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機務處22日重新發布ATP操作模式
增加指示若系統發生故障時,
必須降速到25公裡,
並在下一個停靠站時,停車重新啟動
隔離ATP後,居然敢開到時速140
臺鐵普悠瑪列車嚴重出軌翻覆造成嚴重死傷,臺「一○二一鐵路事故行政調查小組」初判肇因為轉彎超速,事故現場規定速率為七十五公裡,但意外發生時,時速高達一四十公裡。
尤姓司機在事故中頭與胸受傷,帶傷接受檢方偵訊,當地地署檢調查時,司機承認因動力異常,關掉自動防護系統ATP,過羅東站兩分鐘內不斷提速,車速達140km/h,過新馬車站月臺彎道才急剎,但已經來不及,導致車輛已脫軌翻覆。
這個速度不僅遠超出了事發曲線段限速運行要求,也超過了臺鐵資料中該車型最高運行速度·時速130。但根據日本車輛官網資料該列車設計最高速度為·時速150,在線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最高按時速140營運。
臺鐵局資料
日本車輛官網資料
由於每輛列車配有「ATP(列車自動防護系統)」,可在超速時降速或煞車,出軌時卻未能發生作用,也讓全案直指人為疏失。
根據臺鐵規定,列車超過速限三公裡時,ATP會使列車煞車;若超過五公裡,ATP則會讓列車停駛,若駕駛員關閉ATP,必須先向調度員通報。
臺鐵局長鹿潔身22日中午一度證實,出軌普悠瑪號駕駛有向調度員通報關閉ATP,但為何關閉、何時關閉,仍須待鐵道局與檢調調閱通聯紀錄;但稍晚改口為「懷疑」ATP被關閉,因全案涉及人命,必須慎重判讀所有信息再公布調查結果。
據了解,事故發生地點彎道曲線為三百公尺,一般列車限速為六十五公裡、普悠瑪傾斜式列車可高速過彎,車速可達到七十五公裡,但昨天調查小組證實事發當時,時速高達一四十公裡,嚴重超速六十五公裡。
臺鐵司機員爆:最近兩個月ATP確實不穩
調度同意關閉ATP
同時,臺鐵技術管理規章存在重大安全漏洞 恐怕也是造成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臺鐵機務處22日重新發布ATP操作模式,增加指示若系統發生故障時,必須降速到25公裡,並在下一個站時停車,讓ATP重新啟動。
臺鐵普悠瑪自強號普速動車組脫軌翻覆意外,媒體報導尤姓司機員供稱,他在調度員同意下關閉ATP(列車自動防護系統)。有臺鐵司機員表示,「最近兩個月以來ATP確實不穩」,17組普悠瑪中有2、3組確實經常故障。
媒體報導尤姓司機員表示經過瑞芳時動力異常,車上刻度與儀表及實際車速不符,因此開始沒看車速儀表,用刻度表控制車速,他認為過彎時已將車速降到82至83公裡,但當時車速從120公裡飆升到140公裡。
臺鐵司機員表示,最近兩個月以來ATP確實不穩,但他也指出,就算在沒有ATP的情況下,司機員若速度控制器控制在82、83公裡,基本上無論上坡、下坡,列車都會維持在82、83公裡時速,頂多誤差1、2公裡。若司機員供詞屬實,研判是「列車沒有動作」,代表車子已經失控。
同時不具名的司機員表示,ATP關閉後的操作一直「很模糊」,過去規定若司機員關閉ATP前,須先通知調度員,並在下一個機務段,派機務助理上來輔助。這次事故發生後,臺鐵機務處昨天已經重新發布ATP操作模式,增加指示若系統發生故障,必須降速到25公裡,並在下一個停靠站時停車重新啟動。
