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史談之北條家的興亡(氏康篇上)

2022-01-31 預知明天

北條氏康,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關東霸主,面對北條包圍網,縱橫捭闔,數次力挽狂瀾於繼倒,令小田原堅城天下聞名。與戰國龍虎(即越後之龍和甲斐之虎)數次相爭不分上下,憑三國聯盟鞏固後方,以河越之戰和第二次國府臺之戰奠定霸主地位。

早在氏綱時代,出兵駿府河東是明顯錯誤的,牽扯了大量資源於西線,也讓老對手兩雙上杉家找到了復仇的時機。此時扇谷上杉家已經沒落,與氏康對抗的是山內上杉的上杉憲政,正是他,啟動了北條包圍網計劃。

趁著氏康新位,憲政東聯絡關東反北條各家,甚至策反古河公方,西聯絡今川、武田,約定齊攻北條。西線今川武田聯軍攻入北條駿府河東之地,一舉攻破吉原城,包圍長久保城,東線憲政則聯合近八萬人圍攻河越城,綱成僅率千人苦守。

另外還有東南線的裡見家也蠢蠢欲動,氏康面臨到北條家至早雲以來的最大危機。怎麼辦?兵力有限,根本無法同時對抗數敵,唯有棄子破盟。既然河東之地不該打,就該棄,氏康通過武田信玄與今川媾和,以放棄河東為代價。

即便如此,對於東線,氏康最初也是不想與關東八萬之眾硬拼,而是希望以放棄河越城的代價來換取綱成所部,但遭憲政名義之主足利晴氏拒絕。此時憲政方可謂優勢盡顯,氏康最終來救援河越的部隊也只有八千,僅為對方兵力的一成。

但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憲政坐擁重兵,卻想困死綱成,氏康下風求和,讓憲政得意非凡,想起過往被北條所欺,不免驕縱起來。不但拒絕和議,還更放肆讓藝妓和商人進兵營,尋歡作樂、豪不在意磨刀霍霍的北條軍。

所以河越夜戰的勝利是雙方面的,不僅是北條軍的出其不意,氏康和綱成內外夾擊、絕地反擊,也是憲政軍的驕兵必敗。加上除了兩上杉家的軍隊,其餘各家都是首鼠兩端,兩手準備,一看北條夜襲、本陣被破,紛紛逃竄,一戰即潰。

此戰被譽為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一,但規模和戰果無疑居首。此戰一舉消滅扇谷上杉家殘餘勢力,上杉朝定戰死,山內上杉的憲政先逃到上野平井城。北條軍趁機反擊,拿下武藏北和古河,整個關東再無能撼動北條霸主的勢力。

上野正是山內上杉家的最後領地,但憲政又犯糊塗,插手西邊的信濃爭鬥,居然與村上、大井結盟,而與武田敵對。要知道在河越夜戰之前,北條和今川和議之時,氏康就已經和信玄搭上線了。如此,憲政將面臨北條和武田的兩面夾擊。

經過兩年纏鬥,北條最終通過策反憲政的馬回眾而拿下平井城,逼迫憲政流亡越後,投靠了「越後之龍」長尾景虎。憲政收景虎為養子,將山內上杉家的家督和關東管領一職全部讓與景虎,景虎也改名為上杉景虎,法號謙信,通稱上杉謙信。

與此同時,在河越之戰背叛氏康的古河公方足利晴氏,在失去憲政支持後,也無力對抗氏康,終於不得不讓位于氏康之外甥足利義氏。這樣在名義上,氏康才是真正的關東管領,成為名副其實的關東霸主,當然也招惹了上杉謙信的討伐。

在鞏固各方戰線後,氏康再度展開西線作戰,當然這只是做做樣子,逼迫今川家求和。果然在太原雪齋的運作下,氏康將女早川殿嫁給今川氏真,讓氏政迎娶信玄長女黃梅院,加上武田義信早已迎娶今川義元之女嶺松院,甲駿相三國同盟形成。

這個同盟可謂是各取所需,氏康可以安心對付關東反抗勢力,信玄則可以全力拿下信濃,而今川則掃清了「入洛」障礙,只是沒想到會有桶狹間之敗。這個聯盟持續近十五年,要不是義元敗死、今川衰落,信玄斷不會敢撕毀同盟。

在徹底掌控古河公方和確立三國同盟後,氏康隨即展開內政建設。一個是大規模的檢地,這個之前在氏康繼位之處在伊豆、相模和武藏南已展開,現在則擴大到其他領地。再一個就是減稅,比如棟別錢減了30%。還有一個則重商,發布德政令。

