鎖和包圍,在盟國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大量飛彈,目標直指蘇聯,嚴重刺激了蘇聯人脆弱的神經。  為反制美國,1962年蘇聯人決定在古巴部署飛彈,此舉引發了美國的憤怒和恐懼,美國人瘋狂對蘇聯施壓,開始蘇聯人就是不服,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但沒多久蘇聯人就開始認慫,放棄了在古巴部署飛彈的行動,淪為了西方世界的笑柄。那麼強硬的蘇聯人為何要向美國人低頭?
  • 古巴飛彈危機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蘇聯當時做了一個複雜而重要的決定,實施了「阿納德爾」行動——在古巴部署42枚P-12和P-14中程飛彈,這就是著名的「古巴飛彈危機」。這兩型飛彈在古巴飛彈危機中聲名遠播。赫魯雪夫的計劃是等到11月份飛彈部署完畢,他本人訪問古巴時再公開宣布這一決定,當然此時正是美國國會中期選舉之時。7月7日,赫魯雪夫任命北高加索軍區司令普利耶夫大將為蘇聯駐古巴部隊總司令,授權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使用戰術核武器。7月12日,蘇聯防空部隊首先啟程,揭開了「阿納德爾行動」的序幕。7月19日,飛彈師的先遣小組乘坐伊爾-18飛機抵達古巴,立即著手進行陣地選址以及部隊部署等計劃安排。
  • 古巴飛彈危機:你不知道的驚天內幕
    但是,在美軍開始海上封鎖行動時,一個R-14飛彈團的發射器以及兩個R-14飛彈團的全部核彈頭尚未抵達古巴。  羅伯特•甘迺迪在《十三天:古巴飛彈危機回憶錄》中透露,甘迺迪總統「力圖不使赫魯雪夫丟臉,不羞辱蘇聯,不讓他們由於感到對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負有義務而把他們作出的反應予以升級」。
  • 維基精選:【古巴飛彈危機】
    但1962年4月,赫魯雪夫在與蘇聯國防部長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於黑海海邊散步時,首次表達了其設想的更為激進的方案,即利用美古關係惡化,於古巴部署進攻性中程飛彈,對美國實現同等威脅。赫魯雪夫當時誇張地向馬利諾夫斯基稱,這是「將一隻刺蝟扔進美國的褲襠」。後來的實際運行卻並非赫魯雪夫設想的那麼簡單。
  • 【以史為鑑】古巴飛彈事件,赫魯雪夫的放與收
    然而,時移世易,世易時移。赫魯雪夫上臺後,覺得蘇聯人民已經站起來了,伴隨著經濟增長、軍力飆升,認為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跟美國叫板。這時,一直被美國視為後院的古巴革命,就成了赫魯雪夫的抓手。1953年,卡斯楚領著100多人佔領軍火庫,開啟了反對親美巴蒂斯塔政府的革命運動,歷時八年苦戰,當然,離不開蘇聯的支持,1961年,卡斯楚宣布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於是加入蘇聯陣營。
  • 圖說歷史 |末日邊緣:古巴飛彈危機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它由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美國則堅持要求撤除飛彈而引發。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赫魯雪夫在給甘迺迪的信中表示:蘇聯不需要為了擊敗侵略,為了進行報復性的打擊而將自己的武器轉移到其他任何國家,例如古巴。圖為1962年10月17日,美國U-2飛機拍攝的古巴飛彈設施。
  • 古巴飛彈危機最後誰是大贏家?
    所以,當赫魯雪夫把他的計劃提交到蘇共中央主席團後,不久便得到了通過。 當美國人發現蘇聯的飛彈已經偷偷的在古巴開始組裝時,便在報刊上掀起了一片不可思議的鼓譟。共和黨和民主黨空前的團結起來要求他們的政府拿出果斷行動。美國調集了海軍艦艇包圍了古巴,在古巴邊境集結重兵,並通過報刊發出威脅,揚言「不惜一切代價,絕不罷休。」
  • 人類曾如此接近核大戰,古巴飛彈危機始末
    之所以蘇聯能將中程核飛彈部署在古巴,與美國一開始將精力放在西柏林危機上有很大關係。赫魯雪夫先告訴他,中央決定由他接任駐古巴大使,另外問他一件事:「如果我們決定在古巴部署核彈頭,以防美國攻擊入侵,你認為卡斯楚同志會同意這個行動嗎?
