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開始,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並很快向納傑夫、米桑、濟加爾、巴比倫、瓦西特等省份蔓延,演變成全國騷亂。
伊拉克政府10月2日起切斷巴格達以及中,南部的通訊網絡,10月3日實施宵禁,警察和軍隊不但出動了裝甲車,直升機,據說還有戰鬥機。
由於通訊中斷,伊拉克目前消息比較零散,但衝突還有持續,目前共造成70多人喪生,3000多人受傷。
伊拉克總理兼武裝力量總司令邁赫迪今天宣布,從即日起伊拉克全國將逐步解除宵禁。
示威者們主要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動員,要求改善生活條件,解決衛生、教育,福利和工作問題,打擊腐敗……
現在伊拉克人生活狀態是:供水,供電,能源保障時有時無,連普通公務員都已經數月沒有領到工資,而物價一天比一天高。當民眾連生存的基本需求都無法得到時,這個社會必定混亂不堪。
伊拉克不是非洲某個偏僻的部落式窮國,而是全球石油儲量第三,阿拉伯世界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曾經的富裕程度讓年輕的張召忠同志羨慕不已。
1979年,局座被派往伊拉克交流學習兩年,他一年的工資還不如伊拉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那裡家家有小汽車,教育免費,醫療免費,福利之高令人咋舌,局座買的電視機,電風扇,都是伊拉克工廠生產的。
1979年,正是薩達姆正式掌權的時候,薩達姆現在給人什麼印象?一個雙手沾滿了鮮血,十惡不赦的暴君。
可見,美國的話語霸權是何等厲害,單說薩達姆,有的人會察覺不到美國話語霸權。連起來看,「暴君」還有:利比亞的卡扎菲,埃及的穆巴拉克,葉門的薩利赫,突尼西亞的阿明,敘利亞的阿薩德,烏克蘭的亞努科維奇,委內瑞拉的馬杜羅,古巴的卡斯楚,還有伊朗的,朝鮮的……
他們之所以是「暴君」,唯一的判斷標準是他們的存在不符合美國利益。否則,如何解釋美國扶持了智利的皮諾切特,印尼的蘇哈託,菲律賓的馬科斯?如何解釋「民主女神」翁山蘇姬在西方輿論場的形象轉變?
2003年,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安理會上憑著一小瓶「洗衣粉」就義正辭嚴地摧毀了伊拉克,3月20日至5月2日,美軍在伊拉克投下炸彈3萬多枚,還有2萬枚巡航飛彈,美國人有意毀壞伊拉克的民用設施。
戰爭結束後,重建伊拉克計劃(自由貿易區部份)由美國副總統切尼的女兒麗斯.切尼負責,沒有人知道她賺走了多少錢,但重建呢?十六年之後,還是遙遙無期。
水,電,能源,交通,油田等國民經濟命脈產業,在戰爭前,都是伊拉克國有企業,這些肥肉被美國強行私有化,十幾家美國大公司排著隊爭搶伊拉克200多家國有企業。
自以為迎來「民主」春天的伊拉克人相信美國人是幫助伊拉克發展經濟,美國派來的「總督」布雷默說:把沒有效率的國有企業交給私人手中,對伊拉克經濟復甦至關重要。
復甦經濟?美國企業就像一根根吸管,將伊拉克財富源源不斷地吸到紐約,西雅圖,芝加哥,華盛頓的總公司裡。
吃幹抹淨後, 只有唯命是從的伊拉克政府得到了一點點賞賜,民眾一無所獲,這就是什麼十六年過去,一個產油大國口袋空空的主要原因。
伊拉克悲慘而且混亂,但在一些人筆下,伊拉克「民主」後變得美麗而富裕。有位「戰地女記者」曾在網上向中國網友說:伊拉克人均收入翻了六倍,新增人口六百萬……
親美大V乾脆靠想像力來寫伊拉克:男富女美,豪車巨宅,生活樂無邊。
伊拉克老百姓連生活保障都難以實現,這場騷亂之後,危機會更嚴重。
伊拉克已進入惡性循環模式:越混亂,越不能發展,越不能發展,越混亂……
任何一個正常人都知道,社會穩定才是發展的前提。如果一個人連坐公交車都要擔心炸彈爆炸,50高溫,空調沒有電,沒有自來水,你還講什麼「民主自由」?
