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級戰列艦
20世紀30年代,日本海軍受制於《五國海軍條》限制,打起了以質取勝的主意。日本人的想法很簡單,經過計算,無畏艦的戰鬥力大約為前無畏艦的1.5倍,那麼如果建造戰鬥力是現有戰列艦威力1.5倍的新式戰列艦,就可以獲得對美的優勢。不過日本人的想法過於一廂情願,因為1935年美國GDP為696億美元,日本只有64億美元,兩者根本不是同一量級的選手。實際上美國在設計「蒙大拿」級時根本不考慮巴拿馬運河通過能力,至於數量上,第一批計劃為5艘,除此之外還有後續的計劃。可以說貧窮限制了日本人的想像力。
「蒙大拿」級戰列艦
既然有了思路,1933-1934年間日本艦政本部也就開始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新艦暫稱為「超戰艦」。日本人覺察到美國可能正在建造16寸(406毫米)主炮的新式戰艦,因此決定新艦口徑務必須超過美國戰艦。當時主持艦政本部第四處的是「造艦鬼才」藤本喜久雄,其基本設計標準是:排水量5萬噸,航速30節,裝備9門20寸(510毫米)主炮,裝甲防護必須能夠抵抗住20000—38000米距離上406毫米炮彈的直接命中,同時水下防禦保證抵抗住10枚戰鬥部500公斤魚雷的命中。
在最初的設計方案中,「超戰艦」總體設計類似於英國「納爾遜」級,主炮全部放置於前部。但是當時日本人的技術不過關,連製造410毫米主炮都耗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直接製造510毫米炮的風險實在是難以承受。因此艦政本部傾向於使用460毫米主炮。
艦政本部最初方案
1934年7月,艦政本部提交了改進後的方案,排水量67000噸,航速31-33節,9門460毫米主炮,布置方式也是位於艦艏。
改進後的艦政本部方案
1934年發生的*友鶴事件*(點擊了解友鶴事件)暴露了藤本設計的軍艦存在嚴重的復原性問題,藤本因此而受罰,1935年初鬱鬱而終。福田啟二接替藤本負責「超戰艦」的設計,同時,在前面爭鬥中失勢的平賀讓也回到了該部擔任技術指導。平賀讓因為在設計理念中堅持自己的觀點,與各部門設計師多有衝突,因此有「平賀不讓」的諢稱。平賀在回到艦政本部後,自然要貫徹自己的理念。但是當初藤本喜久雄及其心腹江崎巖吉和石川信介分別提出了三種設計方案,而艦政本部堅持以這三套方案為基礎進行設計,平賀只能採取偷梁換柱方式體現自己理念。
藤本喜久雄(左)與平賀讓(右)
雖然以山本五十六為代表的航空派極力抵制新戰列艦的建造,但是以伏見宮親王和大角岑生等為代表的死硬戰艦派還是堅持繼續建造「日本的象徵」。因此海軍軍令部還是在1935年4月以原來藤本的方案為基礎,確定了代號A-140的計劃。艦政本部以此為基礎,總共設計出了多達32種改進方案。這些方案設計的戰艦排水量5-7萬噸不等,動力裝置在蒸汽輪機和柴油機之間隨意組合,航速24-32節不等,主炮口徑460-510毫米不等,數量8-12門不等,布置方式幾乎窮盡了各種可能。
A-140方案,全部設計的基礎
A-140方案藝術畫
A-140F4方案
A-140F6方案,也就是最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