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印度人用運輸機後送加勒萬河谷衝突中死亡的印度士兵遺體,看機艙,這是一架美制C-17運輸機。堂主數了一下棺材數量,好像是38具,數字似乎又上升了,但現在印度官方也沒新的披露,沒法確認。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
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
無所不知,歡迎踢館!問:堂主,我想問一下美國人為什麼用E-2作為預警機,中國也是走這個路子,為什麼不是S-3北歐海盜呢?相比S-3甚至A-6這兩種噴氣式飛機,E-2作為渦槳飛機航程卻是最短的,只有2708公裡,最大起飛重量26噸(E-2D型),S-3航程6085公裡,最大起飛重量23.8噸,A-6航程為5219公裡,最大起飛重量27.3噸,速度就更不用說了,為什麼E-2航程最短?空軍之翼上說,S-3也有潛力改裝為C-3艦載運輸機,為什麼不這麼做,我們為什麼要跟進?個人來說我很喜歡S-3和A-6,圓頭圓腦很可愛。因為本身渦槳的航程就不如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啊……在50年代雙轉子渦噴也已經超過了活塞式螺旋槳飛機。但螺旋槳飛機的優勢是起飛性能比噴氣式飛機要好,同時低速巡航的時候續航時間也可能做到更好。 圖:艦載預警機的任務不要求飛多遠,而是側重續航時間很長,在巡邏陣位長時間執勤,這樣渦槳就是很合適的。反潛機也是如此,4發的P-3C在巡邏時會關掉2臺發動機,以延長續航時間。至於E-2的航程短,得先看他頂上那個巨大的圓盤,那是全面性的阻力,航程不下降才見鬼了……而且E-2最早的時候,全部設備重量已經達到了四噸半,對於這個級別的飛機來說是非常重的載荷了,阻力又大載荷又重,那航程小就是必然了。s-3要加一個轉盤,航程也得打骨折才行。 圖:S-3反潛機改裝預警機的方案,這一看就是80年代以後用相控陣雷達的時代。E-2本身空重就十七、八噸,不掛副油箱最大起飛重量就是24噸多,載油係數比起S-3小了很多,而且他的發動機還是固定軸單轉子的老式渦槳發動機,本身就比s-3這樣的雙轉子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落後兩代,油耗就太高了。不過,對於我國來說,其實我們並沒有適合艦載預警機用的中小推力渦扇。所以堂主估計我國的艦載預警機還是渦槳動力的,大概率還是參照E-2C吧。 圖:S-3改裝為C-3艦載運輸機,是只保留機翼和發動機,整個機身全部換掉,這也就是在美國才能叫改裝,妥妥的體制問題。 圖:美國80年代研製的寶石眼艦載預警機開始採用渦扇動力,這是因為渦扇的油耗持續降低,已經足以滿足續航時間要求。
問:堂兄,您認為空軍的戰鬥力主要靠什麼決定,我們不討論戰機性能如殲-20或F-35,它和戰機出動頻率、進攻方法有關係吧?為什麼以色列在歷次戰爭中總是空軍大顯神威,什麼原因?以色列面積不大,如果阿拉伯用遠火、地地飛彈、遠程雷達加防空飛彈不難覆蓋其全境。中東戰爭最後一次那也是80年代初期了,那時候可沒有GPS啊,遠射程武器的精度大部分還是比較捉雞的,尤其是中東國家手裡也就是飛毛腿和蛙式,那散布都是一裡地開外了,真就只能是亂槍打鳥水平。 圖:當飛彈圓概率誤差為100米,攜帶40枚子彈頭,子彈頭對跑道的破壞半徑4米;機場跑道長2400米、寬50米,飛機最小起降窗口長400米、寬20米。當發射4枚飛彈對跑道進行攻擊時,封鎖效率為85.97%;5枚飛彈的封鎖效率為95.32%,7枚飛彈的封鎖效率為99.42%。 圖:清泉崗機場主跑道長3658米,主滑行道長約3300米,另有多條500米至2400米不等的滑行道和聯絡道。