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死亡之謎與蘇共高層權力鬥爭

2022-01-22 社科網
史達林的死亡原因一直是歷史的未解之謎, 但可以確信的是史達林之死與蘇共高層的權力鬥爭是有一定關係的。

史達林突然犯病是偶然的, 而他對自己的「親密戰友」造成的心理壓力和不安, 卻導致了戰友們拖延召喚醫生前來救治則是必然的。

一、問題的提出

在國際政治中, 國家領導人的健康狀況一直備受關注。在美蘇對抗的冷戰年代, 史達林的去世不僅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同時意味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始。關於約·維·史達林的死亡之謎有很多版本,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版本認為史達林去世是由於密謀和慢性毒藥所致。這種說法, 由於缺乏直接的核心材料, 只是建立在推測和間接材料的基礎上, 一直不被人們普遍認可。最近,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的記者在史達林當年警衛及克格勃要員的協助下, 對這樁謎案進行了周密調查, 通過查閱最新解密檔案, 認為史達林是被毒死的, 並把矛頭指向了貝利亞。[1]其證據是史達林的健康檔案、毒品實驗室主任邁拉諾夫斯基獄中給貝利亞的書信片斷、被塗改的醫療記錄等。通過對這些證據進行分析, 我們發現這是一種推測。

克裡姆林宮的會客登記本表明, 在史達林去世前的兩年裡, 他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應付繁重的國家事務了。1940年史達林在辦公室接待了2000名來賓, 1950年為700人, 在1951和1952年則每年不到500人。從1951年8月9日到1952年2月12日沒有會客。[2]雖然史達林會客次數越來越少, 但他的身體狀況良好, 戰後他依然保持著通宵達旦宴飲的習慣, 並且每晚都會找政治局的人陪同。[3]對此, 赫魯雪夫在回憶錄中曾有過詳細的描述, 字裡行間充斥著對這種「冗長的」、「令人頭痛的」、「非常討厭的」晚餐的無奈。

1953年2月28日, 就在史達林生病的前一天, 馬林科夫、貝利亞、布爾加寧和赫魯雪夫在克裡姆林宮看完電影後, 跟隨史達林一起到了他的近郊別墅。赫魯雪夫說:「跟往常一樣, 晚飯一直吃到早晨五六點鐘左右。飯後史達林已經喝得相當醉了, 但興致很高。看不出他身體上有絲毫患病的跡象。」[4]第二天, 即1953年3月1日是星期天, 孔策沃別墅衛隊長、國家安全部上校奧爾洛夫休息。史達林沒有召集任何人宴飲, 然而就在這一天, 史達林突然犯病。從3月1日到3月2日凌晨, 在史達林的別墅到底發生了什麼呢?關於這段時間內發生的事情最缺乏史料, 同時也最耐人尋味。

根據赫魯雪夫的回憶, 就在3月1日當天晚上, 赫魯雪夫正要休息的時候, 突然接到馬林科夫的電話, 馬林科夫說:「契卡人員剛從史達林別墅裡打電話來。他們認為史達林出了什麼事。我們最好去一下。我已經通知了貝利亞和布爾加寧。你最好立刻動身。」[5]15分鐘後, 赫魯雪夫到了史達林的住處。對於之後的事, 赫魯雪夫寫道:「我們大家到齊時, 在進史達林臥室之前, 先去見了一下值班官員。他們解釋了一下擔心的理由, 說, 『史達林同志幾乎一向都是在11點鐘喚人送一些茶和吃的東西給他。但是今天晚上他沒有喚人。』契卡人員說他們曾派馬特雷奧娜·彼得羅夫娜·布圖索娃去看看他。布圖索娃是個上了年紀的女僕, 已為史達林工作多年。她不很聰明伶俐, 但對史達林是誠實和忠心耿耿的。布圖索娃去看了一下以後, 回來對契卡人員說, 史達林同志躺在他平常睡的那間大房間的地板上。顯然, 史達林是從床上起來, 跌倒了。契卡人員把史達林從地板上抱起來, 把他放到隔壁小餐室的沙發上。我們知道了這一切以後, 大家覺得:既然史達林處在這種不便見人的狀態, 讓他知道我們在場是不適宜的。於是我們就分手回家了。」[6]

