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各行各業例行總結盤點不可少,軍事領域自然也不例外。年終盤點除了評估總結,找差距補短板,也包括為來年爭取經費預算。近日,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發布題為《中國海軍現代化啟示》的年度例行報告,與往年相比亮點頗多,且對中美海上力量競爭做了相對客觀的比較,儘管還不算太全面。
易評君翻譯重要章節,以供參考:
摘要
在新一輪大國競爭的時代,中國軍事現代化建設,包括海軍現代化建設,已經成為美國國防規劃和預算編制的重中之重。中國海軍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經過20餘年穩步現代化建設,已成為近海地區(第一島鏈內)一支強大軍事力量,在包括西太平洋、印度洋在內的遼闊大洋開展越來越多的行動,航跡甚至遍及歐洲周邊海域。
中國海軍被視為美軍在戰時維繫西太平洋控制權的重大挑戰,這是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海軍第一次面臨如此重大的挑戰,也是中國向美國區域主導地位發起挑戰的重要支撐。一些美國專家對中國海軍造艦步伐,特別是建造大型水面艦艇以及由此產生的中美海軍實力逆轉趨勢表示擔憂。中國海軍現代化的努力包括一系列艦船、飛機和武器採購,維修、後勤、條令、人員素質、教育、訓練以及演習方面的改進。儘管中國海軍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弱點,但是它正努力克服這些弱點。
中國軍事現代化努力包括海軍現代化,主要著眼於六項需求:
一、具備必要時以軍事方式應對臺海局勢的能力;
二、實現對中國近海地區,特別是南海的更大程度的話語權;
三、強化中國在其200海裡專屬經濟區(EEZ)有權管制外國軍事活動的立場;
四、捍衛中國海上交通線,特別是連接中國與波斯灣的貿易航線安全;
五、取代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影響力;
六、維護中國作為地區主要大國和世界大國的地位。
與這些目標相一致,美國觀察者們認為,中國希望其海軍能夠成為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作戰體系的一部分,在必要時能夠阻止美軍對中國近海地區包括涉及臺灣、南海或其他問題發生軍事衝突時的幹預,或者遲滯美軍介入進程並降低介入效力。中國海軍的其他任務包括執行海上安全(包括反海盜)行動,海外撤僑,開展人道主義援助/救災(HA/DR)行動等。
美國海軍近年來採取了一些行動來應對中國海軍現代化所帶來的挑戰。美國海軍已將主要兵力轉移到太平洋地區;向太平洋地區派遣最強大的新型艦艇、飛機以及最優秀的作戰人員;增加作戰、訓練演習以及在印度-太平洋地區與盟友的合作;增加美國海軍艦隊規模;開發新軍事技術並裝備無人作戰船隻、飛機、武器系統等;開發新的作戰概念例如更加分散、小型化、無人化的分布式殺傷作戰理念來應對解放軍反介入體系。
美國國會面臨的問題是,美國海軍是否對中國海軍現代化做出了適當反應。國會在這個問題上做出的決定可能影響到美國與盟友的安全、海軍能力、資金需求以及國防工業基礎...為方便起見,本報告使用「中國海軍現代化」一詞,不僅包括解放軍海軍的現代化,也包括其他涉及海空作戰軍兵種的現代化,例如火箭軍的陸基反艦彈道飛彈,空軍的遠程地空飛彈、空軍配備反艦巡航飛彈的轟炸機以及用於探測和跟蹤海上船隻的陸基遠程雷達等。
中國海軍現代化建設概述
中國海軍現代化建設是更大層面的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到目前為止,中國海軍規模在東亞首屈一指,過去幾年裡,中國海軍在戰鬥力艦艇數量上已經超過美國海軍(按美國海軍統計口徑也是如此)。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ONI)認為,到2020年底中國將擁有360艘戰鬥艦艇,而美國海軍在2020財年末擁有297艘作戰艦艇。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擁有400艘戰艦,到2030年將達到425艘。儘管從總噸位、平均噸位等角度看,中國海軍尚不及美軍,但規模是戰鬥力的一部分,且中國海軍正迅速縮小任何領域的差距。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已建造了首批8艘055萬噸大驅
中國海軍現代化建設包括一系列平臺和武器採辦項目,包括反艦彈道飛彈(ASBMs)、反艦巡航飛彈(ASCM)、潛艇、水面艦艇、飛機、無人操作平臺(UV)以及C4ISR系統。中國海軍現代化建設還包括在後勤保障、裝備維修、條令、人員素質、教育和訓練以及演習等方面的改進。中國海軍現代化重心已經從增加規模轉變為提高質量。