通過這些措施,氏康時代的北條家石高就有百萬之多,到了氏政時代更是膨脹到兩百萬。這才是後來北條不服秀吉的根源所在。而西國毛利十國也才百萬石,可見關東之肥沃。在此之後,氏康見大局已定,便把家督讓於嫡子氏政,但仍把持大權。

相關焦點

  • 關東大大名:承前啟後的北條氏綱與「關東管領」北條家
    另外,在此期間北條家與曾經的盟友今川家分道揚鑣了。北條氏綱的父親伊勢盛時(北條早雲)曾經是今川家的家臣,又是今川家前家督今川氏親的舅舅,兩家的關係非比尋常。然而,在今川氏親、今川氏輝父子相繼去世以後,今川家也陷入了爭奪家督之位的內亂之中(花藏之亂)。北條氏綱在這一次內亂中支持壽桂尼一方的花藏殿玄廣惠探,反過來另外一位栴嶽承芳則與宿敵甲斐武田家結盟,成功地奪取了家督之位。
  • 相模之獅「北條氏康」以八千人一舉擊潰上杉憲政八萬之眾
    就在北條氏家中動蕩之際,長年與北條氏為敵的上杉、今川等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企圖分裂北條疆土。由於陷入四面楚歌的不利局面,北條氏康一度在戰事中處於被動,甚至國內要衝河越城也被敵軍重兵包圍。聯軍兵力有八萬之眾,如此陣勢龐大的作戰兵力在日本戰國歷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但是面對此陣勢北條綱成卻顯得異常冷靜。要知道當時他的手中僅有的三千名士兵,三千人對抗八萬人根本就是以卵擊石。
  • 小田原之戰,北條氏為什麼輸的那麼徹底?
    ,氏政切腹,而秀吉方則答應保留全城將士性命為條件結束了這場戰爭,這就日本戰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小田原徵伐戰。另外,命令死裡逃生的氏直前往高野山出家(氏直是德川家康的女婿且戰前評定非主戰派,得到秀吉寬恕)。七月二十日,同族的氏規、氏房等三百餘人一起向高野山進發。此時,始於北條早雲,經歷五代百年稱霸關東的戰國大名北條氏,滅亡了。縱觀整個大名林立戰國歷史,除去關原合戰後的領地分封,如此的超級大名一戰而身死族滅的,只有關東北條氏。
  • 日本戰國三傑一死,德川家康註定已無敵手,一統天下勢在必得
    上面說到,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的聯軍在其家臣,日本戰國第一猛將,日本的猛張飛——本多忠勝的幫助下,同時隨著日本戰國第一名將,戰國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的暴斃
  • 「五代經營,終歸虛無」關東豪族北條氏滅亡始末
    後北條氏(以下都稱北條氏),或許是日本戰國時期最為傳奇的氏族之一。先祖北條早雲幾乎白手起家,僅借今川氏之力便奪取伊豆、相模兩國。
  • 日本戰國時代的父與子 今川篇
    海道一之弓取  戰國大名今川氏出自室町幕府的幕府將軍足利氏一門,是足利氏的一支遠流分支。在戰國時代雄踞一方的戰國大名今川義元被人稱為「海道一之弓取」,這個稱呼裡的「海道」指的便是日本五畿七道之一的「東海道」,「弓取」即有武士的意思,此意即表明今川義元乃是稱霸東海道的第一武士,後來德川家康也曾獲得過這個稱呼。
  • 日本戰國總覽
    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係也逐漸遭到破壞。 混亂超過百年,出現六位能徵慣戰、影響大局演變的著名武將,他們分別是:前三雄今川義元、北條氏康、武田信玄;後三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 日本戰國十大名將,最後一位被稱為「日本第一猛將」!
    隨著後期統一勢頭的加快,湧現出一大批名垂史冊的將帥,其中尤其以下列十人最為人所稱道: 1.武田信玄(1521-1573年) 甲斐武田氏第17代家督,綽號「甲斐之虎」,有「戰國第一名將」、「戰國第一兵法家」之稱。
  • 日本通史:河越奇襲戰,相模雄獅成名之戰
    對此京都幕府命令近鄰的守護討伐足利成氏。足利成氏就從鎌倉逃往古河(今茨城縣古河市),自稱古河公方。自立權力,建立關東獨立王國。這在日本歷史上稱之為「享德之亂」。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足利成氏後果:古河公方瓦解1554年,北條氏康攻克了下總的古河城,古河公方足利晴氏父子被幽禁,從此,關東公方成為北條家的傀儡。
  • 武田、北條、今川三國同盟下產生的愛情故事(茶泡飯、足球小將、武田義信)
