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英國殖民,美國人奮戰8年才獨立,加拿大為何卻不流血?

2021-02-23 軍武次位面

加拿大和美國曾經都是英國的殖民地,儘管最終都獨立了出來,但不同的是美國經過了8年的浴血奮戰才獲得獨立,並付出了4億美元軍費和5萬士兵傷亡的代價。

▲美國獨立的標誌性戰爭

而加拿大的獨立過程幾乎沒有發生流血事件。加拿大在1867年獲得自治領地位,二戰之前獲得事實上的獨立,但當時英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地位,還沒讓位美國,英國為什麼允許加拿大就這樣和平獨立了?作為鄰居,兩國獨立過程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加拿大政區地圖

1

加拿大從法國易手英國

美洲大陸本是一片孤立的大陸,與歐洲相隔大西洋,一開始歐洲人並不知道世界上有美洲的存在,直到15世紀末東西方的傳統貿易商路被奧斯曼帝國截斷,歐洲人才開始冒險從海上尋找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終於,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雖然他至死都認為自己發現的是印度。

繼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後,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爾去探尋新世界,希望能找到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當時地圓學說已深入人心,卡蒂埃爾認為向西北航行也能到達東方。此時拉丁美洲已被西班牙和葡萄牙佔據,法國探險隊只能往美洲北部方向進行探索。

1535年,卡蒂埃爾率領探險隊從法國出發駛向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來到了聖勞倫斯灣,探險隊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到達了魁北克。儘管沒有抵達東方讓法國人感到失望,但發現這塊新土地之後,法國開始在此殖民。

▲卡蒂埃爾在1535-1536年的第二次航行

法國建立北美殖民地之後稱其為新法蘭西,但民間多稱之為加拿大。不久,英國人也來到了北美,隨著兩國殖民地接壤面不斷增大,矛盾也愈加突出,本來英法兩國在歐洲就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終於在1756年爆發了戰爭,史稱七年戰爭。

▲ 七年戰爭開始時的北美形勢

戰爭的一方主要是英國和普魯士,另一方主要是法國、奧地利和俄國,最終法國一方戰敗,英法兩國籤訂和平條約後,原本法國在加拿大的部分則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吞併加拿大時,當地的法裔移民遠多於英裔,英國擔心他們會謀求獨立。為了安撫法裔移民,1774年英國頒布了《魁北克法案》,承認法裔移民的諸多權利,並尊重他們的語言文字、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給予了魁北克相當大的自治地位,這個法案大大加強了法裔加拿大人對英國的忠誠度。

▲七年戰爭前後的北美大陸殖民地圖

七年戰爭後加拿大成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本以為解決了法裔移民問題後就可高枕無憂,但就在頒布法案的一年後,英國在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爆發了獨立戰爭,十三殖民地有不少忠於英國王室的英國移民,他們不希望從英國獨立出去,這些人大部分都逃到了加拿大。

法案的頒布,讓法裔享受到諸多的權利,因此不希望獨立後的美軍佔領加拿大,加拿大變成支持英國的一方。加拿大和十三殖民地的對立,奠定了加拿大和美國兩個國家形成的基礎。

 ▲美國獨立戰爭前的英國殖民地圖

後來1812年,美國入侵加拿大,妄圖將英國趕出北美,併吞並加拿大,但遭到了加拿大人的奮勇抵抗。加拿大人同英軍一起反攻到華盛頓,放火燒了白宮,美國被迫籤訂和約,加拿大避免了被美國吞併的命運。

就在英國在加拿大的統治越來越穩固的時候,加拿大卻正醞釀著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起義。

2

走向自治

一開始英國北美殖民地的權力掌握在英王任命的總督手中,總督有權解散議會。總督只對英王負責,而不是對殖民地議會負責,殖民地議會有部分領域的立法權,但是不能同英國議會的立法相衝突,這使得殖民地議會形同虛設。

這種情形下,英國在加拿大的統治政策往往會忽視當地人的利益。因此,加拿大改革派要求擴大殖民地議會的權力,改變殖民地議會形同虛設的局面。1836年,新的加拿大總督邦德·裡德上任,不久後就因這些問題與改革派發生了激烈衝突,後來隨著矛盾激化,他乾脆解散了殖民地議會。

與此同時,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幾乎每隔十年都會出現一次,1837年英國發生了經濟危機並波及到了殖民地,加劇殖民地與宗主國的矛盾,這些矛盾不可協調,終於在改革派的領導下爆發了起義。

