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蹤跡
1、侵華日軍登陸常熟之經過
作者:彭俊
一、登陸計劃
1937年10月下旬,侵華日軍中央統帥部鑑於其在上海方面的戰況【攻佔大場完成中央突破】,及為之後對淞滬戰場國民黨軍的堵截圍殲,下令組建第10軍,並於10月底調令在華北戰場的第16師團編入其上海派遣軍序列。由於日軍的自身因素(集結、運輸)及客觀的氣候條件等限制,第10軍延遲至11月5日始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H作戰】。在長江口方面,日軍經過偵察後選定「白茆口附近」作為登陸地點【K作戰】,上海派遣軍參謀部第3課於11月上旬制定了「重藤支隊登陸計劃」。且其上海派遣軍在10月底已以第13師團接防重藤千秋的臺灣旅團及永津佐比重的步兵第22聯隊之陣地,並將永津聯隊暫調歸重藤千秋節制。
「重藤支隊登陸計劃」要求該支隊在登陸完成後,攻佔既定目標滸浦鎮、梅李鎮、支塘鎮、白茆新市【白茆鎮,白茆老市為東張鎮】,並要求參戰幹部【中隊長以上】在登陸前對長江口上遊登陸地點進行偵察,同時在白茆口下遊進行「偽偵察」迷惑國民黨軍江防部隊。由於日軍用於登陸的舟艇緊缺,上海派遣軍將「白茆口附近」登陸的日期延遲至16日。但是至11日晚,日軍發覺在上海的國民黨軍已全線西撤中,為此日軍取消了在崑山附近【昆支線】圍殲國民黨軍的既定部署,急令重藤支隊與第16師團務必於13日天亮前於「白茆口附近」實施登陸,以求在常熟—蘇州一線【吳福線】以東地區捕捉到國民黨軍主力後圍殲。如此,重藤支隊於12日早晨在吳淞口登船,同日第16師團先頭船隊到達吳淞口【自11月9日起分船次於大連離港】,並於同日晚上8時及13日凌晨向長江口上遊之「白茆口附近」溯航。
重藤支隊由臺灣步兵第1聯隊(原駐臺北,戰敗前在小巽他群島,慰靈碑在鹿兒島縣護國神社)、臺灣步兵第2聯隊(原駐臺南,戰敗前在小巽他群島,英靈碑在熊本縣護國神社)、臺灣山炮兵聯隊(原駐臺北)、第11師團步兵第10旅團步兵第22聯隊【善通寺師管區松山(屬愛媛縣)聯隊,1945年6月在衝繩玉碎】組成。
時任臺灣守備隊(旅團)少將司令官(旅團長)重藤千秋(1885.1.31-1942.7.26),籍貫福岡縣,陸士18期、陸大30期,終階中將。【1938年3月1日晉任中將。照片來源:《不許可寫真1》,1998年12月30日,第90頁】
二、登陸過程
1937年11月13日拂曉(凌晨3時20分),侵華日軍重藤支隊開始下船乘艇準備衝常熟東鄉沿江自東至西之高浦口、徐六涇口一線,早晨6時25分其左翼【東側】登陸部隊靠岸,6時45分其右翼【西側】登陸部隊靠岸。在徐六涇口附近登陸的日軍受到國民黨軍江防部隊猛烈阻擊,至7時13分【天亮】日本海軍方面的艦炮開始掩護射擊,徐六涇口於上午9時失陷。重藤支隊全線登陸後向內陸挺進,至中午12時艦炮停止轟擊,下午3時日軍第16師團第一船隊的佐佐木支隊開始在重藤支隊左側(徐六涇口以東)高浦口至白茆口一線登陸。
前述至艦炮停止轟擊的時間來源為海軍省:「主要作戦研究其の12通州水道右岸敵前上陸掩護作戦(K作戦)自12年11月12日至12年11月16日」,C14120596300,②戰史-中國事變-113(中國事變主要作戦研究其の1昭和12.7~12.11)(所藏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疑為按東九區計時。
