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臺灣這些年:1987年兩岸開放大陸探親

2021-02-19 Discover臺灣之美

20世紀80年代後期,社會逐漸開放,就像前面說到的,外省老兵問題開始浮上檯面,而長久思鄉的煎熬開始漸漸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威權的體制願意退讓,開放返鄉之路。

 

這一年(1987年)的年底,老兵赴大陸探親的新聞充滿了所有新聞媒體的版面。


1987年臺灣民眾組成的返鄉探親團

在新聞裡看到,大量「老芋仔」瘋狂地搶進紅十字會的辦事處申請探親,新聞也播出一群年近半百的老人擠在紅十字會的探親說明會中,操著各省的口音搶著發問,又看到許多隔了幾十年重逢相擁而泣的畫面。

 

儘管我與他們是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但看了也為之動容。

 

有人說,要不是蔣介石帶了那麼多人來保護臺灣,臺灣老早就被共產黨給解放了。而反駁者說,你以為他們是真的來保護臺灣的嗎?他們是沒地方可去,才不得不到臺灣來的,要不是蔣介石不爭氣被趕出大陸,臺灣根本就沒這些人。

 

但不管怎麼說,那些國民黨帶來的人裡,中下群體永遠都是犧牲最大的人。不管當初他們是自願從軍還是被拉來的,這些人大都以為很快就可以回去,卻怎麼知道一待就是幾十年!當初來臺的青年,到了這時候也都年近半百。

 

在我小時候,每天下午都會有個外省老頭騎著一輛破摩託車,賣著自己做的各式包子饅頭。我永遠記得開放探親之初,他賣得更勤快了,勤快得有點兒浮躁。

 

每天,他總是在下午四點整到我家樓下,用盡丹田的力量大喊一聲,大家就知道他已經來了。停留了十分鐘後,他又繼續騎到下一個定點去賣。回想他那老邁的身影,很難想像他年輕時在戰場上經歷過的是什麼樣的陣仗。

 

當時問他是不是也要回去看看,沒想到他一副急得快哭的樣子,恨不得每天多賣一些饅頭,多賣幾個小時,好存更多錢帶回去。

 

大陸探親的開放,了卻了許多人幾十年來的心願,但畢竟兩岸分隔了近四十年,人事景物都跟當年不同,隨之而來的更多現實問題產生了。最常見到的問題就是有些老兵在家鄉已結婚生子,來臺後覺得回鄉無望,又在臺灣結婚了。

 
兩岸親人團聚

本來一切都很美好,沒想到開放通信及探親後,臺灣這邊的老婆才赫然發現丈夫在那邊已經有了「原配」,自己只不過是個「二奶」而已。

 

由此引發了不少家庭問題,慘一點兒的大鬧離婚,有些妻子礙於人情,只好隱忍下來,看著丈夫越來越往「原配」那邊傾斜。其實做丈夫的何嘗不痛苦呢?

一邊是故鄉年輕時結髮的妻子,許多人回去一看,發現妻子根本沒改嫁,一直在等他,心裡自然會有極度虧欠的感覺。

 

而另一邊,當初臺灣本省人討厭外省人,臺灣的女孩想嫁給這些外省漢子免不了是經過一場家庭革命而為愛出走的,胼手胝足幾十年,突然之間讓她從大太太變成小老婆,更是情何以堪。

 

當年開放探親後討論的最熱的話題,恐怕就是,這到底算不算「重婚」,後來還有賴法律的解套,這些「寶島夫人」才有了合法的地位。

 

在許多遠離家鄉的老兵心裡,一定怨恨過那擺弄命運的大時代。

 

誰願意失去和親人相處的天倫時光呢?幾十年後再回鄉,難免有「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慨。但畢竟分離了幾十年,人事景物不復當年,思想看法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就跟很多老兵說的一樣:

 

「在臺灣,他們說我們是外省人;在家鄉,他們說我們是臺灣人……」

 

時代造成這些人與兩邊的社會都產生疏離,都不可能回到以前了。

 

榮民總醫院就在我家附近,我小的時候坐公車總是很討厭經過這一站,因為總覺得這些大嗓門老頭又粗魯又愛搶座位。長大一點兒了解一些事後,對他們也較能理解和體諒了。

 

到現在,「大陸探親」一詞已經很少被提起了,若不是偶爾經過榮民醫院見到他們的身影,也不會想起臺灣曾經有這麼一群人為了返鄉而不惜衝撞體制。這群人早已不再是主流論述的議題,不再是生活中被投以關懷的對象。

 

開放之初社會的熱情已經慢慢冷卻,而隨著摯親的慢慢凋零,他們也越來越少回去了,許多人還是選擇老死在臺灣,但故鄉對他們來說,依然是夢裡都會回去的地方。

 
臺灣返鄉探親團

就如同我初中同學的父親,上海人,最近再見到他時,我開玩笑地用上海話問候他「張家爸爸,長遠未見喔……」沒想到這個幾十年沒聽過鄉音的老人頓時呆若木雞,激動得茶杯都掉在地上,眼淚差點兒就落了下來。