在這裡, 從赫魯雪夫轉述的值班人員的話來看, 可以確定值班人員在3月1日晚上11點鐘發現史達林沒有喚人, 於是產生懷疑, 遂讓史達林女僕布圖索娃進去查看, 然後看到史達林跌倒在地板上。赫魯雪夫並沒有確切地指出史達林是什麼時間跌倒的, 警衛人員是在什麼時間發現史達林跌倒的, 馬林科夫是在什麼時間接到史達林警衛人員電話的, 他們又是什麼時間到史達林那裡的……但無疑, 這一切都發生在晚上。除此以外, 我們從赫魯雪夫轉述的值班人員的談話中可以看出, 史達林在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失去了知覺, 並且癱瘓了。而處理的結果是沒有找醫生, 馬林科夫、赫魯雪夫、貝利亞和布爾加寧分頭回家了。

但到家之後的赫魯雪夫, 在深夜又接到了馬林科夫打來的電話。他說:「契卡人員又從史達林同志那裡打電話來, 他們說史達林肯定是有什麼毛病了。馬特雷奧娜·彼得羅夫娜又被派去看了一下史達林後說, 史達林睡得很熟, 不過這種睡眠不太正常。我們最好再去一下。」[7]他們這次不僅叫上了伏羅希洛夫和卡岡諾維奇, 還請了醫生, 但這已經是3月2日了。

關於這一段時間具體發生了什麼, 學者述在《史達林之死》一文中做了詳細描述, 但資料不知出自何處, 全文沒有注釋, 而且在細節上與赫魯雪夫的回憶也有出入。其一, 赫魯雪夫在回憶錄中提到史達林的女僕布圖索娃最先發現史達林跌倒在地板上, 而述卻說是一名警衛以送郵件為名大著膽子走了進去, 發現史達林躺在地板上;其二, 赫魯雪夫提到當晚有四個人來看史達林, 而在述的文中, 只提到了馬林科夫和貝利亞, 根本沒有提布爾加寧和赫魯雪夫;其三, 對為什麼沒叫醫生這個問題, 赫魯雪夫寫到:「大家覺得既然史達林處在這種不便見人的狀態, 讓他知道我們在場是不適宜的。於是我們就分手回家了。」這一描述給我們的感覺是四個人誰都沒有進去看一眼史達林到底怎樣了。而述寫到:「到夜裡三點鐘, 貝利亞和馬林科夫才來。他們問史達林情況如何, 這時病人躺在床上, 發出輕微的鼾聲。貝利亞衝著警衛一頓臭罵:『你幹嘛大驚小怪的?主人原來睡得挺好嘛。咱們回, 馬林科夫!』貝利亞不聽警衛的解釋, 說:『不要大驚小怪, 不要打擾我們, 也不要驚動史達林同志。』然後揚長而去。」[8]上述資料表明, 赫魯雪夫和述兩人雖然在描述為什麼沒有請醫生的細節上有所不同, 但沒有請醫生卻是事實。按照麥德韋傑夫的說法, 之所以第一次探視沒有請醫生, 是因為擔心可能會將所發生的事情散布出去。[9]

