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任何一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都會提到1588年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那就是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徵英國卻被英國海軍打得全軍覆滅,英國由此開始海上霸權,走上了資本主義的康莊大道,而西班牙則由盛轉衰。
對軍事感興趣的讀者可能還在歷史普及讀物中讀到,當時英國艦隊使用射程長的火炮,拒絕西班牙擅長的登艦肉搏戰是制勝的原因。但其實大眾簡單的歷史常識與複雜的史實之間往往有著巨大的鴻溝,無敵艦隊之役恐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證之一。
無敵艦隊中的西班牙大帆船
無敵艦隊的準備與啟航
1588年5月9日,無敵艦隊從葡萄牙裡斯本出發,開始了漫長的徵程。為了這次戰役,西班牙國王菲利佩二世(Felipe II)總共集結了130餘艘艦船、2萬士兵。用約翰·霍金斯(John Hawkins)爵士的話說,這是「創世以來最大最強的聯合艦隊」,籌備這次戰役在當時本身就是一項很傑出的成就。但就在上一年的4月,英國私掠艦隊頭目德雷克(Francis Drake)突襲西班牙加的斯,焚毀了一些船隻和戰備物資,打亂了無敵艦隊的集結準備。
雪上加霜的是,1588年1月底,海軍司令聖克魯斯侯爵(Marquis of Santa Cruz,Alvaro de Bazan)病故。當繼任司令麥迪納·西多尼亞公爵(Duke of Medina Sidonia,Alonso Perez de Guzman)抵達裡斯本的時候發現艦隊一片混亂,但他的運籌能力令人讚嘆,僅兩個月後就準備停當,率隊出海。
西班牙國王菲利佩二世
7月29日,無敵艦隊進入英吉利海峽,此時已有3艘船在途中因故障等原因掉隊或不知去向,但無礙大局。西班牙人獲悉英國艦隊主力此時就在普利茅斯修整,以艦隊副司令雷卡爾德(Juan Martinz de Recalde)為首的軍官們主張,入夜後發起進攻,把敵人殲滅在港內,但麥迪納·西多尼亞態度消極,軍事會議上因此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最終,突襲計劃被放棄。
無敵艦隊司令麥迪納•西多尼亞公爵阿隆索·佩雷斯·德·古斯曼
原來,菲利佩二世及其幕僚在策劃這次戰役的時候,並沒有將摧毀英國艦隊作為主要目標。在參考歷次對英格蘭成功入侵的先例之後,他們擬定了三種戰略:第一種是強攻,集結一支既足以擊敗英國艦隊,又足夠徵服英國的海陸混合大軍一舉登陸[就像徵服者威廉(William I the Conqueror,1027—1087)所做的那樣];第二種是佯攻,用艦隊佯攻愛爾蘭,吸引住英軍主力,同時尼德蘭的陸軍跨海峽登陸(十年前西班牙支援英國天主教徒叛亂時的策略);最後是突然襲擊,不集結戰艦,在保密良好、英格蘭艦隊沒有準備的前提下,用平底登陸船裝載陸軍在一夜之間快速通過海峽[玫瑰戰爭中約克的愛德華(Edward IV of York)或亨利·都鐸(Henry VII Tudor)的行動]。
西班牙戰爭議事會擬定的三種攻英戰略圖(作者自製)
最終,國王選擇將戰略一與戰略三綜合起來:無敵艦隊從裡斯本出航後,徑直駛往尼德蘭,匯合在此等待的西班牙陸軍主力,再發動跨海作戰。
海峽內的交鋒
