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我國正在測試一款據稱能在2小時內到達地球任何地點的噴氣式發動機,這種動力系統有個聽起來有點中二的名字,叫做「站立式斜爆轟衝壓發動機」,英文簡稱sodramjet。
與此同時,在11月29日,《中國航空學報》刊登的報告中也提到了這件事情,而軍事雜誌《兵工科技》也在12月3日對此進行了報導,足以證明事情的真實性。
目前,從公開的資料上可以看到,這款「站立式斜爆轟衝壓發動機」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高溫氣體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姜宗林所領導的科研小組設計,理論上可以讓飛行器達到16馬赫的速度。
所謂「爆轟」是一種高超聲速燃燒過程中的極限形式,通常在毫米級空間和微秒級時間內釋放出超過70%的能量。其熱效率比傳統的等壓燃燒模式高出一半。採用「爆轟模式」作為高超聲速推進,具有極高的反應效率,可以大幅縮小發動機尺寸,大大提高發動機的推力裕度。
而根據研究團隊提供的影片顯示,當「站立式斜爆轟衝壓發動機」啟動時,其燃燒室的噴口就像科幻電影裡的宇宙飛船一樣閃閃發光。
其實,在超燃衝壓發動機領域,我們已經迎頭趕上美國,無論是JF12「高超巨龍」高超音速推進風洞的建成,還是世界上首臺航空煤油超燃衝壓發動機的誕生,或者是「凌雲二號」臨近空間平臺超燃發動機的研發,都證明了這一點。
而美國的X-51A驗證機、和澳大利亞聯合進行的低成本HIFiRE超燃衝壓發動機計劃均遇到了瓶頸,多次失敗。
不過,我們之前的超燃衝壓發動機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推力不足、油耗高且燃燒不穩定。而現在姜宗林團隊的「站立式斜爆轟衝壓發動機」,經過9倍音速的風洞試驗,證明它的發動機的推力、燃油效率和運行穩定性是空前的,這意味著我國突破超燃衝壓發動機最後的技術難題,已經可以開始進入實際研發和工程應用階段。
那麼「站立式斜爆轟衝壓發動機」會實際應用在哪些方面呢?很多人會想到新一代高超音速客機,4分鐘從北京到上海的確很誘人。有人會聯想到空天飛行器,甚至是高超音速飛彈,不過大家最興趣的還是亞軌道轟炸機。
目前,我們正在研製轟-20隱身轟炸機,據說它的性能堪比美軍的B-2和B-21,但從總體來看,它依然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飛行器。即使真的能夠進行超音速飛行,從中國飛到美國,走最近的北極航線也要十幾個小時,往返就是近30個小時。
如此漫長的旅途,不僅對飛行員的生理和心理提出了巨大的考驗,而且途中遭遇攔截的可能性和空中加油的難度都不斷增加,這顯然不是最佳選擇。
而「站立式斜爆轟衝壓發動機」和其他類似的超燃衝壓發動機成熟之後,我們可以打造亞軌道轟炸機,從大氣層邊緣甚至是近地軌道接近美國,以16倍的音速將原先十幾個小時的路程變成一個小時,往返最多也只要兩個小時。
以往,這一切都只是空想,而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認真考慮這個方案了。
轟-20雖然先進,但依然沒有突破傳統思維,它雖然還未真正面世,但已經「過時」了,未來的舞臺僅僅只在東亞、西太和第二島鏈範圍之內。
而「站立式斜爆轟衝壓發動機」的出現,讓我們真正可以突破島鏈的限制和地理上的阻隔,從此我們在維護世界和平、維護自由貿易有了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