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溯源:鬼神之爭——「大和」級戰列艦的設計方案

2021-02-15 戰艦世界

「大和」級戰列艦


20世紀30年代,日本海軍受制於《五國海軍條》限制,打起了以質取勝的主意。日本人的想法很簡單,經過計算,無畏艦的戰鬥力大約為前無畏艦的1.5倍,那麼如果建造戰鬥力是現有戰列艦威力1.5倍的新式戰列艦,就可以獲得對美的優勢。不過日本人的想法過於一廂情願,因為1935年美國GDP為696億美元,日本只有64億美元,兩者根本不是同一量級的選手。實際上美國在設計「蒙大拿」級時根本不考慮巴拿馬運河通過能力,至於數量上,第一批計劃為5艘,除此之外還有後續的計劃。可以說貧窮限制了日本人的想像力。

「蒙大拿」級戰列艦

既然有了思路,1933-1934年間日本艦政本部也就開始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新艦暫稱為「超戰艦」。日本人覺察到美國可能正在建造16寸(406毫米)主炮的新式戰艦,因此決定新艦口徑務必須超過美國戰艦。當時主持艦政本部第四處的是「造艦鬼才」藤本喜久雄,其基本設計標準是:排水量5萬噸,航速30節,裝備9門20寸(510毫米)主炮,裝甲防護必須能夠抵抗住20000—38000米距離上406毫米炮彈的直接命中,同時水下防禦保證抵抗住10枚戰鬥部500公斤魚雷的命中。

在最初的設計方案中,「超戰艦」總體設計類似於英國「納爾遜」級,主炮全部放置於前部。但是當時日本人的技術不過關,連製造410毫米主炮都耗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直接製造510毫米炮的風險實在是難以承受。因此艦政本部傾向於使用460毫米主炮。

艦政本部最初方案

1934年7月,艦政本部提交了改進後的方案,排水量67000噸,航速31-33節,9門460毫米主炮,布置方式也是位於艦艏。

改進後的艦政本部方案

1934年發生的*友鶴事件*(點擊了解友鶴事件)暴露了藤本設計的軍艦存在嚴重的復原性問題,藤本因此而受罰,1935年初鬱鬱而終。福田啟二接替藤本負責「超戰艦」的設計,同時,在前面爭鬥中失勢的平賀讓也回到了該部擔任技術指導。平賀讓因為在設計理念中堅持自己的觀點,與各部門設計師多有衝突,因此有「平賀不讓」的諢稱。平賀在回到艦政本部後,自然要貫徹自己的理念。但是當初藤本喜久雄及其心腹江崎巖吉和石川信介分別提出了三種設計方案,而艦政本部堅持以這三套方案為基礎進行設計,平賀只能採取偷梁換柱方式體現自己理念。

藤本喜久雄(左)與平賀讓(右)

雖然以山本五十六為代表的航空派極力抵制新戰列艦的建造,但是以伏見宮親王和大角岑生等為代表的死硬戰艦派還是堅持繼續建造「日本的象徵」。因此海軍軍令部還是在1935年4月以原來藤本的方案為基礎,確定了代號A-140的計劃。艦政本部以此為基礎,總共設計出了多達32種改進方案。這些方案設計的戰艦排水量5-7萬噸不等,動力裝置在蒸汽輪機和柴油機之間隨意組合,航速24-32節不等,主炮口徑460-510毫米不等,數量8-12門不等,布置方式幾乎窮盡了各種可能。

