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念念不忘「反攻大陸」,一個很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對大陸的「心戰」,其中開展最多的就是對大陸的廣播與空飄作業。到了蔣經國時代,兩岸武裝衝突大抵平息,不過國民黨對大陸的宣傳工作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口號之下,愈演愈烈。
空飄作業
早年國民黨由大陸沿海島嶼戰敗時,就曾一路撤退、一路飄氣球到大陸,不過當時屬於戰敗狀況,物力匱乏,所以氣球較小,最多只能順風由一個島嶼飄到另一個島嶼,許多氣球飄到海上時即因無法承受氣壓而碎落海中。後來國民黨逐漸在臺灣站穩了腳步,隨著物質條件和技術手段的改善,從金門空飄大陸的氣球也越做越大,而且向大陸施放氣球甚至演變成某種政治儀式,譬如有外國「使節」或訪客參訪金門時,金門防衛司令部都要安排他們親手施放空飄氣球到大陸,作為某種「娛賓」項目。當這些外賓得知經自己的手放出的氣球能飄至中國內陸時,興奮莫名,彷佛在重溫童年時手拿氣球的欣悅。
1962年,金門國民黨駐軍日常施放空飄氣球的情形
1961年,非洲來賓訪問金門施放空飄氣球的情形。
1962年,前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金門時,親手施放氣球到中國大陸。
1962年,前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金門時,也曾拿著空飄氣球留影。杜勒斯以提出「和平演變」理論為世人所知,因此他拿著空飄氣球的照片,似乎也巧妙地應合了他的主張。
一般而言,氣球攜帶最多的是國民黨的旗幟標語和傳單,標語和傳單的內容多是宣傳反共,或表現國民黨在臺灣的建設工作,或是對大陸時局的評論。在大陸「三年困難」時期,國民黨一方面高喊「反攻大陸」,同時也經常空飄一些食米到大陸,以配合「心戰宣傳」。
由於承載的體積和重量越來越大,巨型氣球也就在那時應運而生。最大的氣球有一層樓高,升空以後可以飄到很遠的地方,有時候也造成一些國際新聞,譬如有些國際航空器駕駛員所目睹的「不明飛行物」,後來證實有些便是國民黨由金門飄送的氣球。還有一次,以色列國家通訊社甚至發布新聞,聲稱發現由亞洲飄來的政治宣傳氣球。
1950年代末,臺灣飛機載運食米和日用品,準備空投大陸。
1976年,唐山發生大地震,金門空飄工作人員打包行將空飄至大陸的食米
1976年,唐山發生大地震時臺灣的空飄傳單
臺對陸廣播
除了空飄作業之外,廣播也是國民黨對大陸宣傳的重要工具。主要的電臺有金門前線電臺、「中央電臺」和中國廣播公司的「自由中國之聲」。
早年金門前線廣播本質上為「對敵喊話」,播報員均為由大陸來臺的專業播音員,發音字正腔圓,乍聽之下幾乎分不出是臺灣電臺或是大陸電臺。至於「中央廣播電臺」則具有最強的發射功率,電波可以覆蓋整個大陸。冷戰期間,大陸方面所稱的「收聽敵臺廣播」,指的多是「中央廣播電臺」的廣播,其播音員亦模仿大陸電臺的腔調,據說是為方便大陸聽眾偷聽,以逃避瞬間的偵查。
至於廣播的內容,則包羅萬象,從時事講評、宣讀國民黨當局的文告、到社會新聞等等均有。內容不外是攻擊共產黨和美化國民黨。在那個年代,國共兩方面透過廣播的「爭吵」實際上也是兩岸惟一的「對話」形式,是國共內戰的某種延續。
1959年,國民黨「金門前線電臺」的播音員正在播音
「中央廣播電臺」——「心戰喊話」的主戰場
「下面請欣賞歌曲《梅花》……」據老家在浙江的馬女士介紹,小時候擺弄收音機時有時能聽到這樣一個奇怪的調頻。雖然裡面男女播音員的普通話標準而富有磁性,但節目「確實沒什麼意思」。1949年國民黨遷臺後,過去負責宣傳抗日、激勵民心士氣的「空中武器」——「中央廣播電臺」,變成了對大陸「心戰喊話」的重要單位。
作為當時島內唯一的「國家廣播電臺」,「央廣」只能向海外放送、不能對臺灣地區廣播,使得它在一般百姓眼中成為一個陌生而神秘的機構。但對於老一輩「央廣」工作人員來說,這裡就是「解救大陸同胞」最重要的陣地。
因此,當進入二十一世紀,BBC、VOA打算停止中文廣播的消息傳出後,從「央廣」退休的工作人員立即投書媒體呼籲「對大陸廣播不能喊停」。文章指責英美政府「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強調「臺灣不能在資訊戰上喪失傳統裡,不能重蹈英美覆轍,拱手讓出戰場」。文章還強調,在兩岸經濟等各層面加深交流之際,「央廣」節目更是大陸民間了解臺灣各方面發展的重要渠道。
