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寄生蟹子
▲火龍出水圖
關於「火龍出水」,網上也很多技術分析,無非是難以控制飛行姿態,二級火箭點火控制難以實現等等。而且對於這種火器的描述,似乎只有《武備志》一家。有讀者會說,明初的《火龍經》也有記載,不過根據後人考證,這部書中很多武器是明代後期才出現的,也就是說這部書其實是偽書。當然,只是說年代和作者是假的,其內容也不過是匯集了其他兵書上的內容,並不能說它是假的。茅元儀本人就有行伍經歷,對於武器也並全外行,即便是他本人在書中寫了一些自己設想的武器,也不至於完全脫離實際,換句話說,「火龍出水」應該有一個原型。找出這個原型其實並不難,《武備志》裡就有,不過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還是需要了解一下當時的軍用火箭。▲一窩蜂火箭,外面有大型發射架,整個系統類似於現代火箭炮
火箭其實是一種被現代人嚴重低估了的火器種類。最開始的火箭只是在箭杆上附上一個燃燒或者爆炸性火器,《武備志》裡的弓射火石榴箭就是這一類。後來隨著製作工藝的進步,開始出現使用火藥推進的火箭。自從這類火箭誕生以後,火箭就不再是一種單獨的武器了,因為使用這種火箭肯定要使用發射架或者發射筒,按照現在話說火箭成為一種彈藥了。例如比較常見的一窩蜂火箭,外面就有發射筒。▲《武備志》記載有穿龍形架
《武備志》中記載了兩種單獨的火箭架,一種叫做穿龍箭架,一種叫做裝箭筒架。而穿龍箭架的外形也有一個龍頭。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將「火龍出水」外面的4個火藥桶去掉,只把它當作一個火箭架,其實就和穿龍箭架有些類似了。我們可以仔細研究武備志裡面對於「火龍出水」的記載:「用貓竹五尺,去節鐵刀刮薄,前用木雕成龍頭,後雕龍尾,口宜向上。其龍腹內裝神機火箭數枝,龍頭留眼一個,將火箭上藥線俱總一處」。「龍腹內火箭藥線由龍頭引出,分開兩處,用油紙固好裝釘,通連於火箭筒底上。」這些描述明顯說明,「火龍出水」的主體部分也就是一個可以發射多個神機箭的發射架而已。▲兩者放到一起比較,看起來很相似
剩餘的描述,「龍頭下兩邊用斤半重火箭筒二個,其筒火門宜下垂,底宜上向,將蔴皮魚膠縛定」。「龍尾下兩邊亦用火箭筒二個,一樣裝縛,其四筒藥線總會一處捻繩。水戰可離水三四尺燃火,即飛水面二三裡去遠,如火龍出於江面,筒藥將完,腹內火箭飛出,人船俱焚,水陸並用」。很可能是茅元儀在發射架基礎上臆想的了,這個結論有些研究者也有同樣的看法。茅元儀可以開腦洞,我們也可以分析一下他的腦洞,也就是分析一下他這樣設計用意何在。大家應該清楚中國古代兵書對於武器射程的記錄很不準確。所以筆者從另一個角度做一下設想,發射筒外面的四個大型火藥筒可能並不是為了直接增加射程,而是為了提高發射筒的高度,思路可能類似於二踢腳。 也就是說外面的4個發射筒工作時間都很短,只要把火箭架抬起到一定高度,龍腹內的神機箭就點火了,這樣要比在飛行中控制姿態容易得多,也比較容易解釋為什麼兵書的圖中四個火藥筒是斜插的。不過即使這樣解釋,這種武器的姿態控制依然很難,所以也只是筆者一個推論而已。▲明代火箭藥筒的製作其實非常標準化
其實明代火箭的火藥筒製作是非常標準化的,《神器譜》寫的就很清楚,如果精細製作出「火龍出水」這種武器,在敵人面前騰空而起,然後多枚神機箭從龍內射出,確實比較唬人,另外空中發射也確實能夠提高射程。不過這樣一來整個武器系統就變得很複雜,可靠性難以保證,再者說為了提高射程或者唬人,完全可以使用其他更簡單的方法,所以說「火龍出水」這個東西實際上是茅元儀在已有的火箭發射架基礎上,設想的一種新式發射裝置,不過就是腦洞大了點。而相比腦洞有點大的「火龍出水」,「神火飛鴉」就要靠譜得多了。▲「神火飛鴉」作戰想像圖
