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蔣豐
在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之前,核電技術曾經是日本非常自豪的招牌,核電站是日本滿世界推廣的重要項目。即使是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日本依然將項目出口作為支撐核能產業的希望。
為了推銷日本的核能項目,日本領導人四處奔走——立陶宛、土耳其、阿聯、沙特、波蘭、英國,每到一國,核能合作幾乎是日本政府必談項目。然而,日本的海外核能項目接二連三停擺,幾乎顆粒無收。
日本通過出口支持核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明顯停滯不前。日本政府應該承認失敗,轉變戰略。
繼三菱重工從土耳其的相關核能計劃中撤出之後,日本恐怕又將與英國「分手」。據日媒報導,如果2019年1月底之前,英方仍不能追加資金,日立公司將會放棄在英國推進的核電站新建計劃。這意味著,日本海外核能項目的最後一根「獨苗」也懸了。以上兩個項目均被判斷為「存在無法實現盈利的重大風險」。
其實,與日本核能有關的海外項目,已經全部受挫.。過去幾年中,日本除了在越南和立陶宛項目失敗之外,東芝公司因美國相關項目失敗而陷入經營危機,從海外市場退出。日本政府和企業合作的核能出口項目,呈現出徹底崩潰的局面。
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由於日本暫停核電使用,三家無法在國內接受核反應堆新訂單的日本廠商,為了維持技術和人才,積極向海外市場尋求出路。對核能持積極態度的安倍政府,也致力於向各國推銷,詳細介紹日本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
但是,近幾年全球核能發展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受福島核電站事故影響,各國對核能項目的安全要求快速升級,建設成本高漲。另一方面,太陽能、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不斷降低,競爭力大為提高,進入了真正的市場推廣期.。
日立公司的計劃胎死腹中,就從根本上動搖了日本政府和產業界長期宣稱的「日本核電站具有無法比擬的經濟優勢」。儘管如此,日本政府仍然在各種場合強調「日本的核能技術受到各國歡迎」。只能說,日本政府看錯了世界潮流。
此外,日本政府把核能項目作為出口戰略的重要支柱,一直衝鋒在前,越俎代庖把很多企業做的事情也做了。比如政府作為相關項目的金融擔保人,置身於巨大商業風險中,一旦有差池,將會給日本帶來巨大損失。
今後日本維持現有的核能產業規模,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總有一天,日本核能企業不得不面臨體制改革,日本核能產業不得不將面臨業界重組。在迎來真正的「廢核時代」前,如何合理安排好數十年積累的技術和人才,才是日本核能企業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目前,日本經濟產業省正在致力於舊核電站的重建和下一代核反應堆開發。但是,日本現在應該做的,似乎不是核電站的強行續命,而是順應國際潮流,切實降低對核電站依賴度的同時,致力於培育與發展更加安全的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