「上陸準備錨地及泊地」——海軍省:「主要作戦研究其の12通州水道右岸敵前上陸掩護作戦(K作戦)自12年11月12日至12年11月16日」,C14120596300,②戰史-中國事變-113(中國事變主要作戦研究其の1昭和12.7~12.11)(所藏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西周」的標註位置有誤,應在徐六涇口之「口」字附近>
佐佐木支隊以第16師團步兵第30旅團步兵第33聯隊【京都師管區津(屬三重縣)聯隊,1944年10月在萊特島、薩馬島玉碎】為主幹;步兵第30旅團司令部與步兵第33聯隊本部同駐於三重縣久居市新町。【照片來源:三重縣戰爭資料館】
時任步兵第30旅團少將旅團長佐佐木到一(1886.1.27—1955.5.30),生於愛媛縣松山市、長於廣島縣廣島市、籍貫福井縣小浜市,陸士18期、陸大29期,終階中將,於撫順戰犯管理所腦出血死亡。【1938年3月1日晉任中將,1939年9月7日至1941年3月1日任第10師團長,拍照時年齡約在54歲左右。照片來源:孔網】
時任步兵第33聯隊大佐聯隊長野田謙吾(1891.4.22-1961.11.28),籍貫熊本縣,陸士24期、陸大32期,終階中將。【1938年7月15日晉任少將,1941年8月25日晉任中將。照片來源:陸軍少將野田謙吾補陸軍省人事局長—大阪朝日新聞昭和14年(1939年)10月3日—神戶大學經濟經營研究所 新聞記事文庫】
是夜,運輸日軍第16師團助川部隊(同屬佐佐木旅團)的第二船隊靠岸,至14日下午2時前開始登陸徐六涇口,並於徐六涇口右岸「程家宅」(今約在馬橋村與沿江村之間電廠區域內)集結,之後以第2大隊主力為先遣隊挺進「西周市」(今約自東向西之熊家涇村、東家村、西周村區域內)國民黨軍江防部隊前沿陣地,至下午5時進入「西周市」以西之「三角鎮」(今約牛角村、福興村之區域內)附近。15日拂曉對滸浦鎮發動攻擊,至上午9時前佔領。
前述來源為陸軍省:「江蘇省常熟縣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第1號昭和12年自11月14日至11月15日歩兵第38連隊」,C11111199400,中國-中國事變華北-335(歩兵第38連隊江蘇省常熟県滸浦鎮附近戦闘詳報昭和12年11月4日<應為14日>~昭和12年11月15日)(所藏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第16師團步兵第30旅團步兵第38聯隊(京都師管區奈良聯隊,1944年8月在關島玉碎)。
時任步兵第38聯隊大佐聯隊長助川靜二(1885.10.10-1974.9.10),籍貫北海道旭川市,陸士19期,終階少將。【1938年7月15日晉任少將。右1,時任第7師團司令部中佐幕僚副官。照片來源:助川靜二舊藏品拍賣】
日軍登陸舟艇的數量並不能跟上其登陸行動,為此在杭州灣登陸的「中途,將裝卸作業隊及大部分運貨登陸用的舟艇轉用於白茆口方面」,但是至12月1日前「(第16師團)騎兵第20聯隊、野炮兵第22聯隊的3個中隊、大隊彈藥隊主力,以及聯隊彈藥隊、輜重兵第16聯隊和野戰醫院等尚在船上……大行李及輜重等隊屬補給機關尚在登陸之中」。
佐佐木支隊以第一船隊所載運的步兵第33聯隊為主幹,並配屬第16師團所轄之野炮兵第22聯隊第2大隊、工兵第16聯隊第2大隊的1個中隊組成。登陸後於高浦口附近之「吳宅」(今約在高浦村之區域內)宿營,以待支隊主力(3個步兵大隊)全部下船,在完成集結後向東(白茆口)挺進。但侵略者在登陸後已按捺不住腳步,有中隊規模的日軍率先向宿營地點以東區域急進,徹夜未眠的縱火民宅。
三、登陸地點