總共需要43枚彈道飛彈才能達成95%的封鎖率。再考慮假定彈道飛彈發射成功率為90%,突防率為90%,則需要的飛彈總數為53枚。所以說,在精確制飛彈道飛彈服役前,飛彈部隊真沒有壓製機場的實力。空軍戰鬥力,一個是裝備水平,二是戰術思想,三是訓練水平。不過三者都關聯很大,只有先進飛機,使用中才會產生先進的思想,從而產生先進的戰術;同時飛機質量好性能強,訓練時長和強度才上得去。像八爺這樣的飛行性能和出勤率,基本不可能訓練出來啥優秀飛行員,而用米格-21也不可能理解和產生超視距空戰和隱身空戰的戰術體系。 圖:比如說沒有隱身戰鬥機,那就只能鼓吹三代機對抗四代機、高空高速壓制F-22,然後一打就潰不成軍。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的優勢是全方位的,先進的歐美飛機、先進的歐美戰術體系、大學生飛行員,對抗阿拉伯國家的蘇聯飛機、蘇聯戰術體系、半文盲飛行員,自然是無往而不利了。 圖:但是也得承認,人員學歷並不等於能力,甚至有的時候成反比。沒有F-22在阿拉斯加演習實踐,沒有殲-20在國內演習的壓倒性勝利,總有些人死抱著老觀念不放,這就是人才選拔的問題了。很早之前老革命就說過,路線確定了,幹部問題是決定一切的。人才選拔就是人事問題,這個就很複雜而且與技術無關了。
問:鬼子二戰航母赤城、加賀比飛龍、蒼龍大很多,但載機數量沒有明顯優勢,是不是因為那兩貨是在戰巡底子上改的?飛龍級有哪些不足,為什麼鬼子接下來造的是翔鶴?飛龍哪兒都不足,核心就是他噸位太小了。條約時期的造艦,很多時候都必須卡著噸位限額來造,要在限額內斤斤計較,要麼拼命壓縮其他重量提高戰鬥力,要麼放棄部分戰鬥力實現均衡,基本都不可能實現正常的戰鬥力和可用性設計。 圖:飛龍號航空母艦由橫須賀海軍船廠建造,1936年7月8日開工,1939年7月5日完工,1942年6月被美國轟炸機群摧毀。1934年的「友鶴事件」及次年「第四艦隊事件」,使日本海軍意識到忽視艦船航海性及結構強度的巨大風險,於是飛龍提高幹舷高度。該艦標排1.79萬噸,載機58/64/71架。兩鶴算是突破條約限制的第一代航空母艦,跟條約型航母區別巨大,標排兩萬七、八千噸,滿排已經有三萬二千噸,跟埃塞克斯都沒啥區別,而飛龍只有18000噸標排,差了足足一萬啊……甲板尺寸從21.3米寬度增加到29米寬度,這增加了40%。航空操作能力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飛機數量差距不大,不是搭載能力不足,而是日本本身飛機數量不足,根本塞不滿兩鶴的機庫。 圖:翔鶴號於1937年12月12日開工,1941年8月8日服役,艦載機72架,另有備用機12架。 圖:翔鶴號是理想航母,加強了裝甲防護,尤其提高了防魚雷能力,這就必然大大增加噸位。飛龍吃了4枚炸彈後只能自沉,翔鶴號42年吃了4枚炸彈只是重傷,44年吃了4條潛射魚雷才完蛋,這防護明顯好得多。赤城、加賀的機庫相對狹長,比飛龍、蒼龍限制大,所以飛機數量沒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後勤支援能力、防空能力、航程都是不能比的。 圖:赤城號原為天城級戰巡,早期配備10門200毫米主炮,後期減少到6門,艦載機僅60架。美國列剋星敦級滿排4.3萬噸,比埃塞克斯級還大,但艦載機只有81架,可見改裝貨就是不如原裝。
