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太空,那些關於宇宙的電子遊戲〡登月 50 年專題

2021-02-25 極客公園

遊戲讓人類無法觸達的星空遠方變成人們可以感知的所在,也指引更多人仰望太空。

似乎遙遠的冷戰太空競賽和曾經的阿波羅計劃,不光成就了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和人類的一大步,也催生了人類大腦想像力的新極限,太空題材在文學和電影等藝術娛樂領域中自此蓬勃,而其中電子遊戲,作為當時的新興事物,成為了寄託這種嶄新想像空間的最佳載體。

五十年前的首次成功登月之後,人們曾憧憬著再用三十年時間登陸火星,然而五十年時間過去,在智慧型手機處理性能達到當年太空梭 1000 萬倍的今天,奧爾德林留在寧靜海的腳印仍舊是人類最遠到達的宇宙前哨。這種遺憾帶來的無限憧憬,讓太空類遊戲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質。向內,人們在遊戲中尋找內心的歸屬;向外,人們在遊戲外尋找技術的方向,或許有一天,人類真正意義上成為星際物種遨遊太空之時,這些太空遊戲將不再只是遊戲,而會成為那時候的行動指南。

無論是奧德賽式的史詩作品《家園》,亦或是由全球玩家共同撰寫的太空編年體《星戰前夜》,遊戲讓人類無法觸達的星空遠方變成人們可以感知的所在,也指引更多人仰望太空。

本篇「登月 50 年紀念專題」,極客之選(公眾號 GeekChoice)整理出與太空關係最密切的幾款遊戲,它們的存在說明一個事實:對宇宙的嚮往和遊戲的熱愛,是人性,因此我們總能找到適合的方式表達出這種情感和本能。

《太空大戰》(SpaceWar)1962 年

作為歷史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電子遊戲,1962 年誕生的《Space War》在如今看來簡直是夢幻一般,這款誕生在麻省理工學院 PDP-1 小型計算機上的遊戲,讓電子遊戲從第一步就邁向了人類最遙遠的未來。CRT 陰極射線射電管顯示器展現的黑色背景像極了深邃的太空,簡單的白色像素點則像極了太空中浩瀚的星空,這些元素在那個時代為人們打開了一扇想像力的大門。有趣的是,《Space War》誕生前一年,蘇聯太空人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 1 號宇宙飛船在距地 301 公裡的太空繞地球一周,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這也刺激了美國「阿波羅計劃」,催生出人類至今唯一一次登月行動。

《星際爭霸》(StarCraft)1998 年

以宇宙太空為舞臺,為未來人類假想出星靈、異蟲這樣兩個種族,在太空中展開一場「權力的遊戲」,當這種設定出現在 1998 年的《星際爭霸》上時,震撼的感覺或許不亞於《Space War》。而作為一款即時戰略類遊戲,《星際爭霸》帶來的成就遠不止於此,他的出現幾乎重新定義了即時戰略遊戲,也完美詮釋了相生相剋的宇宙平衡關係,這樣的遊戲平衡度甚至超越了許多年後的續作《星際爭霸 2》,也讓電子競技成為今天的火熱話題。

《家園》(Homeworld)1999 年

一艘在宇宙中漂流的太空船要怎樣找到自己的家園?當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命題出現在《家園》中,帶給玩家的不僅僅是無垠太空,還有如同史詩《奧德賽》式的宏大和傳奇。作為一款幾乎和《星際爭霸》同時面世的即時戰略類遊戲,《家園》在一開始就選擇了與眾不同的宇宙戰爭+流浪劇情路線,獨特的 3D 視角讓太空戰爭顯得更有縱深感,而圍繞玩家形成的動態難度也讓這款遊戲呈現出獨特氣質。即便在今天,《家園》系列的太空戰依然是熱衷宇宙戰爭的玩家最適合的遊戲.

《自由槍騎兵》(Freelancer)2003 年

以戰略類遊戲開疆拓土的太空遊戲為玩家帶來了宏大壯闊的史詩感,但當 1999 年《自由槍騎兵》在玩家面前第一次亮相時,這款以第一人稱視角駕駛太空飛船參與到廣闊宇宙戰鬥的故事再一次成功吸引了所有冒險家們的目光。成為太空海盜,在太空中貿易、探險甚至做一個賞金獵人,自由豐富的選擇讓每一個玩家在遊戲中成為一位太空公民,展開屬於自己的冒險,《自由槍騎兵》創造出的獨特玩法幾乎對後來所有太空類探險遊戲都產生過重要影響,也為太空類遊戲融入了更豐富的遊戲樂趣。

《星戰前夜》(EVE Online)2003 年

從個人視角講述故事的太空遊戲數不勝數,但當網際網路開始把地球連在一起,由全球玩家一起參與的太空遊戲《星戰前夜》讓更多玩家感受到了宇宙的複雜和深邃。在這裡,不同星球、文明、政治體之間不再是一個個冰冷的 NPC,而是由真實玩家參與其中的活著的星際編年體。宏大複雜的宇宙中,每個人看似渺小卻不可分割,和平或者戰爭,獨立或者聯合,人類社會的行為被放大在宇宙中,讓這款大型多人在線遊戲充滿了奇特的未來感,而開拓宇宙的故事也因更多人的參與變得生動起來。

