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外艦聞特約稿,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在購置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之後,日本在金剛號戰列巡洋艦的基礎之上,設計建造了扶桑級和伊勢級戰列艦,以此積累了日本海軍對於戰列艦的設計經驗,培養了一批人才。但正當日本海軍準備放開手腳,實現自己的八八艦隊的夢想之時,《華盛頓海軍條約》卻終止了日本對於戰列艦的種種設計,只能留下長門,陸奧兩艘艦船可供發揮。
但是這30年的海軍假日並未使日本停下腳步,而是將自己對於戰列艦設計的嘗試轉移到重巡及其他艦船之上,並在之後應用於《倫敦海軍條約》及其後條約時代戰列艦的設計之上。而這其中,以海軍造船中將——平賀讓和海軍造船少將——藤本喜久雄這兩個人的合作與爭論為代表。那麼從這開始,沿著這兩個人的道路,來探尋日本海軍在條約及其後條約時代戰列艦設計的技術之路。
一、合作之下的big 7
平賀讓是日本海軍資格很老,與海軍各部門關係最好的艦船設計師。自1909年從英學成歸來之後,2月3日成為艦政本部第四部部員,並與同年擔任帝國大學工科院講師,作為一個31歲就能成為海軍技術骨幹的天才,並且它的履歷和學習時間就註定了在海軍假日期間,成為艦船設計的保守派,但是在十分講究論資排輩的日本海軍裡,而且有設計出令人驚嘆的夕張號輕巡洋艦之下,平賀讓註定會成為日本海軍一大流派的領頭羊。
相較於保守的平賀讓,與1920年正逢海軍假日剛開始才進入艦政本部第四部的藤本喜久雄比平賀讓年輕10歲,資歷相較於平賀也不高。和平賀讓一樣,藤本也去過英國,但是,由於是在英國考察而不是學習,所以藤本喜久雄深知日本與歐美的差距。與平賀讓相比,在英國學成歸來之後想到的則是如何再艦船上面做出創新,用新技術趕上並超過國外。
1920年,正是第四部主任平賀讓和骨幹部員藤本兩人在一起合作的時光。兩人在這期間設計的戰列艦就是長門級戰列艦。作為「big 7」中火炮口徑最大的戰列艦,兩人合力,在減少裝甲厚度的情況下,增加水密隔艙來增加艦船浮力用以減少艦船破損所帶來的的浮力問題,而這個正是出自於藤本喜久雄之手。但是平賀讓也確定了日本戰列艦一體化三角骨幹塔式艦橋和主炮的布局。可以說,長門級戰列艦成為了日本海軍加賀級戰列艦和天城級戰列巡洋艦的參考模板,也是日本海軍設計最為成功的戰列艦(當然,陸奧那個倒黴孩子······)。
二、創新,變革,缺陷,糾結與意外
隨著1920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和「海軍假日」的到來,所有對於戰列艦的思考只能轉移到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其他艦船之上進行試驗。在這期間,兩人分別設計出了令世人驚嘆的戰艦。首先,平賀讓設計出了夕張號輕巡洋艦,巧妙地將5500級的火力裝載在了2200級輕巡洋艦的艦體身上,令各國海軍為之側目。而藤本喜久雄設計出來的「吹雪」級驅逐艦,則是革新了人們對於驅逐艦的關注:飛剪式艦艏、高幹舷、重火力、高雷擊和38節高航速令世界各國海軍重新審視自己對於小學生的設計,並且在小學生的設計中,藤本開始嘗試大量使用電焊技術,節約了工時,也使得吹雪型及其改型共計24艘新艦能在海軍假日前10年陸續服役。
