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2預警機方案讓人覺得轟-6也能變身預警機,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儘管「中國版B-2」——轟-20目前還只是個傳說,但很多人已經開始操心現役主力轟-6K退役以後的安置問題。畢竟一旦轟-20入役,轟-6K必將面臨徹底落伍並批量退役的局面。但對於家底尚薄的中國而言,將近百架機齡尚短的轟-6K直接閒置顯然難以接受,因此有人提出了轟-6K預警機方案,但轟-6K的最佳歸宿或許是作為反潛巡邏機去打潛艇。
無論以當時還是今天的眼光來看,客機始終是預警機的最佳平臺。
轟-6K的預警機方案並非天馬行空,儘管中國此前並沒有此類計劃,但美國在E-3「望樓」預警機的早期論證階段,確實曾經考慮以B-52轟炸機為平臺,最終美國空軍還是在飛行時間與舒適度之間進行折中後,選擇了波音707客機作為E-3預警機的承載平臺。對比B-52與波音707兩種平臺會發現,B-52的內部空間用於改裝預警機完全沒有問題,航程與滯空時間也佔優,只不過轟炸機在舒適性上無法與客機相比,B-52才最終無緣變身預警機。
中國實現了機載相控陣預警雷達小型化,但這並不等於可以多平臺搭載。
正是源於B-52的預警機方案,當中國在空警-500上實現機載相控陣預警雷達小型化後,在轟-6K平臺上發展預警機似乎將成為可能。但這種方案的可行性卻僅存於理論上,目前轟-6K數量已達數十架並且還在生產,這已遠遠超過中國在可預見的時期對中型預警機的需求,預警機方案無法有效消化退役的轟-6K數量。而且發展兩款性能類似,但搭載平臺卻完全不同的預警機造成的成本、技術、保障、訓練等方面的問題將很嚴重,中國顯然不會這麼做。
圖-142M是唯一脫胎轟炸機的反潛巡邏機,除航程外性能並不突出。
轟-6K退役後若想成功「跨界」需要明確幾項原則:儘可能不對機體做大幅修改,降低改裝成本;儘可能保留現有轟炸機裝備與人員編程,進行小幅調整與拓展訓練即可;儘可能滿足中國現階段的戰力急需,最好能補齊最迫切的戰力短板。針對這種需求,反潛巡邏機或許才是轟-6K退役後的最佳「跨界」方向。早在冷戰時期,蘇聯就曾在圖-95轟炸機的基礎上研發了圖-142M遠程反潛巡邏機,而立足中國現有技術,轟-6K巡邏機能比圖-142M更優秀。
「高新-6號」只解決了中國反潛巡邏機的有無問題,整體性能有局限。
儘管目前中國已在運-9改裝平臺基礎上研發了「高新-6號」反潛巡邏機,但目前該機似乎仍是一個驗證方案,尚無批量生產並列裝的跡象。「高新-6號」作為中國首款專用型反潛巡邏機,儘管整體性能先進,但其技術水準在國際上僅與正被逐漸取代的P-3C巡邏機相當,以P-8A為代表的新一代反潛巡邏機已批量服役。因此中國目前需要在列裝「服役即落伍」的「高新-6號」與再研發一款更先進的巡邏機之間進行選擇,轟-6K巡邏機屬於後者。
僅從航程與起飛重量來看,轟-6K反潛機具備比肩P-8A的硬體潛力。
從表中可見,轟-6K空重與P-3C、「高新-6號」相當,但最大起飛重量多了30噸,且航程也達到了P-8A的水準。更重要的是,轟-6K作為一款轟炸機,原本具備的彈艙與翼下掛架就使其相比脫胎於運輸機的運-9平臺能更容易的進行反潛巡邏機改裝,加之轟-6K為搭載雷達已在老轟-6基礎上重新設計了機頭,未來能很方便的在新機頭內加裝對海搜索雷達。至於反潛巡邏機標誌性的磁異探測器,轟-6K巡邏機即可外置,也可選擇類似P-8A的內置方式。
龐大彈艙與翼下掛架是轟-6K變身反潛巡邏機的先天結構優勢。
轟-6K巡邏機不僅在技術上幾乎無需對原轟-6K的整體結構進行大幅調整,更重要的是,轟-6K巡邏機日後執行的海上反潛巡邏與轟-6K目前執行的海上巡邏反艦任務,在訓練上重合度較高,現有轟-6K機隊的人員、裝備進行一定拓展訓練後即可執行。而且反潛一直是中國海軍的戰力短板之一,如果轟-6K變身巡邏機,中國海軍將在短期內迅速批量裝備性能不遜P-8A(主要是數量與巡邏範圍)的遠程反潛巡邏機,令敵方潛艇不再敢擅闖中國領海。
「高新-6號」本身的探測與配套彈藥都不弱,但運-9本身以及中國相對缺乏的深度改進能力卻限制了「高新-6號」的整體性能。如果將「高新-6號」的探測與武備轉移至轟-6K這款性能更高,改進難度更低的平臺,中國海軍不僅能獲得一款高性能反潛巡邏機補齊反潛短板,而且為數不少的轟-6K也將找到自己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