《無人深空》(No Man's Sky)2016 年

宇宙充滿著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讓人類探索每一顆星球都變得危機四伏,但同時也有著無限可能,《無人深空》嘗試展現給玩家的就是這種令人好奇的不確定性,讓玩家駕駛飛船在廣袤的宇宙中登陸隨機生成的星球。這聽起來像極了一個末日流浪計劃,而當玩家一邊孤獨地流浪,一邊遭遇意想不到的太空故事時,這種奇妙的探險就附帶了一種特別的吸引力,無人深空是給太空冒險者獨一無二的詩歌。

《太空引擎》(Space Engine)2019 年

如果你想了解我們身處的宇宙,想「親眼」看到地球之外更遙遠更廣闊的太空,《太空引擎》或許是最好的一款,實際上,這也是唯一一款遊戲以人類得到的觀察數據作為資料,用真實比例構建出來的複雜宇宙模型。即便它沒有華麗的玩法,也沒有令人血脈噴張的劇情,但拿起滑鼠進入其中,那些只聽說過沒見過的宇宙風景和天文現象就會出現在你眼前。與其說它像一款遊戲,倒不如說是一架巨大的太空望遠鏡,開發者為此還開發了更加沉浸的 VR 模式,無愧宇宙模擬器的稱號。

責任編輯 臥蟲

頭圖來源 站酷海洛


✪更多閱讀



按壓掃描  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登月50周年 |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
    ——人類首位進入太空航天員尤裡·加加林這是對敢於夢想並且勇於徵服太空的人的最好概括。「蘇聯航天之父」科羅廖夫評價加加林時說,「人們都在緬懷過去,而他一直在憧憬未來。」我們決定在這十年間登上月球並實現更多夢想,並非它們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困難重重。
  • 人類登月50周年:美蘇「太空爭霸」的勝負手 | 短史
    此後,美國共將12名太空人送上太空,帶回大量月巖標本,加深了人類對宇宙的了解。不過,美國當年不惜巨資實行登月計劃,首要目的並非科研,而是應對蘇聯的「太空爭霸」。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二戰」後,美、蘇兩國各自從德國獲得了一批火箭專家,開啟了本國的航天事業。
  • 印度登月計劃再暫緩,為什麼大家都想稱霸太空?
    作為一個分水嶺,登月不再局限於政治意義,一些科技巨頭也加入了其中。正如商業太空企業家、藍色起源、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所指出的那樣,水源極大地增強了月球作為太空探索平臺的戰略重要性。今年3月,美國副總統彭斯宣布白宮將加快2024年載人登月計劃。
  • 太空人登月、備戰太空?日本「宇宙十年計劃」野心勃勃!
    從2020年到2030年,日本的太空探索「十年大計」近日正式出爐。在這份由內閣敲定的《宇宙基本計劃》修正案中,日本為未來10年的航天發展,定下基調。 安全保障、情報收集、飛彈監視、太空人登月、宇宙作戰隊……其中諸多內容似可窺見,這個國家在太空探索以及航空技術軍事化方面的戰略和野心。不過,近年來以日本的實力,足以支撐這樣的野心嗎?
  • 50年前人類登上月球: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為在月球行走第一人,他走下旋梯,在月球鬆軟的土壤上踩下一個淺淺的腳印,並向世界莊嚴宣布:「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飛躍」。nypost.com既然我們要講述登月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也許有的讀者自然地猜想也許我們要重複一個由來已久的陰謀論。
  • 登月騙局論:美蘇為什麼幾十年都不敢再次登月?
    阿波羅登月計劃陰謀論認為,1969年7月21日人類沒有登上月球,所謂的登月視頻其實是在攝影棚中拍攝的謊言。    關於登月計劃最主要的質疑還是,為什麼在阿波羅計劃結束後48年的時間,人類一直沒有再次登月呢?
  • 登月50年後,又一批月壤將走出保險箱……
    在第一次阿波羅16號艙外活動中收集樣本的查理·杜克今年7月21日是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紀念日,NASA計劃在今年將啟封一小部分封存至今的月球巖石與土壤,利用現代技術進行研究。        阿波羅11號到17號任務期間,共有約382公斤月球巖石與土壤被帶回地球。
  • 阿波羅登月騙局
    安德魯·蔡金在1994年出版了《登上月球的人》。他在書中寫道,1968年「阿波羅8」號飛船開始繞飛月行時,人們已經開始流傳類似的說法。登月騙局種種關於「阿波羅」登月行動,產生了各種不同的關於真假的辯論。沒有人能對這個騙局做出完整的說明,但是騙局論的支持者們主要關注與該行動有關的歷史記錄中的差錯和不一致的地方。
  • 50年前美國就能登月,為何從不去月球的背面?其實美國轟炸過月背
    但是美國50年前就能登月,為何從不去月球背面?這個事實在不久後被揭曉,原來是美國曾轟炸過月背。  美國:新生大國,發展迅速;50年前就能登月  美國自1776年之前還僅僅只是依附英國的一個弱不禁風的附屬國,行事決定全部對英國言聽計從。然而,心中存有一顆自由之心的美國人憤怒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人類為什麼不再登月了?