過去若關閉ATP是否需要降速?司機員表示,確實曾經爭議是否降速,但一直以來都是「內規」,只有說「適宜減速」,但當時在系統上線兩、三年後,有段時間很穩定、也沒故障,讓大家忽略了限速問題。直到近一、兩個月,普悠瑪上固定會有兩、三組ATP系統故障,許多司機都曾遇過。
這名司機員解釋,儀錶板上除了ATP的儀表版會顯示當時速度,另外會有一個內建的行車記錄器顯示速度。當ATP關閉、報備後,就會改用內建顯示記錄器,但近來確實常出現偵測異常。推測這輛列車走走停停就是因為ATP故障,ATP是行車保安系統,操作彎道、限速即停靠站的控制。
另外,也有人質疑尤姓司機員不熟悉路線,才會在大彎道時加速。司機員表示,雖然尤姓司機員偶爾才出來跑,但一個司機員在轄區的所有路線,基本上都是「倒背如流」、「閉著眼睛就能開」,「司機員不會拿自己的命開玩笑」,即使像高雄鐵路地下化、出現全新的路線,第一次跑、較不熟,司機員都會考慮安全第一,自動降速。
外傳調度員不斷要求尤姓司機員加速。這名司機員指出,通常列車若延誤,司機員會儘可能在一、兩公裡內掌握控速,他認為,司機員在已經要求控速的情況下,可能是車上設備出了問題、讓他無法減速。
不過,臺鐵機務處副處長賴隨金卻表示,ATP系統很穩定,在列車開出前並沒有異常,按照規定,在檢修時ATP系統會自我檢測,由電腦分析運轉是否正常,檢查過程不會超過10分鐘。普悠瑪在傾斜上分為控制傾斜及自然傾斜,ATP沒啟用就是自然傾斜,但應不致於太傾斜而翻車。
除了ATP故障,該列車還發生機械故障
除了ATP未發生作用,該臺列車也發生機械故障。臺鐵內部的簡訊顯示,二十一日下午三時五十七分,列車通過雙溪站時,由於機車故障、沿途行駛緩慢,導致下午四時三十四分抵達宜蘭時晚十四分鐘,經過檢查無法修復,也因此在宜蘭晚了十五分鐘發車,原計劃列車在花蓮更換編組,未料在新馬站外就已出軌翻覆。
臺鐵局機務處副處長賴隨金22日解釋,該列車異常的是提供煞車氣壓的「阻風泵」,由於出現異常、製造空氣不足,導致出力斷斷續續,列車從下午四時二十分陸續通報阻風泵出問題,但在宜蘭檢查後已恢復正常,技術人員研判可到花蓮再換編組。
不過賴強調,阻風泵不會影響ATP關閉,兩者並無直接關聯,ATP在出發時也沒有異常,肇因為何仍待調查小組與檢方調查。
下面重溫下中國大陸普鐵LKJ故障後的做法 同時供臺灣同胞參考
以上內容轉自軌道世界微信公眾號:綜合自臺灣地區媒體、臺鐵、日車、合機等
臺鐵普悠瑪列車在宜蘭出軌翻覆,截止目前造成18人死亡、190人受傷,在受傷的旅客中,包括2名大陸遊客,1人重傷1人輕傷。
臺灣行政部門「政務委員」陳美伶22日指出,每名死者可獲540萬元(新臺幣,下同)(約合人民幣121萬)賠償,重傷者可獲240.5萬元(約合人民幣54萬)賠償,其它受傷者最高可獲60.5萬元(約合人民幣13.6萬)賠償。
臺鐵局長請辭臺鐵6432次普悠瑪列車出軌翻覆事件,是臺鐵37年來最嚴重的事故。
報導稱,21日臺鐵局長鹿潔身向高雄市副市長吳宏謀口頭請辭,表示事情處理告一段落後,將辭去局長一職;但吳宏謀並未同意,要鹿潔身先全力處理好死傷旅客的撫恤、北迴線雙向通車及事故調查。
鹿潔身22日下午大約2時接受媒體電話訪問時坦言,的確有跟吳宏謀提起這個事情告一段落後,請吳宏謀考量,但現階段來說,還是要先做好善後工作。
事故現場 圖自臺媒
臺鐵普悠瑪號21日在宜蘭發生嚴重傷亡事故,陳美伶22日表示,針對賠償善後,死亡者每位賠償及慰問金540萬元新臺幣,最快在一周內發放完畢。
