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什麼是歐洲統一的絆腳石?這位法國總統50年前就擔心英國

2021-02-23 騰飛說史

我們看待問題都需要有一個時間維度,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國際關係的問題上,時間維度非常的重要。從長時段來看,英國脫歐還是入歐,有英國對外政策的規律在裡面。只有了解了國際關係史,我們才能把握這個規律,真正讀懂英國所謂的脫歐問題。


(歐洲的文化界限以及英國在歐洲的位置)

英國是歐洲的一個島國,它面向歐洲大陸,但卻不依靠歐洲大陸。英倫三島與日本列島有著本質的區別,日本列島沒有什麼資源,但英倫三島有一些資源,從能源方面來講,英國有大量的天然氣和石油,英國是世界上的能源消費大國,同時也是能源生產大國。從礦產資源上來講,英國有煤礦和鐵礦,而且煤礦和鐵礦的儲量相當的豐富。英國的農業資源也很豐富,英國的農業可以滿足國內食品需求總量的近2/3,有些農產品甚至是出口的。


(英國在北海的油田)

在世界近現代史的各個時期,英國並不需要歐洲大陸的資源,再加上歐洲大陸的法國、德國也是強國,所以英國不覬覦歐洲大陸,它更多的是面向大西洋,去世界上其它地方佔地盤,去世界其它地方佔地盤,於是就有了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些國家。這一點和日本完全相反,日本有著濃厚的大陸思維,總是想構建一個由它主導的「大東亞」。

回顧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英帝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但是歐洲統一的思想卻不是英國人提出的,而是法國人、德國人甚至是東歐人提出的。

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西方文化圈再也沒有出現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是歐洲至始至終存在歐洲統一的思想。

中世紀的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都想統一歐洲,並把歐洲大部分疆域劃入到了自己的版圖之內。


(法蘭克王國極盛時期的領土,紅色虛線以內都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領土,當時的法蘭克王國其實就是帝國)

查理大帝時期的法蘭克王國達到極盛,其疆域包括了今天西歐、中歐的大部分區域,查理大帝死於公元814年,他的兒子路易繼位,查理大帝早在公元806年就立了遺囑,按照日耳曼人的傳統將帝國瓜分給他的幾個兒子。但是路易繼位以後,堅決不同意瓜分方案,極力維護帝國的統一,他的想法得到基督教會的支持,教會認為歐洲需要統一。


(帝國遭到瓜分)

路易規定皇位由長子繼承,帝國需要維持統一,但是,他的其他幾個兒子堅決反對,這和中國歷史是一樣的,長子做皇帝了,還有我們什麼事。路易死後,帝國還是被他的3個兒子瓜分了,形成了東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這就是今天的法國、德國和其它一些小國家最早的雛形。

最東邊的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宣稱自己是第三羅馬,第一羅馬是西羅馬帝國,第二羅馬是東羅馬帝國(拜佔廷帝國),第三羅馬就是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曾經的疆域)

但是神聖羅馬帝國太鬆散了,正如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所說的「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所以神聖羅馬帝國統一歐洲的願望也沒有實現。

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後,波西米亞王國的國王就提議歐洲基督教國家應該結成一個聯盟,共同對付奧斯曼帝國,一方面奧斯曼帝國停止了向歐洲腹地進軍的步伐,另一方面歐洲基督教國家本身就很鬆散,所以在敵人面前組建一個統一的歐洲的想法也沒有實現。

1776年北美十三個州聯合起來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並發表《獨立宣言》。這對歐洲人的刺激也很大,當時有人指出歐洲應該效仿美利堅合眾國組建歐洲合眾國

18世紀至20世紀,把歐洲統一付諸實踐的當然就是拿破崙和希特勒,但是這兩個人都慘遭失敗。


(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領土)

那麼,英國在歐洲統一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那就是光榮孤立和大陸均勢政策。

英國在它強大的時候,不會自己統一歐洲,由英國人統一歐洲既不現實也無動力,前文已經說了,英國是島國,面向歐洲,背靠大西洋,對歐洲大陸的資源沒有多少覬覦之心,這就是無動力。另外,大英帝國強大是強大,可是強大在海軍,陸軍始終不是大陸國家的對手,這就是不現實。

