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幹嘛搞船塢登陸艦?
上周,臺灣本島鄉民在臺灣高雄造船廠外面,拍攝到了已經入塢半年多的臺軍「鴻運」級船塢運輸艦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正在建造中的「鴻運」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目前已經基本上完成了上層建築的搭建工作,正處於塗刷艦體、安裝艦面設備的階段。
不管怎麼說,作為一型去年六月中旬才在高雄造船廠鋪設龍骨、正式開始建造的萬噸級船塢運輸艦,在短短七個月左右的時間裡,能從「一根龍骨」建造到「基本成型」的地步,臺灣地區造船工業的造船速度還是可圈可點的。
雖然對岸造起兩棲船塢登陸艦的速度確實不慢,但是估計不少讀者聽說臺灣地區搞的這個「鴻運計劃」的第一反應都是黑人問號:它哪來的技術建造兩棲船塢運輸艦這種裝備的?
▲「鴻運計劃」的「鴻運」級船塢運輸艦
其實「兩棲船塢運輸艦」這種裝備、甚至裝備層次更高一些的兩棲攻擊艦這種裝備,在技術層面上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大型戰鬥艦艇。就拿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來講吧,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的在塢時間、建造總價格據說跟一艘054A型護衛艦差不多,而建造難度甚至比054A型護衛艦還要簡單;再比如紅了一年多、現在已經快變成「過氣網紅」的075型兩棲攻擊艦,中國造船工業幾乎是以半年一艘的速度往水裡扔這種艦艇。
▲解放軍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
從兩棲船塢登陸艦甚至兩棲攻擊艦的設計特點與建造過程來看,基本上只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造船工業具備建造滾裝船的能力,就可以建造兩棲船塢運輸艦或者兩棲攻擊艦,無非是設計可能不那麼合理、建造和分系統配備標準可能會用一部分民標代替軍標、降低戰場生存能力。但是你說它完全造不出來這種艦艇,肯定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
更不用說,從臺灣方面「國艦國造」搞的這個「鴻運計劃」源由看,背後還是有某個域外大國操縱和幫忙的身影:從臺灣方面公布的情況看,「鴻運」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的設計方案,實際上就是購買了美國海軍「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的設計方案、而後做了縮小設計的產物。
只不過,相比「聖安東尼奧」級艦體長度接近210米、舷寬32米、滿載排水量25000噸的數據,「鴻運」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縮水縮的著實有些嚴重了。根據臺灣地區海軍公布出來的基本技術數據,「鴻運」級艦長只有150米,舷寬23米,滿載排水量也縮水到了和中國海軍055型大型驅逐艦差不多的10000多噸。
根據臺灣地區海軍公布出來的情況,在「鴻運」級10000來噸的排水量底下,是它顯得有點「過強」的艦載火力和顯得有點「太弱」的搭載能力。
▲「聖安東尼奧」號
在艦面武備上,「鴻運」號在前甲板安裝了一門「奧託-梅萊拉」MK-75型76毫米速射艦炮,在B炮位甲板和艉部艦橋頂端則各安裝有一門「密集陣」MK-15型6管20毫米副炮。最值得一提的是,「鴻運」號在艦體舯部還安裝了起碼兩座傾斜發射的四聯裝「海劍-2」型中程區域防空飛彈發射裝置,該型中程防空飛彈改進自臺灣地區空軍列裝的「天劍-2」,相比「天劍-2」增加了一個一級固推,使得本艦最大防空殺傷區遠界拓展到了30千米一級。
同樣以我軍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作為參考,071型的艦面武備只有1門H/PJ-26型76毫米艦炮和分布在舯部的4座H/PJ-13型6管30毫米副炮,相比具備有限區域防空能力的「鴻運」號來講,只具備末端點防空能力。而「鴻運」號也就在這種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臺灣地區海軍戰鬥序列中防空能力「並不孱弱」的艦艇,甚至比那幾艘買了個寂寞、只能使用「海響尾蛇」的「康定」級(其實就是法軍的「拉法葉」級)護衛艦的防空能力還要強上一個檔次。
而和「鴻運」級強的有點「不正常」的本艦火力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它在兩棲船塢運輸艦的「主業」:兩棲投送能力上的極其孱弱。同樣是臺灣地區海軍公布的「鴻運」級性能數據,該艦在採用均衡搭載模式時,可以搭載大概250名海軍陸戰隊員、9輛AAVP-7A1型兩棲突擊車、一艘LCU-1660型登陸艇等裝備,此外艦艉直升機甲板還可以搭載兩架UH-60M型突擊運輸直升機;而如果全部用於搭載兩棲突擊車,估計一艘「鴻運」級能裝得下臺軍海軍陸戰隊一個兩棲戰車中隊的二三十輛AAVP-7A1型兩棲突擊車。
不過,平心而論,不管是均衡裝載模式還是全部用來搭載兩棲突擊車,「鴻運」級貴為一艘一萬多噸的兩棲船塢運輸艦,這搭載能力和中國海軍滿載排水量不超過兩萬噸的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相比,著實是太弱了一些。畢竟我軍的071型「大塢登」在採用均衡搭載模式時,是可以搭載一個兩棲步兵營約500名陸戰隊員、泛水塢艙搭載4艘726型氣墊登陸艇、還可以順帶搭載一個營的ZBD-05/ZTD-05型兩棲突擊車、艦艉飛行甲板還可以搭載2到4架直-8C型運輸直升機的。這樣一比,「鴻運」級在兩棲運輸「主業」上性能之差可見一斑。
那麼,既然臺軍不知道又花了幾個億的新臺幣、卻只造了這麼一艘副業比主業還要專業的兩棲船塢運輸艦,對岸海軍這葫蘆裡到底賣的啥藥啊?