陳美伶召開記者會表示,18位罹難者中,其中1位是來自花蓮,遺體21日已送回花蓮,另外17位絕大部分來自臺東。
陳美伶說,依照家屬的意願,遺體應都會送回臺東,將來在臺東是否會進行聯合奠祭,會由交通部與臺東縣政府共同處理,並遵照家屬的意願;至於未來殯葬費用的支應,都會由交通部負責。
賠償部分,陳美伶表示,依鐵路法規,目前死亡的部分,可賠償250萬元新臺幣,另再加上鐵路局有一筆濟助金280萬元新臺幣,再加上慰問金10萬元新臺幣,因此死亡者每位有540萬元新臺幣,將來事故鑑定的結果,應由誰負責,會依照事故理清後的歸屬,再把賠償部分做最後的判定。
她說,至於重傷者,則是依鐵路法規定的140萬元新臺幣,以及濟助金100萬元新臺幣、慰問金5000元新臺幣,共240萬5000元新臺幣;至於其他傷害的部分,則依照受傷程度,最高給予60萬元新臺幣的撫慰金,另有慰問金5000元新臺幣,只要有就醫的紀錄,都會給予慰問金5000元新臺幣。
陳美伶也說,目前為止有50位乘客住院,所有的醫療費用,除健保的負擔之外,額外的部分負擔或特殊醫材等相關費用,會由交通部支應,若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也會請賑災基金會專案協助。
至於善後部分,陳美伶指出,希望做到讓家屬的悲傷能很快的過去,在心靈上以及後續的協助方面,每個家庭都會配置社工師,未來個案的部分若需心理諮詢等相關事宜,臺相關部門會提供全部的協助,會以專案處理。
陳美伶表示,最快會在一周內,將應發放的金額發放完畢,也會針對往生受災家庭,設立單一諮詢窗口。
脫軌是人為?還是列車本身問題?
你關心的幾大問題有回應了!
到底是超速還是剎車系統有問題?是列車本身出了問題?還是人為操作不當?還是與超速有關,對於這些問題,臺鐵依據目前的調查進展一一作了回應。
臺鐵列車出軌翻覆事故調查小組召集人今天表示,列車出軌的原因初判是因為轉彎時超速,但造成超速的原因和責任歸屬還需要進一步了解。
事故監控畫面顯示,普悠瑪出事前時速高達140公裡,列車進站時速度很快且沒有剎車,在轉彎時就直接衝撞月臺,電線桿也直接被撞斷。對此,臺鐵表示,普悠瑪最高時速是130公裡,事故現場有300米的彎道。
臺鐵表示,列車駕駛員曾於下午4時20分一直到事故發生前,也就是4時50分之前,多次回報剎車系統氣壓過低,在這裡要解釋一下,剎車系統壓力過低,會造成剎車問題,壓力不穩定也會使動力出現斷斷續續的情況。
但臺鐵稱,氣壓不足不會造成速度過快,因此發生翻覆真實原因,還有待進一步查證。對於列車自動保護系統在進站前是否已經關閉,臺灣鐵路局也沒有證實。
臺鐵回應,事故列車車齡已有6年,去年普悠瑪列車已經做了四級檢查,平日也做了一二三級檢查,是否為普悠瑪列車本身的問題,也要看調查結果。
臺鐵表示,目前來看,駕駛員已有5年駕駛經驗,經驗豐富,同時擔任運轉部副主任,操作技術毋庸置疑。
此外,駕駛事故列車的尤姓司機在事故中受傷被送往聖母醫院治療,聖母醫院今日表示,尤姓司機經治療後已可正常言語,稍早前已被檢方帶往宜蘭地檢署偵訊。
臺鐵方面承諾22日晚將完成全面盤點,23日完成安全檢查,並強化相關防護措施。
(來源:rt軌道交通,整理於:中廣網、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