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係主要決定了英國命運?

2021-02-07 地球村民廣場

文/布倫丹·西姆斯

本文整理自《千年英歐史》


歐洲造就了英國。歐洲的壓力促進了英格蘭這個民族國家的誕生。聯合王國的形成也是如此。英格蘭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和威爾斯人之間的關係在根本上一直是由歐洲大陸的局勢決定的。在戰略和意識形態上,歐洲幾乎總是不列顛群島安全的最大威脅。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空軍的主要職能,是國土防衛和歐洲部署,而不是向海外投射力量。儘管發生了重大的技術變革,從新的造船技術到飛機的發明,再到核武器,陸軍仍然佔據著首要的地位。直到18世紀末,海軍的優勢並不能讓英國免遭入侵。20世紀,英國皇家海軍的力量受到了陸基飛機的挑戰。此外,為了應對從路易十四到希特勒的各種挑戰,英國也一直很注重維護海軍和空軍優勢,這一優勢依賴英國如何防止歐洲大陸出現霸權國家,以及避免這種國家在海上或空中建設方面超越英國。


對英國來說,歐洲總是比世界其他地區更重要。早在大英國協還沒有構想出來的時候,埃德蒙·伯克就提出過「歐洲國家」的構想。正是出於歐洲方面的考量,英國才去徵服了英帝國,因為殖民地可以為英國提供它在歐洲大陸所缺乏的人口和經濟實力,阻止它的對手獲得這些實力同樣重要。相應地,英國也通過控制歐洲均勢獲得並維持住了它的海外帝國。當然,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卻是一個始於歐洲、止於歐洲的循環。當英帝國在二戰後成為歐洲和世界的棘手難題時,它便解體了。簡而言之,沒有歐洲,就沒有英格蘭王國,沒有聯合王國,沒有大英帝國,也沒有「去殖民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來自歐洲的挑戰在本質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它一直都是戰略性的挑戰。在中世紀,我們的主要敵人是法國;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是西班牙;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初,法國再次成為要敵;在19世紀中後期,敵人是沙皇俄國;在20世紀中前期,首先是德意志帝國皇帝,其次是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從二戰結束到現在(中間還經歷了柏林圍牆倒塌後短暫的中斷期),俄羅斯的威脅捲土重來。意識形態通常也是一種威脅:從中世紀的大陸異端、16-17世紀的「反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它也成為專制主義和大陸暴政的代名詞)、18世紀末的雅各賓主義、19世紀的歐洲大陸專制主義、20世紀的左右翼極權主義到如今夾在難民中進入歐洲的宗教恐怖分子。由於所有這些意識形態都在不列顛群島內部擁有或多或少的擁護者,因此外部威脅被進一步加劇了。



此外,歐洲也深刻塑造了英國國內政治。數百年來,這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起初,辯論者討論的是如何保護英國不受外部攻擊,特別是來自法國和蘇格蘭的攻擊。後來,他們的焦點變成了是否維護以及如何維護英王對法國王位的主張。16-17世紀出現了一些爭端:如何在新教和議會自由曾遭受嚴重摧殘的歐洲尋找保護它們的最佳方式?這些爭端取代了上述討論。從18世紀開始,英國人在維持歐洲均勢的最佳策略上總是意見不一。當時佔優勢的輝格黨正統派在歐洲大陸上指望著聯盟和軍隊;託利黨和激進的異端分子則呼籲在歐洲保持更大程度的克制,應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在海軍和殖民地上。當然,事實是兩者並非那麼涇渭分明,輝格黨人也經常是狂熱的帝國主義者(儘管是出於歐洲的原因),就像許多託利黨人也遠非粗暴的孤立主義者一樣,並且他們經常對歐洲有充分的了解和關注。在這些辯論中,有些人主張英國對歐洲大陸進行軍事幹預,幹涉主權國家的內部政治,而另一些人則出於實用主義和原則的考慮,強烈要求英國置身事外。這兩種觀點在今天的兩大政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很多英國君主及政客的職業生涯也都是由歐洲大陸事務決定的:麥可·德·拉·波爾於14世紀末遭到彈劾;100年後,威廉·德·拉·波爾因在百年戰爭期間丟掉英國在法國的領地而遭到彈劾;瑪麗一世因失去加來而名譽大損;斯圖亞特王朝因未能保住德意志的新教事業或遏制路易十四而覆滅;沃波爾因拒絕(在波蘭王位繼承戰中)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反抗法國而下臺;在18-19世紀還有許多內閣官員下臺;20世紀90年代,柴契爾夫人因約翰·梅傑的考驗而放棄了首相一職。同樣地,脫歐公投也決定了首相卡梅倫的命運。此外,英格蘭的內部制度在許多方面都是面臨歐洲施加的壓力而產生的:從為了換取和平而向維京人交納的丹麥金、17-18世紀的「財政-軍事國家」戰略到為資助與法國的戰爭而第一次徵收的個人所得稅,再到20世紀的「戰爭國家」和「福利國家」戰略。


