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復存
烏鴉校尉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烏鴉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9月18日當天,解放軍空軍18架戰機,連續出現在臺灣島西南、西部、北部及西北空域。
臺「防務部」公布的9月18日解放軍軍機飛行軌跡圖
臺軍急忙派遣飛機來進行「驅離」,並用通訊向我軍喊話,說什麼:「你已飛過「海峽中線」,立刻轉向脫離。」
對此,解放軍飛行員直接回應:「沒有『海峽中線』!」
19日,我們又繼續又派了19架戰機巡視臺海,繼續貼臉。
臺「防務部」公布的9月19日解放軍軍機飛行軌跡圖
說實話,早就該這麼說了,別說中線了,就是在臺灣本島上空巡視也並無不妥,都是中國的領土。
「海峽中線」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政治上的默契罷了,現在臺灣當局倒行逆施,那就沒必要繼續默契了。
就在「九一八」國恥日前一天,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竄訪臺灣,公然給臺獨勢力撐腰。
要知道,兩岸從來沒有籤什麼停戰協議的,解放戰爭還沒有結束,什麼時候打都是名正言順。
很久以前,統一可能還有技術上的問題,因為我們的裝備不夠好。
但現在,隨著雙方實力的轉變,要不要梧桐,只是我們想不想的問題,不存在能不能的問題。
兩岸如果爆發統一戰爭,臺軍24小時都撐不過。
臺媒報導的解放軍軍機新聞
1
如果說,中華民族的文化裡有什麼執念的話,那其中一定有——對國家統一的執念。
早在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就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時評,指出:
「中國人民(包括臺灣人民)絕對不能容忍國民黨反動派把臺灣作為最後掙扎的根據地。」
早期關於解放臺灣的海報
之後,如我們預料的一樣,蔣介石果然做到了「殲敵一億,虎據臺灣」。
新中國剛剛成立後,解放包括臺灣島、福建沿海島嶼在內的島嶼的議程就被提交了上來。
解放廈門紀念園
但那時,新中國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海空軍力量十分薄弱,陸戰我們能贏,但海戰實力很不好說,經驗也極為匱乏。
在解放金門島的戰役中,解放軍第10兵團第28軍、第29軍中的3個加強團,近萬人因為登陸的木船被毀,後續部隊跟不上,而國民黨軍一方卻有海空協同的快速支援。
結果,解放軍共3個多團9086人(內有船工、民夫等350人)大部分壯烈犧牲,餘部被俘。
這也是解放軍自成立以來,極為罕見的大失敗,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我們在渡海作戰方面的能力不強,讓我們狠下了決心彌補。
金門戰役失敗只是解放戰爭中的一個小插曲,改變不了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的事實。
之後,到了1950年4月,海南島、舟山群島在內的大量島嶼被解放。國民黨僅剩臺灣和包括金門馬祖、大陳島在內的少數島嶼了。
解放軍登陸海南島
但實話實話,以當時大陸的陸海空三軍的能力,實行登陸作戰解放臺灣島的難度還是很大的,我們在裝備技術上和抱美國大腿的臺灣有不小的差距。
建國初期,中國大陸的防空系統還在創建之中,存在很多雷達盲區,從1951年開始,中國大陸領空就多次遭到國民黨和美國空軍入侵,敵機幾乎暢行無阻,很難打下來。
1950年2月6日,遭國民黨空軍轟炸的上海
這一局面一直到我軍列裝了地空飛彈加上國產的殲5、殲6戰鬥機大量服役後才開始改觀。
這期間,臺軍和美軍損失了數十架偵察機和戰機,但大規模偵查行動一直到70年代中期才逐漸停止。
被解放軍擊落的臺灣空軍U2偵察機殘骸
臺軍這時候的武器表面看比解放軍的好,但主要靠的是美國援助,自主研發的水平不行,時間一長,這個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解放軍自從50年代初得到蘇聯援助開始,就走上了自我研發的道路,期間國產裝備不斷問世,到了70年代末期,已經掌握了核武器、戰略飛彈的研發技術。
臺灣當局曾一度開掛差點研製出核武器,如果計劃成功,武統臺灣的難度將大幅度增加。
幸虧臺灣核武器研發團隊內部出現了「內鬼」,核武專家張憲義突然舉家逃往美國,將臺灣核武研發計劃的機密文件交給了美國,臺灣當局的核武器研發被美國生生掐死。
到70年代末期,大陸追趕的速度開始越來越快。
2
1996年3月底,《新聞聯播》播放了解放軍3月份在東南沿海盛大演習的新聞。
這期《新聞聯播》用了整整6分鐘,幾乎像是復盤了解放臺灣的整個過程!場面盛大前所未有,很多人稱之為「史上最震撼的一期新聞聯播」。
「我們主張並一貫致力於和平統一,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如果出現外國勢力幹涉中國統一和臺灣獨立;我們將採取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一切手段,堅決維護祖國統一,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武德豐沛」的措辭,讓國內輿論熱血不已!
