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英國沒有打敗無敵艦隊,世界會是西班牙的麼?

2021-02-23 國家人文歷史

歷史上有關無敵艦隊的著作不勝枚舉,很多人傾向於認為英西戰爭本質上就是對大西洋貿易路線的爭奪,而無敵艦隊的戰敗標誌著西班牙殖民帝國的衰落和大不列顛的崛起,經此一役,西班牙將對海洋的掌控完全轉交給了英格蘭。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麼?

穿越到16世紀的80年代,重新站到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身邊觀察這場戰爭,歷史遠比想像中錯綜複雜,前妻同父異母的姐姐要對自己宣戰,一邊剛拿下葡萄牙,荷蘭又要叛亂,天主教盟友教皇欣賞小姨子遠勝於自己……錯綜複雜的關係之下,無敵艦隊勝算有多少?

1587年3月,在西班牙馬德裡西北方向45公裡處的皇家修道院(埃斯科裡亞爾聖洛倫索修道院)中,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坐在一間隱蔽的幽室中陷入深深的沉思。擺在他面前的,一份是他身邊最優秀的艦隊指揮官聖克魯茲侯爵阿爾瓦羅·德·巴贊寫的一份全軍遠徵英格蘭的計劃,附帶著詳細的軍需報告。根據報告,為了遠徵光形形色色的帆船戰船就需要將近六百艘,更別說6.4萬士兵、3萬名水手,還有滿足戰鬥所需成千上萬的軍械和物資補給。這位侯爵給國王開出了一份天價的預算,卻並不能保證最終徵服英格蘭。

聖克魯茲侯爵 阿爾瓦羅·德·巴贊

相反,腓力最得力的陸軍首領帕爾馬公爵亞歷山大·法爾內塞則將希望寄托在「時機」之上。按照他的計劃,只需要出動3萬步兵和4000名騎兵,外加英格蘭本土天主教徒的內應,就能從內部瓦解伊莉莎白一世的政權。而任務的關鍵就在於潮汐和風向,時機一到,他就能藉助駁船將這支大軍從尼烏波特(現比利時境內)和敦刻爾克運過海峽。先不說這位公爵並沒有說明如何能在英國人渾然不覺的狀況下,在佛蘭德斯海岸匯聚這麼多武裝人員還有七八百艘駁船,就連國王都注意到了,這份計劃靠的是出其不意,缺的是周全計劃。既沒錢又謹慎的腓力當時只能潦草評價:「幾無可能!」

帕爾馬公爵 亞歷山大·法爾內塞

然而,我們都知道的是,1588年5月,這支無敵艦隊還是起航了,浩浩蕩蕩的艦隊帶著「為上帝而戰」的想法向英格蘭駛去。一年前,在看完自己的指揮官給出的兩份計劃後,腓力二世在那個房間裡憋了一個禮拜,最終決定了一份新的方案:聖克魯茲侯爵率領遠徵的無敵艦隊從裡斯本出發,劍指英格蘭,一邊對付海軍,但是最重要的則是運送和護送西班牙步兵;另一邊,帕爾馬公爵要挑準時機,把在佛蘭德斯召集的步兵送到駁船上從海上與艦隊匯合,等把這些軍隊送到英格蘭以後,無敵艦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證海上運輸線的安全通暢,瞅準時機也要積極參戰。

帕爾馬公爵趕到敦刻爾克,卻為時已晚

某種程度上講,這個計劃既划算又周詳,省掉了從西班牙本土運輸全部軍隊的麻煩,艦隊的規模和花銷也可以省掉至少一半,同時還沒有把登陸的這些人徹底拋棄,增加了後方支援。然而,從實際一點的角度看就會發現,在整個計劃裡留給突發事故以及錯誤的空間太少,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

