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國民黨軍與美軍依恃優異的戰機不停轟炸與偵搜中國大陸。國民黨軍於1956年至1957年間,還將美制C-46運輸機改裝成陽春版電戰機,以「東二計劃」(又名老牛計劃)為名,飛往距大陸20到30浬處的3千米以上高空,監聽與搜集解放軍在攔截臺軍機時的通信資料。此外,國民黨軍還按照美國制定的「獵狐計劃」,利用P-4Y巡邏機電偵解放軍的雷達與通信性能。
蔣介石1962年稱「為使勝利更有把握,希望美協助130 機(美國C-130運輸機)五架,反雷達機二架」,希冀用電戰機成全他的反攻大夢,但美國始終不肯同意。唯獨電戰任務,美國一直依賴國民黨軍代為執行。而國民黨空軍第三十四中隊(即「黑蝙蝠中隊」)與第三十五中隊(黑貓中隊),便是此類隱蔽行動的產物。
黑蝙蝠中隊與黑貓中隊的標識
兩中隊乃由美國提供裝備、資金與訓練,國民黨軍則挑選菁英飛行員,負責刺探大陸情報甚至空投等任務。起初,黑蝙蝠中隊多使用美制B-26、B-17轟炸機改裝成的偵察機,其後又採用P-2V、P-3A等偵搜性能更出色的偵察機。任務途中,黑蝙蝠中隊還得時常誘使解放軍追擊,以便趁機搜集中共的雷達與飛彈參數,以及定位防空陣地的位置。
1964年大陸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後,美國急於獲得相關信息,遂又將腦筋動到臺灣身上,黑貓中隊因此奉命於1967年前往新疆羅布泊偵照,同時投擲搜集數據的儀器。國民黨軍飛行員莊人亮當時不知任務詳情,以為美國打算朝大陸扔原子彈,因此悄悄備妥一份東京地圖,打算在起飛後轉至日本投下。待莊人亮看見掛在U-2偵察機腹的吊艙不像原子彈,這才緩了口氣。到了1969年,美國中情局又改裝酬載量更大的C-130運輸機,密令黑蝙蝠中隊自泰國塔克裡空軍基地起飛,飛往甘肅酒泉發射場空投兩具觀測器,是為「奇龍計劃」。從此,美國對大陸的核武發展進度多少有了點底。
U-2偵察機
不過國民黨軍與美國的諸般入侵,對早期缺乏先進雷達、又無完善空防的解放軍來說確實很頭疼,殲擊機出動後不是撲空,就是迎擊失敗。例如1955年解放軍出動246架次戰機攔截,但竟只有20次確實發現目標軍機,且未能擊墜。尤其是P-2V偵察機還配備可幹擾戰機雷達的金屬片和玻璃絲,又裝上了護尾器,電子幹擾能力堪稱先進,故解放軍一時之間幾乎無如之何,甚至發生過追擊時撞山的悲劇。其後解放軍依靠殲5戰機,苦練夜間索敵與配合地面雷達的戰法,還有利用照明彈專門對付穿梭在夜間的P-2V、再出動殲擊機予以追擊,才總算取得擊墜多架黑蝙蝠中隊偵察機的戰果。接著當解放軍的空防進一步優化後,國民黨軍就更無便宜可佔。
由於黑蝙蝠中隊對大陸偵測損失越來越慘重」,最後國民黨軍不得不於1967年停止黑蝙蝠中隊對大陸的偵搜任務,反而轉至越南、寮國等空防更落後的國家,秘密執行「南星計劃」、「金鞭計劃」等運補與電子偵搜的特種任務,將電子戰戰場延伸至東南亞,幫美國的全球戰略秩序添磚補瓦。
而以U-2高空偵察機更教解放軍警惕的黑貓中隊,則出自臺灣與美國籤訂的「快刀計劃」。U-2偵察機由於可攀升至2萬米以上的高空,故解放軍戰機根本沒法追上。
解放軍擊墜的U-2 偵察機
1960年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採取遊擊戰術,推估U-2可能行經的路線後,將初創不久的地空飛彈部隊(又稱543部隊)作戰營配置上去,接著再利用頻繁地調動軍機引誘U-2前來探看。此舉果然奏效,543部隊成功於1962年9月擊墜陳懷生駕駛的U-2,震驚臺軍與美國高層:科技落伍的解放軍怎麼可能將U-2給打下來?
為了反制解放軍,美國中情局特意於U-2上加裝可探測飛彈電波的12號預警系統。12號系統一度成功讓國民黨偵察機來去自如,但解放軍很快就察覺U-2偵察機肯定有過改裝,於是改用波長不同的高炮用雷達盯住U-2,待其進入極近的射程內時才打開S-75飛彈的制導雷達。此法令U-2的12號系統縱使出現警告,也已來不及讓飛行員反應。於是,黑貓中隊飛行員葉常棣就這樣於1963年11月被擊落活捉,1964年7月則是李南屏機遭擊墜。解放軍也從葉常棣的口中與U-2殘骸一窺12號系統的真面目,並就此利用雷達的照射天線研製「反電子預警2號」,令12號系統根本起不了作用。
對此渾然不覺的美國中情局,又加裝可致使飛彈偏移的13號系統,但限制必須在12號系統警告後方可由駕駛員手動開啟。只是若12號系統察覺不到飛彈來襲,駕駛員又要如何得悉該打開13號系統反制?因此黑貓中隊的又一名駕駛員張立義於1965年1月在內蒙古包頭上空被擊墜,且百思不得其解為何12號系統沒有奏效。而解放軍利用張立義機的殘骸,又研發出對抗13號系統用的26號與28號反幹擾電路。
解放軍防空飛彈
接著1967年解放軍成功打造抗幹擾性能更強的紅旗-2防空飛彈,同時也利用國產化技術,擺脫蘇制裝備不足的短板。1967年9月解放軍再創下擊墜黃榮北機的戰果,自此之後黑貓中隊不敢再深入大陸探照。除此之外,解放軍還試圖改裝轟5為轟電5電戰機,於轟6加裝幹擾雷達與無線電的裝備,以及替殲5搭載X波段幹擾機,並幹擾金門國民黨軍基地的雷達,顯示電戰能力的進步。
此後解放軍雖一度囿於技術與資金不足,歷經空警一號預警機研製失敗、向以色列採購費爾康預警機(EL/M-2075 Phalcon)遭美國阻撓等挫折,但最終靠著自力更生,仍費力研發出空警2000、空警500等國產預警機,供航母艦隊用的空警600模型也於2018年上艦測試,彌補預警系統的不足。同時殲轟7、殲15、殲16也被目睹或報導過電戰機型的現身,加上鷹擊-91、霹靂-16等飛彈反輻射型號的研製成功,還有ASN-301反輻射無人機,故解放軍的電子幹擾與電子摧毀戰力皆已成熟,已非早期被動應戰的吳下阿蒙。
空警600
縱觀兩岸這場綿亙五十年以上的戰機攻防戰歷史,無論是槍林彈雨的熱戰、抑或激蕩在信號間的電子戰,都早已在1949年後註定:臺灣不會是最終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