問:堂主你好!俄羅斯電子設備差,導致側衛系列只能扔鐵炸彈和無制導火箭彈,2015年俄軍介入敘利亞戰事仍然扔鐵炸彈,總感覺俄軍擁有第三代武器平臺,但作戰水平只相當於加強版的越南戰爭,而不是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這種信息化戰爭,實際是這樣嗎? 圖:蘇-34的光電瞄準系統,堂主不評價俄國人這種設計方案是不是好,只說一個事實,蘇-57已經放棄這種結構,改用西方式的偵察吊艙。 圖:在敘利亞的蘇-34投擲高阻炸彈,美軍早已普及低阻炸彈,目前已基本實現炸彈制導化。實際上戰術體系、戰術思想的發展,跟武器的發展是緊密相隨的,沒有大威力的速射炮和爆炸彈就不會有塹壕戰,沒有蒸汽輪機和火控計算機就不會有無畏艦時代。空軍作為當代技術前沿更新換代最快的軍種(不考慮非對抗性的太空軍),新戰術體系都是在新武器發展上搞出來的,不存在超越裝備體系的所謂先進戰術體系。越戰後期到80年代中期,主要就是鐵炸彈和少量的雷射制導炸彈,部分小牛飛彈和數據鏈控制的白星眼防區外飛彈,靠百舌鳥和標準反輻射壓制防空。越戰後期可以下視的預警機還沒開始鋪量,俄羅斯的A-50下視能力也不靠譜。 圖:美軍空襲打擊流程。依靠先進裝備和高效指揮能力,美軍已經穩妥實現72小時打擊流程,每天不斷滾動更新,從而實現大規模進攻性空中戰役的有效進行。俄軍空襲能力至少在敘利亞表現不佳,也就是個作秀水準。甚至整體來說,俄軍現在的體系還不如70年代中後期的美軍,畢竟他的反輻射作戰還是依賴於攻擊發起前的標定,往往只能打固定目標,KH-31飛彈還要換導引頭才能覆蓋頻段,而標準反輻射飛彈已經不需要了。 圖:2019年國內演習中俄軍武直誤擊記者,導致多人遇難。這種導航、通信、地圖水平,著實不符合現代信息社會的標準。 圖:敘利亞俄軍蘇-25與美軍捕食者無人機。俄軍缺乏長航時無人機,這體現出其通信、電子、無人機等領域的嚴重不足,導致俄軍缺乏低對抗環境中的長時間監視、敵我識別能力,這在反遊擊戰中尤為不利。
問:堂主,再問一個蘇德戰爭的問題。莫斯科戰役前,蘇聯紅軍中能打的、會打的,除遠東地區外基本都被殲滅了,而且己方幾十萬幾十萬的成建制團滅,對繼續戰爭的毅力和贏得戰爭的信心幾乎是摧毀性打擊。在這種情形下,蘇聯依靠什麼鼓舞人心士氣繼續戰爭?特別是將連槍都端不穩的新兵組織起來,給予他們足夠的勇氣直面德國人,而不是一開打就崩潰?打到莫斯科的時候,實際上德軍自己也已經不行了,雖然他的總損失人數不算特別多,但是這個原因是在於41年下半年,戰鬥大部分都是摩託化部隊衝衝衝圍圍圍,步兵部隊基本都是跟在後面喊666,還有幫忙處理包圍圈的任務,本身戰鬥強度和烈度都不高。 圖:41年下半年只有列寧格勒打成了城市保衛戰,其它地方都是一鼓而下。而承擔了絕大部分DPS的機械化部隊,在一連串的進攻裡面基本上已經逐漸衰竭,十幾個裝甲師只有六、七百坦克,戰鬥力只有開打時候的五、六分之一了。蘇聯人損失再慘,剩下的戰鬥力也不止開打前的五、六分之一嘛,好歹開戰前五百多萬軍隊,到莫斯科戰役前也就損失四百多萬。 圖:莫斯科戰役中的3號突擊炮。41年11月底時,德軍有1170輛坦克,蘇軍有774輛坦克,這是蘇軍反擊階段的開始。雖然德軍坦克多,但是蘇軍掌握主動權,可以集中使用坦克部隊。矛頭鈍了,就沒法破開蘇軍的防線,只能讓步兵慢慢的一天一兩公裡甚至幾百米速度推進,甚至根本就推不動。而莫斯科前沿離後勤基地太遠,實際上也沒足夠的彈藥支持作戰,這樣打起來只能慢慢消耗,根本不存在什麼攻擊力。 圖:戰爭形勢不利並不可怕,有深厚底蘊和濃厚精神的偉大民族哪個不曾瀕臨絕境,只要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中多數人願意為保衛自己而奮鬥,那戰爭就總有轉機。莫斯科戰役時,蘇軍316師中尉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季耶夫動員戰士們: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隨後他與敵坦克同歸於盡。 圖:人都有求生本能,有改善生活狀況的本能。你是一個蘇軍戰士,看到德國人燒殺搶掠的場面,想想你自己的父母妻子會不會遭遇同樣的場景,然後還不敢去戰鬥?那好,不就是貪生怕死嗎,軍事法庭和督戰隊等著你。等死,死國可乎!