▲改革派焚燒蒙特婁議會大廈

因力量對比懸殊,這次起義最終失敗了,但還是深深觸動了英國的統治,英國也不斷反思自己在北美的統治方式,罷免了辦事不利的邦德·裡德,任命頗有聲望的德拉姆出任加拿大總督。

德拉姆在加拿大上任僅五個月,就向英王提交了一份極有建設性意義的報告,報告的正式名稱是《英屬北美殖民地事務分析》,最核心內容就是讓殖民地自治,把殖民地具體事務交給殖民地本地人來處理,通俗來講就是「加人治加」,英國只把握大方向。

後來英國一步步地採納了德拉姆報告,不斷授予殖民地自治權。1846年,第一個殖民地自治政府在新斯科舍產生,政府總理由議會選舉產生,對議會負責。隨後幾年,自治政府在北美各殖民地全面推行。

不過這時北美各殖民地非常分散,殖民地的最高行政單位稱為省,但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如果不聯合起來難以抵擋美國的入侵,依然需要英國軍隊的保護,英國要為在加拿大維持一支軍隊花費巨額資金,因此加拿大需要成立一個聯邦政府。

▲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前的英國殖民地圖

3

走向獨立

根據北美殖民地的要求,1867年春,英國議會通過了《英屬北美法》。根據該法案,1867年7月1日英國將加拿大幾個分散的省合併為一個聯邦,定名為「加拿大自治領」,加拿大邁出了獨立的第一步。

▲1867年《英屬北美法》封面

從這以後,加拿大將各省聯合起來,擁有了一個統一的聯邦政府,加拿大幾乎獲得了作為一個國家的所有權利,只是沒有獨立的外交、國防和修憲權,後來7月1日被定為加拿大的國慶日。

雖然一開始加拿大只有安大略省、魁北克省、新斯科舍省和新不倫瑞克省四個省,面積只有100多萬平方公裡,但是之後英國北美殖民地的其它省也陸續加入聯邦,最終使加拿大面積達到998多萬平方公裡,成為世界第二面積大國。

▲1867年加拿大自治領面積只有100多萬平方公裡

自治領有著高度自治權,是殖民地邁向獨立的最重要一步。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後,這種模式推廣到了英國其他殖民地,主要以歐洲移民為主體,和英國本土文化較為接近的地區,澳大利亞、紐西蘭、愛爾蘭和紐芬蘭在一戰前後都成為了自治領,而印度等其他殖民地二戰之後才成為自治領。

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後,一支訓練有素的加拿大軍隊也隨即成立。1899年,英國同荷蘭後裔布爾人為爭奪南非爆發了戰爭,史稱第二次布爾戰爭。英國向加拿大發出了派兵要求。

在自治領,英王保有宣戰權,當英國對外宣戰時,自治領的軍隊也自動宣戰,但可以保留自己的旗幟,也可自己決定具體以何種方式參戰、派多少軍隊參戰。此時英國只有加拿大一個自治領,加拿大收到英國的派兵要求後,內部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決定向南非派遣了1000名士兵。

加拿大有了自己的軍隊後,就更加提高了自己的獨立性。加軍起初規模很小,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隊規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戰之前的加拿大自治領面積已經有900多萬平方公裡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宣戰的同時,加拿大也自動進入了戰爭狀態。加拿大決定向歐洲派遣四個師,後來隨著戰事的發展,加拿大總共向歐洲派遣了60萬名士兵,而加拿大當時人口只有800萬。

一戰中加拿大軍隊表現優異,加拿大和其他自治領一起要求對戰爭問題有發言權,1917年開始,英國的戰時內閣有了各自治領的政府總理和其他代表。

一戰最終以德國一方的失敗而告終,但也重創了英國的實力,可謂是慘勝,軍民死傷無數。反觀加拿大卻因為接受了英國大量的軍火訂單,製造業越來越興旺,具備了獨立的經濟基礎。

加軍在一戰中表現出色,受到了英國及其盟友的一致認可。但加拿大在一戰中有6萬多士兵犧牲,17萬士兵受傷,加拿大和英國其他自治領在一戰中的流血犧牲,大大激發了本國的民族意識。戰爭也使得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不斷下滑,各自治領的獨立開始成為一種不可遏制的潮流。