無敵艦隊被襲擊

比如說無敵艦隊在第一天起航就遇到了狂風連日肆虐,艦隊行使緩慢等實際困難。然而,這還不是這個艦隊在未來戰役中遭遇的最糟糕的狀況。比如說在加萊被英格蘭軍隊識破陣列,在澤蘭海岸和北海附近遇到的突如其來的狂風。且不說這些不利的天氣還有反常的風,實際上,當時的英格蘭海軍實力已經超過西班牙,並且擁有性能更為上乘的船舶和火炮。最後,西班牙人別說沒能攻入倫敦,就連英格蘭的海岸都沒能碰到。

1588年9月,英國人在聖保羅大教堂掛起了俘獲的西班牙戰旗,荷蘭人也出版了西班牙戰俘的審訊報告,帕爾馬公爵在敦刻爾克的軍營也已解散。腓力二世也早已收到消息,他的海洋艦隊總司令只帶著一支被摧垮的艦隊的殘餘船隻零零落落地回到西班牙海岸。

直到現在人們依然在拿「無敵艦隊」這個名稱開玩笑。圖中文字:千萬別給艦隊起名「無敵」,如果要起,就叫它「很有可能會贏」,但是千萬別是「無敵」

然而,幾百年來,大家在探討這場大戰的時候,都不免去探尋,西班牙艦隊「無敵」的稱號真的只是一個諷刺的坊間戲謔麼?畢竟很長一段時間裡,無論是英格蘭還是在西班牙,人們都相信是來自上帝的風暴打敗了無敵艦隊。

英國艦隊向無敵艦隊開火

戰爭中太多地方都讓後人看到了時機的不可捉摸。如果當時帕爾馬的大軍最終登陸英格蘭,按照原計劃先取羅切斯特,再進軍倫敦,加上泰晤士河畔西班牙艦隊及時的援助,也許英國甚至歐洲的格局會有些許不同?這最終指向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無敵艦隊是為何而戰?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以及很多傳統歷史學家的眼中,1588年的這場宏大戰役是中世紀制海權的爭奪之戰,是對到美洲和亞洲新航路爭奪的現實較量,總之,為經濟利益而戰可以說是對於這場戰爭的最佳註解,也是最容易讓現代人理解的原因。然而,擴展視角,將關注點不局限於英格蘭和西班牙這兩個交戰國,就會發現整個歐洲都在屏住呼吸觀望這場大戰,而巴黎、羅馬還有阿姆斯特丹甚至都牽涉其中。這場戰爭在十六世紀的人們看來,遠遠不止爭奪經濟利益這麼簡單。

畫家描繪的蘇格蘭瑪麗女王被砍下的頭顱

1587年2月8日,蘇格蘭的瑪麗女王被處斬,據說當時劊子手失手,第一斧頭砍在了後腦勺上。最終劊子手舉起她的頭,高喊「上帝保佑女王」,英格蘭島上最重要的天主教勢力象徵就這麼香消玉殞了。在當時新教勢力與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陣營的相互對抗背景下,瑪麗的死似乎標誌著以伊莉莎白女王為代表的新教勢力的一次暫時性勝利。

對於教皇,還有歐洲其他天主教政權來講,聲討新教徒伊莉莎白還有她主政的「邪惡政權」似乎成為了新的「聖戰」目標。教皇西克斯圖斯五世很清楚,當時英國幾乎算得上是歐洲新教勢力的大本營,無論是法國內部的胡格諾教徒、尼德蘭地區的反西班牙起義,還是越來越多的蘇格蘭新教徒,英格蘭要麼是背後金主,要麼就是獻計獻策,而德意志地區還有斯堪地那維亞的新教君主也在尋求英格蘭的幫助。因此瑪麗女王的死,不是戰爭的起因,卻是教皇手中的鞭子,用來鞭策他在歐洲不可或缺的同盟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趕緊開啟這場「聖戰」。

教皇西克斯圖斯五世

對於腓力二世來講,英格蘭問題太複雜,反而不是一次兩次戰役就能解決的。不過,西班牙的確又有太多的理由去開戰。1577年到1580年間,伊莉莎白資助的那個海盜德雷克就已經完成了環球航行,無論如何這對西班牙帝國的海洋優勢構成了威脅。更讓腓力惱火的是,西班牙屬地尼德蘭叛亂不斷,英格蘭不僅派志願武裝加入叛亂,之後還增加了正式的武力和財力的支援,最終導致原本佔有優勢的帕爾馬公爵連連吃敗仗。「欲得尼德蘭,先取英格蘭」似乎越來越有道理。