1976年,國民黨以話劇形式進行反共宣傳。這些話劇有的被改編成廣播劇對大陸播出。
從心戰喊話到鄧麗君
老一輩「央廣」人固執的想法,跟過去幾十年他們的工作內容不無相關。上世紀60年代,「央廣」對大陸廣播推出的重頭節目名為《三家村夜話》。節目開頭,先是一句男聲「要知中共派系鬥爭的原因,請聽三家村夜話」,接著一句女聲「要知人民痛苦的原因,請聽三家村夜話」,然後是一出長度約10分鐘的廣播短劇,內容不外乎醜化、抹黑大陸高層。另一種心戰喊話主要針對大陸軍人。如「央廣」曾反覆播報「歡迎駕機『起義』來歸,獎金為×兩黃金」,以及詳細的飛行路線與「搖擺機翼」等「投誠」指示。
還有一類「特約通信」節目,則酷似電視劇《潛伏》中的情節。通常播音員在節目裡以4個數字為一組,一組一組地播報,每組數字代表一個字,傳送給臺當局派駐在大陸的情報人員。這些「密碼」指示的都是緊要之事,每6到7小時播出一次,播出時間不時更改,以防大陸破解。
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兩岸開放交往,加上「央廣」從臺「國防部」管轄下獨立出來成為財團法人,播出內容才漸漸有了變化。節目中逐漸增加了流行歌曲、生活新知、勵志小品之類的軟性節目,節目風格開始走活潑、溫馨路線。
這一時期,周一到周六晚上的《鄧麗君時間》是「央廣」對大陸廣播的「拳頭產品」。為了擴大影響,一些「央廣」播音員甚至想出到大陸辦聽友會,於是在節目中暗示「某月某日我們會去某市的某飯店,歡迎大家來坐坐」。
1981年,鄧麗君獲國民黨「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王升頒發功績獎狀
馬英九的撥亂反正
除了「央廣」老員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也跟「央廣」交情很深。擔任臺北市長期間,馬英九就曾到「央廣」做客;「出訪」俄羅斯時,「央廣」俄語主播劉宇衛擔任其翻譯。
2008年12月3日,剛剛上臺半年多的馬英九二度前往「央廣」視察,並通過廣播親自對大陸民眾喊話。視察過程中,他還在電台歷史館聆聽了「央廣」保存的孫中山、蔣介石以及蔣經國等人的講話。當館中播出孫中山講話時,因其濃重的廣東口音,馬英九一開始還不好意思詢問這究竟是哪位前輩的聲音,經人告知之後才恍然大悟。隨後播出蔣經國講話時,曾長年擔任蔣經國秘書的馬英九一聽就聽出來了。
馬英九視察「央廣」後,對其做出的指示之一就是「少批評中國大陸」。事實上,這是對「央廣」的一次撥亂反正,因為陳水扁2000年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後曾對「央廣」人員進行大換血,指使一批「臺獨」分子通過廣播散布「臺獨」理念。如2003年1月1日起,臺呼由「中央廣播電臺——臺北國際之聲」改成了「中央廣播電臺——來自臺灣的聲音」。 2004年陳水扁連任後,「央廣」臺呼再次修改,由「來自臺灣的聲音」改為「臺灣之音」。在節目名稱上,以「中國」和 「臺灣」區分兩岸。這一時期的「央廣」節目內容上更是充斥著批評大陸人權問題、鼓吹臺灣「民主」等單元。
2008年馬英九視察「央廣」時,站在蔣介石曾經使用的麥克風
「央廣」的榮耀——「炸不死的重慶之蛙」。
「央廣」1928年由國民黨大佬陳果夫倡議並籌措經費成立的,當年8月1日在南京開始播音。開播儀式當天,蔣介石親臨現場並發表講話。
日本加緊侵略中國後,「央廣」砸重金請德國技術公司增強功率,不僅把東京廣播強壓下去,電波甚至可覆蓋印度、紐西蘭和美國舊金山。抗日戰爭爆發後,「央廣」被迫內遷,1938年3月在重慶恢復播音。日本媒體曾經質問:「我皇軍飛機大炸重慶,那裡的青蛙全部炸死無聲了,為什麼中央電臺還是叫個不停?」「央廣」因此得名「炸不死的重慶之蛙」。
臺灣對大陸的空飄與廣播,從一開始即為國民黨當局政治作戰的一環,其言辭話語儘管當時聽來難免刺耳,而在臺獨氣焰在島內日益猖獗的今天,再看那些充滿強烈中華民族意識的文宣品,竟有了幾分莫名的親切感,它們已成了兩岸關係半世紀演變過程中的某種珍貴的文獻。
【相關文章導讀】
♦ 臺灣「軍中樂園」:蔣氏父子統治下的軍妓制度
♦ 臺灣人正在使用的「ㄅㄆㄇㄈ」是什麼文字?
♦ 陳立夫看蔣經國:提拔李登輝是其一生最大的汙點
♦ 抗美援朝2萬名志願軍戰俘,為什麼有1.4萬名去了臺灣?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