在自己不想統一歐洲的前提下,英國人就非常害怕法國、德國或者是歐洲大陸其它哪一個國家把歐洲給統一了,因為一旦統一,下一個目標就是吞併英倫三島。

1500年以來的各個時代,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政策是:保持歐洲大陸均勢,不容任何力量破壞這個和諧的局面。


(歐洲地圖)

在確保歐洲大陸均勢的前提下,英國還要保護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領,所以英國偏向於發展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一定要確保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暢通無阻,它的注意力放在了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等幾個非常重要的海洋運輸點。

歐盟最早的雛形是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有6個成員,法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注意!沒有英國,英國不需要煤鋼聯營,因為它自己可以利用本土和海外市場,獲得煤、鋼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之上,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6國又籤署了條約,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為歐洲共同體。


注意!英國在1967年還未參加歐洲共同體。

1963年、1967年英國兩次申請加入歐洲的共同體,但是均遭到了法國總統戴高樂的否決,戴高樂認為英美關係過於緊密,英國一旦加入歐共體,美國會通過英國對歐共體施加影響力,到時候法國在歐洲的地位會受到挑戰,因此戴高樂堅決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


(戴高樂)

1969年戴高樂辭去法國總統之職,繼任的法國總統蓬皮杜考慮到世界局勢的新變化,隨著歐洲經濟一體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把英國關在歐洲統一進程的大門之外是不明智的,所以開始考慮接納英國。

但是,當時歐共體內部很多人還是持反對意見,當時有句著名的話叫做:英國加入歐共體遲早會成為它內部的「特洛伊木馬」。

有鑑於此,英國開始調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1971年英國首相希思告訴美國總統尼克森,英國和美國的特殊關係已經消失了。這樣一來,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道路就鋪平了。

1972年英國和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一起加入了歐共體,歐共體後來發展為歐盟,50多年前,法國總統戴高樂的擔心終於應驗了,英國成為了歐共體的「特洛伊木馬」。


(褐色部分是未加入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

實際上很多年前,在歐元區的問題上,戴高樂的擔心就已經應驗了。歷史總給人以啟發,讀史可以明智,我們應該多讀一讀國際關係史,回過頭來,再看今天的國際關係就會覺得非常有意思。

更多歷史知識,可以關注「騰飛說史」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訂閱: tf13956212778 (←長按複製添加)


長按圖中二維碼,可以關注本公眾號。

(本文是騰飛說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的轉載均視為侵權!)