▲一戰中的加拿大軍隊

為了宗主國英國付出了巨大傷亡代價

1919年,戰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召開了巴黎和會,英國本打算只讓各自治領派代表與英國一起出席會議,但在戰爭中付出巨大傷亡代價的加拿大堅決要求各自治領自行派出單獨的代表團。最終英國做出了讓步,各自治領都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並籤署《凡爾賽和約》。

本來這樣做英國是很不情願的,但後來在巴黎和會上,美國倡導成立國聯,國聯投票時各成員國一國一票,英國考慮到這些自治領以主權國家身份成為國聯成員,會大大增加英國的國際影響力,英國開始轉而支持自治領以主權國家的身份處理國際事務,這使得國際上越來越多人認為各自治領是獨立的主權國家,而不再是英國的殖民地。

▲巴黎和會上英國各自治領以主權國家身份籤署凡爾賽和約

巴黎和會後的1922年,英國與土耳其發生了衝突,英國未經與加拿大商討,就要求加拿大政府給予援助,加拿大總理拒絕了英國的要求,認為這件事情與加拿大的利益無關,大英帝國的統一外交開始出現了裂痕。

1923年,加拿大在沒有英國的同意下,單獨與美國籤訂《保護太平洋大比目魚條約》,這是加拿大第一次拋開英國單獨與外國籤署條約,加方認為這件事情不涉及英國,無須獲得英國的同意。最終在1923年召開的帝國會議上,英國追認了這種事實關係,同意各自治領有權與外國籤訂條約。

英國意識到自治領的獨立傾向不可遏制,不如順水推舟,承認自治領的獨立地位,從而在國際事務上獲得各自治領的支持。為維繫其對自治領的影響力,英國推出了「大英國協」。

1926年,各自治領總理在倫敦召開了帝國會議,英國樞密院議長貝爾福領導的委員會提交了一個文件,即著名的《1926年貝爾福宣言》。宣言規定英國和各自治領雙方的關係,雙方在內政與外交不再有從屬關係,自治領掌管自己的外交和防務,可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同時還規定英王也是自治領的國王,英國和各自治領組成大英國協。

▲倫敦議會廣場展示的大英國協成員國的國旗

1931年,英國議會制定了《威斯敏斯特法令》,從法律上對《貝爾福宣言》的精神進行確認。《法令》規範了英國議會和各自治領議會的關係,規定英國議會和政府不再幹涉自治領事務,各自治領議會與英國議會地位平等,自治領議會可自行修改過去的法案,頒布法律不再需要英國議會的批准。

不過《法令》同時也規定英國國王是各自治領的國家元首,但英王在自治領必須稱為各自治領的國王,而不是英國國王,這也導致英王至今仍然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國家元首。儘管英王目前還在加拿大派駐了總督,但總督沒任何實際權利,僅代表的是英國國王。

▲英國女王與加拿大總督

通過《威斯敏斯特法令》的確認,使加拿大獲得了一個國家應該有的所有權力。但在加拿大國內,聯邦政府和各省的修憲會議沒有達成一致協議,因此加拿大請求英國議會形式上暫時保留加拿大的修憲權力,待到時機成熟再收回。

直到1982年,英國議會通過《加拿大法案》,把修憲權移交給了加拿大議會。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決定一個國家的政體、國家機構、政治制度等最重要的問題。加拿大議會擁有修憲權後,加拿大與英國在形式上也不再有任何隸屬關係。

加拿大就這樣不流血從英國獨立了,期間沒有像美國一樣發生獨立戰爭,而是通過和平手段一步步獨立。當然,現在加拿大依然是大英國協國家,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王(但在加拿大沒有任何實權)。加拿大作為擁有完全主權的國家,也可自由決定是否退出大英國協。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環球情報員(ID:huanqiuqby)。只為每天給大家提供更多精彩的知識與內容,但不代表軍武完全認同此觀點。


