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登月、備戰太空?日本「宇宙十年計劃」野心勃勃!

2021-02-22 中國新聞網
輿論指出,日本在航空技術軍事化方面的野心,可見一斑。

從2020年到2030年,日本的太空探索「十年大計」近日正式出爐。在這份由內閣敲定的《宇宙基本計劃》修正案中,日本為未來10年的航天發展,定下基調。

 

安全保障、情報收集、飛彈監視、太空人登月、宇宙作戰隊……其中諸多內容似可窺見,這個國家在太空探索以及航空技術軍事化方面的戰略和野心。不過,近年來以日本的實力,足以支撐這樣的野心嗎?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5年8月24日,日本無人貨運飛船「鸛」5號機抵達國際空間站,並通過機械臂順利連接上空間站。

 

十年計劃出爐,意在「備戰」太空?

 

在此次敲定的「宇宙十年計劃」中,開篇就提到宇宙空間安保的重要性。全篇,更是46次提及「安全保障」一詞。計劃中特別指出,在當前形勢下,強化情報收集衛星的功能,確立宇宙空間監視體制,「非常有必要」。

 

具體來看,監視其他國家衛星和太空垃圾、提升「天地」情報通信能力,以及間諜衛星組網,將是日本中長期衛星發展的重點目標。

 

輿論指出,日本在航空技術軍事化方面的野心,可見一斑。

 

事實上,日本的航天野心此前就有所展露。2020年5月,日本宣布成立首支太空部隊「宇宙作戰隊」,主要任務為「監視宇宙垃圾和可疑衛星」。

 

日本的一系列舉動,目的何在?對此,中新網特邀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戰略規劃部總師研究員陳杰,詳解日本的宇宙戰略。

資料圖:日本防衛省的首顆「防衛通訊衛星」,2017年1月24日下午從位於鹿兒島縣的種子島宇航中心發射升空。

 

陳杰表示,「日本緊隨美國的角度,組建了日本的『天軍』,規模雖小,但功能明確,意圖明顯,而且不斷強化與美國天軍和美國航天司令部的合作,日本備戰太空是不言而喻的」。

 

「最近,安倍政府又提出要修訂空間政策,希望研製並部署更多的情報收集衛星,以監視飛彈威脅。總體看,日本軍事航天發展的力度更大,軍事航天系統發展速度更快。」

 

此外,《計劃》中提及了備受關注的登月問題,指出「力爭讓日本太空人能發揮更大作用」。日媒稱,政府實際上希望本國太空人有望登上月球。

 

不過,日本並不打算自己送太空人登月,《計劃》所指,實為美國的「阿爾忒彌斯」探月計劃。就在2019年底,日本正式宣布,將參與美國的這項探月計劃。不過,日本的期望能否實現,暫未有明確消息,這一構想似乎仍在「搖籃中」。

 

發展航天下大力氣  多位首相親自「出馬」

 

「日本非常重視其航天發展,這一點毫無置疑」,談及日本對航天事業的態度時,陳杰回答道。

 

在早期,日本航天事業主要由兩方面機構負責,分別為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成立於1969年),以及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81年)。

 

進入21世紀,為適應新時代航空事業發展的需要,日本在2003年將上述兩個機構及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合併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它成為了日本航空事業的核心。

 

而JAXA的「頂頭上司」——於2008年成立的宇宙開發戰略本部,是日本航空事業的中樞。也是自那時起,內閣對航空事業的關心程度顯著提高,歷任首相均擔任該部門的本部長。

資料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特別是現任首相安倍晉三上臺後,對航天計劃更是極度關心。他不僅多次親自出席宇宙開發戰略本部會議,還在日本決定參加「阿爾忒彌斯」計劃後,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媒體發文「捧場」。

 

「日本航天產業目前的總體規模是1.2萬億日元,約合110億美元。日本的目標是到2030年,航天產業總體規模翻倍,達220億美元。十年時間,規模翻倍,說明日本在產業發展方面要下大力氣」,陳杰指出。

 

日本航天實力,能否支撐其野心?