英國德雷克1580年的美洲之行

此外,腓力很有可能在情感上覺得他有義務在英格蘭重塑天主教的權威性,一方面因為歷史上西班牙一直都是天主教最堅固的堡壘,另一面則是因為伊莉莎白的姐姐「血腥瑪麗」曾經與腓力有過短暫的婚姻,由此衍生出腓力對英格蘭的「責任感」。

德雷克帶領的英國艦隊

1581年,腓力二世被加冕為葡萄牙國王腓力一世,伊比利亞半島整合在統一的王權之下。兼併葡萄牙意味著西班牙在大西洋的實力大增,葡萄牙在非洲、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也盡在腓力手中。更重要的是,在徵服葡萄牙的過程中,幾場關鍵戰役的勝利讓西班牙人有些飄飄然,覺得擊敗英國海軍也並非難事。而當時指揮這些西班牙艦隊的就是聖克魯茲侯爵,也正是在這個契機中,他向國王提議遠徵,也有了文章開頭提出的兩種方案。

兼併葡萄牙後,腓力二世控制範圍,其中橘紅色部分為西班牙本土及海外殖民地,綠色則是新增的葡萄牙本土及海外殖民地

然而對於腓力來講,還有一個問題至關重要,那就是法國。拋開宿怨不談,現在的法國國王亨利三世曾經是新教胡格諾派的首領,雖然後來改信天主教但是一直都不堅定,還總是襲擾與尼德蘭交界的地區。在這種狀況下,如果西屬尼德蘭想要部署軍隊攻打英格蘭,難保法國不會背後捅刀子。這個問題在1588年5月12日法國天主教徒的領袖吉斯公爵攻入巴黎的時候迎刃而解,亨利三世倉皇而逃,法國這個威脅也解除了,無敵艦隊的出航至少不會受到這一方的騷擾。

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殺身亡

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事件之間緊密的聯繫以及突然出現又或消失的契機,都是構成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最終成行並開赴英格蘭的原因。也許經濟利益這個推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認的是,歐洲王室間複雜的家族關係,以及新教與天主教間的鬥爭都被腓力二世放在了衡量是否開戰的天平之上。

無敵艦隊的戰敗對腓力二世是個不小的打擊,據說戰敗那年他生了一場大病,在當時一些外交使團看來,國王因為這場大敗而加重了病情,整個人看上去老了十歲。不過另一些記載中,腓力在公開場合仍不失風度,剛一得知己方的損失程度就向各國大使保證,他要打造一支更加強大的艦隊。從後面他很多的舉措來看,他也並不是在隨便許諾。這裡就產生了一個疑問,那就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真的就因為這場戰爭而衰落了麼?無敵艦隊的敗落真的就影響了英西中世紀這場大戰的全部走向麼?大部分人都沉醉於1588年這場傳奇海戰,卻忽略對之後戰爭的追溯。

無敵艦隊大敗 

作者 James of Loutherbourg 1749-1812

雖然在這場大戰後,英國海盜德雷克的進攻再也沒有受到西班牙方面的任何反擊,但是1589年,當英國人試圖攻佔葡萄牙的時候,其失敗之慘不亞於西班牙。而兩國間的這場鬥爭之後又拖延了將近14年。

英國艦隊船隻

到1603年為止,西班牙還沒有將任何一處海外前哨拱手讓給英國人。無敵艦隊1588年的失敗也並沒有讓西班牙喪失了對海洋的掌控。單純從海軍戰鬥力和規模上來講,英國在戰前就已經保持了這種優勢,反倒是在1588年的時候所有削弱。更重要的是,英國人雖然有能力劫掠西班牙的海岸,但是並沒有能力進行封鎖。德雷克夢想著截斷西班牙從美洲獲取財寶的願望,直到1603年戰鬥停歇也沒有實現。客觀來講,沒有任何一方真正完全掌控過全部海洋。