A-140方案,全部設計的基礎

A-140方案藝術畫

A-140F4方案

A-140F6方案,也就是最終方案

相關焦點

  • 敢與「大和」爭高下的英國超級戰列艦,N3級,下周上線!
    所以,說起來讓英國人最緊張的事情,那自然就是其他某個國家,打算建造一支和自己一樣龐大的艦隊,或者想建造一種比皇家海軍戰艦更強的戰列艦。在這種背景之下,日本人在一戰尚未結束之時,就率先把海軍武備競賽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就是搭載了16英寸艦炮的長門級戰列艦。
  • 【艦聞艦評】神鬼之爭——日本海軍在條約及其後條約時代戰列艦設計技術之路
    ,設計建造了扶桑級和伊勢級戰列艦,以此積累了日本海軍對於戰列艦的設計經驗,培養了一批人才。在這期間,兩人分別設計出了令世人驚嘆的戰艦。首先,平賀讓設計出了夕張號輕巡洋艦,巧妙地將5500級的火力裝載在了2200級輕巡洋艦的艦體身上,令各國海軍為之側目。
  • 海軍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大和」號
    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戰列艦,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美海軍在數量上的優越地位。於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艦補充計劃時,確定了「大和」型戰列艦的設計與建造。按照最初的A-140方案,新戰列艦正常排水量69,500噸,長294米,寬42.4米,吃水10.4米。輸出20萬軸馬力,航速最高31節,續航力8,000海裡/18節,裝備460毫米主炮9門。有意思的是,按照這個方案,新艦的3座3聯裝主炮將和英國的納爾遜級戰列艦一樣,集中配置在前甲板。這種火炮配置方案的主旨在於能夠集中火力,而問題在於一旦有一座炮塔被擊中,很有可能對3座炮塔都造成損害。
  • 消失的舷號|大和級的頭號勁敵!若順利出世,恐成為史上最強戰列艦!
    由於早已確認日本不會加入合約,因此美國設計了裝備406mm炮,排水量35000噸的北卡羅來納級以及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但因為這兩級戰列艦都太小,限制了性能,美國又設計了45000噸的依阿華級戰列艦。美國很快就得知日本將要建造超級戰列艦,美國隨即展開新型超級戰列艦的設計。該型戰列艦按照設想,將會擁有依阿華級戰列艦強大的火力以及更強的防護水平。
  • 大和級戰列艦有剋星?蒙大拿:不好意思!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單以性能數據對比,除了航速和火控,衣阿華級不論在噸位尺度上,還是在火力防護上,都與大和級差距明顯。唯一能與大和級匹敵的戰列艦是美國海軍在衣阿華級之後計劃建造的蒙大拿級,其滿載排水量超過70000噸,裝備12門406毫米艦炮,各方面性能都非常接近大和級,以至於有種說法認為,蒙大拿級就是為了克制大和級而設計的。
  • 英國人為何說「大和」號是一群耍詐的日本人設計的最糟糕戰艦?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一般軍迷們普遍認為,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特別是全狀態下的「大和」號戰列艦(「
  • 《解剖戰艦:大和》 Part1+Part2
    「大和」被賦予在戰鬥中殲滅美國戰列艦的任務和與之相稱的實力,但卻從未在戰場上與之相遇。「大和」和她的姐妹艦「武藏」都被美國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機擊沉。作為海戰戰術革命性進步的結果,這些艦載機已經成為艦隊的主要打擊力量,同時使得戰列艦隻能屈居二線。
  •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最後是怎麼沉沒的?
    當然它也是「二戰」軍迷無人不知並為之傾倒的海軍大型武械。該艦屬「大和級」首艦,次艦為「武藏」號戰列艦,第三艦改為「信濃」號航母。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3000噸,3聯裝457mm主炮三座(前二後一,歷史上威力最大的艦炮)。單座炮塔重量2700噸,相當於一艘日本「秋月」級驅逐艦的排水量。每發炮彈1.5噸。最大射程42公裡。副炮155mm艦炮3聯裝6門。
  • 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
    關於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首先一個原因就是補充當時IJN(日本帝國海軍)的實力。海軍艦艇的服役時間十分有限,至大和級正式立案時,日本海軍的主力戰列艦除長門級之外,金剛級已經處於超期服役的狀態,扶桑級和伊勢級也已經服役了近20年,整體的技術也已經落後於當時的時代,且改造的空間也已經不大,急需新的主力艦進行補充。