文/廖信忠

編輯:江源

更多臺灣新鮮資訊,請持續關注

「Discover臺灣之美」

 

-

相關焦點

  • 百萬臺灣國軍老兵歸鄉內幕
    1987年10月14日,蔣經國掌控的國民黨中常會,決定終結乃父製造的這些數不清的人倫悲劇。走了40年返鄉路的老兵們,至此才真正踏上歸途,也正是他們,啟動了兩岸關係和經貿往來的前奏。「固然我們革命事業今天是遭受了嚴重的挫折,我們在一年以前,有500萬的軍隊,而現在只剩下50萬。我們去年擁有全國2/3以上的土地,而現在縮小到臺灣一省。」
  • 王文燮:兩岸應共同傳承黃埔愛國精神(2014年7月號)
    失去這些理想與目標,國民黨就無法生存發展。另外,黃復興黨部要加強平時的聯繫,關注黨員的想法和需求,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問:您自從2010年卸下黃復興黨部主委職位後,就經常去大陸探親、參訪,也帶過不少團,請問您有何感受?
  • 蔣介石後人,第一次回大陸祭祖,跪地痛哭說5字,字字戳心
    1987年10月14日,臺灣省「總統」蔣經國主持國民黨中常會,會議研究討論了關於赴大陸探親的決議案,後得到全體議員的支持,會上蔣經國提出:除現役軍人、現任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血親、姻親的均可提出申請。
  • 這群「榮民」曾建設了臺灣,如今卻被臺灣年輕人辱罵
    然而「反攻大陸」是雷聲大雨點小,隨著韓戰的爆發,臺海對峙局面形成,兩岸已無大規模軍事衝突。新的問題隨之出現。1951年的徵兵令徵召了大量臺灣本省籍的新兵,加上從大陸來臺的60萬部隊,是一筆龐大的開支。隨著本地新兵的徵召,大陸撤臺老兵也要面臨退役問題。但這些士兵全是背井離鄉,無依無靠,不會閩南語,一旦離開部隊,在臺灣難以維持生計,如何安置這個龐大的群體,是臺灣當局必須解決的問題。
  • 王文燮:兩岸應共同傳承黃埔愛國精神
    歷任臺灣陸軍第193師師長,「陸軍總司令部」作戰署署長,第69軍軍長,陸軍第43軍軍長兼澎湖防衛司令部司令官,1984年任「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987出任陸軍第八軍團司令,1989年調任「聯勤總司令部」副總司令,1992年9月調任「國防部」督察部主任、晉升上將,1993年升任「聯勤總司令」,1996年7月轉任「國防部」副部長,1999年元月轉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0月退役。
  • 20年後再統一?臺灣鐵桿統派:最好王師明天就來,我們裡應外合...
    日病逝於北京1987年,蔣經國決定開放臺灣人民到大陸探親,《中華雜誌》創辦人胡秋原主張應成立一個中華民族主義的組織以對抗臺獨。其創始人張安樂富有傳奇色彩——他曾經是臺灣黑道組織竹聯幫的「大佬」,綽號「白狼」,江湖經驗可謂豐富,曾在臺灣當局通緝他之前的1996年前往大陸,躲過了牢獄之災,17年後又返回臺灣,亦正亦邪,在藍綠之間也不含糊,抗議過達賴訪臺,時常打出五星紅旗力挺統一,不過其黑道出身也常被拿出來說事,也惹過不少麻煩。
  • 兩岸和平,不會從天而降 馬英九元旦祝詞全文
    我們在國際上的突破遠遠不止於此。從97年起,臺灣連續7年派衛生署長或衛福部長出席睽違38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102年臺灣民航局長也列席了睽違42年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兼具實質與象徵意義。此外,臺灣也在99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下的「政府採購協議」(GPA),這些都是臺灣在1971年失去聯合國代表權以來,在國際參與上最顯著的成就。
  • | 解嚴30周年,蔡當局進一步限縮兩岸交流
    民進黨當局高調紀念解嚴30周年,蔡英文親自出席1987年7月14日,時任臺灣當局領導人蔣經國宣布,自次日零時起解除戒嚴,這標誌著在臺灣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令」走入歷史對此島內輿論痛批,臺灣已解嚴30周年了,民進黨仍在搞戒嚴。  揭國民黨「黑歷史」 民進黨搞政治鬥爭1987年7月15日起,臺灣長達38年的戒嚴時代正式走入歷史,人們開始擁有集會、言論、出版、結社的自由。解嚴,一直被民進黨視為其一大功勞。
  • 那些年,臺灣對大陸的空飄和廣播
    後來國民黨逐漸在臺灣站穩了腳步,隨著物質條件和技術手段的改善,從金門空飄大陸的氣球也越做越大,而且向大陸施放氣球甚至演變成某種政治儀式,譬如有外國「使節」或訪客參訪金門時,金門防衛司令部都要安排他們親手施放空飄氣球到大陸,作為某種「娛賓」項目。當這些外賓得知經自己的手放出的氣球能飄至中國內陸時,興奮莫名,彷佛在重溫童年時手拿氣球的欣悅。
