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在軍迷的眼中是個輕量級的存在。現在很多網友認為,刺刀的用途開始向多用途、多功能轉換。這中間除去M9的多用途之外,還用一些戶外運動的需求,包括美國的蘭博系列帶來的影響。
實則不然!在塹壕中、在陣地上、在未知環境中,刺刀仍舊是最忠實的夥伴!對於網友們來說,刺刀是一個比較高大上的戶外用具。對於士兵來說,這是最能相信的裝備。
這中間就有一點,關於「三稜槍刺和M9的殺死力,孰強孰弱」的問題。
▼
三稜槍刺
M9
單純說「孰強孰弱」有點牽強,這中間涉及到使用習慣的問題。
作為一種肉搏刀具,在栓動步槍時代,它是一個必備的武器。在日俄戰爭中,甚至出現過集團刺刀衝鋒的戰爭場面。在自動武器出現之後,特別是馬克辛重機槍的出現,讓這種刺刀衝鋒失去了戰場,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戰場環境中,肉搏戰依然存在。
二戰中,隨著單兵自動武器的增多,歐洲戰場肉搏戰已經不常見,但是刺刀依然作為一種最後的武器,被裝備到每一個士兵身上。在中國戰場上,交戰雙方自動武器較少,雙方都很重視肉搏戰。往往把肉搏戰,作為主要的戰爭手段。國共兩軍、日本侵略軍都有相應的步兵操典,對士兵進行專門的拼刺訓練!
▼
現在很多網友認為,三稜槍刺是延續的蘇式裝備習慣。實際上在延安時期,第一支自製步槍81式馬步槍上,就是三稜槍刺。使用方式和56式一模一樣,平時反折在槍身下部,用時利用槍口固定槍刺!
這種81式馬步槍,裝備數量不多,但刺殺效果不錯。三稜槍刺在中國古兵器中,屬於透甲錐的製造工藝。對於窯洞兵工廠來說,是最簡陋的條件下能夠製造的、最好的武器啦。同時期,裝備使用三稜或者四稜槍刺的步槍,還有莫辛納甘步槍和日本四四式騎槍。
莫辛納甘步槍有兩種攜帶方式,一種是拆卸式,用於莫辛納甘步槍;一種是摺疊式;槍刺直接連接在槍管上。不用時,向右側後方摺疊收回。
日本的四四式,則是向槍管下方摺疊收回。這種摺疊收回槍刺的方式,最早見於義大利的卡爾卡諾步槍。日本的研製過程中,承認並借鑑了卡爾卡諾的摺疊式槍刺設計。因為早期的三八式騎槍用的是拆卸式刺刀,但在騎行中拆卸不便。
▼
81式馬步槍
這種三稜或四稜槍刺,在實戰中的刺殺效果要優於刀形或劍形刺刀。尖形刺尖壓強大,便於刺入人體;細長的刺身,不會被人體內部的骨骼阻礙;抽出槍刺時,因稜狀突起不會被肌肉組織夾住;創口形狀不規則,又增加了救治難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槍刺的殺傷力要強於刺刀!
在中國戰場上,槍刺或是刺刀的地位非常之高,是主要的戰爭手段。到軍史館裡看看,有多少大功連隊和刺刀見紅、白刃格鬥有關!
「敢於刺刀見紅」是平型關戰役後,八路軍的戰鬥口號。第一個白刃格鬥英雄連,也是在和日本侵略軍的對刺中產生的。這種刺刀見紅的精神,一直延續到抗美援朝,導致美國老兵在往後幾十年的日子裡,在睡夢中仍被刺刀的影子驚醒!
▼
「白刃格鬥英雄連」官兵進行刺殺訓練。=
在歐洲戰場,大量的自動武器使得刺刀失去了用武之地,但是並沒有失去戰場地位。
美軍的陸軍教材明文規定,在佔領陣地清理戰場時,應該利用刺刀判斷敵人的死亡。具體方法是:裝上刺刀,用刀尖在屍體的腹股溝、腹部、後腰部等神經密集區點刺,以此來判斷敵人是否真的死亡。
有點血腥?對吧。這就是標準的美軍教材。它就是這麼講的,聽著血腥,但是非常有效!
這個思想貫徹到美軍的武器裝備上,就是能裝刺刀的全裝上。除了M1步槍外,M1卡賓槍既可以裝刺刀散彈槍,也可以裝刺刀。在戰後,判斷軍用警用M1卡賓槍的標準,就是有刺刀座的是軍用,沒刺刀座的是警用。
▼
在越南戰場,我軍沒有利用刺刀去鑑別敵人是否真正死亡。在戰後的總結中,可以看到戰果不符。報上去斃敵多少名,等一會發現少了。這就是有裝死的,趁混亂溜啦。還有被裝死的越軍,趁機反撲的。到後期,我軍才對陣地管理提出明確要求,包括清理陣地、判斷死亡、清理地雷餌雷等具體事項!
韓戰之後,第一個裝備新型刺刀的是美國,並在越南戰爭中使用,這就是M7型刺刀。它是北約刺刀,也是美軍裝備時間跨度最長的刺刀。同時期,前蘇聯開始裝備拆卸式刺刀,用於AK47槍族。
中國軍隊,則還是選擇了摺疊式槍刺,並根據生產批次的不同,先後出現了劍形槍刺、三稜槍刺。直到八一槓列裝,中國軍隊才配備拆卸式刺刀。
▼
現在對刺刀的作用、形制,各國已經趨同。其中包括中國也裝備可拆卸式刺刀,這也是現代戰爭對陣刺殺的機會非常少的原因造成的。
多用途化的刺刀,依然會列裝到每個士兵。也許戰場使用的機會少了,但作為一種裝備刺刀的戰場地位並沒有下降!
文字 | 空降兵
圖片 | 網絡
軍武酷出品,轉載請至後臺詢問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