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物——陸建章,慘死於北洋派系鬥爭的第一人

2021-02-13 洺人堂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洺人堂」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我們的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會有更新,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頻發,大小戰事不斷。規模大時,參戰雙方兵力總和會達到幾十萬人。可不管怎麼打,一決出勝負,失敗方交出權力,宣布下野。勝利方也很少趕盡殺絕,要人性命。這幾乎成了那時的「潛規則」,如同張勳復闢,直皖戰爭這樣的大事,也就是張勳、段祺瑞等去當「寓公」了事。大家都出身於北洋系,爭鬥只為地盤、權利,不為取人性命。壞了規矩的只有少數幾次,還都遭了「報應」。陸建章是死於派系鬥爭的第一個高階軍閥。

陸建章,安徽蒙城人,畢業於北洋天津武備學堂,和「北洋三傑」是同一出身。後入小站袁世凱新軍任職,是小站練兵的「老人」,雖不如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等,受袁世凱之重用,其資歷也足以稱得上是北洋「元老」。1912年任袁世凱總統府警衛軍參謀官、右路備補軍統領,後改警衛軍統領兼北京軍政執法處處長。在任期間,大肆屠殺革命黨人、進步人士及廣大群眾,被稱為「陸屠伯」。

1914年,借鎮壓白朗起義軍之機,袁世凱命陸建章率陸軍第七師入陝,讓陝西成為了北洋軍直接控制的地盤,陸建章也成了陝西督軍,把握一省軍政大權。

陸建章督陝期間,任人唯親,大量使用自己家鄉人士。設妓院,開煙禁,讓八百裡秦川遍種罌粟,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為斂財,甚至將「昭陵六駿」 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等珍貴文物賣給美國文化劫掠分子。

政治上積極擁護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伯爵。在陝西境內實施白色恐怖,四處抓捕革命黨人和反袁義士,而且大開殺戒,一旦捕獲,多被處死,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反袁十八烈士」,和血洗西安模範監獄。

血腥統治,終於激起「富平兵變」,起義軍攻陷陝西十餘座縣城,令陸建章極其恐慌,忙令陳樹藩領兵鎮壓,派其子陸承武領兵督軍。不成想,陳樹藩起了趁勢取而代之之心,抓了陸承武相要挾,迫使陸建章通告北平政府,由陳樹藩接任陝西督軍之職,名為「陝人治陝」。陸建章見敗局已定,曾瘋狂的想要將西安城付之一炬,後在多方反對、 阻攔下才作罷。

北平政府答應陳樹藩要求後,放了陸承武,「禮送」陸建章離境。陸建章的車隊竟有500多輛大車,裝的都是陸搜刮陝西人的民脂民膏。據統計其現金、古董、煙土、字畫、皮貨、珍寶價值約白銀3000萬兩。(此段歷史,在陳忠實的《白鹿原》中多有描述)

袁世凱死後,陸建章曾依附於「辮帥」張勳,張勳復闢失敗,至馮國璋接任代總統,看在陸是北洋老人的份上,任命陸建章為高等軍事顧問,成了北洋軍直系一員。(由此可見,北洋軍皖系、直系之分,是由派系頭目的籍貫來論,陸建章籍貫為安徽,依附的是籍貫直隸的馮國璋,結果陸是直系,而不屬籍貫安徽的段祺瑞的皖系。)

段祺瑞反對恢復「臨時約法」,使全國爆發護法運動。段祺瑞努力推行武力解決,不僅引起護法戰爭,南北大戰,而且與主張和平解決的代總統馮國璋發生「第二次府院之爭」。馮國璋利用陸建章北洋元老的身份,代替已不便離京的自己四處串聯遊說,聯絡馮國璋傳統勢力的江南各省督軍,以及直系實力派曹錕、吳佩孚等,支持主和派。

皖系段祺瑞的第一智囊徐樹錚,歷來行事果決,剛愎自用且心狠手辣。用武力解決南方反對勢力和孫中山的國民黨,正是他的極力主張,並為此聯合奉系張作霖,前線和政府間來回鼓蕩。對徐樹錚來說,陸建章的四處遊說串聯,就是主戰派最大的障礙。只要除掉陸建章,馮國璋離不開北平城,主和派就行不成聯盟,皖系才「大事可成」,於是果斷下決心除掉陸建章。

1918年6月14日,剛從上海串聯回來的陸建章來到天津,參加在天津召開的督軍會議,藉機遊說曹錕重新支持馮國璋的主和派主張。同在天津奉軍司令部的徐樹錚,再也壓不住心中戾氣,寫信邀請陸建章到奉軍司令部會面商談。陸建章以北洋元老,現職將軍的身份,絲毫沒有懷疑一個「小輩」會對其不利,欣然前往。徐樹錚假意邀請他到花園議事,沒想到一進花園,就被徐樹錚早就授命的衛士從身後一槍打死。