先說裝備層面上好了,其實臺灣地區海軍別看現在就那「三條半破槍」,人家也是有正兒八經的兩棲船塢登陸艦編制的。比如部署在左營軍港的第151艦隊,艦隊戰鬥序列裡就有一艘「旭海」號兩棲船塢登陸艦,該型艦原本是美國海軍的一艘安克雷奇級兩棲船塢運輸艦,於1999年從美國海軍手裡作為二手貨接收。但是,考慮到這艘「旭海」艦在被臺灣地區海軍接收時,在美國海軍中已經服役了二十多年,擱到現在滿打滿算已經是「年近五十」的老艦了,即使單純是從裝備換代的角度來講,臺灣地區海軍也確實到了建造新的兩棲船塢運輸艦、把這艘早已破舊不堪的「旭海」艦換掉的時候了。
▲「旭海」艦
再從戰役戰術的角度來說,雖然大多數讀者、甚至一部分公眾媒體都在習慣性地認為,說臺灣地區海軍作為一支戰略意義有限、戰時也不可能發揮出多大作用的「純防禦型海軍」,搞兩棲船塢運輸艦完全是自討沒趣。但是跟大多數人想像的完全相反,以臺軍海岸防禦戰役布勢與戰役教範所規定的情況看,兩棲船塢登陸艦這種裝備之於臺灣地區海軍,意義不是一般的大:很簡單,以臺軍海岸防禦布勢規定,在部署在灘頭與淺近縱深的後備旅攔阻了「敵軍」第一梯隊上陸部隊的攻擊浪頭後,接下來臺軍要展開的是由各作戰區主導的戰役級反擊和由軍兵種總部主導下的「總反擊戰」。
但不管是「戰役級反擊」還是「總反擊」,對於臺軍兵力運用的要求是:陸軍一線打擊旅迅速從戰役縱深前出,對正處於焦灼狀態的灘頭陣地與淺近縱深實施大規模反擊,割裂上陸部隊第一梯隊之間的聯繫。與此同時,臺軍的兩個海軍陸戰旅(分別是桃園的66旅和高雄的99旅)、臺軍的航空特戰等部隊將承擔起關鍵的「側翼攻擊」任務。諸如臺海軍陸戰隊就要求搭乘兩棲船塢運輸艦和坦克登陸艦等艦艇,在「來敵」上陸地段的側翼實施平行登陸甚至是逆登陸,與實施正面進攻的臺軍諸打擊旅密切配合,以形成「正面進攻、背襲側擊」的戰場態勢,從而一舉奠定海岸防禦戰役的勝利。
故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咱們很輕易就能發現,在戰時臺軍海軍陸戰隊要頂著假想敵的航空制海與空中遮斷的火力,在假想敵上陸地段側翼實施平行登陸,兩棲船塢運輸艦、而且是具備較強防空能力的兩棲船塢運輸艦肯定是少不了的。而這種獨特的戰役戰術要求,自然也就成了臺灣地區海軍研發、製造「鴻運」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的製造與使用邏輯。
「鴻運」級兩棲船塢運輸艦,搞不好「試水」的意味可能會很大。畢竟一方面,它的性能應該還達不到臺軍實施兩棲登陸的作戰要求,畢竟連一個營都運不了的兩棲船塢運輸艦,就算戰時真的能夠平行登陸或者逆登陸,也只能實施連一級反擊,在上陸部隊的高級戰術兵團面前跟撓痒痒差不多。而這決定了臺灣地區海軍接下來可能要啟動噸位更大、甚至是兩棲攻擊艦的建造工程。
而另一方面,臺灣地區海軍的這個「國艦國造」工程,目前來看決心著實不小,可謂是主戰艦艇、支援艦艇、潛艇多個領域「共同發力」。尤其是臺灣地區海軍賭咒發誓要建造的大型防空驅逐艦,指不定就要靠「鴻運」級來提前驗證船體、船電和武備,這可能也就是「鴻運」級的本艦武備配備較為齊全、防空能力較強的「伏筆」。
對於臺灣地區海軍正在推進的「國艦國造」工程和已經快要成型、服役的兩棲船塢運輸艦,咱們應該予以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