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測量技術】光纖光柵在航空結構健康監測中的應用前景

2021-02-14 世界先進位造技術論壇

光纖光柵傳感作為一門快速發展的新型傳感技術,具有精度高、體積小、重量輕、波分復用、壽命長、可靠性高、耐腐蝕、傳輸距離長等優點,可實現應力應變、溫度、力、加速度等多種參量的測量,在飛機、艦船、發動機等重大裝備的機載化測試以及地面綜合測試中具有重大的應用前景,基於光的測量正在逐步成為航空試驗測試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

光纖光柵是一種對應變及溫度敏感的傳感元件,可實現單根光纖對幾十個應變節點的測量。基於光纖光柵傳感原理的應變測量技術突破了傳統電阻應變片布線複雜、疲勞壽命短、抗電磁幹擾能力差、無法實現複合材料內部埋植等不足,對光纖光柵採用不同的封裝方法,可形成光纖應變傳感器、光纖溫度傳感器和力傳感器等,從而為航空結構狀態監測提供極具發展前途的測量新技術。

對於光纖光柵的應用,國內外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針對航空結構健康監測的相關研究也在逐步展開,本文主要結合航空相關應用研究展開討論。

光纖光柵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技術特點

1 光纖光柵傳感器測量原理

當寬帶入射光通過光纖光柵時,一部分窄帶光被反射回去,回光的中心波長取決於光纖光柵的柵距,光纖光柵的柵距因機械應力或熱應力而改變,因此通過對回光中心波長的檢測就可獲知被測點的應力和溫度信息,若進行其他參量的測量時,需要將被測量的變化轉化為光纖光柵的應變或溫度變化。

在刻制光纖光柵的過程中,因為相位掩膜板參數的調整,可形成多種不同中心波長的光纖光柵,將若干光纖光柵通過串、並聯等方式連接在一起,組成分布式測量網絡,如圖1所示。由於回光由不同中心波長的窄帶光組成,不同測點的測量信號可以相互區分,從而可以在一根光纖上形成多點測量(一般可以達到20~30點)。

FBG傳感器網絡測量系統由寬帶光源、信號傳輸線( 光纖或光纜)、FBG傳感器網絡、光纖耦合器以及波長解調測量系統組成, 寬帶光源將有一定帶寬的光通過光纖耦合器入射到光纖光柵中,由於光纖光柵的波長選擇性作用,符合條件的光就會被反射回來,再經由光纖耦合器送入解調裝置測出光纖光柵的反射波長變化。

2 光纖光柵的技術特點

針對結構應變測量,與傳統金屬應變片進行比較,光纖光柵傳感器具有多種顯著的技術特點。

(1)波分復用、大大提高測量效率。

單路光纖上可以製作多個光柵。一根光纖串接20隻光纖光柵,為解決320點應變測量問題,只需16根光纖,而應變片則至少需要640根導線。因此,使用光纖光柵傳感技術可以大大簡化系統布線,使結構更加輕便、測量可靠性更高。如果作為機載傳感系統,則可以保證在增加很小重量的情況下,實現多點結構應變監測,該優勢隨著測量點的增加而明顯。

(2)抗電磁幹擾能力強。

在電磁幹擾環境下,對試驗件動態加載時應變片測量數據與光纖光柵測量數據進行比較。圖2(a)為光纖光柵測量結果,圖2(b)為應變片測量結果,可以看出應變的測量結果有明顯的幹擾噪聲和尖刺,而光纖光柵數據則非常平滑,若應用於狀態監測系統,將大大提高數據分析質量、降低誤判率。

(3)壽命長,可靠性高,耐腐蝕。

國外將光纖光柵傳感器埋入碳纖維複合材料進行應變測試,試驗結果表明:在0~2000με循環320000次後,光纖光柵傳感器仍沒有出現劣化現象;通過加速老化試驗認為光纖光柵存活壽命大於30年。