陸建章被殺後,徐樹錚還振振有詞的向政府報告「為國除一害群之馬」,雖因段祺瑞勢力正盛而未與追究,但令所有北洋將領所側目,也讓皖系更加孤立。直皖戰爭的爆發,幾乎所有其他派系都在或明或暗的反對段祺瑞和徐樹錚,至皖系速敗,土崩瓦解,並再無翻身之日。徐樹錚也遭通緝,為「十大元兇」之首。

雖然後來徐樹錚因民國政府更迭太快,後來者已無人再予追究前罪而重新在國內隨意遊走,為段祺瑞的復出鼓譟,但這個仇恨並不是所有人都忘記了。1925年12月29日,在徐樹錚乘火車由北京去天津的路上,在廊坊被已是手握重兵的陸建章的侄女婿馮玉祥派兵攔下,帶入軍營槍殺。真可謂一報還一報。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北洋秘史:徐樹錚為何要誘殺陸建章?
    早年畢業於夭津北洋武備學堂,後隨袁世凱訓練新建陸軍,歷任練兵處軍學司副使、協統、山東曹州鎮總兵等要職。民國初年,任袁總統府警衛軍統領,並任北京政府軍政執法處處長。1914年6月,被袁任命為陝西都督。因擁護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候爵。袁世凱死後被馮國璋任命為總統府高等顧問,將軍府將軍,秉承馮意,奔走南北,務求倒段。1917年冬,段祺瑞和徐樹錚派馮玉祥率部援閩,隨後又改派馮玉祥率部援湘。
  • 【文史知識】民國時期中國軍事派系
    北洋軍閥的頭子是袁世凱,他手下有三支部隊,即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各率一支,因為袁世凱曾任清政府的北洋大臣,後又組織北洋政府,所以他的部隊稱為北洋部隊,袁世凱也成為北洋軍閥的頭子了。張作霖的部隊叫奉系,張原來是東北一支土匪武裝頭目,先後受清政府招安和袁世凱改編,成為北洋軍隊一支力量,控制著東北三省,名副其實地成為東北王。直、奉、皖三系,為了爭奪北洋派系的領袖地位,他們互相爭鬥,連年不斷,使北方人民受到無窮災難。▲保定系保定係指由保定軍官學校出身的軍人。
  • 歷史人物簡介!馮國璋簡介
    馮國璋早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馮國璋任中央練兵處軍令司副使,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司令。其為人亦首亦尾,但聰明好學、勤奮刻苦。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又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後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徵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
  • 立倉歷史名人 陸建章將軍不羈的一生
    陸建章:(1862—1918),字朗齋,安徽蒙城立倉人,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
  • 鶴立雞群:北洋時期東北海軍艦隊
    然而此後民國的海軍自始至終都在分裂之中。停泊在海參崴港內的中國巡洋艦吉黑江防艦隊雖已建立,但是處於派系爭閥的時代,北洋政府根本無暇顧及,財政險象達於極點次年6月,因艦隊中 「渤海派」 與 「東北派」 的鬥爭引發東北海軍倒沈運動。甚至發生了「鎮海」 艦軍官馮志衝,謀刺沈鴻烈未成事件。此事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海圻、海琛、肇和三艘軍艦逃離了青島,投奔閩系海軍。東北海軍從此一蹶不振 , 被國民黨政府收編為海軍第3艦隊,(閩系海軍編為第1艦隊、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直屬海軍部,東北海軍編為第3艦隊,廣東海軍編為第4艦隊。)。
  • 島內 民進黨派系鬥爭愈演愈烈
    據臺灣媒體報導,短短4個多月,新潮流系、蘇貞昌系、陳菊系幾乎已將公營事業肥缺瓜分一空,引發民進黨內派系角力暗流湧動。  分贓不均    新潮流系曾是民進黨內最大派系,如今雖缺少明星人物,實力仍在。民進黨執政後,新系在「部長」搶奪戰中出師不利,缺乏斬獲。
  • 原創 | 北洋之線:從小站練兵到軍閥 混戰的波濤暗湧
    民國以後,1912 至1928 這16 年間通常被稱為「北洋時期」。論時間,這段時期並不算長,但其中的脈絡派系與政爭武鬥卻頗為紛繁錯雜。如當時滑稽家說的,晚清實行五口通商後,直隸總督兼為北洋通商大臣,兩江總督兼為南洋通商大臣,所謂「東洋、西洋」,「南洋、北洋」,中國之「兩洋」與外國之「兩洋」遙遙相對,正好囊括了整個世界。
  • 唐啟華:北洋外交研究評介
    這些專書對我們全面認識民國外交官群體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許多人物尚有做更深入研究的空間。工具書則有石源華主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王立誠《中國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年)等。