  • 王在希少將:當前兩岸關係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實質是分裂和反分裂的鬥爭,儘管大陸方面先後推出31條、26條惠臺措施,一再表達誠意和善意,但無法改變臺灣當局 「抗中保臺」、仇視大陸的兩岸政策,也不能阻擋兩岸政治上分離的趨勢。「抗中保臺」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是很荒謬的。臺灣和大陸同屬於一個中國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抗中國不等於抗臺灣自己嗎?所以蔡英文的所謂「抗中」,說穿了實際上是拒統的代名詞,是搞「臺獨」的遮羞布。
  • 李顯斌駕機叛逃,到臺灣後窮困潦倒,26年後回鄉探親被判15年
    此案在民間曾引起軒然大波,各種地攤文學報導李顯斌叛逃到臺灣以後,要錢有錢,要女人有女人,日子過得不知道有多舒坦。當李顯斌在獄中聽到了這些風言風語後,竟不知所措,要知道,這些年來過得好不好,只有他一個人知道。
  •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年:一封「家書」,改變兩岸人生!
    上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軍退據臺澎金馬,海峽兩岸形成隔海對峙局面,廈門、金門成為最前線。1953年,5個大喇叭有線廣播站在廈門何厝、白石等靠近金門列島的海岸突出部設立。很快,臺灣方面也在馬山、大擔等地設立5個對大陸廣播站,隔空唱起「對臺戲」。原「福建前線廣播電臺」廣播員陳菲菲當年向金門播音的老照片。
  • 盤點那些年駕機叛逃臺灣的大陸飛行員
    由於內戰導致中國大陸和臺灣隔絕,在兩岸高度對峙的政治環境下,曾經有過一段雙方飛行員互相駕機飛到對方的時期,這樣的你來我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
  • 「大陸'武統'的可能性在變小」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陸委會前副主委趙建民兩岸40年,可分三階段今年大陸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年,與之相關聯的還有1979年1月1日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您怎麼看這40年來兩岸關係的變化?趙建民:40年來兩岸關係有起有伏,但基本上是朝著越來越開放、交流越來越密切的趨勢發展。我認為大體可分三個階段:1979年的《告臺灣同胞書》開啟第一個階段,其重要意義在於改變兩岸過去全面對峙的格局,中國大陸開始採取和平統一的政策,跟過去非和平統一政策有重大區別,並向臺灣提出交流建議。
  • 朝韓VS兩岸:「統一」徵程差幾何?
    大陸「統一」臺灣之心一直不曾改變,而臺灣亦曾將「反攻大陸」這個口號喊了好多年。同樣,在朝鮮半島分裂初期,自認是「朝鮮半島唯一合法政府」的朝鮮與韓國也都想要「統一對方」,直至金日成發動全面的韓戰,目的仍是為了「統一」。
  • 臺灣「名嘴」為什麼總是黑大陸?
    有人或許認為,很多人到大陸去過,怎會對大陸還有如此深的誤解?沒錯,臺灣現在每年有五六百萬人到大陸經商旅遊,但這些人多是同質群體。依照統計,真正去過大陸的臺胞不過800萬人,即2/3臺灣人未去過大陸,而這些人在教育及社會影響下,大陸就是那種「很多人還吃不飽」的現況,他們也最容易被一些所謂名嘴、教授影響。
  • 每人省下一元錢支援大陸,幾十年前,臺灣竟用這些方式支持過大陸
    臺獨與否的臺灣,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臺灣。1976年唐山地震,金門空飄工作人員打包空飄物資1976年唐山大地震,臺灣也得知了這個消息。當時的臺灣,掌權的那一批人,大多都是從大陸敗退過去的國軍將領;臺灣社會的中上層,也有很多是從大陸過去的。
  • 走讀臺灣眷村之「空軍三重一村」
    ,指1949年後臺灣當局為安置百萬大陸赴臺的軍人和家眷所建立的聚落。今年臺北眷村文化節主題是」眷鳥2019」,比喻那些從大陸大江南北遷徙到臺灣的「眷鳥」到臺灣築巢安居,重點活動是此前介紹過的「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四城巡展」。
  • 大陸吃不起茶葉蛋,買不起速凍水餃……這些年的「一國兩智」
    這張「合影」成了最近臺灣地區網絡上的熱議話題。部分臺灣網友不但討論得越來越熱烈,還有人開始「腦洞大開」地想像兩岸「開戰」後的場景。一名叫「紀冠綸」的臺灣網友甚至在國外社交網站上「迷之自信」地開出了「兩岸統一」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