(4)體積小,重量輕。

光纖光柵直徑為一般為0.25mm,特殊製作可以達到0.15mm。由於其結構纖細,可適用於多種特殊的應用場合,尤其適合於埋入材料內部形成智能材料或結構,在國內外的研究中,已經實現可內埋於複合材料內部的構想,並進行了相關驗證試驗。

國外研究現狀

重點結合光纖光柵傳感器、波長解調儀表和應用研究對國外的研究情況進行說明。

(1)光纖光柵傳感器。

光纖光柵在某種程度上講,更像是一種敏感器件,為了能夠實現更方便、更準確、更可靠的測量,往往要進行一定形式的封裝,從而形成各種光纖光柵傳感器。光纖光柵與被測結構的物理結合是研究的關鍵,若膠塗於光纖光柵表面,其應力傳遞的效果將直接影響測量,傳感器的研究重點正在於解決該問題。使用中要求將光纖光柵牢固、均勻、穩定與被測參量耦合起來,因此在傳感器封裝和安裝形式上進行了大量研究。

(2)波長解調儀表。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提出多種光纖光柵傳感解調方案,其中可調諧F-P腔濾波器和衍射光柵原理的解調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可調諧F-P腔濾波器方法是當前技術較為成熟、實用性較好的解調方法之一,可實現由多傳感組成系統的動態和靜態測量,動態測量可以達到2kHz的測量速率。基於此方法的國外相關解調儀表主要以美國微光(MOI)公司的產品為代表。

基於衍射光柵的解調方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該解調方法由光電探測陣列對入射光束一次成像而獲得波長信息,無機械運動部件,因此解調頻率在理論上只受到光電探測陣列讀出速率的限制。美國Bayspec 和丹麥Ibsen 公司研製了相關技術和產品,最高採樣頻率可以達到5kHz,但是當前尚未完全實現實時解調。

除了上述兩種原理的波長解調技術之外,國外研究機構和公司也廣泛研究了其他波長解調原理並形成相關產品,如美國Blue Road Research 公司就推出一種基於啁啾光柵的解調系統,取樣率可達7kHz,並聲稱還可以更高,但這種解調系統只能解調一個光纖光柵,而且解析度和精度尚待提高[1]。

目前,美歐等國都積極開展適合於軍事應用的光纖光柵解調技術研究,其特點是更加便攜、環境適應能力更強。

(3)光纖光柵應用研究。

美國的光纖傳感器研究開始最早,投資最大,並把光纖傳感器列為軍備改造計劃的15項重點之一,制定了專門的纖維光學傳感器規劃。美國Luna 檢測公司、Luna 能源公司和Lockheed Martin 公司聯合發展了光纖分布式傳感系統,利用了光頻域反射計來監測P-3C 獵戶座飛機結構的整體疲勞過程[2]。

美國軍方於20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了智能機翼的研究計劃,以實現控制機翼的扭轉和曲面,其中就使用了光纖光柵應變計。F/A18飛機艙壁的全面疲勞試驗採用了光纖傳感器檢測翼梁中的小量扭矩,以提高安全性和減少維護量。義大利的結構檢測大規模研究開始於1990年前後,開始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就航空航天和大型的民用結構領域。

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的航空航天工程系開展了很多針對於航空智能材料的研究,將光柵光纖傳感器或者發射器埋入複合材料中,並且進行了成功的數值模擬。傳感器/ 激發器/ 結構特性通過了國防與航天中心動態力學分析檢測,對埋入工藝進行了評估,考慮了力、熱、化學的兼容性[3]。

2009年11月, 義大利的Valentina Latini 等研究了一種基於耐高溫FBG傳感器和耐惡劣環境藍寶石光纖的新型結構健康檢測體系,工作溫度可達600℃,該傳感器應變靈敏度可達0.6με,應用於等離子風洞[4]。

Alenia Aeronautica 公司對結構健康檢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統傳感器檢測系統和光纖傳感系統上。SMIST(Structural Monitoring with advanced Integra ted Sensor Technologies)是一個歐洲資助項目,由空中巴士領導,主要集中在基於光纖光柵傳感器技術的整體結構健康檢測的研究。提出的技術被用於C-27J「斯巴達人」運輸機的實驗室和空中檢測研究,對利用光纖光柵傳感器得到的微應變與利用矽基傳感器的結果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很理想。