  • 1905年的河間:北洋新軍的首次亮相
    光緒三十一年五月(1905年6月),袁世凱督練的北洋新軍六鎮正式成軍。
  • 人物 民國第一位海軍上將劉冠雄
    在中國近代海軍史上,劉冠雄是一位無法忽略的人物。此公文武兼備,能謀善斷,長於權變,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的近代中國軍政舞臺上,從清季一路闖到民國,直至執掌中國海軍經年,是北京政府時期6位海軍總長中的一位,也是中華民國第一位海軍上將。其人其事,頗有些傳奇色彩。
  • 袁克定:民國史上「坑爹」第一人
    王士珍是北方人,又是北洋宿將,讓他來籌備組建模範團,可見袁世凱力圖避免引起北洋舊人的反感。1914年10月23日,在袁克定的奔走下,北洋軍模範團正式宣布成立,直屬於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團本部設在北海,並在西城旃檀寺成立辦公處。
  • 韓策:派系分合與民初司法界的改造
    事實上,大理院只有姚震一人系會員,但會議錄中也無其發言記錄。[26]可見,這是一次沒有大理院參與的中央司法會議。從用人取向看,接替汪有齡出任司法次長的汪守珍,不僅是許世英的安徽老鄉,而且在清末曾任奉天高等檢察廳檢察長,系許世英奉天高等審判廳廳丞任上的老搭檔。
  • 民國軍閥混戰是你死我活?放著坦克不用,「電報戰」先懟了一年多
    但其實在民國初年,軍閥之間的混戰,無論是直皖戰爭還是直奉戰爭,大部分情況下戰場氛圍並不「激烈」,反而出現雙方互相「表演」的文戰現象,可謂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觀。1916年袁世凱於北京逝世,北洋各派系頓時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以段祺瑞為領袖的皖系軍閥、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虎踞東北養精蓄銳的奉系軍閥,成為中國最高權力的角逐者,激烈的派系鬥爭隨之而起。
  • 【濟陽故事】從濟陽走出去的民國上將軍、一代上海王——盧永祥
    這看似一份簡單的訓令,但是裡面所牽扯到的人物盧永祥、何豐林、徐國梁確牽涉到一段民國上海爭霸風雲,而攪動這場風雲的核心人物,就是從濟陽走出去的北洋皖系大軍閥、當時的上海王——盧永祥!盧永祥官拜民國上將軍,在北洋政府時期叱吒風雲,長期主政上海、浙江一帶,是皖系實權派軍閥。
  • 王耀武讓軍銜事件,看看民國時期軍銜制的尷尬虛銜歷史
    此時經過了長期的軍事鬥爭,開始轉入和平建設,需要以某種形式確認開國將領的功勳,並且確定功勳的等級,頒授軍銜就成了不二之選。這也是對這些功勳卓著的將領們的一種貢獻上的肯定,是一種至高的榮譽。但我們知道,民國時期軍閥林立,派系叢生,各自為政,很多地方部隊根本不歸屬中央統一調度,所以由於軍官的任命不是由中央統一管理,任命也就五花八門。
  • 人物|琅威理與北洋海軍
    李鴻章不知道他的北洋海軍英籍顧問琅威理為何拍來這樣一份電報,但一絲不祥之兆掠過了他的心頭。他躊躇了一夜,次日清晨,字斟句酌地起草了一份措辭謹慎的回電,囑咐立即發往香港,轉送北洋海軍第二號人物、左翼總兵、「鎮遠」鐵甲艦管帶林泰曾:「琅威理昨電請求應升何旗,《章程》內未載,似可酌制四色長方旗,與海軍提督有別。鴻。
  • 民國時期的北洋軍,戰鬥力為什麼是「日漸衰落」?
    於是,袁世凱仿照德、日陸軍建制和典律條令,對定武軍進行改編,由4000餘人擴編至7300人,並改名「新建陸軍」,即:北洋新軍。而北洋新軍名義上效忠朝廷,但實際上卻效忠於袁世凱個人。然而,作為袁世凱打天下的主力軍——北洋軍,在民國時期,戰鬥力卻是「日漸衰落」。
  • 北洋水師亞洲第一,民國海軍為啥約等於0?民國:軍閥太多了
    如果我們沒有裝備精良的北洋水師,哪裡能鬧出這麼大動靜?同樣是海上入侵,當淞滬會戰時,我國海軍只能通過鑿沉船隻堵住長江來抵禦日軍。雖然政府不同了,差距為啥如此之大呢?跟國情很相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被打疼的滿清政府終於意識到,再不引進西方技術,自己的統治就不穩了。所以,在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就以張之洞、李鴻章等洋務派大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 談談民國時期軍服的變遷發展史
    ,沒有完全統一的軍服,和當時國內軍閥割據,派系林立的國請有很大的關係。民國時期最早的軍服是在1912年(民國元年)10月參議院公布的陸軍服制,1918年(民國七年)公布的海軍服制,但由於這些條例不完全切合中國國情,而沒有能夠全部實行。民國初年,國內軍閥割據,派系林立,「城頭變幻大王旗」,全國軍隊的軍服沒有一個統一的制式。但因受當時世界列強軍隊服裝的影響,式樣上大體相近,而與東鄰日本的軍服更為接近。自北洋練兵以來,中國軍事制度上主要學習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