 

在航天界,常會說這樣一句話:「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因此,日本航天實力如何,從具體領域衡量,要從運載火箭說起。

 

作為航天領域的先發國家,日本早早地就開始研製運載火箭。1970年2月,日本衝刺「搶跑」,用「Lambda-4S-5」多級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後,第4個擁有航天發射能力的國家。

 

不過,日本專家也承認,該火箭的技術水平並不高。

 

此後,日本開始邀請「外掛」救場。其引進了美國技術,研製出了系列運載火箭。目前,日本的主力H型運載火箭已更迭了三次代,隨著2020年5月H-2B最後一次執行日本發射任務,「接力棒」將傳至新一代H3火箭手中。按計劃,它將於2020年首飛。

日本新一代H3火箭全長63米,計劃於2020年進行試驗性發射。通過對整流罩種類、1級發動機和固體火箭推進器個數的切換組裝,H3火箭能發射多種不同尺寸和軌道的衛星。圖為H3火箭的多種組合形式。(圖片來源:JAXA官網)

 

陳杰介紹稱,日本通過寓軍於民,發展液體和固體火箭技術。目前,日本已成熟掌握大型液體運載火箭技術,具備大型載荷發射能力和小型固體火箭快速發射能力。

 

與此同時,日本在深空探測領域,也未停止探索。最為外界所知的,莫過於「隼鳥」家族的小行星之旅。「隼鳥2號」2014年前往小行星「龍宮」。2019年,它製造了人造隕石坑,成功採集地下巖石碎片。眼下,它已日夜兼程踏上歸途,預計2020年11月至12月到達地球附近。

 

另外,在衛星技術和產業領域,日本2020年2月剛剛發射了第8顆光學偵察衛星。這顆「光學7號」解析度優於0.3米。若解析度低於1米,就可用於軍事中的詳查用途。雖然其解析度未達美國水準,但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與歐美國家相比,還有哪些差距?

「2020年,日本110億美元的航天產業規模,約佔全球航天產業的2.5%,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相比佔比較低。比如,美國佔比在40%左右。」陳杰指出。

 

與美國和歐洲相比,日本總體上航天發射次數也少。這與其衛星部署數量少,有直接關係。此外,日本航天發射的成本比較高,與諸如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低成本發射,有比較大的差距。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8年6月30日,日本北海道大樹町,由日本民間企業開發製造的「MOMO2」號小型火箭發射僅幾秒後,火箭便墜毀燃燒。

 

陳杰還指出,從運載能力看,即使是新一代H3火箭,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也不高,美國能達20至30噸,日本僅6.5噸,這與日本目前沒有太「重量級」的衛星,有直接關係。

 

在民用和商業通信衛星技術方面,日本也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但整體上還是在歐美之後。陳杰解釋道,日本的導航衛星是區域導航衛星系統,還沒有實現全球覆蓋,比美國的GPS系統和歐洲的伽利略系統還有不足。

 

在偵察衛星方面,日本著力建設本國的光學和雷達情報搜集衛星系統,能力不斷提高,但其實與美國和歐洲相比在衛星性能、處理能力等方面,還有不足。

 

總體而言,日本一直想發展航天產業、擴大市場規模,獲得更多的收益,也是為本國航天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

資料圖:2019年3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公布隼鳥2號探測器著陸小行星「龍宮」和採集樣品的畫面。圖為隼鳥2號探測器向「龍宮」表面發射子彈,以搜集小行星巖石和沙塵。

 

日本「太空探索」近十年極簡史

 

2010年

5月,日本內首個金星探測器「拂曉」號發射升空;

9月,準天頂衛星「引路」號發射。

 

2013年

9月,發射首枚「艾普斯龍」號新型火箭。

 

2014年

2月,實施「全球降水量測量計劃」的主衛星發射;

12月,日本第二架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發射升空。

 

2016年

2月,日本搭載觀測巨型黑洞和星系團的X射線天文衛星「ASTRO-H」升空。

 

2017年

1月,日本防衛省首顆通信衛星「煌2號」發射,可供陸海空多支自衛隊部隊同時共享情報;

11月,日本H3新型火箭新型引擎「LE9」亮相。

 

2018年

1月,日本發射用於在「超低軌道」運行的衛星;

2月,日本發射全球最小型火箭「SS-520」5號機。

 