日本是一個材料研究很發達的國家,從其材料研究的趨勢可看出光纖光柵傳感器的新應用領域和新發展方向。其中對於靈敏複合材料的健康監測研究,主要資助項目為NEDO和RIMCOF,項目集中發展含有埋入發展的小直徑光纖和光纖光柵傳感器的飛機複合結構的結構健康檢測技術,同時發展航空結構件的損傷檢測系統。利用埋入小直徑光纖傳感器發展了實時監測衝擊損傷系統,是東京大學與Kawasaki重工業合作的結果[5]。

國內研究現狀

光纖光柵傳感技術自產生以來,在國內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特別是高校和研究機構在前沿技術的跟蹤和探索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工程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土木結構、大型管路等民用領域,在航空應用的研究相對比較少,下面主要結合航空領域,在光纖光柵刻制、傳感器封裝、波長解調儀表和應用研究等方面的進展進行總結。

(1)光纖光柵刻制。

國內開展光纖光柵刻制的單位較多,包括研究所、高校和一些高科技公司。對光纖光柵長度,國內目前所能達到的刻制水平以10mm為主,超短光纖光柵的刻制尚在試驗研究階段。超短型光纖光柵對於複雜的航空結構監測非常關鍵,主要解決在小狹小空間和曲面上的安裝,為了進行二維點應變測量,也迫切希望傳感器尺寸儘量小。

(2)傳感器封裝。

國內的光纖光柵應變傳感器主要面向建築、土木工程、大壩等民用方面,開展此方面研究和工程應用的單位比較多,結合航空應用,此類傳感器尚存在如下不足:傳感器體積和重量較大,不適合在飛機結構監測中使用;封裝後傳感器的工作溫度範圍較窄,不能滿足機載環境溫度要求。

為滿足航空需求,中航工業計量所對光纖光柵應變傳感器的小型化封裝、安裝和性能評價等光纖傳感的關鍵技術進行了前期研究。在航空專用的光纖光柵傳感器的研製方面,結合航空型號的實際測試,比較系統地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研製出金屬框架光纖應變傳感器,可實現±3000µε的測量。

(3)波長解調儀表。

國內當前解調儀表主要是配合已經廣泛應用的民用領域,主要是基於FP腔式原理,針對民用領域的建築結構大應變報警和疲勞監測等應用,儀表的體積重量都比較大,而且解調頻率一般在幾百赫茲以下,儀表工作溫度範圍主要在0~40℃,尚不能滿足機載測試需要。

針對這一問題,中航工業計量所開展了機載光纖波長解調儀的研製,重點解決了小型化工作,如圖3所示,工作溫度範圍可實現-20~60℃,為實現機載測試打下比較好的基礎。

(4)航空應用情況。

目前國內多數研製生產光纖光柵傳感器的單位主要針對民用,服務於電力、土木、石化、鋼鐵等行業,在測試環境特殊、測試精度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的航空航天等軍事領域,中航工業計量所與主機單位、綜合試驗單位和相關專業所聯合研究團隊主要開展了光纖光柵傳感器在多個飛機型號的應用研究,如某型機全機疲勞試驗的應變監測、某型機複合材料應用驗證、某型無人機液壓導管脈動應力測量、飛機PHM光纖光柵應變載荷監測技術攻關等項目,獲得了比較豐富的工程應用經驗,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發動機領域的應用研究。

根據型號應用,得到如下結論:將光纖光柵用於飛機結構應變監測是可行的,與傳統電阻應變片相比,光纖光柵的環境適應性更強、信號質量更優,尤其對在強電磁環境下和惡劣腐蝕環境下使用的飛機結

構應變測量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既可以實時獲得可靠的應變數據,又能夠對其附近結構的裂紋狀態進行有效判斷,較應變片的監測結果虛警率更低、更為準確。