英西雙方於1604年8月28日籤署《倫敦條約》,正式結束19年的英西戰爭

1604年8月28日,西班牙與英格蘭在倫敦締結《倫敦合約》,標誌著戰爭的正式結束。如果仔細閱讀這份合約就會發現,條款對西班牙更有利。英格蘭新上任的國王詹姆斯一世承諾,不再以任何形式援助尼德蘭的「叛亂者」,並且還取消英吉利海峽對西班牙海軍的封鎖,並且承諾停止大西洋上針對西班牙船隻的「海盜活動」。而相應的,西班牙基本上只需要承諾不幹涉英格蘭內部的宗教問題,並且允許兩國的船隻、商家或戰船也可以使用對方的海港作整修、避風和整備等等。這不僅解除了西班牙受到的來自英格蘭海軍的威脅,還得以進一步擴張海外據點,尤其是對尼德蘭地區的控制。

當時特別流行的說法是「風暴打敗了無敵艦隊」

但是不可否認的,無敵艦隊的戰敗在某種層面上有著更決定性的意義,至少在中世紀這個環境下,它的失敗證明了沒有人能夠仰仗武力重新在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眾多繼承者身上加強宗教的統一。而這個層面上看,就算西班牙人贏得了勝利,歐洲的景象也不會與現在有太大偏差,信仰之爭仍然會爆發,新教也好,天主教也罷,兩邊的同盟中缺乏必要的團結,而「民族」國家這個概念卻在歷史演進中越來越清晰。

無敵艦隊的插曲漸漸淡入往昔時光,卻在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歷史。「有關它的故事覆上了一層煙靄,在被這層煙靄放大和扭曲後,變成了一則散發著英雄氣息的寓言,意在推崇保衛自由、抵抗暴政的壯舉。就今日的影響來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傳說已然變得與真實的歷史事件同等重要,甚或更重要。」

杜松子書評

歷史學界關於無敵艦隊,很長時間裡都局限於這場戰爭對於兩個國家前後經濟方面的影響,而馬丁利這本書則給了讀者另一個角度的解讀,他把整件事放在了全歐洲的背景下,從政治、家族到宗教,從倫敦、馬德裡到巴黎,全都捲入這場歷史大戲之中。而馬丁利從細節入手對人物進行的歷史想像與刻畫,更是把讀者拉回了16世紀,很有身臨其境之感。