因此,英國一直是歐洲的一部分,是「歐洲大陸的一部分」。在這本《千年英歐史》剛開始的時候,主要的框架是北海,北歐海盜曾經渡過北海襲擊英格蘭。在中世紀,大部分英格蘭國王在法國都擁有領地,因此法國海峽港口被許多人視為英格蘭王國防線的一部分。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英格蘭人對低地國家產生了密切而持久的興趣,許多英格蘭人認為這裡是英格蘭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囿於領土層面的關心逐漸發展成了對以德意志為中心的歐洲整體均勢的關注。總體上來說,英國的歷史一直都是在歐洲的背景下、在與歐洲大陸的共同經歷和衝突中展開的。數百年來,它塑造了一部分基督教世界的共同核心。和其他大多數歐洲國家一樣,英國也經歷了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儘管經歷的時間點和強度有所不同。


如果說歐洲造就了英國,那麼英國也造就了歐洲。英國塑造的歐洲符合英國的利益,並且越來越向英國的形象靠攏了。英國人的軍事存在和聲譽在歐洲大陸通常是殊難輕視的:13世紀,貴族將稅款投入騎兵突襲中;在阿金庫爾戰役、敦刻爾克戰役、布倫海姆之戰、德廷根戰役、滑鐵盧戰役、克裡米亞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均取得了勝利;在北約的框架下,它在歐洲也發揮了自己的威懾力。英國的許多勝利,甚至大部分勝利,都是靠聯盟夥伴的幫助取得的。英國的實力也因此得到了加強而不是削弱。自17世紀末以來,在一些解決歐洲紛爭的協議中,英國扮演著重要的且經常是決定性的角色。從《烏得勒支和約》正式將「均勢」原則寫入條約到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定法國大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之後的歐洲版圖,再到今天關於歐盟的各項條約,都證明了英國在提供歐洲的解決方案中佔據的重要地位。此外,英格蘭和後來的聯合王國也看到和意識到了它需要保護意識形態安全:16-17世紀,它致力於捍衛新教的利益;18世紀,它在保護歐洲的「自由」;19世紀,它奉行自由主義;20-21世紀,它投身於推行民主。英國通過一系列《聯合法案》在歐洲取得了它最大的領土範圍,但從那時起,它在意識形態上的擴張程度變得更大了。



英格蘭以及後來的聯合王國,在歐洲都是「獨特」的存在,雖然任何歷史都有其一定的「獨特之處」,但英國並不是這種簡單意義上的「獨特」。英國的歐洲故事不僅是獨立的、與歐洲大陸的故事是平等的,而且從根本上是不同的、無害的。這是一個主觀的判斷,但絕非武斷的結論。英國的好運在一定程度上是機緣和處於大陸西緣的地理位置雙重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地處德意志和俄羅斯之間的波蘭人生來就是不幸的,在20世紀,他們又被夾在納粹主義和史達林主義之間。但英格蘭人和英國人的運氣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他們開創了兩種創新的政治組織形式:一是擁有議會制的民族國家(雖然議會代表權是選擇性的),二是基於議會合併的跨國聯合的概念。這一模式已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英語文化圈的民主國家採納,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存在著重要的差異,但所有這些幸福的政體根本上都十分相似。毫無疑問,它們有自己的問題,但這些問題與歐洲大陸過去和現在的問題相比就相形見絀了。在過去的500年裡,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歐洲人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政治苦難:從專制主義、雅各賓主義、拿破崙獨裁、納粹主義到如今本意雖善卻仍遭破壞的歐盟。


