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什麼學琴經歷,可以寫成長文,發給我幫你轉載!
正文
一、首先探討一下指甲彈奏還是肉彈奏的問題。
在古典吉他世界中,一百年前有兩個流派,一為甲彈派,一為肉彈派。甲彈派彈奏音量大而響亮,缺點是雜音多。肉彈派音色柔和,演奏乾淨無雜音,缺點是音量較小。而現在古典吉他則流行指甲和肉兼備的演奏方法。
我在自學鋼弦吉他的過程中,為了得到滿意的右手音色,曾嘗試過ima三指留很長的指甲,也嘗試過把指甲全剪掉,純粹用肉彈,結果都不是很理想。最後,我還是選擇了以肉觸弦,以甲撥弦的方式來演奏。以指尖的肉觸弦是不會產生觸弦雜音的,而以指甲撥弦也解決了音量的問題,並且,此法亦可在指甲撥弦的響亮音色中加入肉音,實為最佳演奏方法。注意,這要求你ima三指的指甲不能太長,關於指甲長短與音色之間的關係,我們稍後再說。
但p指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自學者對p指的音色是很頭疼的。我的方法是,p指在一般彈奏中僅用肉來彈(這需要你的p指有一定的力量),有特別需要表現低音的地方,則以肉兼甲法彈奏。這原本是我自篡的方法,後來發現某古典吉他大師亦推崇此法,我甚為得意。
很多愛後者有一個誤區,就是喜歡把吉他彈的聲音巨大。當然,右手力度是一定要訓練的,彈奏聲大固然是好的。但音量是為音樂而服務的,大家練的是樂器又不是兵器或者一陽指。俗話說不怕長得醜,就怕長得醜還出來嚇人,音量和音色之間必須要找到平衡點,僅僅音量大,聲音刺耳,實在是對聽眾最大的折磨!
二、關於觸弦、繃弦、放弦的討論
很多古典吉他教材上都說過,右手彈奏分為三個階段——觸弦、繃弦、放弦。但這三個階段到底該如何理解,如何表現,則沒有哪本教材說的清楚。
1、觸弦。
指手從指尖向弦運動開始,到接觸到弦為止的這個過程叫觸弦。
在這個過程中,指尖的肉和指甲同時觸到琴弦。我個人的感覺是,指尖的肉起消除雜音的作用,給人一種「止弦」的感覺,而指甲只是貼在琴弦上,為繼續下一個步驟做準備。因為如果是指甲先碰到弦,雜音很難避免(甲彈派名家彈奏亦有雜音出現)。
觸弦時觸弦點和手指的觸弦角度是極其重要的,直接決定放弦時的音色。
所謂觸弦點,就是指尖相對於琴橋的距離。越靠近琴橋處,泛音越大,音色較剛,越遠離琴橋,泛音越小,音色越柔。每個人因為手指、指甲等自身條件有差異,最佳觸弦點便也有差異,大家明白了原理後可自行鑽研。我的觸弦點是音孔稍稍偏後的地方。
所謂手指觸弦角度,是指手指與弦產生的夾角——我們以指肚完全平行於琴弦為0度,以手指左側完全平行於琴弦為90度。但為何觸弦角度的不同會影響音色呢?因為琴弦振動方向垂直於面板的時候音色飽滿厚實,而琴弦振動方向平行於面的時候音色就會發虛!我們通過對手指觸弦角度的調整,儘量減少平行振動,使琴弦能夠更多的垂直振動,從而得到相對飽滿厚實的音色!在實踐中,手指觸弦的最佳角度一般為45度,具體因人而異,原理如此,請大家自行鑽研。
2、繃弦。
手指從即將用力開始,到弦即將從指甲上滑過的這個過程叫繃弦。
這個「繃」的動作相當短促,只是一種感覺而無法實際測量。但這個感覺卻相當重要,他決定了發力後的音量。
很多自學吉他的人都忽略了繃弦這個動作,讓人感覺每個音都是用整個手的力氣掄起手指頭往琴弦上砸(這個描述雖然誇張了點,但就這個意思)。總之,這三步中缺少哪一步都不會得到好的彈奏效果。
3、放弦
弦從指甲上滑過,到手指離開琴弦放鬆下來的過程叫放弦。
實際上弦不是簡單的被你撥響的,而是在你指甲的弧度上滑過!所以我們說「放弦」而不說「撥弦」,這一「放」一「撥」區別大了。
琴弦在指甲上滑動的時間越長,泛音越少,音色越飽滿,但太慢了音色也會變得不清晰。反之,滑動時間越短音色越亮。所以,長而尖的指甲滑動時間短,音色較亮,圓而大的指甲滑動時間長,音色飽滿,指甲厚,滑動時間長,指甲薄,滑動時間短……所以,在放弦這一過程中,我們不但要找到「放」的感覺(不是撥),還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指甲形狀。指甲形狀問題我們下面專門討論。
