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哥倫布於14世紀末發現了美洲,隨後英、法、西這些殖民國家接手了在美洲土著人手裡的北美。這為以後的戰爭埋下了禍根。
15世紀末,西班牙人開闢了去往美洲的新航線。在接下來的四個世紀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圍繞著北美殖民地的歸屬和海上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搏殺。至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北美的大部分土地的擁有者。
英國當時全國人口為750萬人,連同殖民地人口高達3000萬人,並且擁有一支裝備先進、戰無不勝的陸軍和一支擁有300多艘戰艦、所向披靡的海軍艦隊。
美國獨立戰爭 爆發前,英國人剛剛在歐洲打了一場戰爭。即在1756年-1763年,英國和普魯士為一方,跟法國、 奧地利 、俄國為一方歐洲列強剛剛爆發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奪殖民地和地區霸權。史稱「七年戰爭」。法國大敗,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然而,但英國將這次戰爭花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強烈不滿。
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殖民地人民不滿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戰爭爆發。
1773年,英國通過了茶稅法,引起 波士頓 傾茶事件,這也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1774年,英國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令(諸如封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麻薩諸塞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
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民眾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
1775年6月14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決定建立大陸軍,次日任命 喬治·華盛頓 為總司令。
戰爭初期,雙方力量懸殊。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工業發達,海軍位於世界前列;駐北美英軍約3萬餘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以加拿大為依託。
華盛頓率領的大陸軍衣衫襤褸、裝備簡陋,彈藥缺乏,沒有給養,確切地說,就是一幫烏合之眾。
隊伍剛剛組建時更是寒磣,一萬多名士兵,只有不到一千雙鞋子,三名士兵共蓋一條被子,槍枝彈藥就可想而知了。
華盛頓曾經寫道「士兵們衣不蔽體,夜無氈毯,腳上沒鞋,赤腳行軍,從他們腳上留下的血跡,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行蹤,他們幾乎經常沒有糧食。……」所以說,美國獨立戰爭幾乎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
戰爭前期,英軍掌握主動權。英軍的總戰略是以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同時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 紐約 南北對進,殖民地軍則展開了「遊擊戰」,基本上採取避免決戰、保存實力、相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
這時英軍內部矛盾暴露出來,軍隊遠離本土,不諳當地情況,人力物力補充困難;統治集團內部在戰爭指導上存在分歧,未形成統一指揮。
而1776年7月4日,北美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這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軍的士氣。
1777年9月英軍攻佔大陸會議所在地 費城 ,但英軍孤軍冒進,被美軍和遊擊隊圍困在薩拉託加(今斯凱勒維爾)。1777年10月17日,英軍伯戈率5000餘人投降。
而薩拉託加之戰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促使法國於1778年3月對英宣戰。
在「 七年戰爭 」中,同為歐洲列強的法國輸得一敗塗地,咽不下這口氣,一直伺機報仇。
在獨立戰爭剛打響,法國人就坐不住,跟華盛頓聯繫,雙方眉來眼去,法國開始暗中對其提供支持,從槍枝彈藥到糧食藥品應有盡有、不一而足。儘管英國政府對法國的做法表示憤怒,又是抗議又是表示強烈不滿,但法國政府毫不理睬,我行我素。
1778年2月法美籤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而法國民眾早就摩拳擦掌開始行動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法國年輕人更是組成志願軍,漂洋過海來到大洋彼岸跟北美人民並肩戰鬥。
其中的 拉法耶特 侯爵最為典型,他是一個法國貴族,擁有法國最大地產。他19歲就讀了美國人民的《獨立宣言》,被「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由精神所感動,嚮往那片自由土地。
加上他的父親是法國死於英軍之手,所以當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他挺身而出,招募船員遠赴北美支援當地人民抗英。
繼法國參戰後,英國的老對手西班牙、荷蘭也相繼參戰,加入了美法聯軍的陣營。法國將全部的海軍、陸軍精銳一起開赴美洲跟英軍面對面進行殊死搏鬥,鬥志甚至超過了華盛頓的大陸軍。並在1781年舉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那場生死攸關的約克敦戰役中,華盛頓大陸軍有11000人參戰,法國軍隊參戰人數也高達8800人。
在約克敦戰役中,美軍在格拉斯伯爵率領的法國艦隊配合下包圍約克敦,迫使英軍於10月19日投降。約克敦圍攻戰導致英內閣倒臺並促使雙方和談。英國新政府於1782年11月30日與美國達成停戰協議。1783年9月3日,雙方籤訂《美英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直到此時,華盛頓的大陸軍裝備和戰鬥力還很弱,一個法軍中尉回憶說:「他們沒有制服,多數人衣衫襤褸,他們中的多數人光著腳。他們的形體各異,甚至有不到十四歲的孩子!」
同時,由於對這場戰爭的長期性缺乏思想準備,也由於對常備軍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大陸會議僅授權建立服役期為1年甚至只有9個月的團隊,以至整個戰爭期間,一到服役期滿,士兵們便幾乎跑光了。華盛頓率部渡過德拉瓦河襲擊特倫頓僱傭軍兵營時僅剩下2400人。
法國人來了,不但帶來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軍隊,還帶來了堅挺的法幣,給饑寒交迫的大陸軍發了軍餉。
更值得一提的是,戰爭中,法國軍隊傷亡人數竟然超過了華盛頓的大陸軍的傷亡人數。所以說這場戰爭,從軍事角度上講,與其說是美國獨立戰爭,還不如說是法英戰爭。
英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的時候,除了投降一方是英國人,勝利一方三個人籤字,兩個都是法國人。(一個是「美法聯軍總司令」的華盛頓,另外兩個則是法國皇家軍隊的陸軍中將羅尚博伯爵和海軍中將格拉斯伯爵。)這也完全印證,是法國人聯合美國人民打敗了英軍,或者說美國人民在法國的大力援助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