  • 二戰期間服役的大和號戰列艦,為何被稱為是一艘海上怪獸?
    當年大和號戰列艦就是在這條造船渠生產的大和號戰列艦的優越之處1.主炮口徑遠超其他戰列艦大和號戰列艦共裝備了三座三聯式的艦載炮,每座裝備有三門火炮。但戰艦則不然,過大的後坐力會讓戰艦在水面上的姿態發生較大的變化,瞄準系統也需要等到船體恢復正常水平才能夠進行下一輪射擊。寬大的船體能夠讓大和號戰列艦有效的抵消一部分的後坐力,且恢復正常射擊姿態的速度也要快於同時期其他國家的戰列艦。
  • 《戰艦》巨艦情結——「大和」號傳說的誕生與發展
    此次座談會有永村清(前技術中將)、中村小四郎(前技術大佐)、稻川精一(前技術大佐)、原吳廠造船部設計主任且參與「大和」號建造的牧野茂(前技術大佐)、「大和」號基本設計工作人員松本喜太郎(前技術大佐)和參與「武藏」號建造的榊原鉞止(原三菱長崎造船所造船設計部長)六人出席。而此文記錄了座談會中各要員談及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主要要點、建造趣事等等,可以說是真實可靠的。
  • 超大和級戰艦——武藏改二
    在日本,大和級之後的戰列艦計劃共有2個——改大和級戰列艦和超大和級戰列艦。
  • 「大和」戰列艦的覆滅之路
    大和,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戰列艦。它是人類工業發展的奇蹟,是眾多海戰粉絲心中的夢想。
  • 「戰列艦大和號」VR復原計劃探秘
    宮武一貴在現場包括很多橫須賀出身的日本人都參加了這個復原項目,其中包括曾經在《超時空要塞MACROSS》中擔任戰鬥機「巴爾基利」機體設計工作的宮武一貴(負責機械設計),橫須賀市長吉田雄人、「三井造船」的顧問道家成一等人
  • 劇透 | 世界最冷的超強戰列艦,也許不久後,就要來到《巔峰戰艦》了哦~
    按照這位領袖的最初想法,蘇聯海軍應在1947年之前建成多達15艘裝備457毫米艦炮,標準排水量高達54000噸的超級戰列艦!而這種戰列艦,就是後來被稱為「蘇聯」級戰列艦的23型戰列艦。如果該級戰列艦真的按照這一指標建造出來,毫無疑問將會成為能與「大和」級匹敵的超級戰艦。
  • ——戰艦「大和」傳說的誕生與發展
    對此,也有不少人進行過調查,如原勝洋編著的《戰艦大和全資料》就按時間順序,從各個方面,如書籍、報紙雜誌、電影等,對「大和」號的資訊做了匯總;而在《戰艦大和100個雜學》一書中,作者戶高一成也以「大和級的文獻學」、「以大和級戰列艦為舞臺的電影」、「海底大和號的探索」為題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紹。
  • 大艦巨炮的巔峰,盤點各國最頂級的戰列艦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英國)1936年,各國籤署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實際未生效),規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大於14英寸,在此標準下,英國取消了建造裝備15英寸以上口徑主炮戰列艦的計劃,並制定了排水量35000噸,安裝3座四聯裝356毫米口徑主炮,航速26節的戰列艦方案。該型戰艦全長227米,艦體長寬比7.23:1。
  • 二戰期間的大和號戰列艦,被稱作是一艘海上怪獸,為什麼最終沉沒?
    為了在海軍發展方面超越其他國家,日本決定在戰艦的性能上下功夫。雖然日本的資源較為匱乏,可是日本從未停止過對戰艦的研製,最終日本成功研製出了大和級別的戰列艦,其中就包括大和號戰列艦。雖然大和號戰列艦非常「耐揍」,但是它也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它的彈藥庫位置都設計的十分相近,一旦有一個彈藥庫遭到破壞,就會迅速波及其他彈藥庫,進而會對整個軍艦造成嚴重的損傷。
  • 二戰期間的大和號戰列艦,被稱作是一艘海上怪獸,為何最終沉沒了?
    為了在海軍發展方面超越其他國家,日本決定在戰艦的性能上下功夫。雖然日本的資源較為匱乏,可是日本從未停止過對戰艦的研製,最終日本成功研製出了大和級別的戰列艦,其中就包括大和號戰列艦。並且同時代也沒有其他戰列艦的防護裝甲厚度可以超越它。雖然大和號戰列艦非常「耐揍」,但是它也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它的彈藥庫位置都設計的十分相近,一旦有一個彈藥庫遭到破壞,就會迅速波及其他彈藥庫,進而會對整個軍艦造成嚴重的損傷。
  • 世界第一戰艦「大和」號沉沒之謎
    「大和」號戰列艦是二戰期間日本建造的一艘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 這艘日本傾全國之力建造出來的大炮巨艦,在二戰多次海戰中只在一旁「打醬油」。等到日軍窮途末路時,它卻以悲劇的「自殺式行動」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