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擊-18是我國海軍近些年發展的反艦飛彈,配備052D和055等新一代驅逐艦,同時我國部分潛艇也配備了潛射版的鷹擊-18A。可是作為我國新一代反艦飛彈的絕對主力,鷹擊-18的外形與俄羅斯3M-54「俱樂部」飛彈十分類似。
要知道,「俱樂部」可是俄羅斯在1999年就已經裝備的飛彈,距今已有20多年,難道說,搞半天,我們的052D和055上裝備的還是上世紀的俄羅斯飛彈嗎?那多沒勁啊。
從外形上看,鷹擊-18與俄羅斯3M-54「俱樂部」飛彈確實非常相似,兩者確實有著極深的血緣關係。我國最早是通過引進「基洛」級潛艇接觸到「俱樂部」飛彈的,當時的636潛艇就配備有「俱樂部」-S潛射型3M-54E反艦飛彈,不過由於是出口版,射程和其他性能均有所縮水。
隨後,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和總設計師朱坤開始研製鷹擊-18,歷經14年於2016年進行定型試驗。
鷹擊-18是國家工程重大型號,和俄羅斯「俱樂部」飛彈一樣,採用兩級三臺發動機,以及亞音速與超音速結合的雙速制飛行/突防方式,很多人認為它與俄羅斯「俱樂部」飛彈的區別,無非尺寸更小一點,射程更遠一點,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但實際上,尺寸與射程只是細枝末葉,兩者真正的區別是「智能化」程度。比如說,「俱樂部」飛彈在掠海飛行的時候,只能按照原先裝定的高度數據進行飛行,比較死板,而鷹擊-18則採用了「隨海況自適應超低空掠海飛行技術」,能夠自動根據海浪變化調整飛行高度,既可以避免被海浪打下,又可以使彈體保持在距海面5米高左右的高度飛行,躲避偵察。
而這還只是表象,鷹擊-18較高的「智能化」程度,讓它的抗幹擾能力大大優於俄羅斯「俱樂部」。
俄羅斯的飛彈,威力大、射程遠,但一直有個致命缺點,就是抗幹擾能力較差,這是由俄羅斯落後的電子工業決定的,而我們發展鷹擊18時,得益於國內電子工業的長足發展,抗幹擾能力大大增強。
實際上,我們幾乎每一場演習,都要在「強電磁幹擾」環境下進行,這麼多年磨練下來,抗電子幹擾,是我們的強項。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鷹擊-18僅相當於強化抗幹擾能力的「俱樂部」飛彈,是不是還不如印度的「布拉莫斯」?人家「布拉莫斯」好歹是超音速飛彈,鷹擊-18隻是亞超結合的。
如果要比飛彈飛行速度的話,和鷹擊-18一起成為新一代反艦飛彈主力的鷹擊-12,飛得可比印度「布拉莫斯」快多了,我們很早以前就有C101、C301等超音速反艦飛彈對國際市場上出售,還輪不到印度出錢,俄羅斯研製的「布拉莫斯」來秀。
鷹擊-18之所以選擇亞超結合的方式,是綜合考慮了射程、彈道和突防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最佳選擇,是在吸收和權衡美俄兩種思路之後推出的產品。美國最新版的「戰斧」現在依然走亞音速的路子,是不是也不如印度的「布拉莫斯」呢?
而且前面說,「布拉莫斯」實際是印度出錢,俄羅斯研製的,既然那麼好,為何不見俄羅斯大量裝備呢?
最後,還有一點要說的是,雖然鷹擊-18被稱為「反艦飛彈」,但從定位和實際用途來看,它更接近我們傳統觀念中的「巡航飛彈」,也就是中國版的「戰斧」,從軍艦上發射,打擊地面目標,這是它最為重要的使命。
至於反艦飛彈的職責,甚至是打航母的工作,在052D和055上,其實是由更先進的高超音速飛彈比如東風-100負責。所以對於鷹擊18來說,性能是不是最先進並不重要,量大好用,抗幹擾能力強,指哪兒打哪兒,才是最重要的。
鷹擊-18看起來挺沒勁的,但實際上很有勁,你認為呢?
註:本文系網絡轉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