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後期,社會逐漸開放,就像前面說到的,外省老兵問題開始浮上檯面,而長久思鄉的煎熬開始漸漸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威權的體制願意退讓,開放返鄉之路。
這一年(1987年)的年底,老兵赴大陸探親的新聞充滿了所有新聞媒體的版面。
1987年臺灣民眾組成的返鄉探親團
在新聞裡看到,大量「老芋仔」瘋狂地搶進紅十字會的辦事處申請探親,新聞也播出一群年近半百的老人擠在紅十字會的探親說明會中,操著各省的口音搶著發問,又看到許多隔了幾十年重逢相擁而泣的畫面。
儘管我與他們是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但看了也為之動容。
有人說,要不是蔣介石帶了那麼多人來保護臺灣,臺灣老早就被共產黨給解放了。而反駁者說,你以為他們是真的來保護臺灣的嗎?他們是沒地方可去,才不得不到臺灣來的,要不是蔣介石不爭氣被趕出大陸,臺灣根本就沒這些人。
但不管怎麼說,那些國民黨帶來的人裡,中下群體永遠都是犧牲最大的人。不管當初他們是自願從軍還是被拉來的,這些人大都以為很快就可以回去,卻怎麼知道一待就是幾十年!當初來臺的青年,到了這時候也都年近半百。
在我小時候,每天下午都會有個外省老頭騎著一輛破摩託車,賣著自己做的各式包子饅頭。我永遠記得開放探親之初,他賣得更勤快了,勤快得有點兒浮躁。
每天,他總是在下午四點整到我家樓下,用盡丹田的力量大喊一聲,大家就知道他已經來了。停留了十分鐘後,他又繼續騎到下一個定點去賣。回想他那老邁的身影,很難想像他年輕時在戰場上經歷過的是什麼樣的陣仗。
當時問他是不是也要回去看看,沒想到他一副急得快哭的樣子,恨不得每天多賣一些饅頭,多賣幾個小時,好存更多錢帶回去。
大陸探親的開放,了卻了許多人幾十年來的心願,但畢竟兩岸分隔了近四十年,人事景物都跟當年不同,隨之而來的更多現實問題產生了。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有些老兵在家鄉已結婚生子,來臺後覺得回鄉無望,又在臺灣結婚了。
兩岸親人團聚
本來一切都很美好,沒想到開放通信及探親後,臺灣這邊的老婆才赫然發現丈夫在那邊已經有了「原配」,自己只不過是個「二奶」而已。
由此引發了不少家庭問題,慘一點兒的大鬧離婚,有些妻子礙於人情,只好隱忍下來,看著丈夫越來越往「原配」那邊傾斜。其實做丈夫的何嘗不痛苦呢?
一邊是故鄉年輕時結髮的妻子,許多人回去一看,發現妻子根本沒改嫁,一直在等他,心裡自然會有極度虧欠的感覺。
而另一邊,當初臺灣本省人討厭外省人,臺灣的女孩想嫁給這些外省漢子免不了是經過一場家庭革命而為愛出走的,胼手胝足幾十年,突然之間讓她從大太太變成小老婆,更是情何以堪。
當年開放探親後討論的最熱的話題,恐怕就是,這到底算不算「重婚」,後來還有賴法律的解套,這些「寶島夫人」才有了合法的地位。
在許多遠離家鄉的老兵心裡,一定怨恨過那擺弄命運的大時代。
誰願意失去和親人相處的天倫時光呢?幾十年後再回鄉,難免有「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慨。但畢竟分離了幾十年,人事景物不復當年,思想看法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就跟很多老兵說的一樣:
「在臺灣,他們說我們是外省人;在家鄉,他們說我們是臺灣人……」
時代造成這些人與兩邊的社會都產生疏離,都不可能回到以前了。
榮民總醫院就在我家附近,我小的時候坐公車總是很討厭經過這一站,因為總覺得這些大嗓門老頭又粗魯又愛搶座位。長大一點兒了解一些事後,對他們也較能理解和體諒了。
到現在,「大陸探親」一詞已經很少被提起了,若不是偶爾經過榮民醫院見到他們的身影,也不會想起臺灣曾經有這麼一群人為了返鄉而不惜衝撞體制。這群人早已不再是主流論述的議題,不再是生活中被投以關懷的對象。
開放之初社會的熱情已經慢慢冷卻,而隨著摯親的慢慢凋零,他們也越來越少回去了,許多人還是選擇老死在臺灣,但故鄉對他們來說,依然是夢裡都會回去的地方。
臺灣返鄉探親團
就如同我初中同學的父親,上海人,最近再見到他時,我開玩笑地用上海話問候他「張家爸爸,長遠未見喔……」沒想到這個幾十年沒聽過鄉音的老人頓時呆若木雞,激動得茶杯都掉在地上,眼淚差點兒就落了下來。
文/廖信忠
編輯:江源
更多臺灣新鮮資訊,請持續關注
「Discover臺灣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