在說「神火飛鴉」之前,我們可以了解一下古代的遠程放火方式。古代戰爭中,火攻是一個非常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比較早期的放火主要是用火箭。這個火箭就真是在普通羽箭上綁上引火物,點燃後射到敵人那邊;而後就是使用比較具有科技含量的猛火油櫃;再後來就是各類投擲式燃燒瓶一類,也就是早期稱為「火炮」或者「炮」的東西;再後來就是使用火藥的噴筒、火磚之類,水戰中還火攻船。▲猛火油櫃其實就是個原始的火焰噴射器
說到這裡,可以跟大家聊兩個有意思的點。第一個是中國的投擲式燃燒性火器,在日本發展成為焙烙玉;而央視《三國演義》中展現了一種使用床弩發射的放火風箏。▲老三國裡面的火風箏
▲赤壁之戰:燒毀一切
除了上面這些方法之外,還《武備志》記載了兩種武器,一種叫做火禽,一種叫做雀杏。這兩種武器都是首先在胡桃或者杏核中填充引火之物,並將其捆綁到野雞或者雀鳥的身上,而後將他們放回去引火,主要是引燃輜重糧草等,由於引火物不大,所以需要的禽、鳥類數量很多。考慮到作戰效能,使用這種武器需要現去捕捉,最好是飛到過敵方營寨的鳥、禽,以便於放回去以後能夠準確燒毀敵軍輜重。不過這樣一來,這類武器使用限制條件太多,效果也不明顯。▲火禽
既然野生的不行,我們就可以用人造的嘛。也許「神火飛鴉」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武備志》記載:「(神火飛鴉)用細竹蔑為簍,細蘆亦可,身如斤餘雞大,宜長不宜圓,外用綿紙封固,內用明火炸藥裝滿,又將綿紙封好;前後裝頭尾,又將裱紙裁成二翅,釘牢兩旁,似鴉飛樣;身下用大起火四支,斜釘每翅下兩支,鴉背上鑽眼一個,放進藥線四根,長尺許,分開釘連四起火內,起火藥線頭上另裝扭總一處;臨用先燃起火,飛遠百餘丈,將墜地,方著鴉身,火光遍野。對敵用紙,在陸燒營,在水燒船,戰無不勝矣」。▲經典的「神火飛鴉」結構模型
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帶火箭助推器的滑翔燃燒彈,由於火箭助推,通過機翼滑翔,並不像火龍出水那般需要複雜的姿態控制,因此其可行性要高得多。▲現代滑翔炸彈,「神火飛鴉」就是較為原始的概念體
當然了,這類的東西不光「神火飛鴉」,明軍還曾在野豬、麋鹿頭上捆上火葫蘆,稱為「火獸」,其局限性與火禽類似,所以隨後又出現了人造的「木火獸」,以及更魔性的「木人活馬」,其實就是馬上帶著一個有相對複雜結構的木人,也是一種類似的武器。▲火獸與木火獸
其實,如果武器這東西往往就源自各種腦洞,而且直到現代還有各個國家的計劃中,會出現各種腦洞武器。二戰期間蘇聯曾嘗試使用反坦克狗,美國人曾經搞過蝙蝠炸彈去火燒東京,納粹德國搞了一大堆紙面數據嚇死人,但實戰能力不知道的圖紙坦克,英國人還想過用冰塊當航母,日本人則想過用氣球炸彈去轟炸美國。而我們現在很多實戰武器,也是出自發明家的各種奇思妙想。唯一的不同是實用了就是奇思妙想,失敗了就是腦洞而已。但人類的軍事文明,其實就是在這種腦洞的不斷試錯中發展起來的。▲反坦克狗
▲內裝1040個帶有凝固汽油的墨西哥無尾蝙蝠的「蝙蝠炸彈」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內容。主編原廓、作者寄生蟹子,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原創不易,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