點擊封面購買本書

《無敵艦隊》(美)加勒特·馬丁利著 楊盛翔譯

後浪出版公司 2017年12月出版

相關焦點

  • 歷史課堂--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並非被英國打敗?
    西班牙人獲悉英國艦隊主力此時就在普利茅斯修整,以艦隊副司令雷卡爾德(Juan Martinz de Recalde)為首的軍官們主張,入夜後發起進攻,把敵人殲滅在港內,但麥迪納·西多尼亞態度消極,軍事會議上因此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最終,突襲計劃被放棄。
  • 無敵艦隊被打敗西班牙帝國就完了嗎?
    我曾因為在一個西班牙朋友家裡做客的機會,認識了一位西班牙海軍軍官。這位軍官出身軍人世家,體格健碩而談吐優雅,從他身上仿佛還能看見一支昔日世界最強艦隊的榮光。他告訴我說,他指揮的護衛艦有一項常規作業:時不時開到直布羅陀附近的水域和英國人「打招呼」——說得不好聽叫「騷擾」,要說得好聽一點,用一個我們熟悉的短語來說,就是「宣示主權」。
  • 悅讀 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
    Hello~大家好,歡迎大家收聽Reading Time,今天呢,我帶大家來看看歷史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是如何被打敗的。
  •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並非被英國海軍擊敗?
    第一種是強攻,集結一支既足以擊敗英國艦隊,又足夠徵服英國的海陸混合大軍一舉登陸(就像徵服者威廉在十一世紀所做的那樣);第二種是佯攻,用艦隊佯攻愛爾蘭,吸引住英軍主力,同時尼德蘭的陸軍跨海峽登陸(十年前西班牙支援英國天主教徒叛亂時的策略);最後是突然襲擊,不集結戰艦,在保密良好、英格蘭艦隊沒有準備的前提下,用平底登陸船裝載陸軍在一夜之間快速通過海峽(玫瑰戰爭中約克的愛德華或亨利·都鐸的行動
  • 輸給老天爺——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的真相
    從1577年起,英國海盜船多次劫掠從美洲返航的西班牙船隻,令西班牙國王憤恨不已。終於,經過三年的籌備,西班牙人於1588年組織起134艘戰艦開赴英倫——這就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無敵艦隊」。「無敵艦隊」並非「無敵」所謂「無敵艦隊」只是後人對這隻艦隊的稱呼。
  • 十六世紀西班牙無敵艦隊真的無敵?這款Steam遊戲告訴你歷史真相
    這是一個波瀾壯闊時代,當時作為海上軍事強國,西班牙的海上軍隊被稱為無敵艦隊。那麼在十六世紀西班牙艦隊是否真的無敵?實際上並不是。在大航海時代,艦隊一般以帆船為主,沒有現代科技的環境下艦船的航速、體型、火力都受到了限制,即便是海上的一些大風浪都可能會給艦船造成致命威脅。而且根據歷史記載,西班牙無敵艦隊曾多次被英國的海盜所打敗。
  • 強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為何會慘敗給弱小的英格蘭海軍
    16世紀的西班牙是無可爭議的歐洲霸主,西班牙海軍縱橫大西洋無敵手。1588年西班牙派強大的無敵艦隊遠徵英格蘭,本以為可以輕而易舉的徵服英國,沒想到無敵艦隊卻慘敗給弱小的英格蘭海軍,差點全軍覆沒。那麼無敵艦隊是如何慘敗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歷史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
    【中文翻譯】 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 ( 1588年 ) 一一英國人在美洲的活動令西班牙國王十分惱火,因為他宣稱整個美洲都是自己的,不想讓英國人染指美洲。西班牙國王決定徵服英國以此終結英國的航海活動,但是,霍金斯、德雷克、羅利和那些持槍的英國人十分頑強,就連不可戰勝的「無敵艦隊」也感到棘手。
  • 海上爭霸:西班牙無敵艦隊五次遠徵、英荷四次海上爭霸
    一,西班牙無敵艦隊五次遠徵英國。西班牙無敵艦隊是西班牙16世紀晚期著名的海上艦隊。
  • 歷史大觀園┃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
    腓力二世想在英國「換馬」的希望破滅後,就下決心用武力徵服英國。腓力二世耗費巨資,裝備了一支龐大的艦隊,叫「無敵艦隊」。任命自己最親信的梅·西多尼亞公爵為艦隊總司令。不過,西多尼亞公爵本是陸軍將領,不僅沒有海戰的經驗,而且還暈船,只是由於對腓力二世忠心耿耿,才出任「無敵艦隊」總司令的。「無敵艦隊」一共擁有艦船一百三十四艘,船員和水手八千七百多名,士兵二萬一千多名。
  • 【故事】西班牙無敵艦隊,從崛起到覆滅