二、副衛隊長洛茲加喬夫的證詞

1997年新華出版社出版了愛德華·拉津斯基的《史達林秘聞———原蘇聯檔案最新披露》一書, 對史達林是正常死亡還是暗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拉津斯基為了解開史達林死亡之謎, 一方面在革命博物館查看了史達林衛士雷賓未發表的回憶錄《鋼鐵士兵》, 一方面採訪了副衛隊長彼得·瓦西裡耶維奇·洛茲加喬夫。而就在採訪洛茲加喬夫的時候, 他的一席話讓我們對史達林去世前的一些狀況有了更清楚、更進一步的了解。洛茲加喬夫回憶說, 2月28日夜裡的宴飲持續到凌晨四五點鐘的時候終於結束了, 警衛員伊萬·瓦西裡耶維奇·赫魯斯塔廖夫陪同史達林送完客人, 關好門後, 史達林對他說:「睡覺吧, 你們都睡去吧!我這兒不需要什麼了, 我也要睡了, 今天我不需要你們了。」[10]赫魯斯塔廖夫高興地把史達林下達的難以置信的命令轉達給了其他當天值班的工作人員, 大家高興極了, 因為這樣的事從來沒有過, 大家也就安心地睡了。可就在這天夜裡, 史達林中風了。拉津斯基在這裡提出了一個疑問:當天值班人員並沒有親耳聽到史達林的命令, 聽到的是赫魯斯塔廖夫傳達的史達林的命令, 而赫魯斯塔廖夫是否在大家熟睡的時候幹了些什麼呢?

3月1日上午10點、11點、12點史達林的房間裡一直「沒有動靜」 (他們用這句話表示史達林在睡覺) , 而平常史達林在11點至12點左右就起床了。時間已經到了中午1點、2點、3點、4點, 房間裡還是「沒有動靜」。副衛隊長洛茲加喬夫和老警衛人員斯塔羅斯京不安起來, 不知怎麼辦才好。因為史達林規定:如果他房中「沒有動靜」, 決不允許別人進去, 否則嚴懲不貸。[11]到了6點鐘, 站崗的勤務兵從大街上喊:我看見有燈光了, 在小飯廳裡。大家開始各就各位, 時刻準備著, 慌忙地跑來跑去。晚上8點、9點、10點, 仍沒有動靜!警衛們都很害怕, 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信使送來了一包黨中央的文件, 平常就一直送文件的洛茲加喬夫壯著膽子借送文件的名義去在小飯廳對面的送文件的那間房子, 小飯廳的門開著, 洛茲加喬夫向裡望去, 看見史達林在地板上躺著, 費力地抬著手, 衣褲尿溼了, 已經不能說話了。地板上扔著《真理報》和一塊懷表, 時針指著6點半。到這時為止, 史達林從跌倒到被發現已經有4個小時了。警衛們趕緊把史達林抬到沙發上。斯塔羅斯京打電話到克格勃, 找伊格納季耶夫。伊格納季耶夫嚇壞了, 讓打電話給貝利亞和馬林科夫。斯塔羅所京給馬林科夫打通了電話。大約過了半個小時, 馬林科夫打來電話說:「我沒找到貝利亞。」又過了半小時, 貝利亞來電話吩咐:「關於史達林同志生病的事, 對誰都不要說。」就這樣, 又過了一個小時, 沒有人來看望垂死的史達林。[12]

如果相信洛茲加喬夫的話, 3月2日凌晨3點鐘只有馬林科夫和貝利亞過來了, 根本沒有赫魯雪夫。他們進了房間看見史達林躺在那裡, 打著呼嚕……貝利亞朝洛茲加喬夫罵到:「幹什麼你弄得大伙兒驚慌失措?『當家的』原來睡得很安詳。咱們走吧, 馬林科夫!」洛茲加喬夫向他們匯報說, 史達林曾躺在地上, 當問話他時, 他只能含糊不清地發著「滋……滋」的聲音。貝利亞對洛茲加喬夫說:「不要驚慌失措, 別讓我們心煩, 也別打擾史達林同志。」說著他們就走了。[13]

洛茲加喬夫又叫斯塔羅斯京給馬林科夫他們打電話。3月2日7點多, 赫魯雪夫來了, 8點半到9點的時候, 醫生到了。從地板上懷表指示的時間來看, 史達林在沒人救護的情況下已經過去了13個多小時。