(註:與陸軍空軍不一樣,海軍的實驗艦艇一般會編入現役並且投入實戰。例如美國的中途島級航空母艦;日本的夕張,島風兩艦;英國的前衛,暴怒;中國的052A等等。而武器裝備原來在實戰艦艇,現在則是由專門的武器綜合實驗艦測試。例如中國的畢昇)
雖然兩人設計出了如此經典的艦船,但其實兩個人的設計有很大的問題:首先,由於軍令部的「以質取勝」的思想加上夕張號設計的成功,令藤本設計的艦船哪怕做在大的改進,在穩定也是「頭重腳輕」。而平賀讓所設計的戰艦其實也是問題多多——在加古級的設計上,由於加古幹舷太低,導致下層舷窗常年關閉——否則一旦打開,其他艦船擊打的水花都能飛濺近船裡的「水族館」;而妙高級前三艘則是日本海軍「餓狼」的集大成之作:居住環境太過惡劣,過於追求火力導致兩舷不穩,壓縮艦體導致散布過大。(所以才有大和旅館是吧)
其實不止是平賀,藤本也設計過重巡洋艦。比如最上號就是打著輕巡洋艦的旗號設計成為重巡洋艦的標準,並且率先試用了155mm三聯裝炮——這之後又成為了大和號戰列艦的副炮和大澱號輕巡洋艦的主炮,改變了原先的設計。但是火炮散布過大的問題直到利根號重巡洋艦「延時射擊」技術的出現才解決。
在動力上,藤本在大鯨號潛艇補給艦上率先裝上柴油機,以解決由於長期使用油煤混燒和新興重油專燒鍋爐所帶來的小型艦體動力問題,之後又在日進號上繼續研究。雖然藤本採用新興造船技術以便取得和各國海軍相比下的優勢,但是為了這個目標,藤本犧牲了艦體的安全性。並且由於新興技術還不成熟,導致了日後「昭和海軍三大事件」的發生,當然,這是後話了。
在這期間,平賀讓和藤本喜久雄兩人的分歧不斷加大,但任有合作(赤城,加賀的改裝。而且吐槽一句:彎煙囪不是萬能的,但是煤煙倒灌和艙室加熱是萬萬不能的)。但是在這之後,由於藤本喜久雄私自更改了妙高號的設計導致了平賀與藤本兩人的爭吵甚至是決裂。最後以平賀讓出走艦政本部,藤本喜久雄就任主任,平賀讓徹底與藤本喜久雄為敵。
1929年,日本海軍召開技術大會,尋求新艦的設計方案,用以取代日本的老艦金剛級戰列艦。平賀讓和藤本喜久雄分別拿出方案,但是兩人一拿出方案就開始互相指責批判打嘴炮:藤本方案是炮塔分布分散,火力帶過長,裝甲薄易被打;而平賀方案則是炮塔過於集中,副炮分布和煙囪不合理,一開火徹底玩完。雖然金剛代艦由於《倫敦海軍條約》而不了了之,而且藤本方案設計合理,但是平賀讓的方案成為了大和級戰列艦設計的參考。在這之後藤本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設計,但是由於友鶴的傾覆而溘然長逝,藤本的努力付諸東流,平賀讓的弟子福田接替藤本上任,長達二十年的「神鬼之爭」就此結束。
結語
藤本喜久雄的倒下,平賀讓的回歸,大和的建造,標誌著長達二十年的「神鬼之爭」以平賀派的徹底勝利而告終。但是藤本所追求的東西有錯麼?難道真的是一無是處麼?以筆者看來利根號重巡洋艦,最上號重巡洋艦,蒼龍級航空母艦,明石號應急修理艦都是藤本留下來最好的遺產。電焊法有錯麼?陽炎級和夕雲級全部成功的採用的電焊法和大風、信濃號的悲劇給與了答案。柴油機不合適?日進號和明石號都採用了柴油機作為動力,並且都十分的成功。所以,艦船的設計應該是「小步快跑」,而不是「百米衝刺」,更不是「閒庭信步」。而爭論與折騰目的就是為了將技術提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亦或是將不成熟的技術化為成熟的系統。而不是害怕折騰故倒走舊路,因噎廢食,建造出一具名不副實的鋼鐵巨獸。
歡迎關注全球海上武裝力量中文資訊平臺「中外艦聞」,微信搜索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