2019年

5月,日本民企首次成功發射小型火箭,「MOMO」3號小型火箭達到約110千米的高度。

相關焦點

  • 俄羅斯宣布2031年登月 建立永久基地
    2031年實現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自俄羅斯Roscoms Energia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的總裁Solntsev宣布這一野心勃勃的計劃,登月方案隨之面眾。2026年登月任務將全面展開,在其第二年,著陸器將會被發射到月球軌道。
  • 印度登月計劃再暫緩,為什麼大家都想稱霸太空?
    本月印度開啟「月船2號」登月計劃,雖然因機械故障暫時推遲,但也將其對月球和太空爭霸的企圖暴露無遺。實際上,21世紀的太空競賽早已拉開帷幕,在這場競賽中,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都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野心。 政治經濟因素促使各國開啟登月計劃
  • 登月50周年 |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
    ——人類首位進入太空航天員尤裡·加加林這是對敢於夢想並且勇於徵服太空的人的最好概括。「蘇聯航天之父」科羅廖夫評價加加林時說,「人們都在緬懷過去,而他一直在憧憬未來。」我們決定在這十年間登上月球並實現更多夢想,並非它們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困難重重。
  • 日本防衛相視察自衛隊宇宙作戰隊 欲與美國太空軍合作
    月27日報導,日本防衛相岸信夫當天訪問航空自衛隊府中基地(東京都府中市),視察了負責監視對人造衛星構成威脅的太空垃圾和隕石的空自「宇宙作戰隊」訓練情況。日本宇宙作戰隊於去年5月成立, 在山口縣山陽小野田市正在建設用於太空監視的雷達,目前為在2023年度開始運用而致力於提高數據分析能力和人才培養,還希望將來能對日本人造衛星避免發生碰撞發揮作用。據媒體報導,日本內閣近日通過《宇宙基本計劃》修訂案,標誌日本未來10年太空開發利用戰略正式形成。
  • 走,去太空,那些關於宇宙的電子遊戲〡登月 50 年專題
    遊戲讓人類無法觸達的星空遠方變成人們可以感知的所在,也指引更多人仰望太空。似乎遙遠的冷戰太空競賽和曾經的阿波羅計劃,不光成就了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和人類的一大步,也催生了人類大腦想像力的新極限,太空題材在文學和電影等藝術娛樂領域中自此蓬勃,而其中電子遊戲,作為當時的新興事物,成為了寄託這種嶄新想像空間的最佳載體。
  • 「阿耳忒彌斯3」號登月計劃來了!
    設置七大科學目標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日報導,「阿耳忒彌斯1」號任務計劃於2021年年底前完成,將測試太空發射系統(SLS)和不載人的「獵戶座」(Orion)飛船。「阿耳忒彌斯2」號任務將於2023年啟動,屆時將開展載人試飛活動,但不會登月。
  • 世界上下五千年音頻---「阿波羅」登月
    眼看蘇聯在太空科研領域領先,美國政界一片譁然。被稱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愛德華·特勒痛心疾首地說:「美國輸掉了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戰役。」儘管美國加快了宇宙太空的科研步驟,在1958年1月31日,也將「探險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上天,但是在載人宇宙飛船方面仍落後於蘇聯。
  • 人類登月50周年:美蘇「太空爭霸」的勝負手 | 短史
    此後,美國共將12名太空人送上太空,帶回大量月巖標本,加深了人類對宇宙的了解。不過,美國當年不惜巨資實行登月計劃,首要目的並非科研,而是應對蘇聯的「太空爭霸」。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二戰」後,美、蘇兩國各自從德國獲得了一批火箭專家,開啟了本國的航天事業。
  • 嫦娥五號登月與阿波羅登月計劃有何區別?
    但是在其上任之初,卻並沒有急著制定具體的計劃,因為他對於美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還並不了解。不過就在甘迺迪熟悉環境的同時,蘇聯人已經提前將加加林送入太空,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航天的壯舉。雖然美國在不久之後也將謝潑德送入了太空,但是過程並不順利,其太空飛行器甚至沒能進入地球軌道,這讓美國全國都十分沮喪。
  • 阿波羅登月計劃中的被 「遺忘」 的英雄,太空人麥可・柯林斯逝世