相關焦點

  • 英國預言家驚人預言:2017年南北朝鮮統一
    來源:慧眼金睛 (ID:renwuwang99)英國一名預言家準確預言2016年川普勝選、英國脫歐、法國尼斯遭恐怖襲擊,日前他在網站上公布2017年會發生的大事,包括希拉蕊因一批新的文件被披露以致退出政壇、金正恩被推翻南北韓實現統一等。
  • 為什麼說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係主要決定了英國命運?
    很多英國君主及政客的職業生涯也都是由歐洲大陸事務決定的:麥可·德·拉·波爾於14世紀末遭到彈劾;100年後,威廉·德·拉·波爾因在百年戰爭期間丟掉英國在法國的領地而遭到彈劾;瑪麗一世因失去加來而名譽大損;斯圖亞特王朝因未能保住德意志的新教事業或遏制路易十四而覆滅;沃波爾因拒絕(在波蘭王位繼承戰中)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反抗法國而下臺;在18-19世紀還有許多內閣官員下臺
  • 海峽群島:與法國海岸近在咫尺,為什麼卻是英國的領土?
    從中世紀至今,在歐洲的政治舞臺上,英法兩國一直都從未離開過舞臺的核心,兩國之間近千年的博弈、對抗和合作,可謂是研究地緣政治的絕佳樣本,也深刻影響了歐洲、乃至全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英國脫歐使英法關係再次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而在英法間的複雜關係對世界政治格局造成的諸多影響中,海峽群島也算得上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個。
  • 英國選舉:歐洲主流政治的回歸
    保守黨內也存在強烈的聲音,要求梅走「軟退歐」路線,盡力延長英國留在歐盟關稅同盟內部的時間。這場選舉將讓英國退歐前景大大複雜化,如果梅失去執政地位,已經計劃好的一切完全可能推倒重來。但英國之憂,並不一定是歐洲之憂。其實,在英國脫歐問題上,法國和德國並不怎麼考慮梅政府的利益。在去年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之後,法德兩國就做出了明確表態,相當於「要走就趁早走、不要添麻煩」。
  • 法國總統馬克龍:英國脫歐不會阻礙英法高層次合作
    新華社倫敦1月19日電(記者梁希之)正在英國訪問的法國總統馬克龍18日與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就軍事合作、移民問題等達成部分協議。馬克龍表示,英國「脫歐」不會阻礙兩國高層次合作。這是馬克龍去年5月就職以來首次訪問英國。他當天和特雷莎·梅在倫敦附近的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舉行會談,重點圍繞國防和安全合作,雙方還探討了「脫歐」、教育、科學和創新等問題。
  • 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對英國意味著什麼?可不會對英國太友好!
    法國總統馬克龍祝賀道:「美國人民已經選出了他們的總統,祝賀拜登和哈裡斯。要克服現有的挑戰,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讓我們一起努力吧!」而英國首相鮑裡斯也發推表示了祝賀,值得注意是,這位此前一直被稱為「英國川普」的首相只寫了一句話:「祝賀拜登和哈裡斯」。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比,鮑裡斯的祝賀稍顯有些官方和冷淡。
  • 詹森執掌英國,這位硬脫歐「急先鋒」一來就立Flag……
    當地時間7月24日,鮑裡斯·詹森應女王邀請成為英國第55任首相。曾經擔任過倫敦市長、英國外交大臣的鮑裡斯•詹森,應女王邀請成為英國第55任首相,組建新政府。這位「脫歐急先鋒」發誓要在短短99天內與歐盟達成一項新脫歐協議,「英國人民受夠了漫長的等待,現在是時候讓強有力的政府付諸行動」。
  • 80年前 英國軍隊大舉入侵法屬殖民地 維希法國空軍取得「開門紅」
    80年前,即1941年6月8日,英國軍隊大舉入侵法國的殖民地敘利亞、黎巴嫩。
  • 德國、法國、葡萄牙、英國……歐洲各國經濟「正在完全崩潰」!
    上新活動折合才一百多,戳圖購法國《快報》周刊網站稱,歐洲各國經濟正在完全崩潰,德國、法國、葡萄牙、英國……該網站5月15日總結了各國最新數據,而這些數據體現了新冠肺炎危機給各國經濟帶來的嚴重影響。根據各大經濟機構的預測,4月初至6月底的德國GDP可能會同比重挫10%,這是50年來從未有過的衰退。德國政府預計,整個2020年德國經濟將萎縮6.3%,這將是1970年有統計數據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 19世紀末英國與德國的「新大博弈」,如何讓歐洲走向了一戰?
    一些有遠見的德國人已經開始把眼光轉向土耳其邊界以東地區。在那裡波斯沙赫的國度日漸衰頹,長期以來英俄一直將其視為競奪的目標,他們都想將另一方驅逐出去。和蘇丹一樣,沙赫現在也將這個強大的新德國視為與英俄抗衡的平衡力量。因此,他非常渴望激起德國人對波斯的興趣。他不僅請求俾斯麥向他派遣軍事和民事顧問,而且還主動提出對德國移民開放波斯土地。
  • 12月3日晨間速遞(法國總統諷刺英國首相 美國軍方支援非洲反恐)
    伍德斷言,指出這也是為什麼上周新冠病毒新毒株的發現,造成了國際油價的暴跌。「 亞洲 」02 美韓周四在記者會上宣布,將更新兩國的聯合作戰計劃並保持現有駐韓美軍數量,以應對朝鮮的潛在核武器威脅。「 歐洲 」04 法國著名諷刺報刊《鴨鳴報》(Le Canard Enchaîné)爆料稱,馬克龍在私人談話中將英國首相詹森稱為「小丑」,並為「這樣一個法國可以與之合作的大國」由詹森來領導感到可惜。