簡言之,歐洲大陸在1945年之前就失敗了,即使是現在,歐盟依然是失敗的,只是程度稍好而已。與幾乎所有其他時不時被佔領或瓜分的歐洲國家不同,英格蘭以及後來的聯合王國在很大程度上(幾乎沒有例外地)都是歐洲政治的主動者,而不僅僅是一個被動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國的確出類拔萃。但是,這不應該成為英國必勝主義的理由。歐盟不是英國的敵人,它應該被理解為一個現代版的神聖羅馬帝國,也許它是不幸的、非官方的,但並不邪惡。它需要幫助。歐洲計劃的失敗、現行大陸秩序的崩潰,對遠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歐洲大陸國家及其民眾來說都是災難性的打擊,而英國也會像以前一樣,面臨失敗所導致的風暴。


只有當歐元區接受歷史教訓,並借鑑英美模式去實現完全的議會制跨國政治聯合(歐元區聯邦)時,上述不利情況才會發生變化。歐洲只有創造一個新的帶有輝格黨色彩的國家,創造一個在國內保持自由和經濟穩定,在國外強大有力、與英吉利海峽兩岸以及其他半球的夥伴兄弟同舟共濟的國家,才能使歐洲大陸得以駕馭它如今面臨的眾多挑戰。如果這種理想能夠實現,那麼英國的人民將不僅通過他們的努力在歐洲拯救自己,而且將以己為榜樣拯救歐元區。


(本文整理自《千年英歐史:英國與歐洲,1000年的衝突與合作》)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圖文、視頻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在後臺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特別聲明。

                     