    阿波羅 11 號太空人麥可・柯林斯去世,享年 90 歲麥可・柯林斯是 1969 年首次載人登月任務阿波羅 11 號的三名船員之一,他的家人表示,柯林斯已經因癌症去世,享年 90 歲。他在 「與癌症的英勇鬥爭 」 之後於星期三去世,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靜地度過了他最後的日子。
  • 人類首次載人登月獲得圓滿成功
    月球室有兩個平臺(LM):一個下降平臺用於著陸,一個上昇平臺用於太空人返回月球軌道。在被土星五號運輸到月球以後,太空人將月球室和飛船分離,在太空中飛行三天直到進入月球軌道。之後,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移到「鷹艙」並在6月20日降落於月面的靜海基地。太空人利用「鷹艙」的上昇平臺從月面升空,加入在控制室等候的柯林斯。
  • 維基精選:【太空競賽】
    此項目研究了幾種不同類型的太空艙,固定在彈道返回艙上,在衍生的阿特拉斯火箭上發射,選出了九名候選飛行員,作為一個團隊。在美國國家航空與宇宙航行局創立之後,1958年11月26號該項目被轉移給民用機構,重命名為水星計劃。美國國家航空與宇宙航行局從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試飛員中挑選了新的候選太空人(在希臘語中是「星際水手」的意思),並將項目小組成員縮減為7人。
  • 「阿波羅登月」是騙局嗎?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是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後所說的話,而這句話也被人們廣為傳頌。但時隔31年後,有人開始對當年登月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那麼轟動一時的「阿波羅登月」是真是假?
  • 為什麼太空人要穿太空服?
    太空人計劃開始以來,太空服發揮了重要作用,太空服不僅是太空人在太空中穿著的衣服,也是一個小太空飛行器,在太空環境中保護太空人的安全,比如避免極端溫度影響,阻隔太空塵埃,避免強光傷害到眼睛,提供人體所需的氧氣,甚至可以提供飲用水。
  • 俄羅斯首位機器人太空人奔赴太空,能雙槍射擊
    值得注意的是,Robonaut 2不只是單純的航天任務機器人,它很好地體現了美國的太空商業化思路:因為有通用公司的技術協助,它一方面能在地球上幫助通用汽車公司自動化造車,另一方面才是能代替航天員完成危險的太空作業。因此除了原始狀態的半身機器人外,Robonaut 2還能安裝雙腿,或將下半身替換成月球車,這似乎也預示著美國有意將其用到重返月球上,為未來的月球計劃做準備。
  • 國際空間站傳來重大消息,NASA推遲太空計劃,太空人危險了?
    據悉,此前俄羅斯曾進行了一次反衛星武器測試,並且測試結果也十分滿意,但沒想到的是,在反衛星武器測試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嚴重影響了衛星的正常運行,更關鍵的是,還威脅著國際空間站太空人們的人身安全。
  • 登月騙局論:美蘇為什麼幾十年都不敢再次登月?
    並且阿波羅計劃的相關數據很多都是保密的,不能百分百對大眾公開,而登月照片中的疑點也很好解釋,照片中的旗幟經過了特殊處理,用鋼絲綁成了「隨風飄揚」的樣子,而照片中宇宙是黑色的,看不到宇宙星空也很好理解,因為選擇曝光程度不同,照片中看不到其他星辰,但是太空人是可以看到宇宙中其他行星的。
  • 史上一位悲慘的太空人,人還在太空國家卻沒了,最後怎麼回地球?
    在1965年3月18日蘇聯發射了「上升-2號」載人飛船,完成了人類首次太空出艙活動。在1959年1月2日蘇聯發射了月球1號探測器,首次飛越了月球。在太空競賽的背景下,美國一開始處於下風,所以在1961年美國就提出要將太空人送上月球,而蘇聯也有載人登月的計劃。
  • 阿波羅17號的登月之旅
    美國的太空人們正駕駛著月球車在月球之上飛馳,而這一次登月任務就是人類20世紀最後一次載人登月計劃-阿波羅17號。阿波羅17號登月任務已經過去了48年,在此次任務之後,人類再也沒有登上過月球,從此載人登月成為絕唱。歷時11年的阿波羅計劃就此落下帷幕。那麼此次登月任務中的太空人們經歷了什麼?又在月球之上完成了哪些任務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 阿波羅登月騙局
    自「阿波羅」計劃完成登月任務以來,有關登月的是是非非便一直沒有停息,登月騙局論者聲稱,登月的部分或全部證據均由NASA及其他參與成員偽造的。他們提出種種理論,暗示「阿波羅」太空人並沒有登上月球,NASA等組織通過製造、銷毀或篡改包括照片、遙感記錄、實況轉播及巖石樣本在內的證據,蓄意欺騙公眾,使其相信太空人確實登上了月球,並且將這個騙局一直持續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