在那時,臺海危機已經基本結束,我們距離梧桐臺灣,只差「一步之遙」。
自70年代末「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政策提出之後,兩岸之間關係持續向好,基本沒有發生過什麼摩擦。
1988年,李登輝上臺出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開始著手島內政治改革。1994年3月,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進行了6個小時的長談。作為一個「精日」李登輝與司馬相見恨晚,二人大談「生為臺灣人的悲哀」。
「中國共產黨把臺灣省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這是奇怪的夢呢!臺灣與大陸是不同的政府,目前我只能說到此為止。」1995年5月23日,柯林頓政府公然宣布允許李登輝對美國進行「私人訪問」,毫無疑問是對於大陸方面的挑釁!
僅1995年6月《人民日報》就發稿近30篇,全面痛批李登輝訪美一事。
然而李登輝無視大陸多次警告,依然堅持竄訪美國,火上澆油。
(當年人民日報多次發文批駁李登輝)
為了回應美國這種「以臺制華」的策略,1995年7月開始,解放軍頻繁在臺灣海峽附近進行飛彈射擊演習。
緊接著是陸軍、海軍部隊也分批次在東南沿海展開了大規模、多階段的演習。接連不斷的「武力示威」一直持續到了11月底。
期間對臺對美的幾乎所有正式會談,幾乎全部推遲或取消。
臺海上空陰雲密布震天的演習,讓臺灣省內人心惶惶。島內開始流行「孤島說」,民間恐慌情緒開始蔓延,不少臺灣民眾開始提現金,海外投資更是早就開始撤離。
但是這些都沒有阻止李登輝的「決心」。
1996年年初,李登輝宣布參與「大選」,準備「連任」。
96年3月中旬,為了抗議李登輝參與「大選「,阻止其連任。
解放軍在臺灣海峽舉行了規模巨大的實兵演練,海陸空三軍悉數參加。於是就有了上文《新聞聯播》裡戰展示的那些鏡頭。
「寧失千軍,不失寸土」!在這樣的口號指導下,基層官兵普遍士氣高昂,臺灣局勢的緊張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對峙」的範疇,戰爭一觸即發!
如果僅看臺灣和大陸的紙面裝備,大陸經過不斷的發展,已經追上來了。
1996年的軍力對比,可謂「旗鼓相當」:
在爭奪制空權方面,臺灣訂購的美國F-16和法國幻影2000和超視距空空飛彈都還沒到貨。能用的三代機只有兩個IDF「經國號」。只有臺灣新到貨的「戰力增幅器」E-2T預警機,能在解放軍身上佔到一些便宜。
為了彌補戰力的不足,臺灣連壓箱底的「寡婦製造者」F-104都搬了出來。
(IDF至今依然是臺軍主力)
解放軍同樣只是少量接收了24架蘇-27戰機,超視距飛彈同樣未能形成戰鬥力。
這就決定了當時爭奪海峽上空的制空權,雙方只能進行視距內的傳統空戰。勉強夠到美蘇80年代初的作戰水平。
海軍方面,解放軍有絕對的數量優勢,但是臺軍艦艇只需要防守狹窄的臺灣海峽,解放軍卻需要防衛漫長的海岸線,所以雙方能集中的兵力旗鼓相當。
即使雙方在當時發起一場海戰,臺灣海峽也並不會有傳統意義上制海權的概念、因為解放軍只需要確保運兵艦隊的安全登陸,臺灣則要切斷解放軍的海上補給線。整體海戰形態處於70年代水平。
(052型首艦哈爾濱艦,當時海軍唯一現代化的艦艇)
解放軍的主力051型驅逐艦少數剛剛完成現代化改裝,但是依然無法完全壓制裝備雄風2和標準-1型飛彈的臺灣驅護艦。另外臺軍的裝備的大型飛彈快艇憑藉高航速,也很容易突破解放軍的封鎖,直接威脅登陸艦艇。
但除了紙面的裝備數據,解放軍在軟實力上其實還是吃虧的。
80年代以來,軍隊的軍費開支持續緊張,海、空軍的訓練趨於保守。
當時海航為了避免「摔飛機」,對於飛行訓練的氣候條件有嚴格規定。除非特殊情況,惡劣天候下不允許進行訓練。即使訓練最為頻繁的一線航空兵團,其飛行小時數與海峽對岸相比也有差距。經驗和技術確實不如美軍一手調教出來的臺軍。
我軍執行驅離任務的戰鬥機曾不止一次被美機兩架戰機左右包夾,給「架」回領空。某些時候,美機甚至敢大搖大擺地在我們領空玩不斷切入切出的「邊緣遊戲」。
兩棲登陸問題更多。解放軍裝備的登陸艇、氣墊船、衝鋒舟滿足不了如此大規模的運兵。只能提前徵召沿海的民船。
(沒有遠程火箭炮掩護登陸,只能「陸炮上艦」臨時客串)
能裝運大型載具的登陸艦本來就少,搶灘登陸的主力依然是老式的63式兩棲坦克。
訓練時間和裝備問題幾乎是全軍共同的問題。渡海登陸不同於韓戰這樣的陸上作戰,想要發揮出戰術優勢,必須有足夠現代化的裝備!