儘管近年來中國海軍作戰能力大幅提升,但美軍評估認為其在某些領域仍存在局限性或弱點,包括與其他軍兵種聯合作戰、反潛戰、遠距離跟蹤瞄準,遠洋補給能力有限,新艦艇操作人員短缺,以及缺乏作戰經驗等。中國正努力減少或克服這些短板,從另一角度來看,雖然中國海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它能夠勝任當前階段決策層的主要需求。隨著中國海軍減少其弱點和局限性,它足以執行更廣泛的潛在任務。
除了海軍現代化,中國近年來還大幅增加了海岸警衛隊的規模。中國主要依靠海岸警衛隊來維護和捍衛其在近海地區的海洋主張,海軍則作為後備力量為一線執法力量提供支援。
中國海軍現代化建設令人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那些改變遊戲規則的武器裝備,它們包括反艦彈道飛彈、反艦巡航飛彈、潛艇及潛射武器、航母及艦載機、水面戰鬥艦艇及新型兩棲攻擊艦。
上圖為兩艘075兩棲攻擊艦同框,下圖為二號艦下水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已部署兩種具有海上打擊能力的陸基彈道飛彈,即射程超過1500公裡(910海裡)的DF-21D和最大射程約為4000公裡(即約2160海裡)的DF-26公路機動反艦彈道飛彈。美國防部稱其「能夠對地面目標進行常規和核精確打擊,也能對海上目標進行常規打擊。」長期以來,外界並未看到上述兩種武器參與對海上移動目標打靶的記錄,然而,2020年11月14日的新聞報導稱,今年8月,東風-21和東風-26成功擊中了西沙群島以南的一艘移動靶艦。中國也在研發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如果將其整合至反艦彈道飛彈,將進一步增加美軍的攔截難度。美國海軍此前從未面臨過能夠擊中海上移動船隻的高精度彈道飛彈威脅,基於此,一些觀察家將東風-21D和東風-26稱為「改變遊戲規則」的武器。
中國一直在穩步推進潛艇部隊的現代化建設,解放軍大部分潛艇都是按照相對現代化的中俄設計標準建造的。從質量上講,中國最新潛艇可能不如俄羅斯同類產品,但與早期潛艇相比,那些新型號作戰能力要強得多。美國防部稱,「解放軍在接近一換一,用新潛艇替換老舊型號的基礎上,可能在2020年前維持65至70艘潛艇。中國正在低速擴大其水下作戰力量的規模,過去15年內中國建造了12艘核潛艇,其中包括2艘093,4艘093A型攻擊核潛艇和6艘094型戰略核潛艇。據悉,中國下一代096型戰略核潛艇可能將於2020年代初開工建造,將搭載新型潛射彈道飛彈。而093B型攻擊核潛艇可能將於2020年代中期建造。」中國潛艇主要裝備潛射反艦巡航飛彈,線導和尾流自導魚雷以及水雷等,尾流自導魚雷對於水面艦艇而言極難防範。
至於航母,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在2020年10月已完成測試,計劃在今年年底前「戰備就緒」。中國的第三艘航母也是第二艘國產航母——003型正在建造當中;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ONI)預計它將於2024年投入使用。據悉,003型二號艦也就是中國第四艘航母最早可能在2021年動工。
中國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有消息人士稱中國下一代航空母艦預計將在2021年內下水,新航母的姊妹艦建設速度也已加快。「新航空母艦的組裝已經開始,預計將在明年上半年完成,因為新冠病毒減緩了進度。工人們也開始為新航母的姊妹艦鋪設龍骨。」
與遼寧艦和山東艦一樣,003型航母將採用常規動力。相比之下,美軍航空母艦全部採用核動力推進,滿載排水量約為10萬噸,可容納60架以上固定翼飛機和相當數量的旋翼機,並使用彈射器發射固定翼飛機。ONI稱,「中國南北兩個造船廠預計同時用於航空母艦的建造。」2019年11月下旬,有報導稱,中國出於預算和技術考慮,暫時擱置了第五艘航母(即004型航母)的建造計劃,該航母預計採用核動力。
此前外界普遍猜測003型航母排水量可能在8萬到8.5萬噸之間。然而,003型航母衛星圖像表明,外界對其噸位估計有點偏低,003型航母的排水量將更接近美國海軍航母。它將會配備電磁彈射器大幅提高艦載固定翼飛機的射程和有效載荷能力。中國目前主要的艦載戰鬥機是殲-15,至於未來的第四代隱形艦載戰鬥機是否最終選定FC-31,目前尚不清楚。中國也在開發艦載固定翼預警機,這架飛機被稱為為KJ-600的預警機類似於美國海軍艦載機E-2鷹眼。
雖然航母在潛在的臺海戰場有一定價值,但它並非至關重要角色,因為臺海戰場在中國空軍的陸基飛機作戰範圍之內。中國航空母艦可以用於遠程兵力投入,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HA/DR)行動、海上安全行動(如反海盜行動)和非戰鬥人員撤離行動(NEOs)等。在政治上,航母對於中國樹立世界大國形象尤其有價值。但在與美國海空軍對抗環境中,中國航空母艦將極易受到攻擊。