拉津斯基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假設:或者是史達林糊塗了, 真的讓大家去睡覺, 而夜裡他中了風;或者是赫魯斯塔廖夫受了什麼人的指使, 讓服務人員睡覺, 而為了自己或者我們還不清楚的人物能與史達林單獨在一起;是否他們給史達林打了什麼針?[14]然而這已經無從考察, 因為赫魯斯塔廖夫生了病, 很快就死掉了。[15]達尼洛夫在文中也提到了「貝利亞的親密助手赫魯斯塔廖夫所扮演的不清不楚的角色」, [16]並引用了丘耶夫與莫洛託夫的談話以佐證, 莫洛託夫說:1953年5月1日在列寧墓觀禮臺上貝利亞做了那樣的暗示, 他對我說:我把那位給收拾了……我救了你們大家![17]

梅德韋傑夫在自己的文章裡對此提出了疑問:為什麼警衛人員會如此長時間的無作為地等待?難道擁有健康思維的他們不害怕失職嗎?而為史達林服務了10多年的女僕布圖索娃為什麼對史達林沒有像往常一樣讓她送「吃的或茶」產生懷疑呢?所有這些情形完全令人難以置信。[18]我想這可能和史達林帶給人們的恐懼和壓力有關, 正是這種恐懼心理造成了值班人員面對這種突發情況表現出了猶豫不決、不知如何處置的狀態, 以致從3月1日凌晨5時史達林宴畢休息到3月1日23時發現史達林躺在地板上為止, 一直沒人敢進去探視。而史達林的「親密戰友」們, 暫且不管赫魯雪夫是否在第一次接到馬林科夫的電話後就來到了史達林的孔策沃別墅, 有一點是可以確信無疑的, 即親密戰友們首次知道了消息後並沒有及時趕來, 且在聽了值班人員的描述後, 明知道史達林癱瘓的情況下, 卻沒有找醫生前來救治, 而是各自回家了。是什麼造成了遲到的發現、遲到的救治呢?

三、多疑的史達林與蘇共高層權力鬥爭

史達林是多疑的, 在妻子自殺之後, 尤其到了晚年變得更加嚴重。關於這一點史達林的女兒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曾有過詳細的描述。1932年11月8日, 史達林的妻子娜傑日達·謝爾蓋耶芙娜·阿利盧耶娃在家中開槍自殺, 妻子的死對史達林來說是可怕的打擊, 因為史達林一向認為妻子是最親密最忠實的朋友, 他把她的死看作是對自己的背叛。[19]史達林誰也不相信, 領導了對軍隊統帥的清洗, 逮捕朱可夫, 下令監視布瓊尼、伏羅希洛夫和鐵木辛哥等人, [20]而為他賣力的內務部頭子也個個幹不長, 從雅戈達、葉若夫到貝利亞, 個個下場悲慘。除此之外, 史達林也不信任自己的私人醫生。他自己選擇他要吃的藥, 他所承認的醫學界的唯一權威是伏·尼·維諾格拉多夫院士, 這位醫生曾每年給他看一、兩次病。[21]然而由於日丹諾夫的死, 維諾拉多夫被捕了。[22]史達林也不相信為他服務的人, 每當「親密戰友」與他共餐的時候, 別人沒有嘗過的菜、小吃和酒史達林是不會碰的, 他的神經已經緊張到自己不能控制的程度。[23]正是史達林這種感覺到處都是敵人、時時警惕的狀態和他利用手中至高無上的權力對同事進行的清洗, 不僅無形中導致了為他服務的人怕他, 而且那些身處高層的「親密戰友」也非常怕他。有一次結束了在史達林別墅的宴飲之後, 布爾加寧對赫魯雪夫說:「你以一個朋友的身份來到史達林的席間, 然而你從不知道你自己能否回到家裡去還是要被車子接走———送到監獄裡去!」[24]雖然這時布爾加寧已頗有醉意, 然而他卻真實地描繪了當時參加宴飲的人的感受和危險處境。

