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不僅是交戰雙方軍事力量的鬥爭,也是後勤保障的一場較量。抗美援越中美之間,不僅武器技術裝備懸殊,在支撐戰爭的後勤供應上,更是天差地別。
1950年10月中旬,志願軍入朝前,東北軍區後勤部在邊境地區共儲備糧食1.67萬噸,食用油400噸,乾菜920噸,這些物資的儲備,為保障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初期物資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志願軍進入朝鮮、戰爭完全展開之後,後勤還是極大地拖了志願軍的後腿。
第一次出國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沿用國內戰爭時期就地籌糧、部隊各自解決吃飯問題的老辦法根本行不通。志願軍的物資補給依賴國內供應,運輸線漫長,補給任務繁重。戰爭初期,志願軍用於運輸物資的400輛汽車,在戰爭開始僅僅三天後,在敵人的狂轟亂炸下就損失了一半。
因為後勤跟不上而造成前線部隊斷糧餓飯的情況經常出現。第一次戰役過程中,第42軍曾斷糧三四天,被迫挖土豆充飢。第40軍7個營餓飯3天。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為此大發雷霆,但是由於客觀困難太多、太大,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其實餅乾就是非常適合的戰地口糧。東北軍區後勤部曾嘗試大力組織餅乾生產供應。但現實問題擺在那裡:餅乾的成本高,生產相對複雜,而且餅乾的體積大,不方便攜帶,難以滿足部隊的需要。除了餅乾,還有什麼成本低廉、易於生產、便於攜帶的方便食品嗎?
困難難不倒中國人,答案就是:炒麵。按照70%小麥,30%大豆、玉米或高粱的成分生產加工一批樣品,這些混合的糧食經炒熟、磨碎後,再加入0.5%的食鹽,就成了易於保存、運輸和食用的野戰方便食品——炒麵。這批樣品運到前線後,因其既可避免做飯的炊煙暴露目標,且又食用方便,頗受指戰員的歡迎。
彭德懷和志願軍總部的其他首長看過樣品後也都十分高興,炒麵樣品在前線部隊試用後效果很好。彭總專門讓洪學智副司令員給東北軍區後勤部發了電報,告訴他們:「送來乾糧樣子,磨成面放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根據志願軍司令部的意見,從1950年11月下旬即第二次戰役發起前後,開始向前線大量供應炒麵。為此,東北人民政府專門下發了《關於執行炒麵任務的幾項規定》。《規定》把製作炒麵的任務向黨、政、軍、民層層分配,下達各單位每天製作炒麵的數量。在第二次戰役過程中,中共東北局又召開了一個專門會議,參加的人員包括東北地區的黨、政、軍各方面的負責人,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特地從北京趕來參加。會議的名稱定為「炒麵煮肉會議」。
「炒麵煮肉會議」部署了在一個月之內製作650萬公斤炒麵和52萬公斤熟肉的任務。即便這樣,如果讓前線的每一名志願軍戰士都吃上炒麵,那麼所需要的炒麵數量是驚人的。即使按照每人每月規定數量的三分之一供應,這個數字也已經達到741萬公斤。由於需求量巨大,而且要短時間內準備好,東北軍區後勤部就是全力以赴也趕不及。東北人民政府動員了一切力量,但最多也只能解決500萬公斤,因此存在很大的缺口。
周恩來總理獲悉這一情況後,立即指示政務院向東北、華北、中南各省布置任務,發動群眾炒麵。11月17日晚,政務院給各地下達炒麵任務,要求在一周內趕製60萬公斤炒麵,送往前線,其中北京承擔了5萬公斤。
於是,在1950年冬天的瑞雪中,中國大地上掀起了一個奇特的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男女老少齊動手,家家戶戶做炒麵,甚至街頭巷尾都支起了炒麵的大鍋,晝夜不息。炒麵特有的香味飄散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
周恩來總理還親自到北京市的一些機關視察炒麵落實情況,親自與機關的同志一起動手炒炒麵。周恩來總理左臂曾負過傷,炒麵時單靠右臂用力,面部的汗珠直往下流。一位女同志上前搶他手中的鏟子,周總理說:「不要緊!我們在國內受點累,這算不了什麼。志願軍在前線很艱苦,要把炒麵做好給他們當乾糧,支援他們打勝仗啊。」
在周恩來的親自關心和指示下,國內僅用20多天時間,第一批2000噸炒麵就送到了志願軍戰士的手中。有了炒麵,打仗時,戰士們隨身背著一條炒麵口袋,飢餓時抓一把炒麵塞在嘴裡,再吃上幾口雪,就可以堅持行軍作戰。
據統計,從志願軍入朝到1951年6月第五次戰役結束,共前運此類乾糧3萬餘噸,佔前運糧食總數的16.7%,其中大多數是炒麵。
即便如此,志願軍的給養和美軍比仍是地下天上。但是,就是這些最可愛的人,不叫苦、不抱怨,拋灑熱血,硬是打得那些吃飽穿暖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沒了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