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是什麼?核能發電的原理?核電有哪些優點與缺點

2022-01-14 小馬王
註:本文由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小組創作,發表在2021年3月17日綠色和平官網。

2011 年,日本 311 福島第一核電廠氫氣爆炸震驚世界,喚醒國際社會對核能安全的疑慮,也將臺灣反核運動推向高峰;然而,時過境遷,當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朝向非核家園目標邁進,「反反核」聲浪卻重新燃起。2018 年的公投中,有近 590 萬人對「廢除非核家園政策」投下了同意票,2021年「續建核四」公投於 12 月 18 日舉行,究竟什麼是核能?核能發電的原理、優點與缺點是什麼?這個牽絆臺灣社會數十年的能源難題如何解決?期待這篇文章能幫助您形成自己的觀點與立場。

什麼是核原子是構成世間萬物的結構,其核心由質子與中子組成,核外有電子包圍,在原子核中,有一股很強大的能量把中子和質子聚合在一起,所謂的核能,就是指原子核結構因為「核分裂(Nuclearfission)」或「核融合(Nuclearfusion)」發生變化時,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所以,核能亦稱為「原子能」。核分裂,指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較小的原子核,分裂過程中會釋放出巨大能量,目前世界上核電站均是以核分裂方式產生熱能來發電。核融合,由兩個較小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大的原子核,其過程亦會釋放出能量,理論上核融合所放出的能量通常比核分裂的還大,就如太陽發出的光和熱,就是由氫核融合為氨的核子反應所產生,但目前的研究仍處於消耗電力比產生電力更多的困局。核能發電的原理目前世界上的核能發電,主要是利用輻射物質—鈾-235 進行「核分裂」反應來發電,發電前首先須開採鈾礦,鈾礦經過複雜的提煉及濃縮,製造成一般核反應堆堆可用、鈾濃度約為3% 的燃料棒,再將大量的燃料棒放入反應爐堆之中,確保足以核分裂達致臨界並持續產生熱力,熱力所產生的蒸氣即可推動發電機發電。

簡而言之,核能發電就是利用含有輻射物質的「鈾礦」去取代天然氣或煤炭等燃料以產生熱力發電,但在整個供應鏈中,包括開採、提煉、濃縮、發電,以及燃料棒後續處理,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輻射汙染。因此,全球主要的國際組織對於核能,多以「低碳能源」/「潔淨能源」稱之,但不會稱為綠能(Green Energy)或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

核能發電的優點

核能發電是由連鎖的核分裂反應進行,其發電過程與燃燒煤炭、天然氣不同,並不會產生碳排放,且連鎖反應在無外力介入的情形下會長時間進行,一般可以連續發電18個月,若無任何意外,能夠持續穩定地發電。

核能發電的缺點在自然界的鈾礦中,穩定的同位素鈾-238 濃度為 99.3%,然而,真正可進行核分裂的同位素鈾-235 的濃度僅為約0.7%,換言之,開採鈾礦即是讓有害物質離開相對安全的地底環境,且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畢竟只有0.7% 的鈾是有用的),這些廢棄物會釋出含有放射性與有毒物質的氡氣與滲流水,無色亦無味,對於鄰近礦場的居民是一種相當難察覺的生存與健康威脅。哈薩克斯坦、加拿大、澳洲、尼日、納米比亞是全球五個主要鈾礦出口國。鈾礦的開採,是要將自然界之中約百萬分之一到十的鈾,開採及提煉約至百分之三水平的鈾燃料棒,但過程中對環境就產生大量輻射汙染。當中較落後的尼日及納米比亞,鈾礦所帶來的輻射汙染就最為嚴重,當地的水源均錄得超過WHO標準的鈾濃度,對當地貧困的居民而言,飲用水本來就別無選擇,只能承受輻射超標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法國核能公司Areva 位於尼日的大型鈾礦開採場Greenpeace

鈾礦石被挖出後,需先經過三次篩選及碾碎,加工成為泥漿,再以硫酸溶解過濾出鈾,並經過繁複的分離、萃取與純化程序,去除雜質後才能得出氧化鈾(俗稱:黃色蛋糕),這還沒完——黃色蛋糕還須經過攝氏 800 度的高溫加熱與濃縮加工,才能真正成為可使用的鈾燃料棒。在鈾礦成為鈾燃料棒的繁複過程中,不僅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也會產生帶有低放射劑量的廢石、廢泥漿與廢水,耗費巨大資源且汙染重重,也造成了碳排放。