目前也開始可對複合材料內埋的研究,圖4為將光纖光柵埋入標準複合材料試件及其測試數據,通過圖4(b)可以看出,光纖光柵埋入後,材料內部具有上萬微應變的量程範圍以及非常好的測量線性度,同樣對標準複合材料試件的力學性能進行測試,尚未發現性能下降。

在應用研究中,既證實了光纖傳感測量系統在武器結構健康監測中的技術優勢和應用前景,也發現了很多應用中的難題及瓶頸技術,如小型化、超大應變光纖光柵;光纖光柵傳感器的封裝、安裝以及在飛機上的集成應用技術;機載高速解調儀表研製等,為下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5)與國外研究差距。

國外已經將光纖光柵傳感技術比較廣泛地應用到軍事、民用方面,在軍事應用方面,不僅限於航空武器,也包括在艦船、核設施等方面。我國對光纖光柵傳感技術的研究集中在建築、石油、電力、鋼鐵等民用領域,在軍事領域的研究剛剛起步。從應用的深度來看,國外將光纖光柵傳感器已經用於一些比較關鍵的測試,不僅在金屬結構表面安裝,也成功在複合材料內部埋植,形成了一些很特殊的服務能力。在光纖光柵技術的各方面,如光纖光柵刻制、傳感器封裝和安裝及信號解調等,都形成了顯著的技術優勢。與國外相比,需要加快光纖光柵在航空結構健康方面的應用研究以及核心單元模塊技術的研究。

應用前景設想

(1) 用於飛行載荷測試。

飛行載荷測試對於飛機設計驗證和改進具有重大意義。傳統的測量方式採用金屬應變片進行測量,如果實施上萬點的應變測試,測試設備本身的重量可以達到幾噸,複雜的布線不僅大大增加重量,還要求對飛機進行較大程度的改裝,增加了施工難度,延長了測試周期。由於飛機狀態的改變,對試驗驗證效果以及真實載荷數據獲取都產生了不利影響。

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出現機載狀態下對飛機載荷進行長期監測(一個大修周期以上)的應用案例,主要原因在於傳統應變測量方式系統資源佔用過多、使用壽命有限、機載電磁環境下抗幹擾能力差,光纖光柵傳感技術的出現將十分有助於解決航空結構飛行載荷長期監測的技術難題。

(2)用於結構疲勞和壽命監測。

結構應變是軍用飛機結構安全和可靠性監測的關鍵指標。在飛行過程中對結構關鍵部位進行在線監測,可獲得長期飛行的結構應變數據,據此評估飛機機體結構潛在的損傷增長,可由傳統的定期維修向更加經濟可靠的視情維修轉變,並為單機管理和監控提供技術支撐。對結構應變數據的實時監測同樣可以為安全報警提供重要的依據,提前探知可能存在的危險。我國當前有大量二代機和三代機在役,為保證飛機的飛行安全,掌握飛機運行狀態,要求對飛機關鍵部位的應變進行記錄分析,光纖光柵傳感器有希望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傳感技術。

(3)用於複合材料監測。

複合材料的使用是新一代飛機設計的趨勢,其所佔機體結構重量的比例已經成為衡量飛機先進性的重要標誌之一,對複合材料結構的健康監測已經成為新一代飛機研製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在對複合材料健康狀態的監測過程中,結構應變和衝擊載荷監測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光纖光柵傳感器可粘貼於複合材料表面(如機身、機翼蒙皮處)或者埋入其內部,構成分布式智能傳感網絡,實時監測飛行器的應力、應變情況,為健康狀態的判別提供重要依據。對將應變傳感器埋入複合材料內部,傳統金屬應變片幾乎不可能,而光纖光柵具有纖細的結構,國外已經成功埋入複合材料內部。在複合材料結構上實施應變監測,重大的難題是電磁幹擾的影響,採用光纖光柵傳感器可以有效克服該難題。