對於史達林給自己的同事們造成的恐懼和心理壓力, 作家西蒙諾夫也曾有過描述。那是1952年10月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最後一天, 史達林作了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他在講話中毫不留情地批評了莫洛託夫, 責難他不堅定, 軟骨頭, 懷疑他膽小怕死, 會屈膝投降, 口氣兇狠, 很不客氣。隨後他又批評了米高揚。坐在史達林發表講話的講臺後面的四個政治局委員則全都是一副緊張的、呆若木雞的樣子。誰都「不知道史達林說到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事情才會收場, 在莫洛託夫、米高揚之後, 他是否還會點別人。他們不知道下面還會聽到其他人的什麼問題, 也許會聽到自己什麼事」。[25]大廳裡靜得可怕, 「莫洛託夫和米高揚面色蒼白, 一臉死氣。直到史達林講完, 回到座位上, 這兩張臉仍舊那樣蒼白, 像死人一樣呆板」。[26]史達林不再信任莫洛託夫, 莫洛託夫也喪失了史達林繼承人的資格。

同時也很難說的上史達林有多信任馬林科夫和貝利亞, 尤其是貝利亞, 據赫魯雪夫講, 史達林之所以把他調到莫斯科就是為了平衡與馬林科夫和貝利亞之間的力量, 史達林有些害怕貝利亞, 他不知道拿貝利亞怎麼辦。[27]貝利亞從1938年起就擔任內務部第一副部長, 知道並參與了很多內幕。史達林一直很反感「知道太多」的人, 在史達林生命的最後幾年, 這種懷疑又掀起了新一輪的清洗, 「醫生謀殺案」、「列寧格勒案」、「喬治亞人案」和「梅格列爾人案」等等, 如果不是史達林去世了, 遭到清洗的人將會繼續增加, 這無疑給他的「親密戰友」造成了威脅, 對失去了史達林信任的人來講, 活著的史達林更危險。

由此, 從1953年3月2日凌晨「親密戰友」們的首次探視中, 不難看出他們對由於生命的逐步消失, 手中的權力也逐漸喪失的史達林, 已經不再害怕。他們現在關心的是史達林的權力遺產, 所以對「親密戰友」們毫無理由地拖延了好幾個小時才叫來醫生這個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1953年3月5日20點, 蘇共中央委員會、蘇聯部長會議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聯席會議召開, 赫魯雪夫主持會議, 在聽取了蘇聯衛生部長特列季亞科夫通報了史達林的健康情況後, 馬林科夫講話, 提出為了保證國家不出現混亂和驚慌, 保證黨和政府所制訂的國內外政策的順利實施, 需要從組織上對黨和國家領導作一系列安排。接著貝利亞提議馬林科夫擔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常務委員會全體成員一致通過提名。之後馬林科夫提出了一系列任命建議。[28]據參加會議的作家西蒙諾夫回憶, 出席這次會議中的老政治局委員們身上散發著輕鬆感, 主席團的成員們終於辭掉重負, 解脫束縛, 像一群去掉尿布的孩子。[29]史達林的死給人們帶來了輕鬆和自由。而也就在當天晚上, 會議結束不久, 21點50分史達林與世長辭。

隨著史達林的去世, 史達林時代結束了。這個時代不僅僅給蘇聯整整幾代人的生活打上了烙印, 而且成為俄羅斯歷史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並對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相關焦點