  • 德國為什麼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到這年8月,美國向歐陸投送了130萬士兵。最終,當9月27日,盟軍突破德軍在西線的最後防守據點的時候,德軍元帥埃裡希·魯登道夫領導下的最高陸軍指揮部知道德國已經戰敗了。這位德軍的副總參謀長精神垮了。第二天,他向德國皇帝提出開啟與協約國的停戰談判。他已經受夠了國內政客對勇往直前的軍隊的背後中傷。很多人認為《凡爾賽和約》是個極大的錯誤。
  • 美國南北戰爭對統一臺灣的啟示
    用一百多年前的美國統一之戰來對照我們統一臺灣,並不是很科學,因為無論是國家狀況還是國際形式都不一樣,然而,南北戰爭還是能給我們許多啟示。南北戰爭不僅僅是歷史書上的幾段關於時間,地點,人物的介紹,其它這一代美國人自己也並不了解,只知道林肯一位偉大的總統,卻不知道他為什麼偉大?
  • 為什麼當年英國沒能夠徵服中國?國外網友:中國是統一的
    為什麼中國從未被英國人徵服?3、19世紀時,除了英國,其他國家也覬覦著中國。包括俄國和1900年的日本。此外,法國也介入了印度支那(東南亞)。雖然英國,俄國和日本能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大部分指的是對貿易的控制),但是如果英國全面侵略中國,將會被視為對三國權力平衡的擾亂,那麼英國可能會和俄國以及日本陷入戰爭,還可能和法國陷入戰爭,同時英國還得面對中國部隊,而雖然中國部隊裝備落後,但是具備數量和本土優勢There are other reasons as well but these three illustrate
  • 西班牙失去直布羅陀,如何反制英國?
    要知道數百年前的西班牙可不是封閉落後的二流國家,它的艦隊和士兵曾在全世界開闢出有史以來第一個「日不落帝國」,但為什麼家門口的戰略要地卻被英國佔領呢?事實上直布羅陀在西班牙與英國之間易手是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的,甚至更確切地說直布羅陀的現狀就是英西之間交易的結果。 在近代西班牙問世之前,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地區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北非摩爾人佔據。
  • 美國總統、英國首相、法國總統……多國元首政要恭賀牛年新春
    萬事如意【環球網綜合報導】在中國迎來農曆新年牛年之際,包括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詹森、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巴基斯坦總統阿里夫·阿爾維等在內的多國元首政要恭賀牛年新春。美國總統拜登祝願中國人民春節快樂、繁榮發展2月11日中國農曆除夕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兩國元首就中國牛年春節相互拜年,並就雙邊關係和重大國際及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拜登向中國人民拜年,祝願中國人民春節快樂、繁榮發展。習近平再次祝賀拜登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並祝中美兩國人民新春愉快、牛年吉祥。
  • 並不光榮的孤立:英國和歐陸的歷史糾葛
    從那時候開始,英國奉行所謂的「大陸均衡」政策,就是一方面守住自己的本土和海外殖民地,另一方面,針對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一個國家下黑手,拉幫結派、勾心鬥角、文攻武衛,總之就是要把最強的歐陸大國搞下去。為什麼要這麼搞呢?因為英國估摸自己是沒有力量跨過海峽,統一歐洲,或者領導歐洲的。既然如此,也不能讓別人這麼做。這個政策的目的,就是防止歐洲大陸出現一個霸主,把歐洲整合、統一起來。
  • 四戰之地法國,拿破崙有可能統一歐陸嗎?
    這種地理條件,令法國交通四通八達,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經濟。然而從戰爭的角度來講,法國地處四戰之地,歐洲大陸發生任何大戰,無論法國情願與否,都會被拖入戰爭之中。拿破崙時代無疑是法國輝煌的歲月,但拿破崙的霸業終究歸於失敗,原因一方面是歐陸國家缺乏英國這類海洋國家的強大海軍,另一方面則是法國沒有一個強大的戰略盟友。
  • 為什麼美蘇英法四國要同意兩德統一?
    50年代以來,基於法德和解,歐洲開始了快速的一體化進程,到了80年代,歐共體已經發展成型,逐步吸納了許多歐洲國家。 另外,美蘇冷戰下,歐洲受到兩個超級大國影響,國際話語權極小,而法國作為長期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也希望自身能在國際上有重要地位。
  • 為什麼拿破崙戰爭對歐洲那麼重要?
    (鋪墊的話略多,下邊開始正文)       1813年的歐洲局勢可以大致歸納為如下樣子:遠徵俄羅斯的失敗的拿破崙回到法國,元氣大傷但依舊令人畏懼,東邊是支離破碎的德意志諸國、奧地利和義大利諸國(此時的義大利不是完整統一的),再往東則是躍躍欲試的沙俄,歐洲大陸之外還有一個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