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媒體密集報導了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王建東的英勇事跡。在今年9月初,飛行員王建東駕駛殲-10戰機執行訓練任務時,戰機剛起飛就遭飛鳥撞擊,飛鳥被吸入發動機後使發動機損毀嚴重,完全停車,戰機此時的高度只有200多米。
在緊急關頭,飛行員王建東沉著冷靜,在重啟發動機無效後駕機對準無人區。短短37秒內,為了避開密集居民區,他先後多次改變戰機俯衝方向,最終連續6秒保持飛機撞擊方向對準無人農田不變後,才彈射逃生。此時戰機離地高度只有75.9米,3秒後旋即撞擊地面爆炸起火。為了表彰飛行員王建東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的感人舉動,軍隊授予其一等功獎章和空軍功勳飛行人員金質榮譽獎章。
雖然說現在的戰鬥機彈射座椅技術非常先進,可在各種不利姿態下讓飛行員成功彈射逃生。但是在完全失去動力的戰機離地只有75.9米才彈射逃生,仍是非常驚險的,相當於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這次極限彈射逃生導致飛行員王建東身上出現多處骨折及擦傷,足以一定程度上說明危險程度。幸運的是,經過治療他的身體已基本恢復,已順利歸建。接下來他將進行兩個月的恢復性訓練,不日將再次駕駛戰鷹重返藍天。此次飛行員王建東能夠在極端情況下成功彈射逃生,殲-10裝備的HTY-5彈射座椅當記首功。
殲-10作為中國國產三代機,裝備的是國內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多(雙)態控制彈射座椅——HTY-5彈射座椅,該型彈射座椅是專門為殲-10配套研發的。
HTY-5彈射座椅最早立項研製時間是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殲-10的試飛列裝而定型裝備。其在整體研發思路、主要結構和控制系統設計等方面均主要參考借鑑西方早期第三代彈射座椅,採用了新型椅背火箭技術、微爆穿蓋技術,並可以根據飛行員彈射離機時戰機的速度、高度選擇相應的救生傘射出和人椅分離時機,更有利於在極端情況下保證飛行員彈射成功。
2000年,HTY-5彈射座椅舉行了首次彈射試驗,在一年後的定型試驗中,HTY-5彈射座椅進行了中國首次高速機動狀態下的座椅彈射試飛測試,表現出色。在完成所有測試工作後順利裝備到殲-10系列戰機上。在2006年1月,HTY-5彈射座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足以說明其性能水平和進步程度。
殲-10系列戰機在服役後由於發動機故障等原因,發生過數次墜機事故,HTY-5彈射座椅多次力挽狂瀾,成功挽救多名飛行員性命,表現出色。不過,HTY-5彈射座椅畢竟是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彈射座椅,研發時間又比較早,總體性能仍有提升空間,在某些方面多少也存在著局限性。
在2009年空軍對HTY-5彈射座椅的電子控制器進行升級改進,進一步強化低空彈射救生能力。此次飛行員王建東能夠在70餘米的超低空成功彈射逃生,2009年這次升級改進至關重要。
實際上,HTY-5彈射座椅並非是中國目前最先進的彈射座椅,殲-11、殲-15、殲-16等國產側衛上裝備的,仿製於蘇/俄K-36D的HTY-8彈射座椅擁有更強大的彈射逃生能力。畢竟K-36D號稱全球最先進的彈射座椅,總體技術水平更高。
今天中國最先進的國產戰鬥機——殲-20上裝備的彈射座椅和殲-10的HTY-5彈射座椅頗為類似,屬於HTY-5彈射座椅的升級型號。不過和殲-10的HTY-5彈射座椅不同的是,殲-20裝備的彈射座椅融合借鑑了HTY-8彈射座椅不少技術設計,擁有了更加強大的彈射逃生能力。
老鐵們,很多讀者反映收不到推文。公眾號只有被標星、文章被點讚、被點在看,才能每天及時收到更新的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