             關注「地球村民廣場」,了解天下大事

相關焦點

  • 決定「英國這代人命運」的時刻,定了
    就在幾個小時前,英國議會下院決定了一件英國在脫歐之前必須完成的大事:大選。根據英國BBC的報導,英國議會下院在幾個小時前以438票對20票的結果,幾乎一致通過了英國首相鮑裡斯的政府提出的在2019年12月12日舉行新一輪大選提議。
  • 英國選舉:歐洲主流政治的回歸
    三在對英國退歐的影響方面,這場選舉結果迫使保守黨必須與其他政黨在退歐問題上進行協調,爭取最大共識,而不能自行其是。梅通過選舉而獲取退歐主導權的願望,完全落空了。正如很多經濟學家所預測的那樣,退歐對於英國經濟是不利的。英國失去對歐洲共同市場的自動準入,只會損害其金融業和製造業,導致其在歐洲的地位繼續下降。
  • 英國為什麼是歐洲統一的絆腳石?這位法國總統50年前就擔心英國
    英國在它強大的時候,不會自己統一歐洲,由英國人統一歐洲既不現實也無動力,前文已經說了,英國是島國,面向歐洲,背靠大西洋,對歐洲大陸的資源沒有多少覬覦之心,這就是無動力。另外,大英帝國強大是強大,可是強大在海軍,陸軍始終不是大陸國家的對手,這就是不現實。
  • 14.04 歐洲其他國家 • ​神聖同盟​
    戰勝的歐洲各國開始劃定各自的勢力範圍,並趁機在法國撈點油水。復闢的路易十八受到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英國的威脅,在《巴黎和約》上簽了字。但是這此國家的封建君主仍然對資產階級革命持有戒心,決定建立一個同盟來共同遏制革命。
  • 英國,其實不是一個「國家」!
    很多人都知道英國分為四個部分:蘇格蘭、英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但是你知道它們和英國是什麼關係嗎?其實,你可以把英國當成是「歐盟」就可以理解:歐盟並不是一個國家,裡面有很多的國家,其實英國也是這樣。既然英國不是一個國家,那麼英國是幾個國家組成的?或許,這時你肯定會說:四個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然而,事實又不是這樣的!
  • 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1]陳樂民在《歐洲文明十五講中》則說的比較通俗,「民族國家的意思,就是大體上一種統一的語言,一種基本的文化,一種大體上的領土,然後一個國家主權。這是歐洲民族國家的概念。」「當時歐洲還有一個條件,宗教。」
  • 19世紀末英國與德國的「新大博弈」,如何讓歐洲走向了一戰?
    他認為這些都可以通過「和平滲透」實現,並將成為全球範圍內更大的德意志擴張中的一部分,這場擴張將由探險家、醫生、外交官和商人作為先鋒。因為這些擴張主義的觀點,李斯特後來被稱為「第一位德意志帝國主義者」。持類似觀點的人還有萊比錫大學的威廉·羅雪爾(Wilhelm Roscher)教授,他認為,在奧斯曼帝國最終解體時,其在亞洲的領土是德意志人民應得的戰利品。
  • 為什麼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印度或日本?
    這也是為什麼自工業革命以降,非洲的生活水準有那麼大的退步空間。 死亡情形也很重要。而當時倫敦等城市的歐洲人很幸運,是一支能開心地蹲在自己的糞便上,居住在汙穢地下室裡的骯髒民族。由於衛生條件差,加上高度城市化及其衍生出的健康問題,代表收入必須要高,才能養活1800年代英國和荷蘭的人口。
  • 馬丁·雅克又來了,這次他戳破英國人的迷夢
    環球時報:在您最近的一條推文中,您將英國對華為的禁令描述為「一次國家自殺行動」。為什麼這麼說?儘管為了彌補這些,美國可能會和英國達成某種自貿協定,但英美經濟貿易關係對英國經濟來說幾乎微不足道,英美關係不能替代英中關係。英國將走向何方?我認為我的國家需要對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有一個更廣闊的視角。
  • 英國為什麼沒有「皇家陸軍」?
    —— 你也許聽過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說英國陸軍曾經殺死過國王查理一世,因此遭到了王室的記恨,所以得不到「皇家」的封號。英國王室公布的《「皇家」前綴申請指南》中就寫道:「……王室不會披露評判標準相關的任何信息,以及接受或拒絕申請的任何理由。獲準使用『皇家』前綴從來都不是只要達成某些確定的條件就能夠獲得的權利。」簡而言之,是否授予「皇家」頭銜,主要看英國君主的自由裁量,屬於君主的特權。除了「國王這麼決定過」之外,不具備任何特定的含義。
  • 戰後英國(一):英國的三環外交之殤
    美國內經濟政策服務於海外擴張中,我們提到,美國是一個世界帝國,尤其是二戰後,美國的轉型已經完全實現——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恰恰是英國從世界帝國萎縮回一個地區性國家的衰落史。英國世界帝國的轟然崩塌,主要就是由於自己的「不思進取」的食利者惰性造成的。例如在1870年代對於電氣化的嗤之以鼻,造成美德兩國捷足先登。
  • 為什麼英國陸軍沒有皇家頭銜?
    英國陸軍難道是後娘養大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像空軍、海軍兄弟那樣,戴上金光燦燦的「皇家」帽子呢?英國陸軍非儀式用軍旗,雖然旗子的圖案裡有兩頂皇冠,但英國陸軍還是沒有皇家稱號關於這個問題,坊間產生了不甚靠譜的許多傳言,有兩種流傳甚廣的說法,都是基於英國革命時國王查理一世的腦袋被砍的事實,認為英國陸軍沒有皇家稱號與此有關。