把伊拉克誇成花的人,決不會移民到伊拉克,哪怕手續再簡單,他們也要在中國「苦悶地掙扎」。
局座說的當年伊拉克景像,還只是很小一部分。
薩達姆走的是世俗路線,政治主體是社會復興黨,摒棄宗教對生活的過度幹涉,以法律為日常準則,除了山區,幾乎沒有宗教審判。
伊拉克文盲比例,在奧斯曼帝國時期為99.5%,到了1957年是81.7%,80年代初下降到48%,文盲以老年人居多。
1978年5月頒布」全國義務掃盲「法令,並成了教育最高委員會,由國防部,教育部,安全部及復興黨黨部聯合組成。
凡是15歲到45歲男女,都必須參加學習班,期限21個月,到1981年,學習人數達到200萬。 掃盲學校為21853所,掃盲中心為1779個,還有「水上學校」「馬背學校」,學習一律免費。達不到掃盲標準的人,得不到就業機會,得不到銀行貸款,拒不參加還會被罰款,甚至坐牢。
伊拉克人整體教育在中東水平最高, 成效顯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80年代初,給薩達姆本人頒發了教育金質獎章。
伊斯蘭國家婦女地位如何?看看沙特就知道,女人開車也是去年剛剛被允許。
神權,君權,男權,統治了一切,在宗教勢力龐大的國家,女人只是財產,有時甚至不如一頭奶牛。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不能有快感和自由。
薩達姆的掃盲班,大多數對像就是女學生,到1991海灣戰爭之前,伊拉克的女學生人數:小學1165856名,中學278485名,大學78647名。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思想上的徹底改變。
現在呢,哪些舔伊拉克「民主」天堂的人,敢不敢說女童就學率?
伊拉克女性就業率就跟西方差不多,甚至更高。
1980年女性就業率統計:教師,46%,內科醫生,29%,藥劑師,70%,公務員,會計,工人基本為15%左右。同工同酬,有產假,政府部門招聘時,女人還有優先權,國家層面還有婦女聯合會。
伊拉克法律與宗教法典決裂:
一,法官有權制止童婚,強姦幼女是重罪。
二,強制婚姻被廢除。
三,廢除一夫多妻制
涉及離婚,一般案子會有五名陪審員(三男兩女),以確保公平,這在阿拉伯世界是不可思議的成就。
1977年婦女被允許正式參軍,有大學文憑可以直接當軍官(醫衛系統)。
人均國民收入:1970年195第納爾,1979年是7564第納爾,第納爾跟美元匯率當時是一比三或一比六之間。
然而,美國摧毀的阿拉伯國家,卻總是世俗化程度極高,能接受西方文化的國家,伊拉克如此,利比亞如此,敘利亞更是如此。而沙特,卡達,科威特君權,神權,男權三合一國家,卻總是得到美國支持。
美國送「民主」的標準是什麼?就看是否符合石油-美元-華爾街體系。
利比亞「民主」後,女人當成牲口拍賣,是美國樂見的嗎?這決不是民主,世界上不存在這樣的「民主」,那只是騙人的把戲。
2003年4月9日, 一名手握大錘的男子因猛砸薩達姆雕像而成為西方媒體的頭條。這名男子叫卡杜姆·阿爾-賈布裡,一名舉重冠軍。
十幾年後,50多歲的賈布裡接受採訪時,卻為當年行為後悔不已。賈布裡感嘆道,「當年我們只有一個薩達姆,現在有一萬個。」
1991年海灣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真正動機不是因為薩達姆入科威特,也不是因為他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是他獨立的石油政策。
這對美國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其它產油大國會效仿伊拉克,美國必須找到理由摧毀伊拉克,殺死薩達姆。
薩達姆內政政策,的確非常暴力,但那是中東。
政治強人一旦消失,留下的權力真空,誰來填補?薩達姆一死,伊拉克天下三分,遜尼派,什葉派都通過選舉得到了各自權力,各自為政,而庫德人則要拿走基爾庫克油田。2017年9月25日庫德人舉行獨立公投,以92.7%的絕對優勢通過,如果不是土耳其,沙特,伊朗攔著,伊拉克已經內戰爆發了。
2016年7月,川普說薩達姆如果還在掌權的話,世界會百分之一百變得更美好,引起美國媒體一片尖叫。
美好是不可能再美好了,伊拉克整個社會已被撕得粉碎,它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國家,在美國眼中,它是一家石油公司和一個軍事基地而已。
薩達姆雙手沾滿鮮血,那麼小布希,柯林頓,布萊爾他們呢?
敘利亞差一點就是另一個伊拉克,阿薩德離絞刑架只有一步之遙。幸運的是,敘利亞還有一個統一的,有經驗的政府,有選擇國家重建合作夥伴的權利。中俄聯手,是敘利亞轉危為安的決定性因素。
伊拉克2003年被毀時,中俄都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制止西方暴行,而卡扎菲是把所有大國都得罪了。
將來任何產油國家都會明白,靠向中俄,才有站著跟美國說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