更何況,大陸要解放臺灣,美國還要橫插一手。
3月中旬,美國海軍「獨立」號和「尼米茲」號兩個航母戰鬥群集抵近臺灣海峽。
當時,蘭德公司在《中美軍力記分卡:1996-2017》中的評估是:
消滅中國空軍只需要美軍兩個戰鬥機聯隊。
而2艘航母2個艦載機聯隊搭載有超過150架各型艦載機,加上駐紮在衝繩美軍基地的美軍戰機,戰鬥力遠遠超過「兩個戰鬥機聯隊」的標準。
(美軍96年臺海行動紀念章)
這份評估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是糾結是具體需要兩個還是四個戰鬥機聯隊,根本毫無意義。巨大的裝備差距,直接否決了解放軍發動大規模渡海登陸進攻臺灣本島的可能性。
3月底,大眾在電視上看到這期《新聞聯播》的時候,局勢已經註定臺灣難以在當年收復。
96年,望洋興嘆,令人扼腕。
3
96年的臺海危機裡暴露出的種種問題,給解放軍後來的「爆兵」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又補了很多課。
我們需要登陸運兵,海軍就研發了野牛氣墊船和071/072大型登陸艦,50多艘大型登陸艦讓解放軍從此再也不用調用民船。
需要對岸突擊?05式裝甲突擊車和各種型號的遠程火箭炮先後服役,讓海岸支援無死角。
(05式和63式跨越時空的對比)
需要奪取海峽制空權?
空軍發展的空警系列預警機、運8電子幹擾機、殲16、殲11多功能戰機。海軍就大力發展052C/D型驅逐艦,讓登陸艦隊防空完全不是問題。
我們需要防止美國/日本介入登陸作戰,航空母艦應運而生,戰時封鎖臺灣外海,讓他國戰機根本無法飛臨戰區,火箭軍的東風-26緊盯著海岸之外可能接近的外國艦艇。
從被美國戰機「逼回領空」,到6架戰機埋伏前來驅趕的臺灣戰機。20年來,解放軍的軟硬體水平已經完全能邁過海峽上的門檻!
以現在的態勢來看,梧桐,不存在「能不能」,只存在「想不想」。
24年,我們臥薪嘗膽、厲兵秣馬,花了幾萬億的軍費,目標就是為了祖國的統一。
在這個人人都在「向錢看」的時代,海軍能如此「闊綽」的花掉大筆資金,自然會惹來不少人的非議:
我們要這麼大的海軍有什麼用?收復臺灣和我有關係嗎?
在全球信息網、物流網、貿易網都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從中獲取便利。而「經濟制裁、貿易封鎖」卻從未變得陌生和遙遠。
對於國家來說,如果海上貿易線被封鎖,過剩產能無法出口,稀缺資源得不到補充,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潛在風險不可估量的。
在這種環境下,何談發展?
臺灣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大門,是第一島鏈上的明珠。如果祖國能夠統一,第一島鏈就會不攻自破!迎接中國的將是安定的海洋環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從未來發展的戰略上講,如果中國想要邁進更深的大洋,就必須要祖國統一。
臺灣的回歸不僅是民族情懷,更是和我們每個人未來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的大事。
如今,日本首相因故辭職,新首相政策未穩;美國總統大選,「比爛選舉」進入白熱化;西方疫情導致國內經濟疲軟,政府自顧不暇。
而此刻,美歐領導人先後竄訪臺灣,「臺獨」宵小甚囂塵上,臺灣海峽再次陰雲密布。
或許,見證歷史的那天,就要到了。
(圖片來自川美「武力統一」)
烏鴉校尉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烏鴉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參考資料:
胡謅施佬《1996年的臺海,空軍竟是大陸強,陸軍反而是臺軍狠?》
《李登輝同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談<生為臺灣人的悲哀>》
老海軍《親歷96臺海危機:從「寧失千軍」到「活捉林志玲」》
中國臺灣網《回顧驚心動魄的5次臺海危機》
環球網《臺軍怕了》
環球時報《臺灣新黨主席:當下局勢比1996年更緊張》
烏鴉校尉的視頻在B站上線啦!
小夥伴們有興趣一定要去給我們捧捧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