依據國王的指示,麥迪納·西多尼亞認為應當儘快穿過海峽,與尼德蘭總督帕爾馬公爵(Duke of Parma,Alexander Farnese)匯合,但這就給了英國艦隊啟航出海的時間。7月31日,英國海軍司令霍華德勳爵(Charles Howard,Lord of Effingham)的艦隊與無敵艦隊第一次交上了火。
雖然正如傳統觀點認識的那樣,英國艦隊多使用射程長的輕型火炮,但威力卻不足以摧毀戰艦,遠距離上的命中率也難以保證。西班牙人因此更偏愛重型的加農炮近距離打擊,這樣較容易命中,殺傷力也較為可靠,更便於步兵登上敵船。
英國人清楚地知道此點,他們在300碼外不停地開火,就是不肯再接近一步。一旦西班牙戰艦意圖靠近,英國人就會「像鳥兒一樣」迅速散去。最終戰鬥以英格蘭艦隊撤退告終,雙方都沒有取得什麼戰果。
無敵艦隊與英格蘭艦隊火炮數量對比
於是,在海戰中毫髮無傷的無敵艦隊繼續向西推進,但兩艘戰艦羅薩利奧聖母號(Nuestra Senora del Rosario)和聖薩爾瓦多號(San Salvador)卻分別因為撞斷了船首斜桅和彈藥庫爆炸這兩次接連的意外而損壞嚴重,被西班牙人拋棄。
接下來的幾天,無敵艦隊一直邊打邊跑,雷卡爾德對此強烈不滿。他一再敦促麥迪納·西多尼亞公爵調轉航向,發動全面進攻,「早打比晚打好,因為我們正在消耗自己的資源,敵人卻在增強他們的」。這一擔心不無道理,駐守多佛爾(Dover)的英格蘭艦隊很快就會加入霍華德,使英國船隻數量超越西班牙,並帶來補充的彈藥和給養。但在出航以來的信件中,菲利佩二世一再指示避免提前決戰,「不要偏離航線,而要繼續前進」, 麥迪納·西多尼亞不敢不從。
8月6日,無敵艦隊在加萊(Calais)下錨,等待帕爾馬的大軍的到來。但海峽的這一側並非由西班牙控制,對無敵艦隊來說實在不是一個安全的停泊地點。令麥迪納·西多尼亞焦急的不是不斷壯大的英國艦隊,事實證明它們對無敵艦隊形成不了嚴重威脅,而是時間和空間的阻隔。由於只有運輸船沒有戰艦,帕爾馬沒法在無敵艦隊到來之前就做好跨海登陸準備;又因為風向的多變和英軍的襲擾,無敵艦隊也不可能在某一地點長時間地等待陸軍的到來。因此,此次戰役成功的關鍵在於無敵艦隊和尼德蘭陸軍的協調一致,但在沒有電報和電話的時代,要做到這一點無疑太難了。
8月1日,麥迪納·西多尼亞曾寫信給帕爾馬要求他出發,但使者六天後才抵達布魯日的帕爾馬總部,後者立即開始動員部隊登船,但信使還沒帶著帕爾馬的回信返回,翌日就傳來消息,艦隊已經到加萊了。
尼德蘭總督帕爾馬公爵亞歷山大·法爾內塞
火船與格拉夫林海戰
在加萊無所事事了一天之後,麥迪納·西多尼亞收到帕爾馬的一封信,想必令他心涼半截,因為日期是8月3日,顯示帕爾馬仍對無敵艦隊的近況一無所知。雖然迄今為止,無論英格蘭海軍使用何種戰術,打光了多少彈藥,西班牙人的損失都微乎其微。但他們不可能坐視無敵艦隊安然停泊,從容等待下去。
7日深夜,德雷克等人從英國艦隊中挑出八艘快船突襲無敵艦隊,船艙裡已經塞滿燃料,桅杆和風帆塗上瀝青,火炮裝填彈藥上了引信,待著火後自動發射。燃燒著的火船順著潮水飛快地齊頭並進,大炮被火焰引爆,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西班牙人見狀紛紛避讓,陷入一片混亂。最終火船並沒能造成任何直接損害,因為風向使它們偏離預定的方向,最後都在海灘上擱淺燒毀。但無敵艦隊被趕出來已經讓英國人達到了目的。
8日破曉,在格拉夫林(Gravelines)的海面上,混亂中試圖重新集結的無敵艦隊和有備而來的英國艦隊終於發生了全面交戰。處於不利局面的西班牙海軍此時卻越戰越勇,以麥迪納·西多尼亞的旗艦聖馬丁號和雷卡爾德的聖胡安號為首的大帆船,渾身彈洞累累,仍然堅持戰鬥,沒有一艘船投降。隨著時間的流逝,且戰且走的西班牙艦隊終於逐漸緩過氣來,越來越多的戰艦趕回參戰。