2.核安問題

雖然核能只是利用鈾礦去取代天然氣或煤炭,但這看似微小的差異,卻讓核電成為了人類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的夢魘。以風險控制層面而言,燃燒天然氣或煤炭,只要停止加入燃料,火力就會很快減弱,可以避免更嚴重的災難,但核能發電不同——鈾燃料棒在開始核分裂,超越臨界產生熱力之後,核分裂就會不斷進行,人類沒有方法終止其分裂,只能透過加入冷水去控制溫度,以及加入其他物質組成控制棒去控制核分裂的速度。目前所有商業運作的核電站,都必須在完美的環境下運作,無時無刻控制及避免核反應堆過熱,而這就是核能最致命的缺點。當然,核電工程師也理解世界並不完美,他們就引用安全度評估(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PRA) 去試圖分析不同出現核災的可能性,特別是爐心溶毀(Core Meltdown)的可能性。簡而言之,就是先預想爐心溶毀出現的條件,再評估每項條件的可能性。如果簡單以睡過頭而遲到上班為例,出現的條件包括了:沒有自然醒,鬧鐘壞了及家人沒有叫起床。三個條件各自出現的機率若同為10%,三個條件同時出現,即睡過頭而遲到的機率為1/1000。但這方法最大的缺點是只能處理已知的條件,但在人類的世界中總有意外,目前核電站一般聲稱在核反應堆運作一百萬年才會發生一次爐芯溶毀。但在1950年代開始,歷史上已發生三次重大的核事故,就是因為人類無法維持完美的外部環境而釀成——三哩島是因為冷卻劑大量流失;車諾比是因為控制棒無法順利插入反應爐堆;福島是因為後備發電機受損。雖然三次事故的成因看似不同,但都可以歸類為在失去完美的外部條件導致的一連串錯誤,釀成不同類型的核災,有爐心融解、反應堆爆炸,也有氫氣爆炸,而結果,同樣是大規模的輻射汙染。

曾是福島居民的菅野太太在核災發生若干年後回到舊家,該區仍是輻射值超目標歸還困難區,僅能短暫停留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3.數十年無解的核廢料問題

核能發電過程中雖不產生碳排放,但從鈾礦開採、鈾濃縮、反應爐運轉、再處理乃至於反應爐除役,核燃料循環的整個過程都會製造對環境與人體具有危害的核廢料,其對人類文明的威脅可能不亞於過量的溫室氣體。核廢料,又稱放射性廢料,是核能發電下的副產品,其按放射性的高低又分為低階核廢料、中階核廢料與高階核廢料。

低、中、高階核廢料依輻射汙染等級高低區分 ©Greenpeace

低階核廢料(LowlevelWastes,LLW),包括紙張、廢布料、工具、服裝、過濾器等等,通常是在掩埋場進行簡單的淺層掩埋;中階核廢料(ntermediate-levelWastes,ILW)則包含合成樹脂、化學汙泥、從廢燃料棒上剝落的金屬護套,以及除役過後的受汙反應爐部件。在某些國家中,即使是這些比低階核廢料帶有更高劑量放射性活度的中階核廢料,也依然僅僅是在掩埋場中淺層掩埋。雖然這並不是放射性程度最高的核廢料,但中階核廢料通常仍要求一定形式的屏蔽,並需要妥善小心的管理,以保護工人之健康與周遭環境。

危險性最高的核廢料即是從核反應堆中移出的高階核廢料(HighLevel Waste,HLW)或用後燃料棒(spent fuel),其放射性可維持達數萬年之久。目前全世界約有25 萬噸的大量高放射性用過燃料棒,每一年,全球商用核電反應爐的運轉製造約1 萬 2 千噸的額外用過燃料棒,這些全世界終究必須去面對、管理的大量高階核廢料,便是為什麼世界各國陸續減少使用核能發電的原因。

自 1951 年12 月 20 日人類首次用核反應堆產生出電能,至今70 年過去,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解決「如何安全處置核廢料」的問題,至今各國所有嘗試尋找安全可靠的高階核廢永久處置方案的努力,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且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準確地估算,若要管理這些核廢料長達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直到放射性衰變,需要負擔的成本總額到底是多少?(延伸閱讀:《全球核廢料危機報告》:大量核廢料難以處理)

對抗氣候變遷,無須倚賴核能

過去當人們使用核能發電時,可能未曾想過看似完美且穩定的發電方式,竟會衍伸出令幾代人都束手無策的核廢料難題,而今,當我們以數十年時間認知現階段科技對核廢料的無計可施,是否能夠捫心自問:我們真的需要利用核能來減少碳排放嗎?使用核能對抗氣候變遷,難道不是一種飲鴆止渴嗎?

氣候變遷,是本世紀迫切必須解決的問題,然而重新使用核能,無疑是以最暴力的方式嘗試解決一個棘手問題,而且不會成功,因為核電站的興建速度,至少需要7-10 年,興建成本也比其他減碳的方法更貴,再留給世世代代更多無解的問題。核電目前只佔全球約10%的電力,換言之,每人只需節省10% 的電力就可以淘汰核電,生活上簡單如冷氣調高一度,就可以節省約10%的電力了。持續堅持非核目標、加速發展再生能源、逐步淘汰火力發電,才是能源轉型、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最佳路徑,無論石油或鈾礦,該深埋地底的,就讓它深埋下去吧!