(4)用於發動機結構狀態監測。

發動機研製過程中的部件級測試、地面綜合試驗、機載測試試驗以及飛行狀態下的長期監控重點關注的參數包括壓力、溫度、流量、應變、振動、氣體成分等。發動機測試的特點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環境嚴酷,特別是溫度、振動及電磁環境,要求測試系統具有非常好的環境適應性和長期可靠性;被測結構複雜,不便於安裝,要求傳感器必須靈巧、量程大、精度高;另外,需要測量的測點多、種類多。光纖傳感技術是一種新型的傳感技術,具有體積小、抗電磁幹擾、容易實現分布式傳感網絡、成本低、可靠性好、周期長等優點,將在發動機測試中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走向航空應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光纖光柵刻制方面,需要解決高抗拉強度、耐高溫光纖光柵串的刻制難題,提高光纖光柵品質一致性,為更好解決在複合材料中的應用問題,需研究更細、抗彎半徑更小的光纖光柵。在光纖光柵傳感器封裝安裝方面,儘快解決小型光纖應變花的封裝問題,通過改結構、改基底材料和安裝膠,提高傳感器在不同結構材料的安裝適應能力,解決長期安裝有效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測試。

光纖傳感器的發展正在朝高速度、高可靠、多參量、高集成、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對於光波解調系統,要求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解調光電器件和模塊,提高解調系統的速度和測量精度,高度集成化設計以實現微型化。高速光纖波長解調系統是所有光纖傳感器的數據採集和運算分析平臺,解調系統的精度、速度、範圍以及耐受環境能力直接關係到光纖傳感器在航空上應用的可行性和應用深度,應針對航空測量特點,重點突破速度、帶寬、小型化及多通道測量網絡實現技術,滿足航空發動機地面和機載測試需要。

光纖傳感作為一種新型傳感技術,面對航空應用的複雜環境,保障數據準確可靠成為應用的關鍵環節,對於無法反覆拆裝的光纖傳感器的數據準確性評價成為校準的難點,如光纖應變傳感器,需要對此類傳感器研究安裝前校準、安裝後校準、安裝一致性評價以及現場校準,解決溫度補償難題。急需開展以型號測試為背景的綜合應用研究,發現問題,通過改進不斷提高技術成熟度。