護目鏡戴著不僅看起來很酷,而且真的可以保護眼睛。每天都需要騎車上下班,不知道多少次被石子打中,為了自己的安全,一定要配一個, 戳下圖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同是英國殖民地,美國1776年獨立,加拿大為何1982年才獨立?
    其次在歷史文化上,兩國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美國本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加拿大本為印第安人,因紐特人的居住地,16世紀以後都淪為英國殖民地,通用英語,可以說是同文同種。雖然兩國在各個方面都很相似,但也有一點不同,那就是獨立的時間不同。
  • 同是殖民大國,為何英國的殖民地幾乎全部獨立,法國卻保留了下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很多的殖民地都紛紛獨立了,不僅是西班牙等昔日的殖民大國,就連英國這個昔日第一大國也未能倖免。英國在實力下滑以後,無法再支撐起它在全球範圍內的殖民地,所以包括印度在內的眾多殖民地幾乎全部獨立。
  • 英國殖民200年,印度人為何不恨英國,還感恩戴德?
    英國是印度曾經的宗主國,實際殖民印度近200年。到了二十世紀,印度的民權運動興起,獨立的聲音越來越大。
  • 英國建立了龐大殖民帝國,為何卻沒有蘇格蘭經營的殖民地?
    從16世紀開始,歐洲人向全球進行殖民擴張,此時的不列顛島還不是統一的國家,英格蘭和蘇格蘭是兩個獨立的國家。英格蘭很早就參與到殖民活動中,而蘇格蘭則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防英格蘭上,直到1707年兩者才聯合成為「不列顛王國」,構成現代英國的主體(1801年愛爾蘭王國加入後,改為「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 近代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獨立?英國鎮壓為什麼不成功?
    就算有人要反,聲勢也不甚大,復活節起義是小規模的。當時英國正在一戰,戰完以後有好多可戰之兵。傾個三五萬到愛爾蘭島去,豎多些絞刑架,殺他個三五萬人,再驅逐個三五十萬人,何愁不能保數十年太平?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快認輸。要說英國人怕流血,亦不然。阿姆利則屠殺是在1919年,幹翻了2000多印人。印度人殺得,愛爾蘭人就殺不得?何況印度是殖民地,不同文不同種。
  • 你知道真實的美國獨立戰爭,是靠法國打敗的英國
    即在1756年-1763年,英國和普魯士為一方,跟法國、 奧地利 、俄國為一方歐洲列強剛剛爆發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奪殖民地和地區霸權。史稱「七年戰爭」。法國大敗,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 地圖看世界;美國為何沒能吞併加拿大?
    (格陵蘭島面積2,16萬平方公裡,人口僅7.6萬)事實上美國人對吞併加拿大極度渴望:1783年,富蘭克林就提出要將加拿大割讓或者賣給美國,結果慘遭英國拒絕。華盛頓之後的美國總統亞當斯曾說過:「美國命裡註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西部。」
  • 印度獨立前,緬甸就是印度一個省,為何獨立後緬甸卻劃出去了
    印度獨立時,在蒙巴頓主導的「印巴分治方案」領土劃分中,卻不見緬甸的身影。獨立之後,印度倚杖龐大的體量,以英國繼承者自居,四處出擊,吞併了大量原屬英屬印度的土邦,卻為何放任緬甸獨立,沒有將其合併入印度領土呢?(緬甸獨立)一、兩者殖民歷史不同。
  • 臥榻之側,加拿大是美國的附庸嗎?
    從歷史上看,加拿大絲毫不畏懼美國,甚至在面對這個強鄰時多少有些優越感。起初美加同為英法北美殖民地,但在18世紀末期逐漸走上不同的道路。1775年,北美十三州打響反抗英國的獨立戰爭,大陸會議在武裝對抗英軍的同時也向加拿大發出邀請,懇求後者加入成為北美第14個州,並共同脫離英國的統治。然而加拿大卻直截了當拒絕,表示願意繼續擁護英國,顯然與並不強大的北美十三州相比,英國擁有著對加拿大更大的吸引力。
  • 福利 | 獨立戰爭的起因竟是美國人渴望維持「被殖民」的現狀?
    提起反殖民戰爭,你會想到什麼?
  • 同樣遭受過日本侵略和殖民,東南亞國家為何不恨日本人?
    ,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是英屬殖民地,印度尼西亞是荷蘭殖民地,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這些國家已經飽受西方殖民統治多則上百年,短則半個世紀以上。當地人民有著很強的獨立意識,獨立鬥爭此起彼伏。因此,相比於其他國家的長期殖民,日本這僅僅時長4年的殖民時光在東南亞人眼裡看來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與其去憎恨這幫新來的日本人,倒不如把情緒上的不滿發洩在長期殖民他們的歐美列強身上更為貼切。