需要指出的是侵華日軍記述作戰經過的「陸戰概史」、「經過日誌」、「作戰概要」、「狀況報告」、「聯隊史」、「攻略記」等官方文件或非官方資料中所記述的「白茆口附近」或「白茆口」並不一定僅指地理上的白茆口一點,其定義在地理範圍更可能是涵蓋自東至西之「白茆口、高浦口、徐六涇口一線」。
如「中國事變陸戰概史」記述「其(第16師團)一部從13日下午3時起在白茆口附近登陸,並向支塘鎮方向前進」;「中國事變經過日誌」記述「(11月13日)九、我軍強有力的一兵團在白茆口附近登陸」;「中國事變主要作戰概要(昭和12年度)」記述「11日夜,上海派遣軍根據(華中)方面軍的追擊命令……命令重藤支隊及第16師團於13日天亮前在白茆口附近登陸」;「第16師團狀況報告」記述「按照軍的命令,師團於13日拂曉在白茆口附近登陸,留下一部分佔領白茆口附近,主力則向支塘鎮方向前進」;「步兵第33聯隊史」記述「第16師團於上海上遊的揚子江岸白茆口完成敵前登陸的時間為11月13日……(船隊)於上午8時30分左右到達了登陸地點——白茆口」;「南京攻略記」記述「登陸地點是白茆口……11月13日黎明,船停泊在白茆口岸邊」。
但「第16師團狀況報告」在前述段緊後記述到「師團繼重藤支隊登陸後,13日,以第1船隊的步兵第30旅團(欠步兵第38聯隊)為骨幹組成的佐佐木支隊,在揚子江岸的徐六涇口附近登陸。以一部擊退白茆口附近之敵,主力則迅速奔襲支塘鎮至常熟的道路,以截斷敵之退路」;「南京攻略記」則在前述段緊前及後段記述到「根據(第16)師團命令,佐佐木支隊緊隨重藤支隊登陸,並在其左方切斷敵人的退路……佐佐木支隊接受了命令,在重藤支隊的左側登陸」。而「步兵第33聯隊第12中隊從軍日誌」則對登陸命令的記述更為清楚:「重藤支隊明天即13日天亮前在徐六涇口以東高浦口附近果敢登陸後,往常熟方向急速進發。(第16)師團明天即13日率領第一線部隊繼重藤支隊登陸以後在徐六涇口、高浦口附近的揚子江右岸登陸,一部往白茆河附近驅逐敵人,主力部隊往支塘鎮—常熟方向進發,截斷敵人的退路」。
由此可見,佐佐木支隊在登陸後的首要任務是在登陸地點集結後向東挺進至白茆口,之後右轉沿白茆塘(西側新建的簡易軍用公路)迅速奔襲,以期到達支塘後截斷自淞滬戰場西撤的國民黨軍。關於向東挺進,佐佐木到一有這樣的記述「似乎有至支塘鎮的軍用道路,而在此之前走的是沿江岸堤上的道路……行軍兩個小時,來到寬約二十米的軍用道路上……旅團長及其部下全部徒步行進」。常熟高鄉沿江吳市段江堤【海城】西起馬橋東至萬福橋,長3.3公裡;東張段江堤【海塍】西起吳市年步橋東至白茆塘東岸沙營廟,長5.7公裡(底寬三丈六尺,高一丈,面寬一丈)。考慮到挺進途中國民黨軍散兵阻擊、日軍(聯隊)火炮拖拉、重機槍扛行等制約行進速度的因素,佐佐木支隊從13日的宿營地點——「吳宅」出發,用兩個小時在江堤上急行軍至白茆口西岸起於北新閘江堤的簡易軍用公路,在時間和距離上符合實際情況。
若從日軍的「長江南岸滸浦口至白茆河敵陣地要圖」結合實際登陸情況,則對其敵前登陸以及後續登陸的方位位置可更為直接的辨析。
「長江南岸滸浦口至白茆河敵陣地要圖(昭和12年10月19日(獨飛四中)空中寫真像)」——陸軍省:「第2上海上陸から南京佔領第16師団參謀長中澤三夫大佐関係資料(1)」,C11111513900,中國-中國事變華北-783(第16師団參謀長中澤三夫大佐関係資料第2(上海上陸から南京佔領)昭和12年8月~昭和13年7月)(所藏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該「敵陣地要圖」是日軍根據其陸軍航空兵獨立飛行第4中隊於是年10月19日對長江南岸國民黨軍江防部隊自滸浦口至白茆口的既設陣地進行空中偵察時拍攝的照片所繪製。