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正是祭奠英魂的時節, 單位組織黨員去孟良崮向英烈們致敬。
走近孟良崮,是去重溫那場持續了三年多的戰役,是去親臨那場戰役的遺址。也是去向那兩千七百多名英烈的墓碑致敬。
—— 題記
踏上孟良崮這座山就覺得耳邊隆隆的炮聲不絕於耳,似乎每塊石頭後都隱藏著拿槍對峙的戰士。他們警惕的觀察著戰況。這裡每寸土地上,每塊石頭上都留下了烈士們戰鬥的痕跡,每一片土地上都灑著他們的熱血。
孟良崮原名鷹狼崮,山上危巖兀立,狼狐出沒 ,雕鷹棲息;孟良崮戰役時,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山上的樹是1958年才種植的,山上只有三種樹:松樹、槐樹、橡樹。分別象徵著名垂久遠、懷念和榮耀。
照片上的張靈甫高大帥氣,長相毫不遜色於現在的小鮮肉明星。北大歷史系畢業,然後去了黃埔軍校學習。多麼耀眼的光環啊!帥而且是學霸。
在黃埔陸軍學校蔣介石非常看重張靈甫!深受蔣介石器重的張靈甫志得意滿又躊躇滿志,指揮了多次著名的戰役。接受孟良崮戰役這個命令時,他覺得自己一定穩操勝券。
威風赫赫又響噹噹的74師,最大王牌是重火力機槍和12門大口徑榴彈炮。張靈甫仗著74師的優勢根本沒把陳毅和他的同班同學粟裕看在眼裡。
穿著軍裝戴著墨鏡、風度翩翩的張靈甫,他一定有著不同於常人的思想。第一任媳婦始終沒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或許就是他對童養媳無言的反抗吧?第二任媳婦吳海蘭是朋友介紹的,應該是兩情相悅才結婚的。忽然一天張靈甫撞見妻子吳海蘭和一位男士去看電影,張靈甫二話沒說開槍打死了她,理由是懷疑她通共,他的這一行為是否也可以理解成是男人的吃醋?他槍殺妻子的行為,激怒了婦女聯合會,她們聯名要處分他,但是最終張靈甫還是被保護了起來;第三任媳婦是個大家閨秀,愛書成痴,一次深夜點著燈看書時,油燈燃著了帷幔,兩個雙胞胎的兒子被活活燒死;張靈甫接受上次的教訓,沒有衝動的射殺妻子,而是一紙休書把她休了;第四任妻子王玉齡,17歲跟了張靈甫,19歲就做了寡婦。後來一直活躍在大眾視線中張靈甫的夫人就是她。
從張靈甫四次婚姻經歷可以看出他是個對家庭及其不負責任的男人。
在陸軍學校學習期間,為了住的舒適,張靈甫花700萬在重慶買了個豪華別墅;他帶著同學董其武去參觀他的別墅,董其武事後描述:張靈甫的別墅富麗堂皇,簡直就是一座皇宮;這一點透漏出張靈甫生活的及其浮華。對於吃土豆睡大炕的董其武,簡直沒法理解這位同學如何能在戰場上吃苦打拼。
有人說張靈甫的失敗完全是由於自負和內訌,軍心不齊,對孟良崮的地形不熟也是一個原因。這一系列的細節可以看出張靈甫處事很武斷,無視民眾,不得軍心。
粟裕和張靈甫是黃埔軍校的同學,他們一起學完了黃埔軍校的課程,兩個同學一個服務於共產黨,一個服務於國民黨;陳毅和粟裕是兩個心有靈犀的好戰友,他們共同研究戰略戰術,他們深入民間,一心為民眾著想。他們帶領民眾一致抗敵的決心,讓19萬農民甘願給他們做後盾,運送糧食和彈藥,其中湧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情節:天馬山下的黃家峪,有個叫李在修的,他家六口人,兩個團瓢。部隊沒有糧食,他把自己的糧食全部給了解放軍,部隊做飯沒有柴火,他就把自己的團瓢拆了,給部隊燒火做飯。他說:「支援前線,俺不怕傾家蕩產!」
有個叫宋丙峰的姑娘,為了鼓勵村裡的男子都去當兵抗戰,她拍著胸脯表示:誰第一個當兵參戰,我就嫁給誰,後來她果然嫁給了第一個參軍的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用乳汁哺育傷員的沂蒙紅嫂的事跡更是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有了百姓的擁護支持,孟良崮戰役怎麼能夠不勝利?
曾經不可一世的張靈甫被華東野戰軍擊斃在洞裡,曾經立下赫赫戰功的74師全軍覆沒。惱羞成怒的蔣介石派了多臺戰鬥機來轟炸。一時之間山野阡陌,屍體縱橫。
陳毅命令衛生員給死去的那些74師的戰士擦乾淨臉,把他們裝在棺材裡掩埋在馬牧池野豬旺裡。陳毅對逝去敵人如此仁慈和寬容,更令人尊敬和感動。
1997年張靈甫的兒子來到馬牧池,聽說埋葬父親的地方已經被村民建了房子,他想出20萬拆掉村民的房子,挖走父親的屍骨,村民們說:曾經那麼多人死在張靈甫的槍下,別說20萬,200萬也不會同意。
烈士墓裡,一個個黑色的墓碑肅穆整齊的佇立在那裡,看到這些碑,似乎看到了槍林彈雨裡頑強殺敵的戰士,最終倒在了敵人的槍口下。兩千七百多個墓碑,刻著名字的只有一百多個,平均年齡23歲。塞得喘不過氣的悲痛攫緊了每一位瞻仰者的心。
裡面最小的烈士是陳汝可的女兒,因為敵人的刑訊逼供讓陳汝可早產下了女兒,早產後的女兒沒有吃一口奶水,就跟著媽媽關在監獄裡。行刑那天陳汝可雙手雙腳被捆著橫放在馬背上,嬌嫩的女兒被放在裝草料的袋子裡。陳汝可幾次昏死過去。陳汝可犧牲時年僅22歲,看著可憐的沒有吃過一口奶的女兒,她咬破手指,把血滴到了女兒的嘴裡。
孟良崮是一座豐碑,讓我們時時記住歷史,刻刻不忘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們。我們今天的好日子是他們用生命熱血換來的,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他們功不可沒。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作者簡介:
李立群,1972年出生,山東蘭陵人,戴榮裡原生態文學院學員,《西北作家》籤約作家,臨沂市作家協會會員,臨沂市校園文學創作委員會委員,《蘭花草》文學社社長,孤山小學校長。作品散見於《蘭陵文學》《家鄉》《作家導刊》《文藝眾家》《潮流美文》《校園英語》等媒體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