    天文21年(1552年),今川義元之女嶺松院嫁給了武田晴信之子武田義信;天文22年(1553年),武田晴信之女黃梅院嫁給了北條氏康之子北條氏政;天文23年(1554年),北條氏康之女早川殿嫁給了今川義元之子今川氏真。
  • 德川家康:家訓八條
  • 【戰國時代】戰國大名家徽隊旗匯總
    後來幸得德川家康的說項,讓他重上戰場,並且張功補過,重登大名,在秀吉死後成為德川家康的家臣. 15.高山鍾友:高山右近,是他是利休七哲之一,戰國時期有名的天主教大名,後因信仰問題沒收領土,發配馬尼拉。 16.武田信玄:大膳大夫(從四位下),信濃守,甲斐守護,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原名武田晴信,信玄是其法名。幼名太郎,源氏名門新羅三郎義光之後,武田信虎的嫡長子。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
  • 好書一起讀(452):簡明日本戰國故事
    時間上聚焦於這150年中後期的約60年,即「三英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主導的時代。空間上聚焦於日本中部,如果日本是一個剝了皮的香蕉,你在最中間的部分咬一大口,你咬到的位置就是我們要關注的舞臺。
  • 【日本戰國是如何打仗的】軍陣篇
    我列的是一些主要兵種,其他特殊兵種還是挺多的,比如說僧兵、忍者,你可以說它是特種部隊,是一個特殊的兵種,但從我的角度更多的看到的是這些是特殊的階層,兵種和階層是上一篇我最想表達的,因為這是日本戰國兵種的一個特殊性。 這篇我們講講軍陣,有人覺得我講這些小日本的玩意,小戰場小規模,挺無聊的。我吶一直是覺得大和民族是個儀式感很強的民族,搞些形而上的東西,特別有意思。
  • 信長與家康——清洲同盟變質小史
    在當時的日本出現了許多形形色色的同盟,例如十分著名的由武田、北條、今川三家結盟的「甲相駿三國同盟」,還有織田信秀與齋藤道三的「濃尾同盟」等等。但是同樣在戰國時代,這些同盟的約定大多也如同廢紙一般,早上還互贈禮品給你道賀的盟友,有可能晚上就提著刀闖進你家宣布佔領了你的城池。
  • 第三十四期 日本戰國那點事兒----之一
    細川氏和山名氏的這場戰爭,開始於公元1467年后土御門天皇應仁元年,因此這場戰爭就叫做「應仁之戰」,也叫「應仁之亂」。那麼日本歷史上,認為自公元1467年開始的「應仁之戰,算是進入了日本的戰國時代!這些大名當中,有當年就威風八面的毛利氏 , 伊達氏, 長宗我部氏, 島津氏,  今川氏, 武田氏, 北條氏
  • 武田勝賴的臣服之願:武田家與「甲江和與」的破滅
    織田家統治美濃國期間,位於東美濃的遠山氏正處於織田、武田之間的「兩屬勢力」時期。「兩屬勢力」在戰國時代比較常見,大名之所以允許這些勢力兩屬,主要是想借他們之手與鄰國締結盟約。織田家在遠山氏的中介下,與武田信玄締結了盟約,鞏固住了後方。
  • 《日本古代軍事戰略》戰國時代 第三講 龍與虎(上)
    武田氏局勢一度好轉,然而,在武田信昌晚年,武田信昌之嫡男武田信繩(武田信虎的父親)與弟弟武田(油川)信恵因為爭奪家督而引發了「油川氏之亂」(信惠過繼給了油川氏)。國內的國人眾由此分為兩派,互相攻打,加上北條氏和今川氏的攻打,武田氏到了瀕臨滅亡的地步。永正四年(1507),武田信繩去世,子武田信虎繼位。
  • 話說日本(50)——花倉之亂
    武田信保一死,他的兩個兒子——庶出的長子武田信隆和嫡出的次子武田信應開始了爭奪家督之位的戰爭,整個南關東地區都被捲入了這場戰亂。房總諸將大都追隨足利義明,支持武田信應,而正向相模擴張勢力的北條氏綱則援助武田信隆。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北條家的盟友裡間義堯突然毀約,轉而加入小弓陣營,形勢急轉直下,武田信隆的居城峰上失陷,武田信隆戰敗逃往武藏金澤城。
  • 世界的臍帶07|熱血:群雄並起的日本戰國(下)
    隨著朝倉義景和淺井長政的戰敗,包圍網剩下了攝津國(今大阪府)的三好氏和甲斐國的武田氏,這兩股主要勢力形成「第二次信長包圍網」。由於武田氏在德川家康和上杉謙信的牽制下暫時按兵不動,信長決定出兵徵伐三好氏。比叡山延曆寺決定出兵支持三好三人眾抵禦織田信長。日本庄園文化下,除了地方豪強,大型寺廟始終是地方上存在的另一大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