    西班牙計劃打造一支龐大的艦隊,從裡斯本出發,與從尼德蘭戰場趕來的帕爾馬在海上會師,並掩護陸軍部隊登陸作戰。為了打造這支對抗英國海軍的無敵艦隊,腓力找到了西班牙海洋艦隊總司令聖克魯茲侯爵,一位屢立戰功的海軍老將。不過遺憾的是,這位侯爵在籌備階段就因為過度勞累而撒手人寰,無敵艦隊的籌備因此陷入了混亂。
  • 關於西班牙無敵艦隊,你想知道的細節都在這裡了!(附資源)
    隨後的交戰中,英國艦隊對西班牙船隊瘋狂轟炸,無敵艦隊實力大損,倖存船隊只能繞路經愛爾蘭返回故鄉,大量船員在愛爾蘭被俘或被殺,最終只有六十艘船回到了西班牙。 假如當初無敵艦隊沒有覆滅,英國將不復存在?兩國都對此有著清晰的認知,一定會爭個你死我活,為了贏得戰爭,英國甚至連輿論,宣傳,情報戰術通通都派上了用場,第一次西班牙無敵艦隊失敗,戰爭還在繼續,英國也飽受戰爭經費缺乏之苦,以至於許多老兵都得不到遣散費。為了以戰養戰,1589年英國對西班牙組織了一次反無敵艦隊遠徵,由於目標選擇錯誤,此次行動代價巨大而收效甚微。
  • 無敵艦隊的名稱如何而來?又為何會輸給英國海盜?
    無敵艦隊是近代西班牙帝國霸權的象徵之一。由於曾被用於進攻後來的霸主英國,而在教科書上佔有一席之地。但無敵艦隊的失敗本身,就說明這支艦隊根本沒有到達無敵的水平。就是觀察過程,也會發現有很多巨大的缺陷。英國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很快就通過自己的情報部門主管沃爾辛姆幫助,知曉了這一入侵行動。受到王室庇護的大海盜德雷克,便在西班牙無敵艦隊的組建過程中搶先動手。他和英格蘭海盜劫掠船隊一起,先後攻擊了無敵艦隊的主要建造基地與港口--裡斯本&加迪斯。西班牙人為了組建無敵艦隊而準備的大量木材和其他原料,在這些襲擊中被毀。
  • 1588年,史上第一次遠距離海戰,英國人用火炮幹翻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啟了大艦巨炮主義時代
    16世紀80年代,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發起所謂的「英格蘭冒險」行動——派遣無敵艦隊入侵英國。根據其作戰計劃,首先將英國艦隊一舉摧毀,而後派遣一支大型遠徵軍在英國登陸,其中,遠徵軍的一部分來自西班牙,將由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運送,另一部分來自荷蘭。入侵行動的發起日期定在1587年8月。
  • 無敵艦隊
    作者馬丁利一直想寫本關於無敵艦隊的書,作為哥倫畢業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經常浮現大海裡的刀光劍影。作者太有耐心了,積累了大量素材,靈光一現,才動筆去寫。一支艦隊,洋洋灑灑幾十萬字,人物描寫精彩紛呈,尤其是關於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小心翼翼做決策時情景,真實生動。
  • 「無敵艦隊」的覆滅(上)
    如今,在任何一本世界歷史教科書中,都會提到1588年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那就是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徵英國,卻被英國打得全軍覆滅。
  • 英西海戰怎麼回事,無敵艦隊為什麼會輸?
    英國:英國統帥也是沒有海戰經驗的查爾斯霍華德勳爵,文職官僚出身。幸運的是他的副手弗朗西斯德雷克騎士——傳奇海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關心財務與自身身家性命的女王陛下也並沒有想法幹涉海軍作戰。德雷克給出的策略是在無敵艦隊進入英吉利海峽後,利用上風優勢追擊無敵艦隊,阻止其在英國南部登陸。上風與下風各有優劣,總的來講上風利於進攻、下風利於與對手保持距離。
  • 無敵艦隊的覆滅與「一條鞭法」的成功
    當不可一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徵討英國時,中國正在大明王朝中興之際,明朝最牛首輔張居正掌握著帝國的命脈,「一條鞭法」閃耀著這位天才政治家的智慧
  • 【必敗之師】1588海峽之戰中的西班牙艦隊
    1588年的今天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折戟沉沙。
  • 子揚說|「無敵艦隊」全軍覆沒之謎……
    顧名思義,「無敵艦隊」就是天下無敵。然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卻上演了一出「以多負少」的悲劇,「天下無敵」變成了「人盡可欺」。    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號稱「最幸運的無敵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