下午,風向突然轉變,向北吹去,英格蘭方面的彈藥已近告罄,退出戰鬥。格拉夫林海戰中,無敵艦隊一艘戰艦沉沒,兩艘被重創而擱淺,陣容仍然基本完整。黃昏時分,西班牙的軍事會議上,大家表決認為,假使風向轉變,無敵艦隊即應再度南下,伺機重新控制海峽。如果無法再進入海峽,則只有取道北海,繞行蘇格蘭、愛爾蘭返回西班牙。由於風向始終不變,無敵艦隊只能無奈地執行了後一條路線,啟航北上。
然而無敵艦隊的悲慘命運就此開始,返航途中,風暴造成的損失遠比歷次戰鬥巨大得多。在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海上,許多船隻中途沉沒,乘員逃上岸後,又被當地人殘殺。未失事的船隻上的船員也由於傷痛、疾病、飢餓和斷水痛苦不堪。整個艦隊回程途中損毀19艘,另有35艘失蹤。近三萬士兵中生還者不超過一萬。
無敵艦隊行進路線圖
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
至此,我們或可以說,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的結論,也不對也對。戰術上,英格蘭艦隊根本無法阻止無敵艦隊在海峽內的推進,被它們直接打掉的西班牙戰艦隻有3艘,其餘損失皆是由於意外和暴風雨;但在戰略上,英國人無疑成功地阻止了西班牙徵服英格蘭的圖謀,就像沃爾特·雷利(Walter Raleigh)爵士所說:「英格蘭艦隊不需要摧毀無敵艦隊,只要阻止它和帕爾馬匯合,就足夠了。」
但更確切地說,無敵艦隊的失敗是技術手段局限,更是菲利佩二世的戰略選擇不當造成的。對那個時代而言,這個戰略過於複雜,兩支相隔千裡的部隊要在幾天之內協調一致進行一次大規模行動,就是在今天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論放在通訊手段落後的400年前。
無敵艦隊的軍官們事後懊悔不已:艦隊下錨的加萊,和帕爾馬公爵大軍登船的敦刻爾克(Dunkerque)僅相距七海裡;與荷蘭人激戰正酣的帕爾馬8月7日在收到麥迪納·西多尼亞的信後,在36小時之內就3萬大軍成功集結登船,這也是在一個任何時代都堪稱傑出的行動。可以說,在局部的各個方面,西班牙人已力爭做到了最好,但就是時間和空間的一點點局限,導致了戰役構想的失敗。
當然運氣可能也不在西班牙人這邊,一系列的不幸中,最突出的大概要數聖克魯斯侯爵的臨陣去世。作為西班牙最有經驗,取得過多次輝煌勝利的海軍宿將,他深孚菲利佩二世信任,有著麥迪納·西多尼亞無可比擬的自由裁量權,他大概不會犯下對與帕爾馬保持通訊過於樂觀的錯誤,也有能力抵制國王不合理的遙控指揮,更能根據局勢和部下的建議隨機應變。
西班牙海軍司令聖克魯斯侯爵阿爾瓦羅·德·巴桑
不過,1588年遠徵失敗後,西班牙海軍很快就復興了,通過大規模造艦計劃,海上力量有增無減。西班牙艦隊以裡斯本、加的斯等為基地,可以北上到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也可以西行到亞速爾為新大陸船隻護航。可以說,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在此後仍然維持,英國在海上戰爭中仍然負多勝少。因此,認為1588年後英國開始樹立海上霸權,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