 

備註:

綠色和平(英語:Greenpeace)是在超過55個國家設有分部的非政府環保組織,總部設立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71年由美國與加拿大裔環保主義者成立,組織的宗旨為「保護地球孕育全部多樣性生物的能力」,他們的活動聚焦於氣候變化、森林採伐、過度捕撈、商業捕鯨、基因工程以及反核議題。該組織採用直接行動、遊說、研究以及對「破壞環境」的企業施行破壞達成目的。該組織不接受國家、企業、政治黨派的捐助,只依賴於個人與獨立基金的捐款。該組織在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擁有一般諮詢地位,並且是國際非政府組織責任憲章組織的創始者之一,後者是一個旨在推進其他非政府組織透明化與承擔責任的非政府組織。

綠色和平組織以其直接行動聞名,並且被認為是當今最經常在大眾視野中出現的環保組織。該組織將環境議題引入公眾的視野,在個人層次和公共層次都造成了一定影響。但該組織也造成過許多有爭議的影響。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3935/%E6%A0%B8%E8%83%BD%E6%98%AF%E4%BB%80%E9%BA%BC%EF%BC%9F%E6%A0%B8%E8%83%BD%E7%99%BC%E9%9B%BB%E7%9A%84%E5%84%AA%E9%BB%9E%E8%88%87%E7%BC%BA%E9%BB%9E/