日軍的偵察結果是:國民黨軍江防部隊在滸浦口西側設有1處機關槍陣地及1處堅固工事(疑似炮臺),東側設有2處機關槍陣地及1處堅固工事(疑似炮臺);滸浦口至徐六涇口有護岸工事,徐六涇口西側有1處機關槍陣地(疑似);徐六涇口東側有6處機關槍陣地且江岸斷崖;高浦口兩側無江防陣地且至白茆口的一長段江岸平坦(自徐六涇口東側起江堤外有馬橋、沿江、湯家橋、高浦、廟弄、年步、東周、白艾、塘角等行政村);白茆口西側有2處機關槍陣地。
「白茆口附近敵陣地」——海軍省(恤兵係):「中國事變紀念寫真帖(自昭和12年7月至昭和14年7月)」,昭和15年11月印刷,興亞日本社製作,第62頁左上(抗戰文獻數據平臺)。
日軍在考慮到滸浦口至徐六涇口有護岸工事及滸浦口兩側有3處機關槍陣地且有2處疑似炮臺的堅固工事,如從正面進攻會造成極大的傷亡,並會延誤登陸的時間。因而制定了不急於攻其一點,在其右側成功登陸後突入內陸縱深,延緩時間使其孤立,再從徐六涇口上岸後經陸路側擊攻佔的方案。
根據高浦口至白茆口的一長段江岸平坦且幾乎無江防陣地的偵察結果,又制定佐佐木支隊於重藤支隊左側(徐六涇口以東)高浦口至白茆口一線登陸的方案,登陸過程的實際情況也正如佐佐木到一所說的「不流血登陸。一直認定會犧牲半數以上的部下,卻兵不血刃便獲得勝利,真是如釋重負」。
重藤支隊在高浦口、徐六涇口一線敵前登陸時,其右翼部隊因受到國民黨軍江防部隊之猛烈阻擊,受阻於灘頭近30分鐘,在艦炮開始掩護射擊後得以成功登陸。該情況也證明日軍在10月19日偵察到徐六涇口東側有6處機關槍陣地【阻擊火力】的情況,與我江防既設陣地的實際情況相符。
佐佐木支隊13日夜宿營地點——「吳宅」,如圖所示:北瀕長江、南抵江堤、西傍高浦塘,上世紀90年代末尚屬吳市高浦村,今約在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陸路段)兩側附近。在此地走上江堤後向東經廟弄過年步橋後進入東張境內。是夜,「吳宅」北側長江江面「機動艇來回行駛,步兵第33聯隊的戰鬥部隊才得以全部登陸,只剩下馬和車輛了」。
「長江周邊之狀況圖」——陸軍省:「標題:附図揚子江周辺の狀況図」C11111508000,中國-中國事變華北-773(第16師団參謀長中澤三夫大佐関係資料第2地図(2)昭和12年8月~昭和13年7月)(所藏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中標註的「涇金塘口」有誤,應為金涇塘口>
附,第16師團所乘運兵船中三艘船的結局:
「浙江丸」,屬大阪商船,3183噸,1943年8月9日晨為SS-191擊沉於高雄方向;
「錫蘭丸」,屬日本郵船,4905噸,1944年2月27日為SS-208擊沉於男女群島女島燈臺西南72公裡處;
「臺南丸」,屬大阪商船,3175噸,1944年6月24日夜為SS-306擊沉於天草灘附近。
參考資料:實體書籍、蘇州地方志—數字地情庫、抗戰文獻數據平臺、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2021年8月10日修改
作者簡介:彭俊,85後,常熟唐市人,工作於江蘇天諾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中級工程師職稱,業餘喜愛文史研究。
相關連結-- 常熟記憶代發文章索引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