問:感謝堂主老師連續幾期介紹戰列艦、巡洋艦等,能否再詳細說說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等的起源歷史沿革?驅逐艦當初就是幹雜活的,趕魚雷艇這些蒼蠅,護衛艦起源似乎比較高檔,怎麼現在不如驅逐艦了?護衛艦這個詞FRIGATE,在風帆時代就是低於BATTLESHIP OF LINE的下一級船,看名字就知道,BATTLESHIP OF LINE就是能上戰列線也就是LINE的船,就是後世我們說的戰列艦,屬於重火力軍艦。戰列艦集中起來上戰列線,FRIGATE則是部署在需要分散使用的場合,要求比較好的航海性能、續航力,對火力要求比較低一點,比如說搜索、通信、私掠、反海盜還有欺負非歐洲國家之類的行動。這些船我們一般翻譯叫巡航艦,現在臺灣地區也還是叫拉法葉級巡航艦。 圖:巡航艦通常只有1-2層炮甲板,重量比戰列艦輕,於是速度更快一些,帶的補給品也更多。 圖:法國拉菲特級是純血frigate,美蘇中英護衛艦以反潛為主要任務,拉菲特不是,它沒有反潛裝備和武器,只有近程防空和反艦飛彈,再就是100毫米艦炮,只能做反艦和有限的對地打擊任務。進入蒸汽時代後,代替這些FRIGATE的其實是CRUISER也就是巡洋艦,美國人二戰時期執行護衛艦任務的是DE護航驅逐艦,而不是護衛艦,現代護衛艦這個詞主要還是英國人的影響。 圖:二戰美國坎農級護航驅逐艦共建造72艘,滿排1500噸,最高航速21節,3門76毫米艦炮、3個533魚雷發射管、3門雙聯40高炮、8/10門20高炮、深水炸彈投擲槽2座,深水炸彈投擲器8座,刺蝟彈發射炮1座。所有數據均顯著低於同期驅逐艦。
圖:二戰時護衛艦有2種:一是護航驅逐艦,歐洲國家稱護衛艦Frigate FF,美國稱護航驅逐艦Destroyer Escort DE;二是近海巡邏的護衛艦或海防艦。二戰後北約將排水量3000噸以下的護衛艦和護航驅逐艦統一稱護衛艦,從這開始它就比驅逐艦低一級了。迪利級護衛艦是美國二戰後設計的第一代護衛艦,共13艘,於1974年全部退役。標排1280噸,滿排1892噸,最高航速27節,有2座MK-33型雙聯76艦炮,兩座MK-11「刺蝟」彈發射器和兩座MK-32三管324魚雷發射器。1962年在美軍FRAM計劃中,迪利級被拆去了後主炮,騰出空間裝備DASH遙控無人反潛直升機。
至於驅逐艦就是用來驅逐魚雷艇的,所以叫魚雷艇驅逐艦。
問:昨天文章介紹了北方工業公司的「班組任務支援無人機動平臺」(CTSUMP),提到了「該車體採用6X6無懸架全地形車身」,是不是說明它和「山貓」一樣,是個跑不快的拖拉機呢,這樣對它遂行任務有什麼影響?這類軍事設備現在是否成熟,能夠裝備部隊嗎?它不一定適合所有的軍事任務吧,是不是只適合小分隊行動或者邊境巡邏?如果對速度要求不高,能否採用全電推動,六個輪胎輪轂內裝電機,這樣還能節省傳動結構和重量。電池現在環境適應性,還有本身的儲能能力還是不夠的,現在你看東北電動車多麼?沒法用啊。
問:驅逐艦的全稱不是魚雷驅逐艦?是用來對付那些魚雷艇、小型炮艇、潛艇等小型艦船的?是的,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驅逐艦是英國人在19世紀末搞出來的,當時英法關係緊張,英國人怕法俄聯軍的魚雷艇跑去滅家,於是搞出相比魚雷艇航速快、噸位大、火力猛的驅逐艦來欺負魚雷艇。早期驅逐艦是不能像巡洋艦一樣出遠海的,後來的雷擊驅逐艦是驅逐艦大型化以後的產物(一戰及以後),雷擊指的是武器,和現在的飛彈驅逐艦是一個意思。 圖:1894年的英國「哈沃克」號驅逐艦,因為魚雷艇不抗打,所以驅逐艦也不需要什麼重武器,便宜才最重要。