  • 同被英國殖民,美國人奮戰8年才獨立,加拿大為何卻不流血?
    加拿大在1867年獲得自治領地位,二戰之前獲得事實上的獨立,但當時英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地位,還沒讓位美國,英國為什麼允許加拿大就這樣和平獨立了?作為鄰居,兩國獨立過程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後,這種模式推廣到了英國其他殖民地,主要以歐洲移民為主體,和英國本土文化較為接近的地區,澳大利亞、紐西蘭、愛爾蘭和紐芬蘭在一戰前後都成為了自治領,而印度等其他殖民地二戰之後才成為自治領。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後,一支訓練有素的加拿大軍隊也隨即成立。1899年,英國同荷蘭後裔布爾人為爭奪南非爆發了戰爭,史稱第二次布爾戰爭。英國向加拿大發出了派兵要求。
  • 英國首相「狂熱親華」,中英關係風向又變了?
    關於中英關係,鮑裡斯都說了什麼?2月12日,鮑裡斯在唐寧街首相官邸與中國企業代表舉行圓桌視頻會議,以慶祝中國農曆新年。《衛報》報導稱,雖然鮑裡斯此舉可能會激怒那些希望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的英國保守黨議員,但實際上,首相的這一最新表態並不稀奇。在2019年7月24日正式就任英國首相的前一天,鮑裡斯在接受採訪時就大談中英關係。他表示:英國對「一帶一路」倡議非常熱情。英國將繼續是歐洲對中國投資「最開放的市場」。他還特別提到:英國非常歡迎中國留學生。
  • 英國宣稱制裁歐盟礦泉水!以報復歐盟對英國的貝殼制裁…
    英國政府和媒體開始針對美國之外的主要貿易夥伴發起了一系列奇葩「攻勢」,看上去,首相大人自從第二次被隔離後精神狀態已經失控了?英國政府人士日前對《每日電訊報》說,有人認為我們可以在其他領域發揮槓桿作用。「我們有連續性安排……我們可以阻止這些(事情發生),這意味著他們將無法在這裡銷售他們的產品了。
  • 英國脫歐對中國的影響 及英國脫歐的原因
    圖斯克宣布,歐盟計劃分兩個階段與英國就脫歐問題展開談判。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讓英國「脫歐」,解除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國所享有的所有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第二階段的任務是全面確定歐盟與英國的未來關係,但前提條件是將英國作為第三國。兩者並不會同步進行。圖斯克在新聞發布會上還重申,第一階段談判中,歐盟將保護公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 都是島國,英國和日本有什麼異同?
    地理環境因素是決定這個現象最重要因素,因為兩國資源有限,無論是通過武力掠奪還是商業貿易獲取更多資源,都只能主要依靠海路實施。反觀大陸國家則要麼地大物博,要麼陸路方便快捷,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全力發展海上力量。2.兩國國民都愛吃魚。英國的代表菜是著名的fish and chips,即炸魚和薯條,而日本的代表菜則是生魚片和壽司。
  • 一文看懂,直布羅陀為什麼是英國的?
    對於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以及高額利益的誘惑,讓大西洋的航運往來更加繁忙,往返於歐洲、非洲和美洲的奴隸貿易船隻為歐洲尤其西歐國家帶來大量財富。西方世界的經濟中心也漸漸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東岸,以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逐漸取代了南歐國家義大利、希臘,成為了西方文明的新中心。
  • 拿破崙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英國人為什麼還敢侵略中國?
    拿破崙領導下的法蘭西帝國,在歐洲大陸上可謂是戰無不勝,但拿破崙對遙遠的中國,給出的評價卻也是: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就會震驚世界。視頻被吞了而拿破崙可統領著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到,當時的歐洲人對中國的看法。為什麼拿破崙會這麼說呢?
  • 戰功赫赫也難逃既定的命運,英國空軍絕版明星戰機,慘遭拆解
    相繼湧現出英國、德國、法國等一批工業大國,直到現在仍然保持著世界一流水準,通過海外移民還影響到美國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其成為軍工大國的基礎。1974年首飛成功的「狂風」集合了英國、義大利、德國三方科技研製生產出來的第四代雙座雙發可變後掠翼多用途戰鬥機。這款飛機體型龐大、載彈量大,對地攻擊能力十分出色,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