  • 秘辛《國家葬禮》《史達林之死》
    史達林,全名是約瑟夫·維薩裡奧諾維奇·史達林,曾是蘇聯執政時間最長的最高領導人,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同志因腦溢血病逝於莫斯科,年74歲。給史達林抬棺的都是蘇聯高官,裡面有赫魯雪夫與貝利亞。此後,貝利亞迅速掌握了國家權力,接管權力時毫無阻礙,通過頒布改革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與權勢。不過在權力的鬥爭中,貝利亞最終被赫魯雪夫擊敗。
  • 蘇聯「軍神」朱可夫突然下臺之謎
    1953年3月,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去世後,馬林科夫(時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莫洛託夫(時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外長)、赫魯雪夫(蘇共十九大被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兼中央書記)等人都想上臺執政。但由於史達林在世時樹立了個人權威制,任何人不經他允許,不能插手其他部門的工作,這樣就造成了某些權力機構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像克格勃就被貝利亞壟斷。
  • 列寧離世前,強烈反對史達林接班,為何史達林還能接替他的位置?
    列寧曾說:「史達林太粗暴,更不可容忍的是在總書記這個職位上…」革命之初,史達林是列寧的左膀右臂,隨著取得十月革命和一系列的革命戰果,需要管理的事務越來越多
  • 史達林「救世主」的形象是如何被頃刻間摧毀的?
    「揭蓋」:批判史達林史達林去世後,經過激烈的權力角逐,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掌控了蘇聯政權。儘管在日後仍遭遇過內鬥排擠,但赫魯雪夫保住了權位,直到1964年10月被迫辭職。赫魯雪夫接掌的蘇聯已處於危機狀態。以集權專制為根本特徵的史達林模式(亦稱蘇聯模式)嚴重束縛著蘇聯社會的進步。
  • 史達林為何「突然死亡」:真是謀殺?當時發生了什麼
    史達林之死——謀殺論大千世界,人口那真的是多的數都數不過來,幾乎每天都有人在默默死去,沒人會只關心他們的死因。這下子,可把世上其他國家的人都驚呆了,包括蘇聯民眾,各大報紙紛紛祭出大面積篇幅來報導史達林的死亡事件,甚至表示對史達林的突然死亡猜測不已,這其中最引人驚駭的就是,有人說史達林是被別人謀殺的,包括赫魯雪夫也是這樣認為的。
  • 史達林為何充滿爭議?
    1929年在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史達林提出了「階級鬥爭尖銳化」理論,他強調,「我們的進展愈大,勝利愈多,被擊潰了的剝削階級殘餘也會愈加兇惡,他們愈要採用更尖銳的鬥爭形式,他們愈要危害蘇維埃國家,他們愈要抓住最絕望的鬥爭手段來作最後的掙扎。」這完全是把個人的報復心理用於分析社會現象,這種人為激起階級鬥爭的方式對社會造成了嚴重損害。
  • 釘棺人揭秘:史達林遺體是否遭焚屍揚灰
    至此,我恍然大悟:他們早早地收掉遊人手中的照相機、攝像機,真正的目的不是不讓你拍攝列寧墓和別人的墓,而是不讓你拍史達林墓!正因為這樣,紅場上的這座史達林墓的照片,極少見諸報刊。史達林遺體從列寧墓中突然移出之謎列寧墓風波迭起,是在蘇聯解體之後的事,而史達林墓早在赫魯雪夫時代就成了全世界關注的敏感政治話題!
  • 江淳:史達林之死與朝鮮停戰
    史達林除了秘密出動少量空軍參戰,一直忙著向中朝兩國售賣舊武器,實質是中朝蘇聯軍的總指揮,彭德懷次之。其中的辛酸得失國人自知。1953年3月5日,史達林病逝。各國軍人祈盼的朝鮮停戰露出一絲曙光。美國軍人不知為誰而戰,部分軍人家屬和公民抗議這場戰爭,質問國家為何把孩子們送到地圖上找不到的朝鮮半島作戰。
  • 探秘希特勒死亡之謎 真的自殺了嗎
    迄今為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依然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希特勒之死就是其中之一。
  • 二戰中史達林殺人如麻,為何赫魯雪夫多次怒懟他卻平安無事?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受大清洗影響,大部分軍官普遍缺乏指揮經驗,士兵訓練不足,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尚未完成,加上蘇軍高層對蘇德戰爭的突然爆發缺乏判斷
  • 賀平評《日本權力結構之謎》|日本變了嗎?
    主流學界對於詹森之外的三人雖偶有提及,但大多採取井河不犯、敬而遠之的態度,但範·沃爾夫倫於1989年所著的《日本權力結構之謎》(The Enigma of Japanese Power: People and Politics in a Stateless Nation)一書卻成為各界矚目的話題之作,風光一時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