相關焦點

  • 光纖傳感在飛機結構健康監測中的應用進展和展望
    由於飛機的高機動性、結構複雜性以及環境嚴酷性,需進行多點狀態監測,使用傳統應變片的方法已很難滿足需要,主要原因是引線多、增重多、壽命不能與機體同壽,亟須研究採用新的應變測量技術。光纖光柵(FBG)傳感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應變測量技術,具有結構靈巧、布線簡潔、高效、長壽命、抗電磁幹擾等諸多優點,在航空航天等尖端裝備領域具有重大應用前景。
  • 光纖光柵傳感器技術
    正是由於具有這麼多的優點,近年來,光纖光柵傳感器在大型土木工程結構、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健康監測,以及能源化工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光纖Bragg光柵傳感器無疑是一種優秀的光纖傳感器,尤其在測量應力和應變的場合,具有其它一些傳感器無法比擬的優點,被認為是智能結構中最有希望集成在材料內部,作為監測材料和結構的載荷,探測其損傷的傳感器。
  • 光纖光柵傳感器的應用
    2、在太空飛行器及船舶中的應用  先進的複合材料抗疲勞、抗腐蝕性能較好,而且可以減輕船體或太空飛行器的重量,對於快速航運或飛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複合材料越來越多地被用於製造航空航海工具(如飛機的機翼)。  為全面衡量船體的狀況,需要了解其不同部位的變形力矩、剪切壓力、甲板所受的抨擊力,普通船體大約需要100個傳感器
  • IEEE Sensors Journal:新型光纖光柵加速度傳感器可實現寬頻帶高解析度振動測量
    、隧道結構健康監測等領域對寬頻高解析度光纖振動傳感器的需求,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雷射研究所王昌研究員團隊近日提出一種新型光纖光柵加速度傳感器結構,突破了傳感器靈敏度和諧振頻率的相互制約,實現了高品質因數的光纖光柵加速度傳感器,並利用窄帶寬的光纖光柵和相干解調,實現了寬頻帶高解析度的加速度測量,為光纖光柵加速度傳感器的實際應用提供了一種新型方法。
  • OEA封底 |【香港理工與華中科大聯合團隊】空分復用技術帶來分布式光纖傳感新突破
    單根傳感光纖就能取代成百上千個傳統的傳感器,因而在很多領域已經體現出了巨大的應用前景,比如大型基礎設施(橋梁、大壩、建築物等)的結構健康監測;石油天然氣管道的洩漏及損傷監測;地震、山體滑坡、路面沉降的地質災害監測;隧道、廠房的火災預警監測;以及重要設施及場地的入侵監測等。
  • 深度解讀光纖傳感器
    光柵傳感器可拓展的應用領域有許多,如將分布式光纖光柵傳感器嵌入材料中形成智能材料,可對大型構件的載荷、應力、溫度和振動等參數進行實時安全監測;光柵也可以代替其它類型結構的光纖傳感器,用於化學、壓力和加速度傳感中
  • 少模光纖光柵
    相對於 SMF,FMF 能夠允許更多的模式同時進行傳輸,現在國內外對這種新型光纖的研究多放在光纖通信技術領域以及雷射器相關領域,對少模光纖光柵的傳感原理及其傳感特性的研究並不是十分完善,有很多關鍵性的技術還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由於 FMF 內傳輸模式與 SMF 的不同,所以二者的光譜及其傳感特性也是存在差別的,深入探索 FMF 的傳感特性對其在傳感和通信領域的應用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 光纖傳感器研究
    功能型光纖傳感器亦稱作全光纖型光纖傳感器,光源耦合的發射光纖和光探測器耦合的接收光纖是一根連續光纖,具有「傳」和「感」兩種功能,被測參量通過直接改變光纖的某些傳輸特徵參量對光波實施調製。此類傳感器結構緊湊、靈敏度高,但是需要用到特殊的光纖及先進的傳感技術,比如光纖陀螺儀、光纖水聽器等。
  • 重點文章推薦 | 飛行器結構健康監測中壓電-導波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挑戰
    基於導波的結構健康監測方法具有對小損傷敏感、可實現大面積區域監測,以及既可主動損傷監測也可被動衝擊監測等特點,被認為是最有應用前景的方法之一。其中,壓電-導波成像技術能夠直接對監測區域進行成像,直觀且抗幹擾能力強,已成為導波結構健康監測的一個重要方法。
  • 新書推薦 | 傳感器原理與應用
    10.1.2 基於內光電效應的光電元件10.1.3 基於光生伏特效應的光電元件10.2 圖像傳感器10.2.1 CCD圖像傳感器10.2.2 CMOS圖像傳感器10.3 光纖傳感器10.3.1 光纖的結構10.3.2 光纖的結構特徵10.3.3 光纖的傳光原理10.3.4
  • 深耕基礎技術 助力武器裝備發展 ——記航空基礎技術砥礪奮進的五年