    此後連續47年,再無任何一位人類登上過月球。這就導致了一種聲音在全球廣為流傳:50年前的那個登月神話,那些誕生於媒體和網際網路都不完善年代的國家級工程,是不是壓根都是假的?別笑,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質疑不僅未見消失,反而還愈演愈烈——1979年只有6%的美國人相信「阿波羅11號」飛船載人登月是騙局,到了1999年,相信「登月陰謀論」的美國人增加到了11%,2009年時這一數據上升到了22%。而最近的調查表明,10%的美國人,16%的英國人和20%的義大利人,都覺得50年前的那場登月不靠譜。
  • 1969 登月先鋒組:「我們在月球上散步了.」
    他永遠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如何去實現這些目標。奧爾德林的父親就是一位樂於冒險的飛行員。他受父親職業的影響,於西點軍校畢業後成為了一名戰鬥機駕駛員。後來,他又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航空博士學位。據說,他是美國航天員中最有科學頭腦的一個並被視為登月飛行的最佳人選。1969年7月20日,當他在阿姆斯特朗之後走出登月艙時,為了防止艙門被鎖住,他小心翼翼地只將艙門虛掩。這個細節足見奧爾德林的細心和謹慎。
  • 12部超級震撼的宇宙太空電影
    這12部裡程碑之作,也恰恰反映出太空電影的各種形態,有天馬行空的無羈幻想,有緊貼現實的科學指南,有將高科技信手拈來作視聽原料,也有把探索精神貫徹到一絲不苟,有熱鬧火爆的特效爆米花,也有幽閉清冷的黑暗沉思錄,其中為數不少改編自知名科幻原著,證明太空電影總在從其他藝術形式中汲取養料。
  • 為何印度至今尚未登月,美國和俄羅斯等國近50年前就成功了
    Does that mean Indi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50 years behi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USA?為什麼印度至今還未能成功登月,而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在近50年前就成功了?這是不是意味著印度的科學技術比美國等發達國家落後50年?
  • 理性看待「登月造假」
    導讀:今天阿波羅登月50周年成了中國科技媒體的盛宴,像我這樣的老人,寫文章與那些才恩敏㨗的年輕人相比
  • 世界上下五千年音頻---「阿波羅」登月
    眼看蘇聯在太空科研領域領先,美國政界一片譁然。被稱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愛德華·特勒痛心疾首地說:「美國輸掉了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戰役。」儘管美國加快了宇宙太空的科研步驟,在1958年1月31日,也將「探險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上天,但是在載人宇宙飛船方面仍落後於蘇聯。
  • 俄羅斯宣布2031年登月 建立永久基地
    【月球採礦】月球上有怎樣的寶藏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8日報導,俄羅斯計劃於2031年實現載人登月自俄羅斯Roscoms Energia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的總裁Solntsev宣布這一野心勃勃的計劃,登月方案隨之面眾。2026年登月任務將全面展開,在其第二年,著陸器將會被發射到月球軌道。
  • 日本防衛相視察自衛隊宇宙作戰隊 欲與美國太空軍合作
    日本防衛相視察自衛隊宇宙作戰隊 欲與美國太空軍合作2021年03月01日10:02 | 來源:環球網小字號據共同社2
  • 阿波羅17號的登月之旅
    雖然距離我國載人登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完成嫦娥5號,就意味著我國距離載人登月又大大的進了一步,接下來我們來去回憶一下阿波羅17號的載人登月,也就是人類歷史上在20世紀最後一次登月任務背後的那些故事。在我的腦海中回憶起來一幅畫面,那幅畫面不是地球,而是來自於38萬公裡以外真實拍攝的。
  • 震撼可視化,講述宇宙生命和宇宙垃圾
    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同樣可以用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它冰山一角。大數據文摘精選了兩個宇宙可視化的例子,相信看完這兩個視頻,大家更能感受到宇宙的眩目、蘊含的隱憂或者生命的渺小。宇宙生命可視化如果地外生命和地球生命類似的話,那麼它們很可能居住在距離太陽系幾千甚至幾百萬光年之外的類地行星上。
  • 阿姆斯特朗登月的第一句話到底說了什麼?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也是至今為止僅有的一次登月。其歷史意義不僅在於人類第一次踏足地球之外的星球,也證明了宇宙中沒有上帝,並且在當時,美蘇正處在冷戰中期,太空競賽期間,此舉更是讓蘇聯開始在航天事業上投入大量資金,從而拖垮了蘇聯的整體經濟。阿波羅11號標誌:圖中的老鷹是美國國鳥白頭海雕,抓的是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