  •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就是一個例子,原先他們也被殖民者壓迫,才開始了革命,反抗殖民者,勝利以後,對其他國家的人也比較有同理心。其實在1760年至1775年的15年之間,民間革命不斷,雖然在歷史上此次獨立戰爭歷時八年(八年抗戰),可是真正抗戰並沒有隨著獨立戰爭的結束而結束,英國殖民者依然不把當時的美國人放在眼裡,後來更是經常綁架美國水手,讓他們幫忙去打拿破崙(抓壯丁很多國家都有啊)。
  • 一把火燒了白宮,為進攻美國密謀5年「瘋狂計劃」,加拿大怎麼就成了美國的小弟?
    殖民時代,法國和英國都曾以加拿大的魁北克城和蒙特婁為中心,對後來屬於美國的北美殖民地實施管理和控制;英法戰爭期間,後來成為美國十三州的殖民地站在英國一邊,在今天加拿大領土上大打出手,包括「國父」華盛頓在內,幾乎所有北美獨立戰爭時期的美國將帥都參戰了;北美獨立戰爭期間,美國曾兩次進攻加拿大,試圖摧毀英國後方,並拉攏當時已戰敗的魁北克法裔站在自己一邊參戰,不料法裔的選擇恰好相反,而加拿大民兵也在英軍和與英國結盟的易洛魁印第安部落幫助下
  • 澳大利亞獨立時,面積815萬平方公裡,為何現在只有769萬?
    直到1790年,英國第一批自由民才移居澳大利亞,並以雪梨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一百年間,英國移民不斷增加,在澳大利亞建起了六塊殖民地,分別是西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昆士蘭,南威爾斯,維多利亞以及塔斯馬尼亞。1901年,英國將六塊殖民地統一,組成了澳大利亞聯邦,並賦予了澳大利亞自治權,此後澳大利亞便成了英國殖民體系下的自治領。而澳大利亞真正獨立,還在30年之後。
  • 英國幾乎侵略了全世界,為何沒幾個國家仇視它?
    當今世界,是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終受益者,一舉奠定了全球制霸的基礎。不過,這要是放在200年前,美國還遠遠排不上號,因為那時候打遍全球的,是英國。眾所周知,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資本的原始積累為英國的工業化開闢了道路。不久之後,蒸汽機、噴氣式發動機等先進科技紛紛面世,處在同一時代的歐洲大陸,英國一家獨大。
  • 英國為何無法阻止美國獨立?北美人多有錢,甩掉英國已經很有底氣
    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歐洲的西班牙人、法國人、荷蘭人等,都相繼派出武裝探險隊對美洲進行探索和掠奪。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英國是最後開始殖民美洲的,但卻成了在美洲佔有利益最多的國家。1607年,有三艘遠洋商船載著120名英格蘭人到達了詹姆斯敦,自此英國人正式開始向美洲大陸輸入殖民者。
  • 英國殖民印度200年,馬克思:這是印度逃脫不了的命運
    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以上歷史的文明古國,印度竟然被英國殖民統治長達200年。以1947年印度從英國獨立時統計,印度人口有近4億人之多,土地面積也有400萬平方公裡以上(包含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英國駐印軍隊從始至終,最多時有數萬人,最少時不滿千人,顯然如果英國純粹以武力作為後盾來殖民統治如此龐大的印度,是做不到統治200年這麼久的。
  • 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國家,軍隊為何只有6萬,為何不怕侵略?
    領土面積排名前幾的國家中,俄羅斯、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都是地區最強國,放眼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只有加拿大默默無聞,給人們的印象是大而不強,既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沒有獨立的國際地位,心甘情願當美國的馬前卒。
  • 北美十三州如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
    最後北美十三州掀起了獨立戰爭,並最終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一、北美十三州說起美國,他的誕生時間很晚在十七世紀才由英國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英國人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維吉尼亞殖民地,並且在這基礎上不斷延伸不斷擴張,到了十八世紀已經建立了13個殖民地。
  • 美國獨立建國的神話與現實
    華盛頓、傑斐遜、富蘭克林等美國國父都參與了俄亥俄河谷的土地投機。1749 年,喬治二世將俄亥俄河谷50萬英畝的土地批給了俄亥俄公司。而當時的俄亥俄河谷並非只有英國殖民者,還有法國定居者以及印第安人。在 1713 年籤訂的《烏德勒支條約》(Treaty of Utrecht)中,英國同意與法國在北美並存,而且在英法不同的殖民地之間建立了一個印第安人「緩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