  • 古巴飛彈危機中的間諜戰
    古巴飛彈危機漫畫在古巴飛彈危機中有兩個蘇聯間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分別是奧列格·潘可夫斯基和亞歷山大·費克利索夫。作為間諜的他們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62年8月,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U-2偵察機,在古巴比那爾德裡奧省首次發現了飛彈發射裝置。
  • 情報分析案例之古巴飛彈危機
    美國海軍的一架偵察機在執行例行偵察任務時,開機拍下了蘇聯貨船「鄂木斯克」號駛向哈瓦那港口的照片。美國的情報分析人員照例對照片進行分析。從照片上可以看到,「鄂木斯克」號甲板上載有兩噸半和五噸的運輸卡車,貨艙上面蓋著帆布,看不到甲板下面載有何物。「鄂木斯克」號高高地浮在水面上,這說明不是帆布下面的貨艙有一半空著,就是運輸的貨物體積很大,佔用了空間。
  • 我們時代的「古巴飛彈危機」? 關於「核武裝臺灣」論的推演
    與戴維斯中校截然不同的是,這個極端反華的鷹派學者並沒就此放棄,而是悍然提出要進一步升級臺海局勢,既然常規軍事力量不行就上核武器:「將核彈頭的中程飛彈交給臺灣當局」。不知麥可·魯賓先生是否還記得,當年差點導致美蘇全面核戰爭爆發的古巴飛彈危機,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他真的忘了,我不妨在這裡幫他回憶一二:
  • 「核手提箱」與古巴飛彈危機
    要說這核手提箱的源頭,那要追溯到冷戰期間的一件大事——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該計劃將在古巴部署5個中程彈道飛彈團,飛彈按1:1配置戰略核彈頭,可覆蓋美國全境。與之配套的還有大量的防空部隊、戰鬥機部隊等等,總兵力達五萬人。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元帥(就是坑害賀龍的那位)在7月4日批准了行動計劃,三天後赫魯雪夫拍板決定實施。
  • 漲點知識 | 古巴飛彈危機——離世界毀滅最近的13天
    1962年10月,世界瀕臨毀滅。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1962年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差點讓整個人類滅絕,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這次危機演變成戰爭的話,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如果當時美國所有的轟炸機都裝滿核飛彈,美國能用於攻擊的力量可以達到300億噸TNT炸藥,這相當於150萬枚投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戰爭爆發的一天時間內就相當於爆發了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一億五千萬人死於非命
  • 歷史書沒說的事:古巴飛彈危機,美國輸了,這國最慘!
    縱然過去了幾十年,古巴飛彈危機依舊常常被人提起。那一次,美國和蘇聯製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危險。
  • 【論文分享】齊石:古巴飛彈危機前後蘇聯的海權與海軍建設
    因此,蘇聯海軍建設有著自身的特殊歷史脈絡,本文意圖通過闡釋蘇聯海權與海軍建設之間的關係,分析和總結古巴飛彈危機前後蘇聯海軍建設的整體戰略、武器裝備體系和戰術體系,將古巴飛彈危機作為時間節點,重新梳理蘇聯海軍建設的歷史進程,對蘇聯海軍得以在古巴飛彈危機後的數年間迅速完成從近海防禦到遠洋進攻歷史性轉折的原因、內容和意義進行探索。
  • 俄軍機降落委內瑞拉,又一場「古巴飛彈」危機要在美國後院上演?
    美俄之間圍繞拉美問題的爭吵與博弈,讓人想起冷戰期間差點把世界拖入核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然而細細品味,卻讓人感覺有些不一樣。首先是雙方面臨的戰略態勢不同。在古巴飛彈危機之時,冷戰已經打響。在那個「戰爭與革命」為時代主題的年代,美蘇雙方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把對方通過除核戰爭之外的一切手段壓垮——事實上美國後來也做到了這一點。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世界的13天,到底危險到什麼程度?
    當蘇聯為報復美國在土耳其的飛彈而將核飛彈放置在古巴時,世界處於戰爭的邊緣。美國中情局了解到蘇聯在古巴的活動,甘迺迪總統於10月16日獲悉情況,他立即召集了一群顧問和官員,稱為執行委員會。經過長達近一周的審議,他們提出了各種選擇,包括對飛彈站點的炸彈襲擊和對古巴的全面入侵。但是甘迺迪最終決定採用一種更嚴格的方法。首先,他將僱用美國海軍對島嶼進行封鎖或隔離,以防止蘇聯人交付更多的飛彈和軍事裝備。第二,他將下最後通牒,要求移走現有飛彈。
  • 讓世界為之顫抖的古巴飛彈危機
    但這些苦難跟他們引發的世界危機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俄國人之所以遠渡重洋,是為了實現赫魯雪夫的勃勃野心:把核武器部署到美國的後院去!既能幫盟友古巴去防禦入侵,又能威懾美國!可他的運氣不好,很快就被蘇軍的SA-2飛彈發現並鎖定。但蘇軍沒有馬上開火,而是猶豫了1個多小時,讓他從艾斯拉克達一路飛到了關塔那摩,隨後又飛到了巴內斯,幾乎看遍了整個古巴。10點19分,就當他準備離開古巴領空的時,蘇軍下達了擊落命令。隨後SA-2飛彈命中了他的座機,安德森少校墜機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