    在結構強度領域,研製成功飛機地面強度試驗結構健康檢測集成系統、冰雹撞擊試驗系統、飛機複雜結構剛度計算技術與設計系統、飛機起落架滑跑穩定性試驗系統、結構抗鳥撞試驗的人工鳥彈,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航空結構分析系統(HAJIF)等,為我國新機研製和改進改型提供了強度設計與分析的關鍵技術和軟體。
  • 【成果推薦】萬瓦級超高功率光纖雷射系統集成技術...
    √新材料及精細化工成果概述基於長距離分布式側面泵浦技術原理,製備泵浦增益一體化複合功能雷射光纖,以萬瓦級超高功率光纖雷射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研發並生產三大類光纖雷射光源產品:單纖3~20kW工業連續光纖雷射器及其集成模組、單纖5~10kW窄線寬光纖雷射器和單纖30~50kW超高功率光纖雷射器,將被廣泛應用於工業加工和國防軍事建設中
  • 基於超聲導波的壓力容器健康監測I:波傳導行為及損傷定位丨JME封面文章
    服役環境中,苛刻的工作環境易造成壓力容器多種失效模式相互耦合而嚴重威脅結構服役安全。在人類與工程失效長期鬥爭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先進的監測手段可以降低在役設備發生重大事故的風險。傳統方法基於統計學原理及安全係數法等可靠性理論來保障壓力容器的結構完整性。然而壓力容器受到各種自然、載荷環境交互作用,這對其服役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 InSAR 在地表形變監測中的應用
    InSAR 形變監測應用最普遍的是地震同震形變場測量(Rott,2009)。值得指出的是,有關學者正在探索將大地測量技術如GNSS 與InSAR 技術聯合監測地震震前、震後形變,試圖更深入地理解地震機制,為地殼形變監測乃至地震預測做出全新的嘗試(Liu et al.,2010;Hu J et al.,2014;Wang et al.,2014;Wright,2016)。
  • 2021 中國光纖傳感大會(OFS-China 2021)(第一輪通知)
    方向1 「光纖陀螺技術」 Optic Fiber Gyro1.1 微納結構光學陀螺  Micro/nanostructured Optic gyro1.2光纖陀螺新方案和新技術 New scheme and technology for Optic fiber gyro1.3 光纖陀螺集成技術  Integrated
  • 納米壓印技術簡介及前景
    在比DUV和EUV更先進的下一代光刻技術中,電子束光刻已被證明有非常高的解析度,但其生產效率太低;X 線光刻雖然可以具備高產率,但X 線光刻的設備相當昂貴。光學光刻成本和複雜的趨勢以及下一代光刻技術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產業化激發人們去研發一種非光學的、廉價的且工藝簡便的納米技術,即納米壓印技術(Nanoimprint  Lithography,NIL)。
  • 光纖可調諧濾波器怎麼選?
    基於各種驅動方法和具體的光學濾波器結構,可以製作出不同結構的可調諧濾波器。手動或電機 + 衍射光柵基於衍射光柵的機械(手動或電機)調諧濾波器方案有兩種,如圖6所示。通過驅動夾持FBG的可形變滑片,可以達到壓縮或拉伸光纖。相應地,可以改變FBG的光柵周期,從而實現反射光波長可調諧的目的。該類濾波器的的優點在於插入損耗低、承受光功率高,缺點在於反射帶寬小和調諧範圍小。主要的應用有可調諧雷射、光纖傳感和光波混頻等。
  • 面齒輪在直升機傳動系統中的應用前景分析
    面齒輪相比於錐齒輪的最大優點在於其嚙合的主動圓柱齒輪軸向位置精度要求低,不需要對主動齒輪進行精確的定位,可適應航空齒輪箱機匣變形引起小齒輪的移位; 同時面齒輪傳動還具有單級傳動比大、結構緊湊等優點。面齒輪分扭傳動應用在航空動力傳輸系統中,可以簡化動力傳輸系統結構,提高可靠性。
  • 【物聯應用】技術解讀MEMS-微機電系統
    MEMS是一個獨立的智能系統,可大批量生產,其系統尺寸在幾毫米乃至更小,其內部結構一般在微米甚至納米量級。例如,常見的MEMS產品尺寸一般都在3mm&TImes;3mm&TImes;1.5mm,甚至更小。微機電系統在國民經濟和軍事系統方面將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主要民用領域是電子、醫學、工業、汽車和航空航天系統。
  • 振弦式應變計監測技術及其應用
    電磁線圈激振振弦並測量其振動頻率,頻率信號經電纜傳輸至數採裝置,即可測出被測物體的應變量。同步測量埋設點的溫度值。(1)可通過超長電纜準確的重複測讀;(2)超長的設計使用壽命,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及可靠性;(3)線圈可回收重複使用;(4)微小、輕薄型的設計,便於安裝在有限空間的現場環境中。(1)振弦應變計有著獨特的機械結構形式並以振弦頻率的變化量來表徵受力的大小,因此具有長期零點穩定的性能,這是電阻應變片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