問:帥氣堂主,如今遠射程制導武器橫行,能否用履帶式底盤的FM3000替換紅旗17,提高防空能力?當然可以了,實際上紅旗17現在也在想辦法裝中遠距離的防空飛彈。
問:最近珠海號飛彈驅逐艦等一批主戰裝備退役,某堂說蒸汽輪機生活設施不好,賣不了又落後了只能這樣,崽賣爺田不心庝啊!此艦服役時間剛二十多年,經過現代化改裝後實力明顯提升,把它們派到南西沙充當門神逛悠,配以053、22艇、基洛級潛艇等二線艦艇,島上的蘇-30提供掩護,也足以威攝越軍,保衛我國的海洋經濟利益,守門員它不香嗎?053在南海就是作這個用的啊,拿去對峙也是,基洛可不算二線裝備。珠海、湛江兩艦作為老旅大,最大的問題是艦體太老了,老051的艦體鋼材太老,到服役末期鏽蝕漏水很嚴重,這一點在《軍工記憶》講052驅逐艦那期有提到,之前退役的051平均一年也就出海一個月,南海艦隊在出海這塊壓力只會更大。而且051那個蒸汽動力不光在低緯度運行會相對短壽,輪機艙那溫度再加上南海的氣溫,艙裡的艦員是很痛苦的。 圖:珠海號。不要對這些老裝備有什麼幻想,他們能用這麼久全靠出海時間短,不然早就報廢了。
問:堂主,地鐵站安檢機邊常見一個防爆桶,一般用布裹起來,這玩意兒就是一個鋼罐麻?萬一檢出意思爆炸物,就扔桶裡撤離,等待專業排爆警力抵達,是這意思?那個是硬扛爆炸物的,堂主有次去外地坐地鐵,明確看見桶的外面寫著能扛幾公斤TNT。
問:帥氣的堂主,以前看你提到過,漢斯的88炮炮管是拼接的,有結構圖或者照片嗎,如何保證氣密性、強度、整體精度?採用這種結構的原因是什麼呢?中間加粗的部分就是雙方交接了,就相當於你裝架子之類的,一頭插一頭進去擰螺絲。分段結構可以用比較差的深孔鑽,而且良品率也更高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便宜適合大批量生產。
問:堂主,這次液化天然氣爆炸威力如此之大,請問與軍用雲爆彈相比哪種破壞效果強一些?其實差不多,就看擴散後的點火時機,點火時機好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如果點火時機水平差不多,畢竟燃料數量大得多,那威力肯定是罐車更大。不要老覺得軍用的東西就猛,實際上,核電站出重大事故,導致的放射性汙染,堪比幾千顆原子彈,例如車諾比。
問:帥堂,介紹一下法國人仔搖擺炮塔的AMX-13輕型坦克唄,不懂啥叫搖擺炮塔,給個迷你啦。//堂總,坦克炮塔有幾種連接方式?法國人輕坦為什麼用搖擺炮塔 有什麼優勢,現在怎麼沒聽說有哪個坦克再用搖擺炮塔了?搖擺炮塔就是一個炮塔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負責水平指向,上部負責垂直俯仰,動起來就像搖擺的一樣。這個設計主要是當年有了反坦克飛彈,在大家都放棄防禦的那幾天走的歪路,這麼搞沒法布置厚重裝甲,接縫處也漏氣,沒法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所以很快就被證明是一條死路。 圖:上部炮塔主要負責安裝火炮耳軸控制俯仰。 圖:遊戲裡的彈夾炮打著雖爽,但這小身板,一看就像巴黎一樣弱不禁風。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