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待問題都需要有一個時間維度,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國際關係的問題上,時間維度非常的重要。從長時段來看,英國脫歐還是入歐,有英國對外政策的規律在裡面。只有了解了國際關係史,我們才能把握這個規律,真正讀懂英國所謂的脫歐問題。
(歐洲的文化界限以及英國在歐洲的位置)
英國是歐洲的一個島國,它面向歐洲大陸,但卻不依靠歐洲大陸。英倫三島與日本列島有著本質的區別,日本列島沒有什麼資源,但英倫三島有一些資源,從能源方面來講,英國有大量的天然氣和石油,英國是世界上的能源消費大國,同時也是能源生產大國。從礦產資源上來講,英國有煤礦和鐵礦,而且煤礦和鐵礦的儲量相當的豐富。英國的農業資源也很豐富,英國的農業可以滿足國內食品需求總量的近2/3,有些農產品甚至是出口的。
(英國在北海的油田)
在世界近現代史的各個時期,英國並不需要歐洲大陸的資源,再加上歐洲大陸的法國、德國也是強國,所以英國不覬覦歐洲大陸,它更多的是面向大西洋,去世界上其它地方佔地盤,去世界其它地方佔地盤,於是就有了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些國家。這一點和日本完全相反,日本有著濃厚的大陸思維,總是想構建一個由它主導的「大東亞」。
回顧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英帝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但是歐洲統一的思想卻不是英國人提出的,而是法國人、德國人甚至是東歐人提出的。
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西方文化圈再也沒有出現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是歐洲至始至終存在歐洲統一的思想。
中世紀的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都想統一歐洲,並把歐洲大部分疆域劃入到了自己的版圖之內。
(法蘭克王國極盛時期的領土,紅色虛線以內都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的領土,當時的法蘭克王國其實就是帝國)
查理大帝時期的法蘭克王國達到極盛,其疆域包括了今天西歐、中歐的大部分區域,查理大帝死於公元814年,他的兒子路易繼位,查理大帝早在公元806年就立了遺囑,按照日耳曼人的傳統將帝國瓜分給他的幾個兒子。但是路易繼位以後,堅決不同意瓜分方案,極力維護帝國的統一,他的想法得到基督教會的支持,教會認為歐洲需要統一。
(帝國遭到瓜分)
路易規定皇位由長子繼承,帝國需要維持統一,但是,他的其他幾個兒子堅決反對,這和中國歷史是一樣的,長子做皇帝了,還有我們什麼事。路易死後,帝國還是被他的3個兒子瓜分了,形成了東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這就是今天的法國、德國和其它一些小國家最早的雛形。
最東邊的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宣稱自己是第三羅馬,第一羅馬是西羅馬帝國,第二羅馬是東羅馬帝國(拜佔廷帝國),第三羅馬就是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曾經的疆域)
但是神聖羅馬帝國太鬆散了,正如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所說的「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所以神聖羅馬帝國統一歐洲的願望也沒有實現。
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後,波西米亞王國的國王就提議歐洲基督教國家應該結成一個聯盟,共同對付奧斯曼帝國,一方面奧斯曼帝國停止了向歐洲腹地進軍的步伐,另一方面歐洲基督教國家本身就很鬆散,所以在敵人面前組建一個統一的歐洲的想法也沒有實現。
1776年北美十三個州聯合起來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並發表《獨立宣言》。這對歐洲人的刺激也很大,當時有人指出歐洲應該效仿美利堅合眾國組建歐洲合眾國。
18世紀至20世紀,把歐洲統一付諸實踐的當然就是拿破崙和希特勒,但是這兩個人都慘遭失敗。
(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領土)
那麼,英國在歐洲統一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那就是光榮孤立和大陸均勢政策。
英國在它強大的時候,不會自己統一歐洲,由英國人統一歐洲既不現實也無動力,前文已經說了,英國是島國,面向歐洲,背靠大西洋,對歐洲大陸的資源沒有多少覬覦之心,這就是無動力。另外,大英帝國強大是強大,可是強大在海軍,陸軍始終不是大陸國家的對手,這就是不現實。
在自己不想統一歐洲的前提下,英國人就非常害怕法國、德國或者是歐洲大陸其它哪一個國家把歐洲給統一了,因為一旦統一,下一個目標就是吞併英倫三島。
1500年以來的各個時代,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政策是:保持歐洲大陸均勢,不容任何力量破壞這個和諧的局面。
(歐洲地圖)
在確保歐洲大陸均勢的前提下,英國還要保護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領,所以英國偏向於發展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一定要確保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暢通無阻,它的注意力放在了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等幾個非常重要的海洋運輸點。
歐盟最早的雛形是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有6個成員,法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注意!沒有英國,英國不需要煤鋼聯營,因為它自己可以利用本土和海外市場,獲得煤、鋼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之上,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6國又籤署了條約,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為歐洲共同體。
注意!英國在1967年還未參加歐洲共同體。
1963年、1967年英國兩次申請加入歐洲的共同體,但是均遭到了法國總統戴高樂的否決,戴高樂認為英美關係過於緊密,英國一旦加入歐共體,美國會通過英國對歐共體施加影響力,到時候法國在歐洲的地位會受到挑戰,因此戴高樂堅決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
(戴高樂)
1969年戴高樂辭去法國總統之職,繼任的法國總統蓬皮杜考慮到世界局勢的新變化,隨著歐洲經濟一體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把英國關在歐洲統一進程的大門之外是不明智的,所以開始考慮接納英國。
但是,當時歐共體內部很多人還是持反對意見,當時有句著名的話叫做:英國加入歐共體遲早會成為它內部的「特洛伊木馬」。
有鑑於此,英國開始調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1971年英國首相希思告訴美國總統尼克森,英國和美國的特殊關係已經消失了。這樣一來,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道路就鋪平了。
1972年英國和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一起加入了歐共體,歐共體後來發展為歐盟,50多年前,法國總統戴高樂的擔心終於應驗了,英國成為了歐共體的「特洛伊木馬」。
(褐色部分是未加入歐元區的歐盟成員國)
實際上很多年前,在歐元區的問題上,戴高樂的擔心就已經應驗了。歷史總給人以啟發,讀史可以明智,我們應該多讀一讀國際關係史,回過頭來,再看今天的國際關係就會覺得非常有意思。
更多歷史知識,可以關注「騰飛說史」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訂閱: tf13956212778 (←長按複製添加)
長按圖中二維碼,可以關注本公眾號。
(本文是騰飛說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的轉載均視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