三、關於指甲修剪的討論
鋼弦琴不同於古典吉他,所以指甲修剪方式也是不同。並且每個人情況不同,還要慢慢尋找適合自己的修剪方式。
我只說比較普遍的修剪方式。
ima三指的指甲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我認為指甲超過指尖1mm是不夠的,至少要1.5-2mm,但是再長就會在彈奏中出雜音。指甲要磨的圓滑,尤其是左側,要有圓潤的弧度(但不必像古典吉他那樣磨得左右明顯不一邊高)。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ima三指的彈奏音色完全一樣。一般來說,a指指甲比m指薄一些,那麼彌補的方法恐怕只有塗指甲油增加厚度了!
四、演奏中感情表達的問題
大家先不要迷信大師一定有超能力,要相信自己通過練習也完全可以做到。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人類為何發明了音樂。世界三大藝術:音樂、文學、美術。音樂是為描述創作者情感而存在的,文學是為用抽象的文字描繪形象的事物而存在的,美術是為了描繪景物而存在的。
如果你希望演奏不機械,有感情,那麼你要做以下三個步驟:
1、你自己先得有感情。首先你要理解你所演奏的曲子中的感情,你可以去儘量揣摩作曲家的感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感情而做出新的詮釋——怎麼做都無可厚非。
2、你需要通過嫻熟的技巧將你的感情表達出來,只有這樣,聽眾才會感受到你的感情。如果聽眾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那麼你就是個成功的演奏者。
3、給自己找個有一定欣賞水平的聽眾。
什麼是感情,這是很主觀的問題,我們暫不討論。主要討論一下技巧。
技巧高低是相對而言的,因為技巧是為音樂而服務的,而音樂無非是四個要素:節奏、音高、音量(強弱對比)、音色(我這麼表達實際上很不準確)。
這麼說吧,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毫無理智和感情,卻能演奏出任何大師的曲子,那就是錄音機(如果你嫌不夠就搞3D立體電影錄製機和放映機)。錄音機本身不具有情感,但它能把大師演奏的節奏、音量、音高、音色忠實複製,誰也不會認為有什麼問題。我的意思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你以低劣的技巧演奏出來的曲子仍舊是沒有感情的!
怎麼辦?我們就要在節奏、音高、音量、音色上下工夫啊!這點我們就要向錄音機學習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超過錄音機)——我們要追求精確的細節。節奏就不說了,對自學的人來說並不難(除非不願意好好學點基礎樂理)。音高是要靠左右手配合實現的,假設你現在左右手的配合能力為10分,那你就不要去學100分的曲子,至多學15分的曲子。音色前面已經說過也不說了。音量和強弱對比我們要好好鑽研了:
1、你得能聽出CD中演奏的強弱變化——你得有這個耳力;
2、你的設備能夠使你有發揮的空間——你得有一把好琴;
3、你的右手至少要嫻熟掌握7級由弱至強的力度。總之,找個抒情的曲子,盡你所能copy吧!要有力爭分毫不差的精神!
我堅信,紮實掌握幾首你能夠完美演奏的曲子,比學100首彈的亂七八糟的曲子有意義的多。我們不是專業人士,但一個愛好者將拿手的曲目彈到專業水準卻很正常的!記住,技術高低是相對而言的,一個人技術水平一般,但能生動演奏符合自身技巧水平的曲子的演奏者就是成功演奏者!
來至指彈中國,侵刪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