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海試進度超預期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研製裝備了眾多現代化水面艦艇,這些新型水面戰鬥艦艇展示了中國海軍水面作戰技術的現代化。美國國防部稱,中國海軍「仍在實施強有力的造艦計劃,生產新型飛彈巡洋艦(CG)、飛彈驅逐艦(DDG)和護衛艦(FFL)。這些艦船將顯著提升中國海軍的防空、反艦和反潛能力,隨著中國海軍將作戰範圍擴大到岸基防空系統的射程之外,這些艦船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055級驅逐艦由兩家造船廠建造,目前有多艘艦船正在建造當中。中國海軍首艘055型已於2020年1月12日投入使用,截至今年8月,該型二號艦仍在進行海上試驗。據公開資料統計,中國共建造了8艘055型萬噸驅逐艦。至於052D驅逐艦,已經批量建造相當一段時間,2020年8月30日,第25艘052D已經下水。未來數年內,中國海軍將擁有至少30艘以上的神盾艦。
2019年9月25日,中國首艘075型兩棲攻擊艦下水,預計排水量在3萬至4萬噸間,略小於美國海軍的LHA/LHD型兩棲攻擊艦。2020年8月5日,該船已開始首次海試。今年4月22日,中國第二艘075型兩棲攻擊艦下水。商業衛星照片顯示,第三艘075也在建造中。今年7月,有關中國可能研製更新型號的兩棲攻擊艦(076)的消息開始傳播,它可能配備電磁彈射器,支持固定翼戰機和隱形無人機的作戰需要,這使其更像一艘航母。
上圖為076兩棲攻擊艦想像圖,下圖為正在建造的003型航母衛星圖
通過對比2005-2020年中美海軍主要戰鬥艦艇(不含補給、測量、醫療等輔助船隻),可以清晰發現15年間,中國海軍新增加了2艘航母,3艘戰略核潛艇,1艘巡洋艦(055),11艘驅逐艦,6艘護衛艦,49艘輕型護衛艦(056),35艘飛彈艇以及17艘兩棲船隻。在此期間,只減少了5艘常規動力潛艇。
美國海軍的回應
美國海軍近年來採取了一些行動來回應中國海軍現代化帶來的挑戰。這些努力包括將更大比例的艦隊轉移到太平洋地區,向太平洋派遣最先進的艦船飛機以及最優秀的人員,增加美國海軍未來的計劃規模,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的作戰概念等。美國海軍加強與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友以及印度等其他國家海軍力量的合作,將現有的雙邊合作(如美-日、美-澳、美-印)擴展為三邊或四邊形(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形式。
美國海軍將採辦更多高性能艦艇、飛機和武器系統,開發包括大型無人駕駛飛行器,雷射、電磁軌道炮(EMRG)和炮射制導炮彈等裝備對抗解放軍的反介入體系。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開發了新的作戰概念,如分布式海上作戰(DMO)和遠徵先進基地作戰(EABO),以及轉向更為分散的艦隊架構等。
總結
關於美中海軍力量平衡,美國和其他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雖然今天的美國擁有更強的海上作戰能力,但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海軍現代化進程已經大幅削弱了美軍優勢,如果目前美國和中國的海軍能力趨勢線持續下去,中國最終可能在總體海軍能力上與美國並駕齊驅甚至超過美國。此外,美國海軍在世界範圍內活動,其艦隊母港大一部分集中在大西洋的本土港口。在中國近海地區,美國海軍只能抽出一部分力量來應對危機或衝突,或者在一定時間內到達該地區。相比之下,中國海軍在近海以外的責任較為有限,在第一島鏈內的衝突中,美國海軍和其他部隊將在較長補給線的末端作戰。
關於目前美中海軍力量對比,特別是在南海,美國海軍上將菲利普·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在2018年4月17日回答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提名作證時指出,「除了中美開戰,中國現在有能力在所有情況下控制南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詹姆斯·克拉斯卡認為,「美國在南海的整個行動範圍內失去了優勢,從低層次互動到更高端的衝突場景,換句話說,中國掌握主導權,因為它有能力阻止美軍將衝突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