相關焦點

  • 展望核能產業「十四五」規劃:核電建設將加速投資規模達千億
    近年來,我國核能產業得到發展,而「十四五」將至,我國核能產業有哪些機遇呢?核能產業發展回顧進入2020年,「十三五」即將迎來尾聲。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增強,我國能源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能源生產不斷攻堅克難,實現跨越式發展,能源消費不斷提高水平,實現歷史性改善。
  • 【專訪】核能有多可怕?柴油發電機組才是福島核洩漏的真正原因?……
    它離我們的生活到底有多遠?我們為什麼要發展核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帶著這些疑問採訪了清華大學的王革華教授,讓我們一同來看看科學家眼中的「核」究竟是怎樣的。  Q:王老師,從您的角度看,核能和普通公眾有哪些聯繫?它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
  • 福島十年祭:日本「後核能」時代的核電重啟之路
    在這10年中,國際社會對於核電發展的態度,以及相關發展路徑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全球核電發展也因此走到了岔路口。 據世界核協會數據顯示,福島核事故之前,全球核能發電量達到2630TW·h,2011年核電全球發電量明顯下降至2346 TW·h。
  • 核能到底是如何轉變成電的?
    核能源由於其釋放的能量大,因此也被各個國家用於發電等用途。當然核能源也會有危險,例如1979年發生於美國的三裡島核電站事故、1986年發生於烏克蘭的車諾比核電站洩漏事故、2013年發生於日本的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財力損失和環境汙染。核能又分成「核聚變」與「核裂變」兩種方式。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小小的原子竟然能夠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 核能郵輪、核能貨櫃船,要來了!?
    現在這種情況似乎正在發生變化,新技術正在進入市場,這可能意味著商業船舶未來也可能使用核電。11月18日美通社報導,美國南方電力公司和美國能源部 (DOE) 達成合作協議,與比爾·蓋茨領導的 TerraPower 和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合作,以設計、建造和運行氯化熔體反應堆實驗。
  • 【航運百科】核能郵輪、核能貨櫃船,要來了!?
    據信德海事2021年11月25日消息,近日集中出現了一批核能商船的報導。TerraPower和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合作,以設計、建造和運行氯化熔體反應堆實驗。核動力,作為一種理論上十分環保的船舶能量來源,因為其安全性等敏感因素,目前大部分只應用在軍事艦艇中。現在這種情況似乎正在發生變化,新技術正在進入市場,這可能意味著商業船舶未來也可能使用核電。
  • 馬英九提出核能4大優點: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600座核電廠
    據臺媒12月17日報導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表示,目前全球核電廠有447支持核電有4個目的:避免缺電、減少電價上漲、減少空汙、維護臺灣安全。臺灣清大原子科學院院長李敏、「公投」第十七案領銜人黃士修,今(16日)共同舉辦「核四商轉,給臺灣一個機會」記者會,邀請包括馬英九、吳敦義,以及馬當局時期3任行政機構負責人共同力挺核四重啟。
  • 釷基熔鹽堆丨引領核能進入新紀元?
    此外熔鹽堆採用無水冷卻技術,只需少量的水即可運行,可在乾旱地區實現高效發電。熔鹽堆輸出的高溫核熱可用於發電,也可用於工業熱應用、高溫制氫以及氫吸收二氧化碳制甲醇等。看起來,熔鹽堆好像全是優點,那為什麼一直沒有推廣建設?對熔鹽堆的集中研究最初源於美國飛行器反應堆實驗(US Aircraft Reactor Experiment,ARE)。1946年,美國空軍主導ARE的項目,希望研究出核動力轟炸機。
  • 試析日本重視發展核能的深層原因及其面臨的挑戰
    然而,日本安倍內閣不為所動,頂住重重壓力,繼續重視發展核能。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第一,繼續重視核能可以有效減少發電所需的化石燃料費用。受東日本大地震影響,日本的貿易收支自2011年出現逆差以來已經連續四年未有改觀。其主要原因在於核電站長時間停運導致火力發電所用燃料進口額居高不下,再加上日元貶值,總進口額日益膨脹。在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以前,日本約30%的電力需求依靠核能。
  • 什麼是核能的縱深防禦?
    確保核安全成為最重要的核能利用原則,我國核安全文化中,使用了軍事上的專業術語「縱深防禦」。▼我國核安全文化中,使用了軍事上的專業術語「縱深防禦」。在軍事學上,「縱深防禦」意思是指防禦地區或防禦部署的縱向深度。其中分為戰役縱深防禦和戰術縱深防禦。
  • 中國核能利用前景引熱議
    記者注意到,中國核電建設的進展,以及核能綜合利用的現狀及前景受到國際核能界的關注。據了解,近年來,以「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和「國和一號」成功研發建設為標誌,我國核電技術研發和工程應用躋身世界前列,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核電強國後又一個擁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和全產業鏈的國家。業內專家表示,從在建規模和發展前景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三代核電發展的產業中心。
  • 美國核能進展有限
    兩個核裂變項目引起了目前全世界有在建核反應堆53座。
  • 經濟學人讀圖|三張圖表,看清核電現狀
    1979年美國的三哩島核洩露事件儘管沒有造成死亡,但讓數百萬人從此生活在陰影之下,這也成為美國核電建設的拐點。當前,美國正面臨能源產業轉型,頁巖氣繁榮帶來的天然氣井噴大大降低了電價,讓核能難以競爭。不少核電站已經難以為繼,只能關閉。核電在某些地區仍然處於增長階段:中國計劃在2020年將核電產量翻三倍,其他新興市場也在建設新核電站。
  • 核能是一項關鍵投資
    在如何最好地投資納稅人資金方面做出艱難的選擇時,確保美國成為先進核能的全球領導者是一項關鍵和負責任的投資。隨著所有關於激進的"綠色新政"的討論,儘管核能是無碳電力,看到一些左翼人士將核能推到一邊,但令人感到震驚。為什麼美國要在這些下一代核技術方面引領世界?核能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 核能的巨大威力是神跡還是魔鬼?和平穩定全靠以「德服」人!
    核能的力量如此巨大,既能趕跑流氓強盜,又能富國強民,它真的是神跡嗎?其實非也,學過高中物理選修3-5的童鞋都了解,核武器和核電的能量都是來源於一種核反應類型---核裂變。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核能神跡---最強悍的武器,最清潔的能源1.
  • 2019年中國核能發電量季度統計
    20世紀出現的大規模電力系統是人類工程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由發電、輸電、變電、配電和用電等環節組成的電力生產與消費系統。它將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過機械能裝置轉化成電力,再經輸電、變電和配電將電力供應到各用戶。          核能是人類最具希望的未來能源之一。人們開發核能的途徑有兩條:一是重元素的裂變,如鈾的裂變;二是輕元素的聚變,如氘、氚、鋰等。
  • 【關注】日本核能政策正在一條道上走到黑
    ◆《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蔣豐在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之前,核電技術曾經是日本非常自豪的招牌
  • 【臺海新觀察】蔡當局鼓吹「非核家園」有何目的?
    美國現有的99座運行核電機組的發電量,佔全球核能發電總量的30%以上。川普在2017年6月份一次演講中提到,「我們將開始重振和擴大核能部門。對美國核能政策的全面回顧,將有助於我們找到復興這一關鍵能源的新方法。」而美國能源部長裡克·佩裡也強調到:「我們要做的事之一,就是讓核電重新流行起來。」
  • 福島核事故後日本核電的現狀與發展
    報告總結了日本核電發展歷史及運營現狀,並介紹了福島核事故後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退役狀況及 CLADS的研究工作。另外,報告也闡明了福島核事故後,日本出於減排、安全以及綜合利用等因素考慮,將高溫氣冷堆作為重點發展堆型之一。1 日本核電發展歷史及運營現狀日本重視核電發展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1)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